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现实题材>风雨从军行>风雨从军行-引子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风雨从军行-引子

小说:风雨从军行 作者:铁军 更新时间:2021/7/13 0:19:31

老兵口述回忆录:〖风雨从军行〗

口述:张学仁

引子

我家乡是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潘堂乡,小地名叫六堡村。

说起徐州,可能算得上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

传说中的远古三皇五帝时代,尧帝封彭祖于徐州,为大彭氏国,从此徐州就叫彭城。秦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两汉时期,徐州先后为彭城郡、彭城国。到了三国时期,彭城改称为徐州。

在古代,人们也将中国称为“九州”,徐州是中国古代的九州之一,也是著名的帝王之乡,自古就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同时,徐州位于豫鲁苏皖四省交汇之处,为连接中国北方与南方的交通要冲,古称“兵家必争之地”。

到了近代,徐州又是中国最早贯穿东西南北的两大铁路,即陇海线与津浦线的交通枢纽。用现代战争术语来讲,就是徐州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我离休后查过资料,自古以来,徐州的历史大多和战争相关。

最早记录徐州战争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夏朝初年。彭祖的后裔彭伯寿发动了一场徐州出兵征西河的战争,到了春秋战国,越王勾践与中原诸侯会盟于徐州铜山。再到秦末汉初的楚汉相争发生在徐州,最后到了现代,解放战争中的最大一次战役,即淮海战役也发生在徐州。

这些历史记录说明徐州的战争史足有六千年之久,超过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战争发生频次之高,举世罕见。据说仅史**载在徐州发生过的大战就有数百次之多,换句话讲,几乎不到二十年就会有一次举国大战在徐州发生。

在这几千年的大战中,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就是“楚汉相争”的故事。直到今天,中国象棋的棋盘上还刻画着“楚河汉界”。

其实在我看来,“楚汉相争”故事的主角只有两位,一个是刘邦,他是徐州沛县人,另一个是项羽,祖籍徐州宿迁人。在旧时,宿迁也是徐州下辖的老八县“丰沛萧砀,铜邳睢宿”之一,所以所谓的“楚汉相争”,实际上就是刘邦、项羽两个徐州小老乡互相看不顺眼打了一架。

“楚汉相争”的主战场是徐州九里山,所以《水浒传》中有“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秋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一诗。

自古以来,我们徐州人都有一个误会,大家一直认为楚霸王是在徐州九里山中了汉军韩信的“十面埋伏”,然后深夜里张良吹箫,一曲“四面楚歌”吹散了霸王身边的八千江东子弟兵,结果霸王兵败,虞姬自刎而死。

在抗日战争时,我们部队到皖北灵壁县的虞姬墓镇攻打日本鬼子据点,这一仗我们打赢了。战后我和灵壁当地老乡聊天时才知道,这里的地名叫“垓下村”,而且这个地名两千多年来从未变动过。2000多年前楚霸王和汉王刘邦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就是在这里打的,还有“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这些后来成为中国成语的典故都发生在安徽皖北灵壁县的这个小小的垓下村,虞姬的坟墓也离这里不远。

灵壁的垓下村距徐州约300华里,当年村子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皖北平原,如果不与当地老乡聊天提起,谁也不知道这里就是当年垓下之战的古战场。

记得当时我站在垓下村的村头土墙上向外望去,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风吹尘起,四野萧索,让人不禁遥想起当年楚霸王的神勇,还有霸王别姬时的凄凉,心里顿时涌上来一种说不出的感慨和悲苍。

记得当时我还问过这里的老乡:“霸王兵败,自刎乌江,那乌江又在哪里?”

老乡摇摇头说:“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灵壁这里只有沱河,没有听说过乌江。”

又过了几年,到了解放战争时,我们部队在皖北打仗的次数就多了起来。后来因为渡江战役的缘故,我随二野大军徒步行军南下到了长江边上,才知道这里距离那条乌江,还有楚霸王真正的自刎之地已经很近了。

这时我才知道,当年的垓下之战,霸王兵败,虞姬自刎之后,楚霸王带着八百残兵一路从皖北奔逃南下,最后跑到了如今安徽和县的乌江边(乌江是长江北岸的一条支流),此时身边只剩下了二十八骑。这时汉军追兵已近,仓惶之间,恰好遇到当地的乌江亭长划船来接应霸王过江,而乌江对岸就是霸王的封地西楚郡,但此时霸王觉得自己兵败垓下,十万楚军连同八千江东子弟兵伤亡贻尽,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便拜托乌江亭长将他的坐骑乌骓马用船送回江东放生,自己则在乌江边挥剑自刎而死。

