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三十章 命运的安排小说:万物霜天竟自由 作者:麻辣花 更新时间:2020/10/17 16:15:21 很多朋友都对林徽因为何不嫁给徐志摩,感到疑惑与好奇。如此般配的金童玉女,天作之合,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阻挡他们,跨过两人面前的这道鸿沟呢?的确,面对一个和自己情投意合的大才子疯狂的追求,相信没有多少女子能够不为之心动,更何况徐志摩是林徽因生命中,第一个闯进她情感世界的男人。当年已打开心门的少女林徽因,最初的时候也是折服了的,她与他曾经近得就剩下那一层窗户纸。但,命运之神终归没有眷顾他们,他们最终还是保持在精神层面的爱与交往,到底是什么压抑住了一颗渴望爱情的少女情窦初开的心,并让她最终没有被这场轰轰烈烈的“**”烧得粉身碎骨呢? 倘若非要论起林徽因没有选择和徐志摩在一起的原因,想必她的母亲是其中最主要的缘由,不是“之一”!后人用“光彩照人”来形容林徽因的一生,那思想腐朽落后,且生活在抱怨之中的母亲便是林徽因人生中鲜少有的内心创伤。为了不让其他的女人和孩子,过上和自己不幸童年一样的生活,林徽因选择了离开徐志摩。 徐志摩感觉自己的心里都在滴血,他顾不得再三而仔细的思考,就极其恼怒地快速穿上自己最喜爱的那套在美国花了70美元购买的西装,头也不回地冲出了房门。“碰!”的一声,随着房门被狠狠地从身后关上,一阵剧烈的空气扰动的气流像一只无情的手臂,狠狠推了他一把,直至他被淹没在福熙路(今延安中路)四明村的一幢幢红色新式石库门楼房的巨大身形里,他都没有缓过气来,他再次被陆小曼拒绝回北京的举动伤透了心。 江南初冬的细雨冷得像沧海中彗星的尾巴,美丽却寒澈,又像轻描淡写的诺言,若有若无,离愁伤怀。徐志摩忽然想起了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人生不过是午后到黄昏的距离,茶凉言尽,月上柳梢。” 11月17日下午,他从硖石老家回到上海,却因为劝说小曼戒烟的事又和她大吵了一架。而且,小曼竟然第一次用抽大烟的烟枪拽他。虽然他及时的躲了过去,但自己的眼镜掉到了地上,碎了!一切似乎都碎了——所有的期望和所有的等待!事后,陆小曼还写了一封很绝情的信放在了桌子上,徐志摩看了后一直没有原谅小曼直到第二天动身去南京。 此刻,志摩正沿着淡黑的天幕下雨雾的湿冷和惆怅,漫无目的的走着,他甚至连黄包车都没有想起来叫,独自一个人快步狂奔在这凄冷的雨雾中,无助和孤单的背影让人看着甚至会心酸的落泪。 志摩无奈的在朋友陈定山家里住了一晚,第二天回家取了行李,便直奔火车站。他要赶去南京,争取明天乘少帅的飞机回北平,参加徽因的演讲。 看着车窗外绵延不断的雨滴织成的阴暗时空,徐志摩内心像被一把把尖刀刺痛着,无情的雨从车窗外直落在他的心的深处,并近而侵入他的脑海中如海江般翻腾和冲刷着他灵魂里那些最脆弱的神经和储存空间。他的大脑各种电信号像台式主机重启般折腾着所有的神经回路,这样的后果就是一种像是要炸开隧道一般的冲击波对周围一切的蛮力影响。待到这种冲击波终于渐渐开始消退之后,当各种乱七八糟地回放储存单元中的信息成为一种常态时,这才让志摩多少有点释怀和轻松下来。 他想到了当年初婚时海宁硖石的两层崭新的小洋房、想到了硖石著名的醉蟹和万山红遍的红叶;他想到了那个忘年交的印度兄长泰戈尔,那个给他起印度名“Susima”(意为“月亮石”)的世界级诗人;更想到了远在北平正在用目光眺望他归去的徽因,想到了她永远醉人的微笑。这一年的徐志摩,整个人和全部的情感都笼罩在永无天日的深红色叶片背面的哀凉中,就连给学生讲演的演说词,也充满着哀怨的情绪。他曾应暨南大学秋野社的邀请,给全校师生做了一次讲演,题为《秋声》。 志摩说:两年前在北京,也是这么一个秋风生动的日子,有一次讲演,题目叫《落叶》。一个人的感想就好比落叶——从生命那树上掉下来的叶子。落叶是衰败和凋零的象征,它的情调几乎是令人伤怀的挽歌。但,这是某些人的武断。这些在半空里飘摇、在街道上颠倒、在你的手中落泪的小树叶儿,也未尝没有它们的妩媚、它们的色彩和意味,在极少数的有心人看来,在这宇宙间是一定有着地位的。 “多谢你们的摧残,使我们得到解放,得到自由。” 它们仿佛对无情的秋风说。 “劳驾你们了,把我们踹成粉跺成泥,使我们得到解脱,实现消灭。” 它们又仿佛对不经心路过的人们说。 因为在春风回来的那一天,这些卑微的生命的种子又会从冰封的泥土里翻出一个新鲜的世界,它们的力量近乎于斩断冬的臂膀的春的颂歌。 徐志摩这段时间感到的真是一种不可形容的沉闷。它仿佛是一座大山,他整个人的身体、人的呼吸、人的生命都叫它压在底下。他曾借了《毒药》这首不成形的咒诅诗发泄一腔的闷气——“这海是一个不安静的海,波涛猖獗的翻着,在每个浪头的小白帽上分明的写着人欲与兽性”。但他并不绝望悲观,在极深刻的沉闷里,还期盼地摸着了那点希望。所以在《婴儿》的最后,他鼓励人们放弃悲观——“每一个苦痛的当下,都在孕育着新的希望。”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教授说,文学就是人学,人们借助文学描述人生道路上的生命百态,讲述各种人生故事。人生路很长,需要有个开始,那就是生命的诞生。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用强烈的生命意识来描写人类生命诞生的作家,是鲁迅先生,在小说《不周山》(1922年)里,他生动描写了女娲用泥土造人的过程:女娲伸手取了带水的软泥,揉捏了几下,便有了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出现在手上;女娲诧异又喜欢,继续揉捏了下去;“nga!nga!”捏出来的小东西叫了起来,女娲摸摸他肥肥的脸,感叹“阿阿,可爱的宝贝”。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