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枭雄的天空>第22章 骄兵悍将(三)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22章 骄兵悍将(三)

小说:枭雄的天空 作者:东山麦客 更新时间:2023/2/5 9:12:52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两位合肥人名满天下,权倾朝野,并左右了中国的政治走向,他们就是李合肥和段合肥。

李合肥就是李鸿章,他创建淮军,平定太平天国、捻军,搞洋务,建北洋舰队,办外交,以至于在清末,洋人不知道有慈禧太后,只知道有李鸿章。清末的很多屈辱的条约,自然也都有他的名字。

段合肥就是段祺瑞,他一生中三造共和,四任总*理,六度执政,在袁世凯之后成为民国初年政坛的风云人物。

段祺瑞和李鸿章、袁世凯相同,也是靠军队起家。李鸿章靠的是淮军,袁世凯靠的是北洋军,段祺瑞靠的是北洋军中的皖系力量。

也就是说,段祺瑞是继李鸿章、袁世凯之后,另外一号猛人。

在那个年代,如果一个人的成就足够大,人们通常会把他的家乡给缀到他的姓氏后面,他的家乡也就跟着沾光,李合肥,段合肥,袁项城都是这样来的。

1865年,段祺瑞出生于安徽合肥,字芝泉。

与其他大人物出生时不一样,在现存的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天降异象的记载,出生的房间没有红光,也没有黄光,院子里没有彩云,这个小孩脑袋上也没有青云。

段祺瑞是安徽农村出生的一个普通农家娃娃,他是这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

父亲段从文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沉没寡言,他的职业就是跟庄稼打交道。每天农活干完农活回到家,段从文都会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抽上一袋烟,看儿子无忧无虑的玩耍,就是他一天最欣慰的事情。

段祺瑞就是在这个农家小院里一天天长大,他非常机灵,同时逐渐表现出强硬不屈服的个性。

这时候,他已经有了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三个孩子像是家雀一样,都张着嘴等着喂食。这对一个靠种地生活的农民来说,确实不堪重负。

就像那时候的所有家庭一样,父亲段从文对长子段祺瑞寄予厚望。但是限于自己家庭这个条件,深恐其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

思想向后,段从文把七岁的长子送到了孩子祖父那里,让其代为抚养。

段佩就是段从文的父亲、段祺瑞的祖父。他粗识文墨,年轻时,在乡里打抱不平,失手打死了同村恶霸刘某,被官府通缉,亡命逃亡。

逃亡过程中,正赶上李鸿章组建淮军,招募乡勇。听说在战场建功,不光能够取消通缉,还能升官发财,段佩一点都没犹豫,直接报名加入。

在村里打架都能打死人的主,在战场上也不含糊,作战时他冲锋在前,勇猛异常,被授予“励勇巴图鲁”的称号,意思就是猛士的意思。后来因为军功累积,成为了淮军的一名中下级的军官。

从七岁开始,段祺瑞就跟随爷爷在江苏宿迁的军营中生活。段佩对这个长孙也非常用心,把他送到了私塾去读书,学习忠信仁义,书法文章。

段祺瑞学习文章的天赋一般,他对行军操练兴趣更浓厚,每天放学后,都要到祖父的军营中,看兵勇们操练阵法,并跟祖父请教带兵的奥妙。而对学习,他并不上心。

看到自己的弟子不喜欢学习,只喜欢舞刀弄枪,教私塾的候先生便找来段祺瑞,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了一段话,这段话对段祺瑞一生影响至深。

私塾候先生说:“你是将门之后,靠祖上阴德日后肯定可以靠军功扬名立万,但是如果书读不好,你在军队中就只能做一名勇夫,冲锋陷阵,而不可能拜相封侯,指点江山。”

经过这次谈话,段祺瑞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从此之后,他专心学业,无论酷暑,都是最早到私塾,最晚离开的那一个孩子。

坚忍的毅力让他的学业进步很大。

那时候淮军作为私募军队,军官的待遇比较低,段佩也是一个刚正廉洁的人,所以积蓄也不多,但是他对手下的兵士,非常照顾,从不克扣军饷,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段祺瑞从祖父的言行中学会了节制、果*敢和勇于担当的品格,这对他**后的性格影响很大。

