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十章 甲午风云 中小说:民国枭雄养成史 作者:蚁鸣之 更新时间:2022/10/22 12:35:45 甲午战争第二阶段 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清廷估计到日军将乘胜入侵辽东半岛,谕令李鸿章速谋战守。 李鸿章根据“各国探报,倭人将以大股图犯北京,又云谋袭沈阳”的情势,提出了“惟有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然后厚集兵力,再图大举,以为规复**之地”的战略方针。 清廷集中兵力加强对辽东地区的防御,任命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北洋军务兼前敌各军**;迅速募军30营;将集结于九连城附近鸭绿江右岸的81余营5哨,包括铭军、毅军、盛军、奉军及靖边军、芦榆防军、仁字虎勇、盛字练军及吉字练军、齐字练军、镇边军等计3。04万清军,分左右两翼防线,形成东起苏甸及长甸河口,西迄大东沟、大孤山,绵亘数十里的鸭绿江防线。 清政府在以重兵屯驻鸭绿江防线的同时,又陆续从各地抽调兵力,以充实山海关至奉天、营口一带第二线的防务。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面对日军攻击的首次保卫战。 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约28000人,清朝任命宋庆为诸军**,节制各军。 日军进攻部队为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30000人。 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路清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平壤新败,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 日本则士气高昂,野心勃勃,日方发布由间谍宗方小太郎起草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对满清展开政治攻势,扬言要直捣北京,让清朝皇帝“面缚乞降”。 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却未能觉察。 10月25日晨6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 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坚持抵抗,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 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的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1894年10月下旬,在日军越过鸭绿江防线,占领九连城、安东县、大东沟、凤凰城、宽甸、岫岩的情况下,宋庆奉诏率所部毅军及铭军回援旅顺,留依克唐阿镇边军驻守赛马集、草河城一带。 由直隶提督聂士成率芦榆防军、盛军、奉军及仁宇虎勇等部守卫摩天岭,阻击日军。 聂士成、依克唐阿两军还在通远堡集合20营兵力,拟分两路反攻凤凰城,一路由依克唐阿等率领,由通远堡南;另一路由寿山统领镇边军步队、永山统领马队,绕道叆阳边门进攻凤凰城东北。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 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 由于李鸿章一心要保旅顺港,清军便没有在花园口设防。 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只有当地的农民自发抗击日本军,暂时拖住了日军的行动。 11月6日,日军击溃清军连顺、徐邦道等部,进占金州(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 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大连守将赵怀业闻风溃逃,日军不战而得大连湾。 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33个营,约13000人。 14日,日军曾通过清军俘虏向旅顺驻军送去两封劝降信,均遭到严辞拒绝。 18日,日军前锋进军土城子,徐邦道的拱卫军顽强抗击,次日,龚照玙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 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先后潜逃。 1894年11月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次日,旅顺陷于日军手中。 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达2万余人。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是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 日本大本营对山东半岛的作战部署为“海陆夹击”北洋舰队。 李鸿章在建完各炮台后,即调派绥、巩军各4营分别驻守北帮炮台、南帮炮台,同时在刘公岛上驻扎北洋护军,并在海港东西两口布设防材和敷设水雷248颗,整个山东半岛大约有步兵约40个营、骑兵8营、水雷2营,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 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 同时日联合舰队第1游击队在登州实行炮击,山东巡抚李秉衡由于弄不清楚日军究竟要在何处登陆,只好分兵把口,“时刻严防”。 23日,日军在荣成全部登陆完毕。 26日,日军第2师团和第6师团分别从荣成出发,各由南北两路,分头向百尺崖所方向前进,在战斗中,清军赵埠嘴炮台击沉日舰1艘。 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顽强抵抗,最后全部阵亡。 日军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被清军炮弹打死,这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唯一阵亡的将军,左翼支队的4个中队日军被迫退至冯家窝。 由于兵力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 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数被日本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 5日凌晨,旗舰定远舰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 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 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 洋员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最终也自杀明志。 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 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 1895年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 大清国急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在析木城四周部署了奉军、盛字练军、希字军、仁字军等,总兵力计27营,除步兵营外,有马队5营、炮队1营,约8000人。 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由于指挥不力,皆被日军击退。 2月28日,日军趁胜追击,从海城分路进攻,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攻陷田庄台,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议和缔约 掌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后党)人物西太后和李鸿章,从战争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 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相继失败后,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訢主持**衙门。 奕訢原先就主张对外国屈服,10月初,奕訢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由于美、德、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英国于10月6日提出的调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11月初,日军侵入辽东,将战火烧入中国。 清政府十分恐慌其“龙兴之地”遭到兵燹之灾,又转请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出面调停,这时,美国政府认为对清政府进行讹诈的时机已到,表示愿意居间“调停”。 由于急于求和,李鸿章在恭亲王同意下派遣了一个德国人,即担任天津税务司的德璀琳作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议和的条件,但日本拒绝和他谈判,同时又通过美国人要求清政府派出“具有正式资格的全权委员”。 当时旅顺已失守,慈禧皇太后害怕日军进犯京津,便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先指使奕訢委托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后于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 当时日本正在猛攻威海卫,由于军事上的胜利,日本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口“全权不足”,将清政府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国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本普通人民的负担,自1894年底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 但日方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议和”条件,否则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 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 1895年3月,慈禧赶忙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以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 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当时北洋水师虽全军覆灭,但是辽东战场争战方酣。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四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 3月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 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袭占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 日方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 美国顾问科士达则设法怂恿李鸿章赶快接受条件,以便从中渔利。 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 4月10日,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其条件依旧非常苛刻。 伊藤博文对李鸿章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鸿章反问:“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博文回答:“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4月14日,清政府电令李鸿章遵旨定约。 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中国承认**“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的控制;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 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 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条约危害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签订《马关条约》对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商口岸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三国干涉 《马关条约》签订6天后,俄罗斯帝国因日本占领辽东半岛,阻碍它向中国东北伸张势力,便联合法、德两国进行干涉,结果是日本于同年5月4日宣布放弃辽东半岛,但要中国以白银3000万两将其“赎回”。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一共勒索了中国两亿三千万两巨额白银。 三国干涉还辽、对日本来说破坏了其蚕食中国的计划,它使日本藉由甲午中日战争获胜之机侵占满洲(中国东北)的企图遭到粉碎,也使俄国增强其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在**的扩张。 为了实现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二步(吞并**)和第三步(进军满蒙),日本重新整军备战,决定于十年后发动对俄罗斯帝国的战争。 甲午战争的影响 中国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清政府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远东 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日本和俄国在**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 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