后来当地民众感怀霸王的悲壮节义,便自行筹资在他自刎之处修建了“霸王祠”。自此祠堂建起后,两千年来香火不断……。

楚汉相争,刘邦最后赢了项羽,也赢得了天下。

按道理讲“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况且刘邦后来还得了江山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但老百姓却不这么看,就连我们徐州人也一样。

在苏北老乡们心目中,刘邦仍旧是一个为恶乡里,偷鸡摸狗的小痞子,而项羽才是一个有情有义,光明磊落的大英雄……。

从古至今,我们徐州都是一处“四战之地”。

用家乡老人的话讲,自彭祖始建“彭城”以来,几千年来就没有过真正的徐州人。

为什么这样讲呢?那是因为每次大战一起,生灵涂炭,徐州地界上就要换一茬人,每次都是过上几十年就要大战一次,人也就重新换上一茬,自古如此。

如果你一定要较真去分清谁是真正的徐州人的话?那徐州人就是江苏人、山东人、河南人、安徽人,因为每次大战之后,这一茬的徐州人打光了,也都是周围这四个省的人跟着再填进来……。

几千年来,徐州就一直坐落在我家乡铜山县的地盘上,所以古时候也常常将徐州和铜山混为一谈。

铜山的由来,远古时因境内有微山湖,微山湖上有铜山岛而得名。后来因清代黄河改道,微山湖才划归山东微山县。

由于徐州地处四省交界并离河南地界最近,所以我们徐州人讲话偏河南豫东一带的口音。

离徐州最近的城市是河南商丘,要说徐州与河南近到什么程度?那这样讲吧,在陇海线坐火车从徐州驶出去一站就到了河南商丘地界。

记得有一年,我接我娘从徐州坐火车回四川的部队。正巧我娘在徐州有一个好朋友,她带着儿女们来送我们,送上火车后大家坐下来才拉了几句家常话,一不留神,火车就进了河南境内。然后这一大家人又赶忙到站下车,重新再坐一站路的火车回徐州。

徐州离山东也很近,大概不到60里。1949年刚解放时,**还曾经把徐州划给了山东好几年。记得我当时填写干部登记表时还填过籍贯是“山东徐州铜山”。好像这段时间并不长,后来**又把徐州划回了江苏,所以我也就只当了两三年的“山东人”,哈哈!

徐州离安徽就更近了,近到当年我们铜山大队打小鬼子,有一多半的战斗都是在皖北打的。皖北就在我们徐州边上,用开玩笑的话讲,就是“徐州到皖北,也就几步路的功夫”。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大概中国有三个省的地理位置很特殊。

这三个省就是江苏、安徽和湖北,南北各占一半,即一半为南方,另一半为北方。其中,江苏分为苏南和苏北,苏北是北方。安徽也分为皖南和皖北,皖北是北方。湖北也差不多,过了汉口也都是北方。如若不信,你可去湖北的襄樊地界上听一听,当地老百姓全是一口河南话。

既然徐州为四省交界,所以徐州的乡土文化也受到这四个省的影响。例如徐州的地方戏里就有河南的坠子,即一个人弹着三弦唱,唱腔声音高高的。还有山东的柳琴,也是一个人自拉自唱,曲调婉转悠扬。此外,还有安徽皖北的拉魂腔,曲调和山东柳琴差不多。

说起来,旧社会的很多地方戏还是比较深入人心的,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讲,那就叫“接地气”。

旧社会的农民大多不识字,很多忠孝信义、保家卫国的道理都是从这些戏文或者说书中得知的,像汉朝的《苏武牧羊》、南**的《木兰从军》、隋唐的《秦琼卖马》、北宋杨家将的《金沙滩》、包龙图的《铡美案》、南宋的《岳母刺字》……。

换句话讲,这些地方戏和说书弹唱相当于后世的“扫盲”,正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地方戏曲和说书,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之中传承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启蒙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底层人民的思想、道德和智慧。

那时候的地方戏内容大多是一些英雄保家卫国,清官为民作主,好汉行侠仗义,富家小姐爱上了穷书生,后来穷书生赴京赶考,最后考上状元,衣锦还乡的故事。这些地方戏唱的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逢年过节,各乡请来的戏班子唱的也都是这些内容。

这些就是我少年时代的记忆,现在说起来也是80多年前的事情了。

自古以来,我家乡六堡村就坐落在黄河故道的大堤上,村子下边就是一条宽宽的干涸河谷,那就是黄河故道。

小时候,我下地干活累了就常坐在村边的坡地上,望着坡地下面的黄河故道发呆。

我心想这里既然是黄河,可这么宽的一条河谷里怎么就没有多少水呢?老人们说在清末民国初年的时候,这条黄河故道里还有水有鱼,那么后来这些水又流到哪里去了呢?