在段祺瑞十岁的时候,有一位叫吴懋伟的相士进了军营,他跟段佩是非常熟悉的朋友。

正好赶上段祺瑞也在祖父的大帐中玩耍,由于没有母亲在身边照顾,段祺瑞也是满脸灰土,鼻涕老长。

吴相士却被这个少年的面相惊讶掉了下巴,从相面的职业角度,进行了一番评价:“将军骨从眉角直通耳际,天仓隆起,威武勇敢,极贵之相。日后成就不敢直言也。”

听到吴相士这么夸奖自己的孙子,段佩自然非常高兴,立刻备下酒菜,请其入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吴相士看段佩也喝的差不多到位了,就趁着酒劲,要跟段佩订娃娃亲,希望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段祺瑞。

段佩也满口答应,不管吴相士看得准不准,自己家先赚到一个孙媳妇再说。这也就是段祺瑞后来娶进门的原配夫人吴氏。

吴相士对自己的专业技能非常自信,结果段祺瑞的前程还真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富贵不可以限量。

但是吴相士没有总结过一个现象:顶级人物,特别是顶级政治人物的婚姻通常都不太美满。段祺瑞的夫人吴氏在段祺瑞事业刚开始上升的时候就过世了,没有机会享受那种极致的尊崇。

段祺瑞十五岁时,祖父段佩去世了。

美好的少年时光就此结束。

扶柩归里之后,面对日后的生活,少年段祺瑞非常迷茫。

在家里从事种地,就像是他老爸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不是他段祺瑞想要的生活。

他又回到了私塾,想通过学习,以博取功名。

他虽然学习非常刻苦,但没有了祖父的支撑,科举可不是一个穷孩子能够折腾地起的。

在私塾继续学习的两年时间里,他欠下了侯先生不少学费,也忍受着众人的白眼。

无奈之下,他将自己的端砚,祖父留给自己最后的念想,给了老师,以用来抵押欠下的学费。

后来,段祺瑞做到了内阁总*理。那时候,他的老师侯先生已经非常落魄,甚至到了温饱都不能解决的程度。

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侯先生到北京找到自己曾经的弟子,并将这方端砚又还给了段祺瑞。

在段府,侯先生受到了热情地招待。段祺瑞也用弟子之仪侍奉师长,并留老师在段府住了三个月之久。在老师再三要求回家的情况下,段祺瑞又送了许多大洋给老师,并派人护送侯先生回家。

回到家的老先生发现还有惊喜在等待着他:自己家破旧的土房,已经换成了一幢非常气派的砖房,并配上宽敞的大院落,成为了村里最好的房子,比地主家的还要好。

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惊喜和意外还远不止此。候先生每月还会收到段祺瑞寄来的生活费,即便在段祺瑞下野,蒋介石执政之后,这笔生活费都没有断过,这是一个学生对“尊敬师长”四个字最好的诠释。

要知道段祺瑞的清廉在民国是出了名的,他一生没有房产,都是租住在别人家里,段祺瑞下野之后的生活也是非常拮据,甚至一度到了为节省开销,遣散仆人的程度。必须要说明,段的这种“清廉”只能跟同时代的官员来相比,而不能跟现在的干部比较。

在蒋介石时代,虽然政见相左,刀兵相向,但是蒋介石对段祺瑞也是非常尊敬,只是因为段祺瑞是蒋介石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长。

抗战爆发后,华北沦陷,段祺瑞从天津前往南京,蒋介石率国民政府所有军政要人到码头迎接,蒋执弟子之仪,向段祺瑞鞠躬,并亲自搀扶段祺瑞下船。

得知老师段祺瑞生活困难,蒋介石也是立刻拨两万大洋接济,并每月按时拨付一大笔钱给段老师用作生活费。

段祺瑞厚待候老师,蒋介石同样厚待段祺瑞,是为民国佳话。在民国的刀光剑影之下,特别是两人分属不同阵营的情况下,这样的举动让人颇为感动。

段祺瑞在十五岁时,祖父段佩去世,让他体验到了人生的冷暖。他不想像他父亲那样,将一生的精力都用在几亩薄田上,每天都在为了温饱而挣扎。

但他似乎也没有了别的选择,他陷入深深地迷茫之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同时也充满了对理想生活的无奈。

