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悬疑>浴血奋战>第十三节鏖战上海(五)日军侵华作战方针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十三节鏖战上海(五)日军侵华作战方针

小说:浴血奋战 作者:翟永春 更新时间:2019/12/16 17:07:45

就在铁拳计划实施的1937年8月17日,日军内阁决定将战火扩大,作出了放弃以前“不扩大”战略的方针决议:

一、放弃以前所采用的不扩大战略方针,筹划战时形势下所需要的各种准备对策;

二、为了适应事态扩大的经费支出,在1937年9月3日前后召集临时会议。

在作战指导上,石原莞尔认为,当两个师团在上海登陆时,就是日本事实上进入全面战争状态的开始。战争将不可避免地呈现持久状态。战线越向南延伸,对苏联战备越脆弱。应及时做好防范之策。

但杉山元仍坚信战争可以速决取胜,突破口就在华北。杉山元认为只要能在河北省中部重创华军主要集群,就可以在物质上与精神上同时迫使中方屈服。

本来,日军**决定集中第五、第六、第十、第二十等四个师团的兵力,在保定、独流镇一带重创我北上**军,稳定华北局势。可是,由于关东军独断专行,“察哈尔———山西”战场开辟已成定局。日第五师团深陷该方向作战。与此同时,平汉、津浦两线的我军部队则不断增加,正在集结中。

这样,日军就仅以三个师团的兵力在河北方面,同时沿平汉、津浦两线作战,就显得兵力不足。而如一击不能取胜,那是因为平汉、津浦两线布兵呈离心状分布状态,战场迅速将扩大的结果。

日军将迅速陷入逐次使用兵力的不利状态。这本身就是一个兵家大忌,而且日军与华军相比,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组织动员力强兼交通通讯手段先进。

我军受现实条件制约,往往难以将兵力集中使用,而不得不逐次投入兵力,并在持久战的战略下,取以空间换时间的姿态。

日军既要打破我军之持久战企图,又要避免自身逐次使用兵力。最好方法莫过于在主战场集中使用足量兵力一举取胜。

根据此指导思想,日军**在1937年8月21日决定,除已向华北派出第二十、第五、第六、第十师团外,再增派第十六、第一零八、第一零九师团。

组建以寺内寿一大将为司令官,冈部三郎少将为参谋长的北支方面军。集中第六、第十四、第二十、第十、第十六、第一零八、第五、第一零九等八个师团,令支那驻屯混成旅团、临时航空兵等,以平津为前出基地,在河北省中部进行一次决定性攻势。另动员第十四师团用于青岛登陆,配合河北的主作战。

这九个师团的动员使用,规模与决心无疑都是空前的。在后续师团的集结过程中,第五师团与相关部队应在“察哈尔——山西”方面尽速获取一个较佳的战线。然后将日军王牌第五师团尽速转向于河北主战场,才符合作战集中的原则。这是当时日军作战的一个基本构想。

相形之下,日军对上海方面仅分配两个师团的兵力。但是,就这样有两个师团就赋予下述任务:上海派遣司令长官应与海上协力扫灭上海附近之敌,占领上海及其北方地区,保护帝国臣民。

他们认为以上两个团足以取得如此决定性的成果,足见日军的狂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日军的上海作战计划,看一看这些东洋武士的狂妄背后究竟有几分成算。

日军作战计划概述

1937年8月18日,第30团先遣队(约一个步兵大队)从热田港出发。

8月19日,第三师团主力从热田港出发,后续部队持续动员中。

8月20日,第11师团第一梯队从多渡津出发。

8月21日,第11师团第二梯队从多渡津出发。

8月22日,第十军司令长官松井石根抵达上海至东南约120公里处的马鞍群岛。第三与十一两个师团主要力部队在此完成登陆前的作战集结。

松井根据8月16日**的作战方针指导,结合先遣参谋的各项准备工作,公布了如下作战计划:

一、海军以一部在杭州湾及扬子江上游,上海西北约45公里处的七丫口佯攻,吸引华军的注意力;

二、主力部队(以第三师团为主体,附第十一师团一部)以海军特别陆战队作为登陆掩护队,在吴淞附近抢滩登陆,击败当前中国之敌,确保吴淞附近的要地,向大场附近推进,作为铁砧部队,压迫吸引我军主力部队。同时以一部向川沙镇方向前统一推进;

