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二十二小说:天恋 作者:蓝天情怀 更新时间:2021/2/23 21:50:37 单发方案上报了,六院很快回了话,院里准备组织专家组,于一个半月后,到所里来进行论证。 宋良骥小组的全体成员,夜以继日,又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拿出了双发的概念设计。但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方案上报六院后,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音信。 一个月后,新歼的评审会,如期在601所召开。 所长林鸿志因考虑到双发方案六院没有批复,就没让总设计师黄志千把双发方案拿上会,只做了单发方案的汇报。 会议开了几天,开不下去了。 正如宋良骥所料,问题真的出在了发动机的推力上。 与会者围绕单发战斗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按照空军的要求,新歼要达到美国F—4战斗机的性能,不仅能够对U2侦察机实施拦截,而且还要对“逆火”式轰炸机、B—58轰炸机实施有效截击。实现上述任务,新歼的速度每小时2440公里、升限20000米的指标就必须得到保证。 使用什么发动机才能保证这些战术技术指标呢?经与会者的仔细论证,现有米格21的发动机推力不够。使用米格23的发动机吧,仿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困难重重,研制周期远远大于飞机的研制周期。与会的领导和专家都清楚的意识到,新机将胎死腹中。 风天一院长发火了,他把发动机所的领导臭骂了一顿。 风天一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曾任二野特种兵纵队参谋长,建国后担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育长,官至少将,是个出了名的“疯子将军”。 发动机所的领导流泪了! 会议陷入僵局,与会者愁肠百结。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熊志丹副总师的一句话,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他对风天一院长说:“我们还搞了一个双发方案。” 他劈头就问熊志丹:“你们为什么不汇报?” 熊志丹回答说:“一个月前就打了报告,没有批复。”说完就把报告的原件递给了他。 风院长接过报告粗略看了看,转过头,问秘书:“我怎么没有见到这个报告?” 秘书回答说:“可能他们还没有呈上来。” “办事效率怎么这样低?”风院长的心情好了一点,掉转头,问熊志丹:“采用的是什么发动机?” “两台米格21的发动机。”熊志丹回答说。 风院长一下消除了心病,继续问道:“方案是谁搞的?” “你的学生宋良骥,五十年代哈军工的学员。”熊志丹现在喜欢上了宋良骥,有意识的把他与院长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果不其然,风院长略思片刻,对熊志丹说:“你派人去把这个宋良骥给我叫来。” 不一会儿,宋良骥赶到会场,由于跑步的原因,略微有点喘。 “哦,还是个年轻人嘛。”风院长热情地与宋良骥握了手,对他说:“今天请你来,主要是想听听你们组设计的双发方案。” “这——”宋良骥没有任何准备,有些为难。他对风院长说:“将军,请允许我回去把资料拿来。” “这样吧,还是我们去你们那里。”风院长转过脸,对几位专家说:“他们那里图纸资料全,我们想要什么有什么,好不好?” “好。”几位专家纷纷赞同。 “他们小组的办公室小,坐不下。”熊志丹连忙出面阻止。 “我们就去五六个,先听听,要不这个心里,七上八下的。”风院长心里急,很想早点知道方案的情况。 “行!”熊志丹放下了心。 风院长随即点了几位重量级的专家,由林鸿志、黄志千、熊志丹陪同,离开了会场。 宋良骥在前面带路。 他们一行,来到战术、技术与气动布局组的办公室,宋良骥招呼首长坐下后,就去给他们倒茶。