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枭雄的天空>第68章 群英云集(一)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68章 群英云集(一)

小说:枭雄的天空 作者:东山麦客 更新时间:2023/3/27 23:10:32

对孙文来说,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结束了。一颗政坛新星已经在伦敦上空冉冉升起!

他又在英国停留了一年多时间,这期间他广泛涉猎西方社会学、政治学理论书籍,考察西方社会和**制度,并比对中国的社会情况,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革命思想,著名的三**义主张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

当时,欧洲的华侨比较少,留学生也别较少,大清的留学生大都集中在日本。于是,孙中山从伦敦先赴加拿大蒙特利尔、温哥华、维多利亚等地,后乘坐皇后后油轮抵达日本。沿途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演讲、宣传活动。

广州起义之后,孙文先到日本,后去美国,再去英国,后又经加拿大到日本,沿途一路演讲。孙文是演讲方面的天才,他的讲话通常极具感染力和鼓动性。

当众演讲是领袖人物必须具备的才能,但各领袖在这方面的层次却不尽相同,近代中国这项才能最突出的政治领袖就是孙中山。

有人开玩笑,说孙文是“就凭一张嘴,玩转亚欧美”,甚至还有好事者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孙大炮。他们说孙文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场环球演讲让孙文在海外华人之中出尽了风头,也吸引了清廷的注意力。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清廷官府机构,无论是国内的,还是驻外机构,都收到了朝廷的指令,要求严查孙文,并设法将其缉拿归案。

当时,朝廷的在逃案犯名单,前三名是康有为、梁启超和孙文。他们三人作为“朝廷要犯”,本应该惺惺相惜,抱团取暖,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康、梁是孙文在海外竞争对手,他们师徒二人成立了一个保皇党,也到处演讲,每次演讲康有为都将光绪皇帝的“衣带诏”展示出来,真假只有他自己知道,反正他就说这是真的。并把自己包装成了忠贞老臣的形象,经常在现场哭得涕泪横流,场面一度非常感人。

保皇比革命在海外华人之中的影响力大得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革命是造反的事,是要冒杀头危险的。保皇则不一样,是帮助皇帝来掌握实权,风险要小得多。康有为的“衣带诏”外加梁启超的一支如椽之笔,哄骗了不少华侨的血汗钱。

那时候,康、梁所募集的资金通常盆满钵满,而孙文演讲之后通常收获寥寥。革命者确实不容易啊!

这种舆论之争一直延续到同盟会成立,那时候孙文阵营迎来了胡汉民、汪精卫、章太炎、宋教仁等一众笔杆子,各个笔底生花,即便这样,也只能跟梁启超打成了平手。

梁启超写文章水平太高,孙文曾多次上门争取,无奈梁启超囿于师门之见,左右摇摆不定,没有加入到革命的阵营当中。孙文方面也争取过康有为,这老哥自视太高,出口就是“不忘今上”,而且还要孙文拜他为师,双方也就不欢而散。

当时在日本的中国人,大牛实在是太多。既有孙文这样的政治领袖,又有声名在外的康有为、梁启超,但是这还不算全部,还有不少人非常活跃,比如黄兴和宋教仁。

这伙人聚在小小的日本国,那可谓是非常“反动”。康、梁每天琢磨着干掉慈禧太后,剩下多数都琢磨着要推翻满清朝廷。

与孙中山出生于贫苦家庭不同,黄兴(字克强)则出生于湖南长沙的富裕家庭,耕读之家,他的生活非常富足,受过非常系统的儒家教育。黄兴年少非常聪明好学,在二十二岁的时候考上了秀才,先后进入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和两湖书院读书,都是当地名校。

但就是这样一个锦衣玉食的少年,怎么看也跟“造反”沾不上关系,事实却是黄兴从小就立志反满,这是他们家的“优良传统”,就是看不惯满人当政。

原来在满清入关之前,老黄家也是世代出仕,每一代都有人做大官。满清入关之后,清朝骑兵曾经对江南一带进行了血腥地杀戮,像是嘉定三屠、扬州七日等,可谓是凶残无比,造成了江南遍地坟冢的局面。老黄家祖先就此立下了族规——永不出仕清朝。永远都不给你满清政权当官。

家族的教育使得黄兴反清的念头从小就根深蒂固。虽然他受过非常系统的儒家教育,也跟祖先一样才高八斗,但是却从没有通过科举出仕的想法。

那一年,张之洞从两湖书院选拔了一批学生公费赴日本留学,一共三十人,其中就有黄兴。张之洞是探花出身,学问极高,他这样评价黄兴:“文似东坡,字攻北魏”。能得到香帅这样的评价,这足以说明,黄兴的文章和书法成就极高。