三、第十一师团在川沙镇登陆,以一部对准浏河镇方面中国敌军的侧翼并掩护我部,并横向攻击华军前进,与主力日军部队会合,将登陆场连成一片。主力则迅速占领交通枢纽罗店镇,进攻嘉定,得手后向南翔及顾家宅附近突进。压迫敌军与苏州河地区并一举歼灭之。

整个作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抢滩登陆。

第二阶段:向纵深前进并将各登陆点连成一片。

第三阶段:实现前后夹击,聚歼华军野战军主力。

这里出现了几个作战要点:

第一要点是吴松淞。

盖大规模登陆作战固定首先要讲求抢滩之登陆成功,但如不能够确实控制一个大港口,就无法实现后续人员、物资的持续投入。在现代火炮与岸防体系没有出现之前,占优势的海军往往采取突然袭击加正面的进攻的战法,夺取港口。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对广州多次攻击,均属于此作战战略。

当时,清军由于长期的武器装备废弛,虽然,苦心经营,仍不堪一击。以致当1834年英军进犯虎门炮台时,“路易莎”号船长查里·义律(别名查尔斯·艾略特:1801——1875年,英国海军上将。后因鸦片贸易问题,使得英国对清廷宣战,引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外,并率先在1841年1月26日派兵占领香港。)他竟把椅子放在甲板上坐着,一边享受着南中国的暖风,一面轻松的观看大清的炮台如何一座接一座的灰飞烟灭。

整个战斗期间,清军居然顺流放出的“火筏”,才是英军最大的麻烦!这哪里还算是战争?

可是,随着火炮的改良与岸防工程技术的进步,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就算面对大清国这样的弱者,再想以海军正面突击港口,也算有些天方夜谭了!

新的解决办法是,他们必须在港口附近的某一海岸登陆,以陆战兵力迂回前进,从陆上攻克华军军港。

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攻击大沽;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在花园口登陆攻击大连、旅顺,在荣城湾登陆攻击威海;乃至日后诺曼底之战,盟军抢滩迂回攻取瑟堡港,再陆路向安特卫普推进,都是新式作战的代表战例。而盟军对安特卫普港的一度忽视,则只直接影响了日后向内陆露正快速的推进的速度。

在淞沪会战中吴淞口的价值正与瑟堡堡与安特卫普相同。日军必须控制吴淞及其周边地区,如能保证运输畅通无阻,为日后作战奠定后勤基础。

虽然,自第一次淞沪会战之后,我军就受制于停战的协议的束缚,不得不在沿海构筑工事,就是李鸿章当时遗留下来的老炮台也任其荒废。可是此次淞沪战事爆发后,我陆军迅速进入吴淞布防,利用原有的海防体系构筑了步炮阵地,尤其是我军炮兵火力点,对日军的水道交通线构成了严重威胁,故而日军必除之而后快。

日军攻击方法是以海空兵力在正面实施以持续性的火力压制,陆军则多点登陆,从入陆路迂回前进,从背后进行以步、炮、工联兵作战姿态,逐步扫清我步、炮阵地。他们也算是继承了其一贯用兵之传统。

第二个要点是罗店。

它作为一个战略要地,我们的工兵部队必须事先赶往那里修筑工事,而且作为砖土结构的民房,大部分又因河渠环绕,使得作为防御方拥有良好的地理优势。不过由于罗店地区地处冲积击平原,而且由于对日本侵略者登陆时间的错误估计,使得中国方面来不及修筑有的防御工事,而简单的防御工事在日军炮火和坦克的攻击线下,又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障碍,因此,后来大部分战斗都是中国军队在一个村一个村进行的血肉战斗。

沪淞地区作为我国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拥有全国第一流的交通网———铁路、公路、乡村官道纵横如棋盘。但如脱离交通主干线则广大农村仍处于很艰难的生存状态,故不能破坏,交通手段也很有限,对追求快速推进的日军而言,不得不更依赖于主要的交通网。

另外,从地理特征上研究作战环境,正如德国顾问事后总结的这次战役那样:

“上海是长江冲击河口地之土之地上,周围的地势是一片广阔平原,一组自然与人工错综复杂、朝着不同方向的河流贯穿其中。特别是在夏季,由于长江水位上涨,地下水易会反射至地表约一米深处。土地耕种很密集,故乡村与农庄也是非常密集。

在烈日下,经由高大阔叶林之掩护的人工播种。毫无例外,沿小河流向两岸尽是灌木或是其它树木。许多农村之河流几乎全是由人工开掘及两岸建有高堤,双方谁先占领谁可先设置制高点。此区在外观上对双方呈现不妥的设防之感。

(待续)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