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枭雄的天空>第23章 骄兵悍将(四)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23章 骄兵悍将(四)

小说:枭雄的天空 作者:东山麦客 更新时间:2023/2/6 22:45:58

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是天津武备学堂第一届的同学,相当于同属于黄浦一期那种情况。

其中,以冯国璋岁数最大,比王士珍大两岁,比段祺瑞大六岁。冯国璋跟袁世凯是同年出生,冯比袁还大八个月。

1859年,冯国璋出生于直隶河间诗经村,排行第四,父亲冯春棠,母亲孙氏。据说,出生之前孙氏曾梦见有明星坠入怀中,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男娃。父亲冯春棠是读书人,认为这是一个大大的吉兆,并给这个儿子取名冯国璋。

史书上记载很多大人物出生前的吉兆也是各种各样,比如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室,邻居都以为他家着火了,还纷纷跑过来救火,结果没有火情,只有一个刚出生的能闪闪发光的小孩。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浑身金色,三天未褪。如果放在现在,他父母得赶紧把这个“小金孩”送到医院,初步估计是比较严重的黄疸症状。

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为掩盖“烛影斧声”,也对自己的出生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设计,以表明自己是天命所归:当时异香充斥了街巷,赤光亮得像火。可谓是色香味面面俱到。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这就基本是瞎吹地无边**了。

将发光、有香味等等异象写录史书,无非就是说明此人乃天命所归,当然这与许多史官的职业操守比较低有很大关系,根本无法考证,可信度基本没有。

冯家曾经是大地主,划重点——“曾经”。到了冯国璋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冯国璋没赶上在家族最兴旺的时候出生,却赶上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时候。

冯家为耕读之家,虽然家道中落,还是让冯国璋上了五年私塾,给他打下了非常好的国学基础。

看到冯国璋非常聪颖,于是冯父借钱把他送到了三十里铺的毛公书院去学习,跟着当地一位名师吴名震学习,学得怎么样不是很清楚,不过在十六岁的时候,他娶了吴老师的妹妹吴凤为妻倒是真的。在近代历史上,把老师变成大舅哥的人物可能也就这一位了。

这个毛公书院还有一位老师白广川,精研中国古代算学,学问很大。算学跟现在我们学的数学还是有不少差别的。冯国璋经常找他请教算学问题,学习地很深入,学习算学的兴趣非常浓厚。冯国璋的四书五经学得一般,算学却有了长足的进步。

算学对科举考试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后来冯国璋又到莲池书院读书,一心准备科举考试。

他一共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都已落榜而告终,多年勤奋的学习,连个秀才的功名都没有取得。作为一个出身农村的穷孩子来说,那种心理的打击可想而知。

已经二十五岁的冯国璋还是一个标准的农村落魄男青年,不事农事,一无所成,以后的出路又在何方?不说别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为了他求学,家里砸锅卖铁,本指望他能有所成就,无奈科考无名,父母不禁心戚戚焉。

这年的冬天,已经临近年关,外面寒风刺骨。冯国璋蜷缩地坐在冰冷的土炕上,把头深深地埋在两个膝盖中间,曾经被父母寄予厚望的聪颖少年,现在却已经走投无路。

他的许多小伙伴都已经成家立业,自己也与年迈的父母分家了。分家之后,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老婆和孩子的取暖问题都不能解决,更不用说是温饱了。

此刻,他的两个儿子就在他身边,一个六岁,一个三岁。虽然已经是深冬,但是他们的身上却只穿着薄薄的单衣,两腮冻得通红,面带菜色,手指头也冻肿了,像是粗粗地胡萝卜。

过了许久,冯国璋慢慢地抬起头来,像是做了一个沉重的决定,他用手轻轻地**小儿子冰冷的额头,用沙哑的声音跟坐在炕沿上的妻子说:“考秀才这事,我看是弄不成啦。眼前家里已经揭不开锅,明天我就去天津大沽口当兵,怎么着也得让你和娃娃们有口饭吃啊!等我挣了钱,也让咱们的娃能穿上棉袄,吃上白面馍,让他们也能去上学堂。”

对每个人来说,如果我们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想来大家的生活状态应该都有这样的: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妇贤淑,生子聪慧。

无奈天不遂人愿,此时冯国璋的生活状态却是这样的:生逢乱世,穷山僻壤,官员贪腐,家道中落,妻子冻馁,食不果腹……

在一个寒冷的清晨,二十五岁的冯国璋,辞别了父母和妻子,最后深深地看了一眼尚在睡梦中的孩子,怀揣着家里仅剩的几枚铜钱,踏上了去往天津的旅程。

走在路上的冯国璋,思绪万千。这一去,很可能就跟这个动乱时代千千万万的兵勇一样,横死沙场,最后连个尸骨也未必能够找到。但是冯国璋又发下狠心,如果有一天能够混出名堂,出人头地,我必会让父母、妻子和儿女和我一起享受那无上的荣光。