在私塾又混了两年,祖父留给自己的一点积蓄已经用尽,同时他感觉靠科举不可能混出什么名堂来。

思前想后,他决定投靠家族的一个堂叔——段从德。那时候,段从德正在威海卫任管带。

放下对科举功名的妄想,去那里投军吧。

十七岁的少年,手握着仅剩的一块大洋,踏上了去威海的漫漫旅途。

这趟路程超过一千五百里路,段祺瑞手里没有钱,不可能坐车马,只能徒步前往。

一块大洋在旅途中,很快就花完了。剩下的时间他都是风餐露宿,甚至沿街乞讨。到夜晚的时候,他就躲在柴火堆里,或者桥下蜷缩一宿。

这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楞是靠着自己双脚,一步步地朝着威海的军营前行。

他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在回应上天对他的考验,只有具有坚忍不拔意志的年轻人,才有资格通往强者之路。

一百多天之后,段祺瑞到达了威海。

看到段祺瑞的那一刻,段从德被自己的这个侄子惊呆了:他头发蓬乱,面庞凹陷,衣不蔽体,赤着双脚,形象跟一个乞丐一般,只是他的神情却倔强而孤傲。

段祺瑞就这样,在用双脚行进了一千五百里路后,开始了他的职业军人生涯,也开启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段从德对这个侄子非常爱护,每每对其谆谆教导。

而段祺瑞也是从小在军营长大,弓马娴熟,又通文墨,入伍两年之后,就成为了段从德手下的一名哨官,相当于现在的连长。

这一天,段祺瑞在军营里见到了自己的父亲。父子俩已经三年多没见了,骤一见面,自然都非常高兴。

特别是段从文作为一个庄稼汉,看到大儿子已经当上了长官,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哨官,但这已经满足了他对“成才”两个字的期待。

孩子终于长大**了,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体面职业,能够养家糊口,就像天下所有做父亲的一样,段从文禁不住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但是还有最后的一份责任——给儿子张罗婚事,这也是这位父亲此行的目的。只有这件事完成,孩子成家立业之后,当父亲的责任才能完全放下。

之前段祺瑞曾在祖父段佩的主张下,与吴氏定了婚。眼下段祺瑞和吴氏都到了结婚的年纪,但是段从文也没有钱应付儿子的这场婚事,毕竟段祺瑞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需要照顾。

段祺瑞将从军以来,所攒出的所有军饷,足有二十两银子,都交给了父亲,让他拿这笔钱回家张罗婚事,并改善家里的生计。

段祺瑞在生活上是一个非常节制的人,他的生活开支很小,即便他当上了内阁总*理,在看到一桌丰盛的饭菜的时候,他都会很感慨:“这都赶上皇帝的待遇了。”节俭的生活让他攒出了不少钱。

有了这二十多两银子,段从文心里立刻舒坦了很多。对他来说,这可是一笔巨款,足够给儿子办一场体面的婚礼,可能还会有富余。一路上,段从文不断计算着婚礼的花销,幸福洋溢在他的脸上。

匆匆赶路,很快就到合肥了,他就可以开始着手给儿子张罗娶亲的事了。同行的几个人,一路走来,也都熟络了,段从文放松了警惕,把自己带回钱来,给孩子娶亲这事炫耀了一番。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一个老实的庄稼人,身上居然带了这么大一笔银子,随行的几个人于是动了歹念。在一个僻静的路旁,结伙残忍地杀害了段从德,抢走了他随身的银两。

段祺瑞听闻噩耗,如晴天霹雳一般。他没想到,自己省吃俭用送给父亲的银两,竟成为了他老人家的送命钱。

段从德作为淮军将领,不断给当地官府施压。案子很快就破了,行凶者被绳之以法,斩首示众。

段祺瑞回家奔丧,刚刚料理完父亲的丧事,没想到母亲又因悲伤过度,一命呜呼。

半年的时间,父母双亡,让这个年轻人心如刀绞。父母慈祥憨厚的神情,不久前还是那样的真实,此刻却天人永隔,遥不可及。照顾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的责任,不可避免地落到了刚刚十九岁的段祺瑞身上。