其他小组成员像打仗一样,立即行动起来。冯祥西将资料呈送给首长、专家,谢平搬来挂图架,尹僚冠抱来图纸,其他几个一起上前,将十几张图纸一一挂好。 宋良骥到好茶,趁着他们挂图的空档,跑去报告王百寿。王百寿跑步赶过来,向风院长敬礼报告。 图刚挂好,风院长就急不可耐的要听汇报:“宋良骥,你快给我们谈谈你们设计的指导思想。” “是!”宋良骥操着浓重的乡音,汇报说:“我们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既要立足于我国航空工业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又要达到空军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保证研制进度。总之,一句话,本着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原则,打好第一仗。” 谢平还是第一次直面将军,心里有点紧张;听到宋良骥从容回答,顿时安定了不少。 “好,你们的这个指导思想,完全符合院里提出的指导方针。”风院长听了宋良骥的开场白,赞赏的点点头:“你放开讲,让我们听得详细些。” 宋良骥现在面对的是六院的**,他深知今天讲得好与坏,事关方案的命运。虽说他有几分紧张,但双发方案,是他这么多年来心血的结晶,早已烂熟于胸。他指着图纸,从战机的气动外形,讲到战机的性能指标;从战机的动力;讲到武器的配备和雷达的使用。 风天一听后,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挂图前,仔细察看起来。 几位专家也来到了挂图前。 风天一边看边问:“一共有几种布局?” “两种。请看这一张,这是机头进气的布局;这一张,是两侧进气的布局。”宋良骥指着图,引导首长考查。 “两侧进气?”风天一的目光停留在那里,仔细的看着。 “院长,这是目前西方的主流布局。”一位专家给院长介绍。看样子,他十分欣赏这种前卫的设计。 风院长在挂图前思考了一会儿,摇摇头,回到座位上,侧身对专家们说:“好是好,但我们从歼五开始,一直就是机头进气的布局,这方面的经验多;两侧进气还没有碰过,面临的困难肯定不少。这就和打仗一样,在遇到强敌和弱敌的时候,应该先打弱敌,积聚力量,再消灭强敌。我们一定要保证首战告捷!” “同意院长的意见。” “有点可惜。” 专家们纷纷发表不同的看法。 “性能?”风院长注视着宋良骥。 宋良骥转身打开墙边的资料柜,准备取资料。 院长用铅笔敲击着他随身带的笔记本,催促宋良骥。 宋良骥一听院长在催,心里一慌,翻了两层,一下竟找不到。 这个笨蛋!在最上面一层的左边。谢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将军的威严,就是让他不敢说出来。 宋良骥索性不找,转过身来,对院长报告:“最大时速2695公里,最大升限20000米,最大爬升率——” 院长重重的将铅笔朝桌面一拍,截住了宋良骥的话,呛了他一句:“竟说这些没用的!” 将军是个火爆脾气。 宋良骥一愣,不敢继续说下去,用征询的眼光看着他。 “基本航程?”将军发问。 “1500公里。” “最大航程?”将军又问。 “2000公里。” “作战留空时间?”将军再问。 宋良骥一下明白了,将军关心的是米格21的缺点是如何克服的,能不能适应我军作战的需要。他沉着下来,回答道:“19分钟。” 将军一拍桌子,一下站起来,大声说道:“太好啦!” 尹僚冠机灵,他趁着将军高兴的时候,悄悄来到资料柜前,一下取出资料,走到宋良骥的身边,放到他的手上。 宋良骥呈上去,风院长和几位专家聚精会神的看起来,不时对一些关键问题还详细作了询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渐渐暗了下来。 “好啊,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好!”风院长最后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舒展开眉头,兴奋地拍了一下桌子,慢慢站起来,对林鸿志说道,“刘所长,你们所可真是卧虎藏龙啊!依我看,打开新歼这把锁的钥匙,就在这双发的方案里!” 