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中短篇集>大改造>十七章 一夜兴起新都市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十七章 一夜兴起新都市

小说:大改造 作者:闪亮的弹壳 更新时间:2022/5/29 22:06:50

翠岭湖大坝的建设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建设大军将从全国各地涌来:大批有经验的建筑工人、工程师、大学生,沿淮的农民组成了浩大的民工队伍,也是建设大坝的重要力量。

大量的建筑材料和工程机械运抵工地现场,在大量人员还未到来之前,他们都被统一编成了搬运队、洋灰队、木工队等不同的工程队伍之中。

杨立民所在的治淮劳改支队承担了搬运队的任务。建设大坝的第一步是平整地基,在这期间,搬运队暂时没有任务,他们便承担了建设住房的任务。

一下涌入了这么多人,住房成了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搭帐篷只能临时使用,对于长达近三年的工期来说,只是简单的搭个帐篷显然不能解决问题。淮总在经过调研走访后,决定搭盖草屋。

这个任务落在了杨立民的八支队肩上。

杨立民其实并不愿意去接这个任务,这个活看起来简单,但实施却不容易。数万人的住房问题要在短期内解决,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淮总的副总指挥陈大年给杨立民打来了电话。他声如洪钟,在电话里说:“我当然知道有困难,没有困难要你杨立民干什么?你杨大个子就是要解决问题。行了,别像个娘们一样跟我絮絮叨叨,大道理不多说了,盖好房子咱们的队伍住得舒坦,才能建好大坝。这个任务就交到你们八支队头上了,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别客气,直接跟我提出来,我能解决的一定帮你解决。不过前提是任务一定要保质保量的完成。”

话都说到了这份上,杨立民自然没有再回拒的道理,他斩钉截铁地应承了下来。

其实对于能否顺利完成,他心里还是没底。盖房子也是造工程,急不得更马虎不得。

杨立民有个优点,他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才能找到更加合适的人去干这件事。

盖房子他不懂,即便是草房子。首先要解决原材料问题,就算是土坯,也不够用。再说还有房顶,进出的门、砖瓦等等。

不过他知道,这里有人比他更懂这些。

他找来了孙二喜。这个曾经腰里别着瓦刀靠手艺吃饭的砖瓦匠,现在已经是治淮民工队的劳模,每天忙活的脚后跟打后脑勺。

不过听说杨立民来找,他还是抽出身来,找来了自己的一帮干过泥瓦匠的兄弟伙,来到了八支队驻地。

杨立民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他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孙二喜听后沉吟起来,思索了一会儿后他说:“既然是盖草房子,不如就用松木和毛竹来做。”

“松枝和毛竹?你细说说。”

杨立民虽也是淮岸的人,但淮河连绵千里,他所在的地区是平原,而翠岭山则是山区,他对本地松竹盖房子还真不太清楚。

孙二喜摆开架势,如数家珍:“草屋子其实不难,就是用毛竹搭建一个屋架,上面再铺上干稻草,四周就用涂泥的竹笆当墙,里面再找木匠做好木门和窗户,屋内就活好三和土打地坪,这样的屋子建造速度快,只要各项用料跟得上,一天就能盖好。”

赵勇听后一拍大腿:“就盖这样的房子了,再也不用住帐篷了,帐篷里是冬天冷夏天热,真不是常待的地方。”

杨立民却没有很兴奋,他想了想问:“这样的房子结实吗?”

孙二喜说:“虽说结构上不如土坯房子结实,但用上个三年五载也不成问题。”

“老余,你的意见呢?”杨立民转向余佩文问道。

余佩文点点头:“这样的房子比土坯房建造速度快,这么多间屋子如果是用土坯结构,恐怕至少要半年以上,但是用毛竹草屋,最多一个月就能全部盖好。另外,翠岭山盛产毛竹与松杉,可以解决原料问题。我之前也打听过了,利用这些材料建成草屋是当地百姓的普遍做法。可以干!”

众人对此进行了表决,决定暂时先建造几间草屋试一试。杨立民听从了孙二喜的建议,带人先去山里砍来了一些竹子,又去买了些稻草之类的材料,老百姓一听说是治淮的队伍要修房子,说什么也不肯要钱,双方争执了好久,最后杨立民还是把钱塞到了老乡的凉席下,才得以“脱身”。

材料准备齐全,一伙人半天的时间便搭建好了一间草屋。杨立民又试了试,屋子的确很结实。

众人没有再有异议的了,大家伙都同意搭建这种草屋。

原材料要准备妥当,赵勇负责带人上山砍竹子,余佩文负责去采购稻草、土灰等材料,杨立民则带人平整路面、挖掘地基。

数万人建设大军要住的屋子,可不是随便建设的,他们要选好地点,还要在设计规划,做好功能分区之后,还要区别出劳改支队和普通建筑人员等等。

杨立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曹子建,这伙女同志们学问高,对这些问题吃得透,很快就拿出了初步规划的方案。

大家伙行动起来,各项工作有序进展。杨立民给劳改们作了动员讲话,不少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大家伙热情高涨,干得热火朝天。

第三天一大清早,只见上流一排排竹筏浩浩荡荡驶来,众人抬头望去,连绵的竹筏延续数十里,人站在上面撑着杆,引导着竹筏朝着工地的方向驶来。

成排的竹筏靠岸后,为首的一个戴着破旧斗笠的老汉收起了撑筏用的竹竿,呼哨一声喊道:“来!卸竹子了。”

杨立民被喊了起来,他诧异地看着这一切,他问赵勇:“这是你安排的?”

赵勇连连摇头,“我带人进山砍的竹子已经运回来了,这还没过去呢?再说了,这么多竹子,我哪能砍那么多?”

杨立民觉得奇怪,便带人上前查看,这一问才搞清楚,原来上游的农民见治淮需要建草屋的毛竹和松杉木,纷纷自发的上山砍竹,然后结成筏子成群地送到翠岭山工地。

“首长们,你们就别客气了,这山上的竹子也不是俺们自己个种的,都是看天长。现在取下来帮助修淮河,也是尽到用处了。”

言毕,他招手招呼着众人帮忙将竹子卸下。杨立民看后正感慨万分的时候,不远处又驶来了不少骡马大车。

大车上装着满满的稻草,还有成卷的芦席。原来,这是沿岸的百姓听说了治淮工地需要稻草后,将自己家的稻草捐了出来,纷纷组织骡马大车,连夜兼程,赶到了工地上。

支援物后,便支援人。后续当地还不少竹木工匠赶来,说是要帮助他们建设新住房。

有了如此多的人帮助,不到一个月,一座由草屋组成的新都市已在翠岭山大坝工地建成了。

这些场景不光让杨立民等人的看在眼里,也看在那些劳改犯的眼里。他们看后吃惊,为什么老百姓会这么自发地愿意支援他们?

杨立民决定利用这个契机,开展一次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新中国和旧社会的不同。

2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