回到军营的段祺瑞从此变得沉默不语,郁郁寡欢,他不愿意出现在热闹的地方,仿佛那种氛围正是命运对他无情的嘲弄。

段从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非常希望帮助这个侄子赶快走出生活的阴影。

当得知天津武备学堂在招学员的时候,段从德第一时间给段祺瑞报上了名。而段祺瑞也不负期许,顺利通过了天津武备学堂的考试。

在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命运之神开始向段祺瑞招手。

武备学堂是李鸿章费劲心血建立起来,这所学堂的军事课程,很多都是由重金聘请来的德国教官教授。除了军事,这所学堂里还有天文、数学、外语、化学等课程,也是请得当时最好的老师。在这里,不光可以受到最好的军事教育,还可以学习西方科技知识。

段祺瑞接触到了不一样的世界,知道了大清之外,另有一番天地,而大清国也不是世界的中心。

段祺瑞学习的是炮科,他跟王士珍是同学,他们俩都来自于贫苦的农家,都非常上进,关系非常好。

王士珍将节约下的生活费留给含辛茹苦的母亲,段祺瑞则将生活费留给自己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相似的家庭经历,让两个年轻人建立了非常好的个人关系。

段祺瑞是一个非常自律的青年,在同学中,他每天起床最早,无论酷暑,都是第一个到课堂的学生。

永远不要小看任何一个自律的人,因为自律带给人幸运。

他对所学习的军事技能近乎痴迷,一有时间就到学校的外场中研究炮科知识。在当时陆军中,大炮绝对是高科技装备,炮科也是学校的高精尖学科。

别人在睡懒觉的时候,他已经在课堂之中研究军事理论;别人在茶馆喝茶的时候,他在锤炼军事技能;别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他在满头大汗地拆解装备器械。

天下没有那么多的天赋异禀的人,杰出的人只是在不断地翻山越岭。请记住,持之以恒的努力最终会让你脱颖而出。

那一天,天津武备学堂组织操练,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出现在了现场——李鸿章。

操练的地点就在大沽口,炮兵的科目就是炮击海面活动的浮靶。因为那天有风雨,所以海面的浮靶晃动不定。看到学员们连连失利,李中堂越来越不满。

轮到段祺瑞出场了。

他按照炮科学习和操练的知识,镇定地瞄准浮靶,一击而中。然后又连开两炮,另外两个浮靶也一一命中。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一炮而红”来形容一个人突然发迹,而不是真的让人通过打一炮来走红。

但对段祺瑞来说,“一炮而红”这个词是名副其实的,因为他是通过准确地打了一炮,而让权倾朝野的中堂大人记住了他。然而,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辛苦,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了。

在操练结束的时候,李鸿章将段祺瑞叫到身旁,特意表彰了他。了解到段祺瑞的祖父、堂叔都是淮军将领,段祺瑞还是安徽合肥人,他分外高兴,将段祺瑞这个名字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不久之后,经李鸿章奏请,天津武备学堂选派五个学员,去当时陆军第一强国——德国学习军事。校长荫昌推荐了五个人,其中,有三个山东人,两个安徽人。山东人当兵那真是好手,在淮军中选派学员,竟然占据了百分之六十的名额。

荫昌所选择的这五个人并不包含段祺瑞在内。

李鸿章看了一下递送上来的名单,对安徽人的份额很不满意,他把其中一个山东学员的名字划掉,并标上了段祺瑞的名字。

人生成功的秘密就是当机会来临时,你已经准备好了。

就这样,荫昌带着这五个学员,坐上了远行的客轮去到德国。他们进入了柏林军校,系统地学习军事知识。

德国人是非常严格的,柏林的军校更是严苛到极点,德国人对军人有自己独到的理解,那就是严格地训练、无畏的精神和绝对地服从。

留学期间,段祺瑞跟经常给李鸿章写信,将自己的所学所见跟李中堂汇报。李鸿章也很喜欢这个自律上进的年轻人,回信勉励他精学苦造,能够出去学习,这样的机会非常不容易,切记不可浪费光阴。

李鸿章是段祺瑞的贵人,他给了段祺瑞了解世界军事最前沿的机会,也让段祺瑞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了解西方军事的人物之一。