宋良骥听了风院长的话,有些激动,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多年的心血没有白熬,他想为祖国设计战斗机的夙愿,今天总算看到了一线曙光。 “小宋呀,你能不能辛苦一下,加个班,把你们设计的这个机头进气的双发方案,做个模型出来,在明天的会上,直观的给与会的同志们讲一讲!”风院长拍拍宋良骥的肩膀,对他说道。 “是!”宋良骥立正,行脱帽礼。 “你是哈军工毕业的?”风院长问。 “是的。” “几期?” “三期。” “喓,记不起来了。”风天一想了半天,怎么也想不起来。 “你是教育长,我是一个普通的学员。”宋良骥的意思是,你怎会记得我。 “就是获得57年哈尔滨市劳动模范的那个。”熊志丹不仅聪明,而且对宋良骥的履历非常清楚。 部队上的人极少获得地方政府的奖励,这让风天一一下就想起来了。他对宋良骥说:“你就是在松浦区大堤决口,跳进洪水,带头用身体拦洪的那个?” “是的,教育长。” 风天一转身对几位专家和所领导说:“那次的洪水可真大,松花江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丰满水库还要泄洪;大堤泡了二十多天,洪峰一来,多处决堤,多亏了我们部队的干部战士噢!” “你不是要求我们人在大坝在嘛!”宋良骥没有居功自傲。 “好,还记得我们哈军工的校训吗?”风天一侧过身,问宋良骥。 “记得。”宋良骥胸脯一挺,背诵起来:“忠诚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求真创新!” “希望你牢记校训,再接再厉,为我们国家的航空事业,多做贡献!”风天一勉励他。 “是!”宋良骥“啪”的一个立正,举起右手,向将军致脱帽礼。 一夜秋雨一夜寒,尤其是东北,更加明显。 宋良骥身穿陆军棉军服,走出办公室,深深吸了两口这雨后清新的空气,顿时感到人清醒了不少。 昨天晚上,他和谢平、尹僚冠几乎一夜未眠。他们一边画图,制模师傅一边下料;图画好了,又和师傅们一起制作,车、镟、刻、磨,一直干到凌晨四点,才把模型做好。谢平拿起模型,又打量了一遍。宋良骥一把夺过,对他说:“来不及了,赶紧上漆。” “干不了。”尹僚冠不让。 “总比不上强。”宋良骥将模型递给制模师傅,对他说:“蒋师,上薄一点。” “没问题。”蒋师傅接过模型,喷漆去了。 也就是两三分钟的时间,模型就喷上了军灰色。 宋良骥巡视一周,从墙角落拎来了电风扇,用手拿着模型,对着电风扇,吹起来。开始还不觉冷,吹了一阵,手指冰凉。 “你怎么这样笨!”尹僚冠找来一个废弃的铁架,小心从宋良骥的手中接过模型,架在铁架上。 “你这家伙,总是投机取巧。”宋良骥笑了起来。 “我这是废物利用。”尹僚冠一本正经的回答道。 “得了吧!”宋良骥把手伸进衣袖里。 初战得胜,他们三人围着模型,开心地笑了。 宋良骥揉了揉发涩的眼睛,用冷水抹了把脸,一手夹着资料,一手提着模型,满怀信心地向会场走去。 今天会议的议程,是全体与会者听宋良骥汇报他的双发方案。 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会议,会议将决定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的命运。象这样的会议,根本就轮不上像宋良骥这样的航空界的小字辈出席,要说汇报方案,起码也要副总设计师以上的领导才够资格。可命运偏偏安排他上会汇报,这就应了那句格言,机遇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宋良骥赶制出来的模型,到会上一亮相,大家立即就围了上来,抢着看。 但看了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有些人心存疑虑,有些人不屑一顾,还有些人甚至带有几分讥疯的味道。 要知道,这是我国将要研制的第一架超音速战斗机!在单发方案期间,孟良柱出手的作品,那都是几个才高八斗的总师、主任精雕细琢出来的;如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提出来的方案,能行吗? 大家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窃窃私语。 “同志们,我们开会了。”