这条黄河故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一直都没弄明白。后来我参加了新四军,有时候行军打仗的空隙,我都还在想这个问题。

解放以后,我还专门查过资料,才知道不但我家乡有这个黄河故道,而且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几个省也有不少的黄河故道,这都是几千年来黄河决堤后改道留下来的。

自两汉、隋唐、两宋、元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一些黄河故道。还有传说最早的黄河故道还是当年大禹治水留下来的,后来人们就叫它为“禹王故道”。最晚的黄河故道,那就是蒋介石在1938年炸毁郑州花园口大堤留下的黄河故道。

我家乡六堡村边上的这个黄河故道,是明清两代时黄河在河南开封决堤之后改道,经商丘的兰考县流到我们徐州铜山,再到淮阴地界后夺淮入海时留下的,所以也叫“明清故道”。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次的黄河改道,给我们苏北地区留下了大量的盐碱地。我家乡的农民在盐碱地上种庄稼,粮食产量少的可怜,即便是丰收年景,亩产也就百十来斤,这也是解放前我们苏北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

直到解放以后,党和国家开始大规模治理盐碱地,开挖河渠将几十里外微山湖的湖水引来浸泡土地,改良土壤,改种水稻,这才使苏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得到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善,但是要想根治盐碱地很不容易,这是一个长期的战役,直到今天,尽管半个多世纪都过去了,但这场战役都还没有打完……。

我家是贫农,家里除了父母,还有弟弟妹妹。

在旧社会时,我家只有两亩地,好在我父亲年轻时学过一些木匠手艺,时常给周边的乡亲们做一些木匠活,比如床柜桌凳水桶和农具什么的,用来换一些粮食,这样一来,一家人的生活勉强还过得去。

我是家里的长子,除了帮父母务农之外,也抽空在家自学了两年小学课本,后来还去村里的小学校插班,这样又继续读了两年小学,结果小学没念完就去参加了新四军。

1937年“7。7事变”,即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鬼子占领了徐州,我们六堡村离徐州城不远,大概只有十来里路,所以也成了日占区。

那时的徐州是日本鬼子重要的屯军地,徐州城里不光驻扎着大量鬼子,还驻扎着一支伪军部队,伪军司令叫贺鹏举,他经常带着大批伪军跟着小鬼子在我们苏北四处扫荡,烧杀抢掠,干尽了坏事。

后来到了1946年解放战争时,我们部队离开苏北向山东根据地撤退时,还顺便消灭了这支伪军部队,活捉了这个贺司令。在我军进入山东后,我们**军长亲自下令召开了公审会,把贺鹏举这个大汉奸给枪毙了。

那时日本鬼子在我们村子东南边约7里外的潘堂乡也修起了据点,还驻扎着不少鬼子。由于新四军不断地袭击,后来潘堂据点的鬼子兵就挪到**大据点去了。

抗战初期的日本鬼子是很凶恶的,不但在苏州、无锡、镇江、南京屠杀了上百万的中国老百姓,在我们苏北也杀了很多中国人,尤其是日军中的**联队杀人最多。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人占领了**,**人就成了亡国奴。抗日战争中,小鬼子兵力不足,就将**人编成了军队进入了中国。这些**兵自己亡了国,不去找日本鬼子报仇复国,反而认贼作父,助纣为虐,跟着小鬼子来打中国,实在是让人可恨。

为什么说这些**兵可恨呢?这些**兵穿的军装,还有武器全都和小鬼子一样,长得模样也同小日本差不多,只要不说话就分不出他是**鬼子还是日本鬼子。而且这些**兵同小日本一样还都是一根筋,打仗时冲在第一线的都是**人组成的部队,用刺刀押着中国战俘去矿山挖矿,毒打杀害中国战俘最狠的也是这些**兵。

怎么说呢?一仗下来,祸害中国老百姓最凶残的还是这些**兵,小鬼子吃肉,**兵喝汤,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全都是一群畜牲。

在抗日战争中,小鬼子不但在华北搞“三光政策”,在我们苏北也搞“三光政策”,动不动就杀人放火烧房子。

就在我们六堡村的东北边,鬼子把整整一个村的男女老少赶进了一座庙里还锁上了院子的大门,放火把几百口子老乡全都给活活烧死了,侥幸逃出院子的十几个老乡也被鬼子架在庙门外面的机枪给打死了,全村人一个也没逃掉,一个也没剩下。

这个事情对我的影响很大,这也是我后来参加新四军的一个重要原因。

0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