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枭雄的天空>第18章 虎口夺食(一)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18章 虎口夺食(一)

小说:枭雄的天空 作者:东山麦客 更新时间:2023/1/31 23:18:37

甲午战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陷入到深深地绝望之中。

长期以来,他对如何治理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是有一个全面考虑的,这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便是强军,对淮军的装备进行全面提升,为他们配备了毛瑟步枪、克虏伯大炮,同时建立北洋水师,用铁甲战舰来巩固大清国的国防;

第二,便是大搞洋务建设,通过实业来强国,向列强学习,建立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企业,带动这个落后的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

第三,有了以上两条,便可以牵制列强,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对他们进行分化瓦解,平衡他们的不同利益诉求,保证周边相对太平,这样可以继续深入地进行洋务建设,不断推动上述第一、第二方面。

强军、实业、外交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就像是一个循环,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缺一不可。

而甲午一战,淮军在陆上的战争中,被彻底打垮。北洋水师的建制也不存在了,上述三个方面的中的“强军”首先宣告失败。

要让自己所苦心培育的北洋事业继续下去,必须要把“强军”这一条补齐,面对北洋舰队和淮军覆灭的事实,“强军”这两个字,却是如此的苦涩,如此的遥不可及。

翁同龢等清流的责难,让李鸿章想到过自杀,就像清流派所要求的那样,一死以谢天下。

但他还不能这么做,他的一生经过了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这次虽然失败,但他身后的北洋派还有许多的人追随着他,他如果一死,必然兔死狗烹,正遂了清流派的心。

此时,清廷派往日本的和议团已经出发,以张荫桓和邵友濂二人为清廷的代表。两人到达广岛后,见到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接见张荫桓和邵友濂二人,看过了两人所携带的国书,然后毫不客气地将二人赶出了广岛,让他们带一句话给清廷:伊藤博文只要见李鸿章。

光绪皇帝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大臣召见了李鸿章,转达了伊藤博文的意思。

李鸿章从内心里非常不愿意去日本签订这城下之盟,因为这对心高气傲的李鸿章来说无异于一场羞辱。

翁同龢给出了他的见解:此次去日本,万不能割地,只能赔款了事,款也不能陪太多,毕竟我大清国国力有限。

李鸿章看着这位活在自己世界中的政敌,跟光绪帝提出了一个要求:跟翁同龢一起去日本谈判。

这句话可把翁同龢给吓坏了,赶忙说:我也不懂洋务,也没有跟洋人打过交道,去也没用。。。。。。

李鸿章乘坐德国轮船号,悬挂“中国头等议和大臣”旗帜,奔赴日本马关。随他一起出发的还有嗣子李经方,随员伍廷芳、马建忠,以及美国顾问、前国务卿科士达等人。

马关,春帆楼上。

远东两大政治强人伊藤博文和李鸿章,从甲申年算起,时隔十年,又一次见面了。不同的是,此时强弱已经易主,委曲求全的人变成了李鸿章。

谈判就是唇枪舌战,伊藤博文狮子大开口,要求将旅顺、大沽、天津、山海关、威海卫一线所有城池和堡垒,并索要白银三亿两,作为日本战争消耗的赔偿,这让谈判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了僵局。

往往复复多轮谈判没有取得任何效果,日本于是威胁要将部队开进北京。战争资源的巨大消耗,让日本这个新兴的国家也捉襟见肘。

这一天,谈了一天的李鸿章身心疲惫,他毕竟已经是一位七十二岁的老人了。他缓慢地步出春帆楼,踏上日本方面准备的轿车,他不知道的是危险即将降临在他的身上。

汽车刚要启动的一刻,一个日本青年突然冲了过了,他掏出手枪,朝李鸿章面部射击,一颗子弹击中了李鸿章面颊,并将他击倒在了血泊之中。

李鸿章被紧急送往医院,而行凶的日本青年则趁乱逃脱。

李鸿章受枪击的伤口在左眼下一寸的位置。考虑到实施手术,会严重影响视力,参加救治的医生不同意进行手术治疗,这颗子弹也就长久地留在了李鸿章的身体里。

苏醒后的李鸿章,非常冷静地吩咐属下,把血染的官服收藏起来,扬天长叹道:“此血可以报国矣!”