风院长坐在**台上,说完站起来,指着宋良骥,说:“在座的很多同志都还不认识他,我来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601所战术技术与气动布局组组长宋良骥。今天,我和科技部的几位专家请他来,让他介绍一下他们组设计的另外一个新机方案。” “他来讲?” “黄志千干啥去啦?” “**臭未干!” 台下一片议论声。 “大家静一静,请同志们先不忙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到你们听他讲完之后再呛呛。古人说得好,集大成者成大事。总师可以登台讲,组长也可以嘛!我们今天就来一个集思广益,让下面的同志也发表发表意见。”风院长对大家说完之后,转过身,鼓励宋良骥:“小宋,你大胆的讲。” 虽然有老师的鼓励,宋良骥还是有点拘谨。他站在**台的一侧,谦虚的说:“我们设计的方案,肯定还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指正。” 宋良骥尽量使自己平静一点,普通话讲得标准一点;当他讲完开场白,拿起那只飞机模型,阐述他的双发方案后,整个会场瞬间就安静下来,与会者的表情慢慢开始变得严肃,甚至严峻起来。宋良骥汇报的内容,完全跳出了这几天会议绕来绕去没有跳出的怪圈,让人走进了一片新的天地。 他不再心慌,不再用他那蹩脚的普通话,一如往常,用他那带有浓重的云南口音,流利的一一道来。 说来也怪,大凡有本事的人,普通话都说得不好。 随着宋良骥汇报的深入,与会者已经意识到,站在他们面前的这个年轻人,不是那种口若悬河、激情四射的一般青年,而是一个观念新颖、思维缜密的飞机设计行家;这个年轻人对新机设计的构想,既别出心裁,又面对现实,具有相当强的操作性。当宋良骥汇报完他的方案,放下飞机模型时,整个会场竟然继续陷于沉寂之中,大家的目光都还停留在那架模型上,思维都还留在了双发构型的方案里。 这时,多数人已经领略到这个方案的分量了。 “这个方案新颖别致,思路好,我看值得研究下去。”六院副总工程师首先发了言。 “对,这个方案最大的优点,就是立足我国飞机制造的技术基础,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科技部的一位专家也发表了他的看法。 “我同意。我们首先应该解决‘有无’的问题,改用现有的发动机作为过渡,改变我们新机研制的被动局面。”其他几位重量级的专家也表态支持这个方案。 “对,采用米格21的发动机,这个方案稳妥。当然,我们也要在米格21发动机上再做做文章,改进一下。”发动机所的总设计师沉思了良久,也表了态。 在航空设计这个科学王国里,无论你是显赫大家,还是无名小卒,谁能创造出科学的、独特的气动布局,谁就是王者。宋良骥的双发方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与会者竟然很快认可了他提出的方案! 风天一院长最后拍板,采用双发方案,单发方案作为技术攻关项目,开展预研。 方案上报后,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很快就立了项,双发方案,定名歼八,代号“65任务”。单发方案,定名歼九,代号“70任务”。 国防工办任命黄志千担任总设计师,熊志丹、谷诵芬担任副总设计师,立即着手研制歼八。 所里按照六院的指示,以任务为导向,迅速调整了编制,把原来的各研究室拆散,新组建了六个大队。咱们中国人,图的就是个吉利,研制歼八的大队,安排的代号最好,是六大队,六六大顺嘛!古诵芬兼任大队长。研制歼九的大队,代号就不那么吉祥了,叫做四大队;反正歼九的命运未卜,前途渺茫。王百寿转任四大队大队长,张连弟官复原职,担任四大队教导员。 歼八是宋良骥提出的方案,他自然被安排在六大队;孟良柱作为专家,也安排到了六大队。 鉴于歼八的气动布局已经成型,为了加强歼九的气动设计、计算的力量,王百寿出面,将张倩、谢平、尹僚冠、周小舟、孙枢聪,都要到四大队。 能干的年轻人都让你要去了,我总得要一两个,培养培养,好接茬。谷诵芬不干,又将孙枢聪要了回来。 从此开始,宋良骥作为歼八飞机气动设计的主力,走上了歼八飞机设计的舞台。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