赴日之前,怀着对国家现状无限惆怅和对同窗深深眷恋之情,黄兴赋诗一首:

留别两湖书院同学

沉沉迷梦二千载,迭迭疑峰一百重。

旧衲何因藏虮虱,中原无地走蛇龙。

东山寥落人间世,南海慈悲夜半钟。

小别何须赋惆怅,行看铁轨踏长空。

到日本之后,黄兴的脑袋立刻就被澎湃的反清思想所占据。革命青年中,还有几位湖南人也都颇为厉害。

宋教仁,字钝初,湖南省桃源县人。

湖南这个地方,是被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启蒙过的,后来张之洞治下,管理相对比较开放,所以很多人都倾向于革命。宋教仁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不算特别富裕,家里也有几十亩地吧。中国人对家族里男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只要有一丝可能,就会竭尽全力让男孩子受最好的教育。

宋教仁在家乡受过传统私塾教育之后,去了漳江书院。在这所书院他开始接触到西方知识,认识到所谓天下,不只有中国,还有美国、英国、法国等。他尤其喜欢政治和法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后来他成为民国第一号宪政专家,那时候全中国没有几个人能懂这玩意。最终,他死也是死在推广宪政这条路上,此为后话。

1904年,黄兴和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成立华兴会,对外注册为华兴公司。有钱人就是不一样的整法,搞个公司做掩护,黄兴、宋教仁这种搞法在革命党中是独一份。

说干就干。华兴会成立以后,黄兴、宋教仁等人就开始准备在长沙发动暴*动。让这几个读书人来造反,恐怕不太能成吧?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没关系,黄兴还联络了一股重要的势力——哥老会。哥老会是清代流传在民间的江湖组织,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是一股实力强大的秘密力量。

当时,江湖上三股势力特别强大:洪门、青帮、哥老会。革命党举事也都是借助这三股江湖势力,在当时平头百姓谁也不敢冒杀头的危险去造反。

当时哥老会的首领叫马福益,与黄兴一拍即合。先“反清”,“复明”的事待“反清”成功之后再说。

但由于事机不密,朝廷获悉革命党人要暴*动,便出兵抓捕,黄兴和宋教仁避走日本。

马福益则流亡广西,一年之后,风声稍静,他又回到湖南洪江,计划再次举义,不幸被清廷抓获,严刑拷打之下,一个字也没透露,硬生生一条铁汉就这样被处死。

蔡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

蔡锷出身于贫困家庭,家里以裁缝为生。但他从小就聪明异常,父母于是省吃俭用供他上学,小蔡锷也不负众望,在十三岁就高中秀才,可谓是才华横溢。在清末民初的大人物中,能够在十三岁就考中秀才的还有一个徐树铮。就现在来说,十三岁刚上初中,哪一个能写一手好文章呢,那都是极优秀的少年英才。

十五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蔡锷的老师是梁启超和谭嗣同。在长沙时务学堂期间,梁启超非常喜欢这个聪明机灵的少年,两个人的师生友谊贯穿终生。戊戌变法之后,谭嗣同殒命菜市口,梁启超则逃亡日本,长沙时务学堂也就解散了。

蔡锷辗转到了山海,并考入南洋公学,这所大学是由盛宣怀创办的大学,后改为交通大学,是现在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的前身。盛还创办了北洋大学,就是现在的天津大学前身。

梁启超逃亡日本之后,蔡锷便追随老师到日本,在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学习。学习期间还回国组织了一次暴*动,失败之后,第二次回到日本。这时候,他认为学习商业知识不能救中国,于是起就转学到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蔡锷比黄兴小八岁,虽然两人同在日本,又是老乡,但两人分属于不同的阵营。黄兴创建华兴会,属于革命党人。

蔡锷则在政治上属于梁启超那一派,同时他跟黄兴、宋教仁都有比较深的交往,内心之中是非常同情革命和向往革命的。

1904年,蔡锷回国任江西续备左军随营学堂任总教习、湖南任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习。在广西期间,创办了广西陆军小学,并任总办。

千万不要小看这所陆军小学,看看他们的校友名单:李宗仁、白崇禧、李品仙、黄绍竑、夏威、廖磊等。你能想象,后来纵横天下的新桂系都是小学校友吗?

1911年,云南总督李经羲调蔡锷到云南,出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的协统,相当于旅长。在1911年的云南边陲,有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发生,主角正是这位年仅二十九岁的蔡松坡。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