段祺瑞非常感恩李鸿章的提拔,后来他当到了民国总*理,那时候李鸿章早已去世多年,老李家的家道已经不复如前,而段家却如日中天,他还是毅然将自己的长女嫁给了李鸿章的侄孙,只为了回馈心中对李中堂的那份恩情。

在德国学习军事期间,通过跟西方社会的接触,段祺瑞感觉到了祖国的落后。在德国军队,他认为下级见到上级用军礼致敬,这种方法非常文明。而在清朝军队中,下级见到上级,必须二话不说,纳头便拜,这是一种非常羞辱,非常落后的军事礼仪。

他甚至大着胆子,给朝廷发了一份电报,要求朝廷同意他剪掉辫*子,原因就是辫*子对军人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军人打仗的时候,万一被人抓住长辫*子,不利于发挥。

发电报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收到的是一份无比严厉的训斥。就连李鸿章也因为此事,受到了清流们的攻击。

一年的学习完成,其他四个人都启程回国了。李鸿章又委派段祺瑞去德国克虏伯军械厂实习一年。段祺瑞成为了他那个时代唯一近距离见识过克虏伯大炮生产线的人。

两年的德国留学生涯结束,段祺瑞被分配到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教习,他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五年之久。他的好友王士珍也是山海关炮队教习。

为什么朝廷大力培养的新式军官在部队中得不到重用?因为当时大清的部队还是旧的体制,军队的许多长官都出身于农民,靠勇猛杀敌上位,他们对学堂出来的学生具有天然的疏离感,认为他们喝墨水的人读书写字还可以,如果受重用上战场肯定不成。

段祺瑞和王士珍,在各自的部队都是做着教习的角色,教那些不识字的官兵怎么用火炮。

中日甲午大战后期,日本军队在荣成登陆,进攻威海卫的南帮炮台、北帮炮台。段祺瑞作为一名军校老师,率领学员参加了战斗,威海卫的战事虽然激烈,无奈清军大势已去,一名军校老师又能够为之奈何?

和王士珍一样,段祺瑞也是在袁世凯组建新军的时候得到了重用。段祺瑞被任命为炮兵营统带。要知道当时在袁世凯的部队中,炮兵是部队的中坚力量,是战斗力最强的部分,说明袁对段的军事才能是绝对信任的。王士珍虽然也是炮科出身,但是他在新军中是任工程营管带。

袁世凯通过天津武备学堂校长荫昌,知道了段祺瑞这个人,超级自律,军事技能出众,曾在德国柏林军校留学,还在克虏伯工厂实习过,这在是非常难得的人才,也是自己理想的带兵人选。

他热切地希望段祺瑞能够来小站,加入新军,帮助自己成就霸业。当时,段祺瑞正请假回合肥老家准备婚礼,迎娶正是吴相士的女儿。

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袁世凯连忙派人连夜赶往合肥。去的人带来了袁大人真诚的祝福和五百两银子的红包,并嘱咐段祺瑞在家好好享受蜜月时光,他多给一倍的假期。婚后,直接去小站的新军报道。

当段祺瑞匆忙赶到天津的时候,发现欢迎的人群中有一位胖墩墩的官员,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将他热情地迎上马车后,大家浩浩荡荡赶往天津最大的利顺德饭店,酒菜都已经齐备,觥筹交错之中,段祺瑞将自己的心交给了袁世凯。

段祺瑞异常感动的原因,主要是自己从军这么多年,虽然一身武艺,但是混到现在也只是一个军校的老师,从来还没有被这样重视过。他发誓要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以报答袁世凯的知遇之恩。

对有能耐的人来说,第一位的需求是尊重,这是深植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刘备要三请诸葛亮的缘故,“三请”这个过程传达的就是刘备的尊重之意。如果没有体会到对方足够的尊重和诚意,顶级人才孔明也就不会出山,并帮助刘备成就霸业,乃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当然,只是满足情感需求,对一个人才来说还不够,还要有事业并配以相应的待遇。这些对小站练兵的袁世凯来说,都不是问题。在小站,对有野心有血性的年轻人来说,这一切都能够得到很好地满足。

得到袁世凯信任的北洋之虎段祺瑞,犹如猛虎下山,开始了自己辉煌腾达的军事生涯。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