上天几乎会把一个人所有的出路都堵死,而仅留的那一条缝隙就是上天给这个人这一生所预设下的命运之路。在未走入这条缝隙之前的所有碰壁,所有狼藉,所有不堪都是上天的考验而已。

不知道每个人的一生是否都是带着上天的某种使命而来,但是对这些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来说,通常是这样的。

莫欺少年穷。谁能想到,如今落魄如斯的冯国璋,日后会成为民国的大总*统,人生的机遇真的是很难想象。

就这样,走投无路的农村青年冯国璋,来到了大沽炮台,成为盛字营的一名普通士兵。从此开始,命运之神开始垂青于他。

在当时的部队中,士兵基本上都是文盲,像他这样的读书人非常少。由于冯国璋毕竟读过书,文笔比较好,所以他很快就得到了统领刘祺的重视。刘长官发现,这个年轻人不光文章写的好,而且做事极有主张,分析问题也极有条理,待人接物,面面俱到,非常合理。

当天津武备学堂招生的时候,冯国璋就被刘祺推荐了去参加考试。参加这种从淮军士官中招生的考试,对冯国璋来说是有优势的。毕竟在那个时代,学霸们都在科场中,是绝对不会来参军的。在军队中,他绝对是高知分子,用“鹤立鸡群”来形容,也不为过。

于是,冯国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武备学堂,成为第一期的学员,同学还包括王士珍、段祺瑞等,龙虎豹到齐。他们三人的关系也非常好,三人都出身社会的最底层,少年时代都非常坎坷,民国之后三人都身居高位,这是三个国家元首同学组合。

入学之后,冯国璋发现应付武备学堂的课程一点都不费劲,一颗科举的心又开始复活。在武备学堂学习之余,他还不断的练习时文帖括,继续准备科举考试。

上了一年之后,冯国璋办理了休学,他要回到河间,去圆一个秀才的梦。他花钱雇了一辆小推车,给他拉着一车书,怀着一颗执着科举的心,欣然往家乡而来。

快进村的时候,被村里的私塾先生看到,就跟他开玩笑说:“你都是军官了,怎么也得衣锦还乡才好。如今却还坐小推车回家,不太雅观吧。”冯国璋想了一下说:“今天乘独轮车行三百里,他日坐八抬轿成万户侯。”这位私塾先生不仅感慨冯家小子气派不小,后生可畏!

曾经两次落榜的冯国璋,在第三次科举考试中,喜中秀才。不要小看这个秀才,他的这个秀才在中国科举史上创造了一个记录。

他所中的这个秀才跟其他人的秀才完全不同,他所中的是算学秀才,全直隶独一份。

原来,在那个时候,李鸿章已经在直隶开展洋务运动,为了培养技术人才,经上奏朝廷,在科举中设立了算学这一科目,虽然还考四书五经,但是算学所占的分数已经很大了。

而算学也正是冯国璋的特长,这个算学秀才考试就他一个人报名,人生的际遇真的极奇妙。

获得了算学秀才,不仅让冯国璋扬名河间,在天津武备学堂那也一度非常拉风。连李中堂都知道了这件事,他非常高兴地说:“武校出文生矣!”

正如郑板桥所说的那样:“如今脱得青衫去,一洗当年满面羞。”郑板桥同志是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年间进士!

古代知识分子对科举的那份执着,我们现代人是很难理解的。

趁考秀才的余威,冯国璋又参加了举人考试,想一鼓作气拿下举人。

考举人是非常难得,南海圣人康有为连续考了六次才考上,前后用了十八年。

康有为那文章水平比冯国璋可是强了不止一个档次,冯国璋想一次就上举人,那可不是简单的事。

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朝廷没有设立算学举人这一模式。

举人考试失败后,冯国璋又回到了天津武备学堂,当他毕业时已经三十岁。由于学问比较好,冯国璋被校长荫昌留校,成为了一名助教。据说他的讲课风格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很受学员们欢迎。冯国璋也很喜欢这个做军校老师的工作,在这里他的学识能够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而且待遇也不低,他的家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在清末,国力衰微,财政入不敷出,国家还是给这些在军校的学员非常高的待遇,像是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都用每月的军饷养活了自己一家老小的生活。

这些出身贫困的农家子弟,从小都缺衣少穿,受到这种优厚的待遇,几乎让他们感动到流泪。他们都把国家的这份恩情记在心里,抵抗外敌,忠于国家的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内心之中。

天津武备学堂在1885年由李鸿章创立。1900年八国联军在天津登陆,武备学堂的学员一百多人拿起武器誓死抵抗,联军久攻不下,于是放火焚烧。最后一届学员,来自军中的年轻精英们,采用了这种玉石俱焚的方法,履行了军人忠诚的承诺。

在武备学堂开办的十五年中,培养了三千多名军官,他们有的成为总*统、总*理,有的成为督军、上将,你可以叫他们旧军阀,但是他们在后来对待国家的态度上,都是铁骨铮铮,极少有人称为汉奸和卖国贼。

就在冯国璋任军校老师渐入佳境的时候,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他的命运。

名将聂士成,当时中国最职业,最优秀的军人。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