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雄关漫道 烽火仁心-02小说:烽火:燎原之路 作者:雨默 更新时间:2021/2/3 14:34:11 ——纪念援华抗战的国际主义战士马海德、汉斯·米勒 马海德: 阿拉伯语: ???????????? 英语:Shafick·George·Hatem 原名:沙菲克·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阿拉伯裔中国人。 1910年9月26日,马海德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一个来自黎巴嫩的阿拉伯移民家庭。 1927年,进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读医学预科。 1929年,到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继续学医。 1931-1933年,到瑞士日内瓦大学攻读临床诊断,毕业时获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马海德为了考察当时在东方流行的热带病,便和两个同学一起来到中国上海,原本计划在中国只停留一年,但当看到**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华民国政府的**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决定继续留下来。 他考察热带病的职业病和工人营养不良的状况,并通过调查他认识到,中国工人需要的不仅是药物,吃的、穿的问题,而是只有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社会结构,才能彻底改变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这时,他结识了宋庆龄和在上海的外国进步人士史沫特莱、艾黎、格兰尼奇、希伯等人。 在他们的影响下,马海德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 从中知道了中国还有另一个世界,那就是中国**所领导的革**据地,之后开始投身于革命活动,在他开的诊所常常成为中国**地下工作人员联络、开会的地方。 他还在美国《工人日报》和当时在上海出版的进步刊物《中国呼声》上发表介绍中国工农红军和揭露中国社会的黑暗和国民党**的文章。 1933-1936年马海德到中国上海考察当时在东方流行的热带病。先后在上海广慈医院和雷士德医院工作,后来和两位同学合开诊所。 1936年春末,组织上邀请一位公正的外国记者和一名医生去陕北,实地考察中国**领导的苏区情况和了解中国**的抗日主张。 宋庆龄推荐了斯诺和马海德前往。 6月他们到达中国工农红军的临时驻地保安,受到接见,他们在组织的安排下,到保安和苏区各地参观、访问。 后来随红军第一方面军南下甘肃省迎接在长征途中的第二、四方面军。 10月,红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省南部胜利会师后,又先后随第二、四方面军行动。 1937年1月,随红军队伍回到陕北延安,以满腔热情一边紧张地投入诊疗工作,一边作调查研究。在一个多月中,他巡视了陕北各地卫生医疗单位,掌握了大量材料,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提出了改进苏区医疗事业的建议。 组织上很欣赏他的这份实事求是的报告,任命他为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卫生顾问。 同年2月,加入了中国**。后来随部队到山西五台山八路军总部工作。年底回延安筹建陕甘宁边区医院。为了更好地接近陕甘宁边区人民,不仅很快学会了中国的普通话和陕北的方言,而且把自己的美国名字改成了中国名字--马海德。 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了保卫中国大同盟以后,马海德受宋庆龄的委托,经常向该同盟报告陕甘宁边区的情况,通过宋庆龄的保卫中国大同盟向海外呼吁,争取国际援助。边区因而获得了许多急需的医疗器材和药品。 1942年,被调到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马海德曾先后接待了白求恩、柯棣华、巴苏华、汉斯·米勒等外国医生,并协助他们去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医疗救护工作。 仅在1944年到1947年,马海德就曾诊治伤病员4万余人次。由于出色的工作,他受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多次奖励。延安时期,还曾担任****外事组和新华通讯社的顾问,积极参加外事活动和对外宣传工作。 1937年11月,帮助新华社创立了英文部,开始向国外播发英文消息,还经常为当时**出版的对外宣传刊物《中国通讯》撰写稿件。 1946年,作为中国**代表团医疗顾问,参加了在北平成立的由中国**、中国国民党和美国三方代表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他和代表团的同事们一起揭露了国民党发动的内战阴谋。 不久,又作为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医疗顾问,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美国红十字会的人员进行接触,积极争取他们对解放区的援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海德立即申请加入中国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 1950年,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并被任命为**人民政府卫生部顾问。 1953-1966年,协助组建**皮肤性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前身)。该所成立后,主要从事对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他会同有关专家首先制订了消灭性病计划,先后到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江苏、江西、西藏和**等地,为消灭那里的性病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劳动。接着,他又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消灭麻风病。 1969-1976年在北京阜外医院皮肤科工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马海德也遭到“**”的迫害,但他没有动摇,主动到北京阜外医院担任皮肤科门诊工作。 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海德精神振奋,加紧了消灭麻风病的工作。 1981年,经过周密的调查和论证,他提出“中国要在2000年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积极开展中外医学界的合作与交流,1985年在广州召开了中国第一届国际麻风病学术交流会。 1986年,为进一步落实各国麻风基金会给中国的援助,出访十几个国家,为中国争取了价值上千万美元的援助。 马海德根据中国的国情,将麻风病传统的住院隔离治疗办法改变为社会防治,并于1980年把国外治疗麻风病的新技术--强杀菌联合药疗引进了中国,大大提高了疗效。 1988年10月3日因操劳过度,马海德因病于北京辞世,终年78岁。 在他78年的人生中,所获殊荣无数: 1979年获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突出服务奖”。 1982年获美国达米恩-杜顿麻风奖。 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议院颁发的国际公共卫生及麻风病防治成就证书。 1986年获黎巴嫩国家勋章和美国艾伯特-腊斯克医学奖。 1987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 1988年获印度甘地国际麻风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 汉斯·米勒: 国际知名内科专家,1915年生于德国莱茵区杜塞尔多夫城。 1933年中学毕业后到瑞士,进入巴塞尔大学医疗系学医。1939年获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39年5月到香港,通过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会见了廖承志,同**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关系。 1939年9月,经廖承志和爱泼斯坦介绍到延安,并将国外援助中国抗战的600箱医药用品和1辆大型救护车送往延安。在延安,他见到了**,并参加了八路军。一个月后,随印度医疗队到达太行山区。 1943年1月,返回延安,在联防司令部门诊部当医生,后在国际和平医院担任内科主任。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他和中国军民一起战斗在太行山上,为抗日战士治伤救命;在延安国际和平医院里,他救治了无数名伤病员。 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冀察热辽军区野战总医院院长,解放军攻克天津后,他随军进城,同早在1945年就参加八路军医院工作的日本护士中村结婚。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1月加入中国国籍,先后任长春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教授,沈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兼儿科系主任。 1957年加入中国**。 1960年到北京积水潭医院任内科教授。 1972年到北京医学院任副院长、党委委员。后任北京医科大学顾问等职。 198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12月4日逝世。 在乙型肝炎的研究工作中,领导研制出乙型肝炎疫苗、指导流行病学的调查,提出在中国控制与预防乙型肝炎的措施,在北京地区指导进行母婴传播的预防阻断工作。撰有《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等论文,与路易·艾黎合著有《西方的**在中国》 被誉为“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的汉斯·米勒遗存的五件珍贵文物于2007年5月25日被郑重地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汉斯·米勒夫人中村京子女士向抗战馆捐赠了五件珍贵文物,其中有1945年底萧克送给汉斯·米勒的望远镜,1945年底八路军总司令、120师师长为汉斯·米勒回国给115师师长的信函以及为汉斯·米勒出具的服务证明等文件。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