李鸿章遇刺,国际社会一片哗然,日本政府也承担了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

马关警方非常重视,第一时间就抓获了行凶的日本青年,经过审讯,此人名叫小山丰太郎,右*翼分子。他不希望看到中日停战,希望日本进一步占领大清全境。

所以,他就想到了这个办法,通过刺杀李鸿章,企图进一步制造两国的矛盾,让战争继续下去。

伊藤博文非常愤怒,他非常清楚日本的国力,他发动这场战争,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逼迫清廷签订不平等的条约,以此获利。待到实际合适,再图进军远东。

现在,并不是吞并中国的时候,虽然大清国衰弱不堪,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日本如同一头饿狼,但是大清这头瘦骆驼足足能够把日本给撑死。

面对日本右翼的这种鲁莽的举动,伊藤博文不仅长叹到:“真希望这一枪打在我的身上。”

等到伤好了一点后,李鸿章头上缠着绷带,继续参加同伊藤博文的议和会议。

迫于舆论压力,伊藤博文也作出了让步,将赔款从三亿两白银,减为两亿两,要求割辽东、台湾及澎湖列岛。

伊藤博文以此作为底线,只准许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国使团以是或否回答。

这也就成为了马关条约最后成形的样子。

会议最后,李鸿章说:“现在你们日本强,大清弱,你们恃强凌弱,我李鸿章老了,不中用了,斗不过你们,但是以后呢?大清毕竟是一个大国,终究也会有自己的贤良人士站出来,到时候我所受过的屈辱,他们能不照样还给你们日本吗?”

伊藤博文听后,默然不语。

战败国的处境由此可知,身受重伤的李鸿章,心里的愤懑与委屈无从对人说起。

他对随从人员发誓:“再不踏入日本的国土半步!”不久之后,李鸿章周游诸国,过道日本,要在这里换船。面对天皇准备的盛大欢迎仪式,李鸿章坚决不下船。

不得已的情况下,随从们在两条船之间搭上长长的木板。七十多岁的李鸿章踏在颤颤悠悠的木板上,一步步地踱到对面的船上。这也是这位七十余岁老人内心无言的抗争吧。

回国之后的李鸿章,发现自己一夜之间,从帝国复兴的希望,变成了人人欲杀之的卖国贼。

在翁同龢的鼓动下,面对已经签订的《马关条约》,光绪皇帝准备来一个兔死狗烹。

回国后,李鸿章见到了光绪帝,那个二十四岁的年轻皇帝。

此时的慈禧太后以身体不适为由,并不出面。慈禧是权利场的老油条,这种屈辱的国事,自己会甩得干干净净,好像与自己一点关系没有一样。

她似乎已经忘记,颐和园的修建花掉了三千万两白银,足足能够购买二十五艘吉野舰。

她唯一关心的是,尽快签订停战条约,不要影响年底自己的六十大典。

光绪帝并不关心李鸿章的伤情,尽管那时李鸿章仍然缠着厚厚的绷带,而且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翁。

这位年轻的皇帝厉声问他:“身为重臣,两万万之款从何筹措?台湾一省送予外人,失民心,伤国体!”

这卖国的罪名要让李鸿章担起来,才能避免天下人将其扣在皇帝头上,毕竟自己是天子,天子是不能有错的,这天下也是爱新觉罗家的天下。

帝王心术深不可测。

光绪已经动了杀机。

正在李鸿章唯唯诺诺,万分尴尬,不知如何应对的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也只有他能给李鸿章解此危局。

恭亲王奕?。

甲午战败后,慈禧主张下,启用了恭亲王,恢复了他军机领班大臣的职务。

在局势不得已的时刻,还得启用明白人。

恭亲王带领军机大臣上奏:“甲午之败,罪不在李鸿章,乃大清体制没有西化所致。”

恭亲王的意思是说,败就败在大清国的体制上,不要拿李鸿章做替罪羊了。

恭亲王代表的是军机处的意见,而且恭亲王还是光绪帝的六叔,他的话是极有分量的。

光绪帝意识到此时杀李鸿章并不合适,于是进行了发落:李鸿章奉旨“留京入阁办事”。实际上保留其“文华殿大学士”,剥夺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实际权力,让他赋闲在京。

这样,李鸿章就不用再去天津了,而他在北京又没有房产,于是就避居在贤良寺。

风波之后,李鸿章终于可以清闲一下,开始了他静养的时光。

李鸿章在贤良寺一共住了五年,期间同恭亲王合作策划了一件大事。

赋闲的李鸿章每次想到马关春风楼上,伊藤博文那自负的神情,心头就怒不可遏,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恨。

他要让伊藤博文尝一尝,嘴里的肥肉被人夺走是什么感觉。

李鸿章虽然已经七十多岁,并在甲午大战中败北,但是他还有一项独步武林的绝技——以夷制夷。

没错,这就是李中堂的拿手绝活,就像是段誉的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但是灵光的时候却能够天下无敌。

签订了《马关条约》之后,伊藤博文非常高兴。

日本这个一直在太平洋上飘摇的岛国,在委曲求全几千年后,终于战胜了强大的中国,将自己的国土延伸到了大陆上。

以后建房子可以往大里整,住大别墅,也不用每天都担心地震发生了。

越想伊藤博文越觉得心里美得很,禁不住引吭高歌:“占领区的天是蓝蓝的天,占领区的人民真喜欢……”

正在他高兴地手舞足蹈的时候,秘书送来一份文件,是俄国联合德国、法国发来的外交照会:“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并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限定在十五日之内答复,否则将派出海军舰队前往中国东北。”

俄、德、法三国一致要求日本退还辽东,对伊藤博文来说,这无异于当头一棒。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