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8章 翻档案小说:炙热的沙土地 作者:山村沙漠 更新时间:2023/7/6 17:27:33 一直到深夜,谢霄才出了屋子,去了趟厕所。他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发现除了自己房间,只有一个房间灯还亮着。 那是文冬的房间,每天晚上都要亮到半夜。他看了看光亮,准备过去说说话,问问是不是需要点吃的…… 刚走了两步,他突然想起了那名青年,顿时停住了。 人家房间还有人! 自己贸然过去,岂不是…… 他看了看光亮,一步三回头的回了房间。 资料看不进去了。拿起一本书,依然看不进去。他心里有些凌乱,拿出日记本,开始了日记。 他上大学开始几日记,一直坚持到现在。即便没啥可记的,也要来点感想什么的。总之得写点什么,不然就睡不着。 可是今天却不知道要记啥。动了几次笔,撕了好几页纸,依然不知道从何写起。 他在屋里转了好半天,喝了两大杯水,才渐渐平静下来。 去冯支书家跟事,可写的太多了。于是,他重新坐下来,整理一下思路,把跟事的前前后后都写了出来。 当然了,沙丘那段跳了过去。不是不想写,而是要把那段彻底忘掉,不留任何痕迹。 直到后半夜,精疲力尽的他才躺在床上,昏昏睡去。 第二天吃过早饭,谢霄把林业站的档案搬了出来。 他从最早开始,查看造林小班,看每年的台账变化,并且对照着地图看。 林业站有份复印的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历年的造林小班都在图上。虽然地形图很陈旧,造林小班也不太规整,但基本还能看清楚。 这一看就是一整天。虽然没有看完,但也对全乡造林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 他发现从五十年代开始,乡上每年都在造林。也就是说,乡上至少有四十年的造林历程。 之前有没有造林不大清楚,因为没有资料。应该也有,资料上显示有一些古树,只是很少。 五六十年代以乔木林为主。特别是六十年代,大面积栽植榆树和杨树,还有旱柳和沙枣。到了七十年代,开始营造灌木林,但仍然以乔木林为主。 进入八十年代,才逐步转变了思路,以灌木林为主。现在保存下来的大都是灌木林,乔木林也有一些,基本都在地下水位较高的丘间低地。 现在全乡的森林覆盖率是百分之八。 但他知道这个覆盖率是有水分的。这不是自己调查出来的,也没有哪个资料这么显示。 这是老林业站长告诉他的,而且大多数乡干部,包括接触过的村干部都这么认为。他们说这个森林覆盖率是以造林面积计算的,而造林成活率本身就低,保存率就更低了。 所以这个覆盖率根本不准确,能有三分之一就不错了。 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全乡的真实森林覆盖率只有百分之二到三! 难怪沙化这么严重,而且还在不断扩张。 这个沙化指的是流动沙丘。全乡都在沙区,只是固定沙丘正在逐步变为半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也在逐步变为流动沙丘。 翻看了一天又半夜档案,谢霄脑袋昏昏沉沉,但思路却越来越清晰了。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想要彻底搞清楚现状,还得实地去看。 可是一想到那么大的沙窝,又那么难行,他又心乏了。 就算全都搞清楚了又能咋样?谁有本事把那些一眼望不到头的沙丘链固定住? 心乏归心乏,该看的还要看。而且越看越有兴趣,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接下来的几天里,谢霄除了吃饭,再也没有出门,一门心思的研究那些档案了。 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谢霄跟两名乡干部下了硝大池。两人都有摩托车,把他带了下去。 乡上开会,安排干部下村。收提留,再看看秋粮长势。当然了,各自的业务还不能落下。 时间是半个月。半月后在乡上开会,然后放秋收假。 文冬没有下去,说是要开会,回县里了。实际上她下去也干不了啥,所有工作还得其他人干。 到了村上,冯支书进行了分工。 硝大池一共七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又分为几个小组。村上四名干部,加上乡上下来的三人,正好每人负责一个自然村。 谢霄和村妇联主任一组,负责距离村部最近的两个自然村。 两人都没有摩托车,谢霄又不熟悉情况,只好一起走。其他人都是每人一个自然村,至于白天还是晚上下队,那就自己决定了。 谢霄和妇联是白天下队。妇联孩子还小,晚上不方便出来。他晚上也不敢随便出去,怕迷路。 第一站就是沙蒿梁自然村。距离村部大约三四里地,住在一座沙梁上,周围全是沙蒿,是全村植被最好的自然村。 谢霄边走边看着,不时问妇联几句。 他发现这个所谓的植被最好快要变成曾经了。沙蒿正在大面积枯死,好多地方只剩下一点点痕迹,连枯枝都没有了。 没有沙蒿的地方全都是明晃晃的沙地,有的已经形成沙丘。只是四周还有一些沙蒿挡着,这些沙丘才没有连起来。 一旦沙丘相连,就会形成沙丘链,沙化的速度就会急剧加快。 “王姐,那些沙蒿咋死了?好多都秃了,沙子都出来了。”谢霄看着不远处的沙丘。 “今年天旱,沙蒿死的多。加上放牧和打柴,可不就秃了?”三十出头的妇联王红梅也看着那些沙丘。 “打柴?” “再往北不远就是煤矿,咱县里也有煤矿。可老百姓穷,根本买不起煤,只能打沙蒿柴。” 谢霄不说话了。他望着那些干枯的沙蒿柴,默默的走着。 不让放牧,老百姓吃啥喝啥?不让打沙蒿柴,老百姓又咋烧火做饭?冬天咋度过? 可是过度放牧,滥打沙蒿柴,这脆弱的生态还能支撑多久? 不知不觉,沙蒿梁自然村到了。 收提留的难度超出了谢霄的想象。 稍微普及一下。叫提留其实还不算完整,正确的叫法应该是“三提五统”。“三提”就是指农户上交给村上的三种提留费用,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五统”是指农户上交给乡上的五项统筹,包括教育费附加、计生费、民兵训练费、乡村道路建设费和优抚费。 这两项费用基本各占一半,也是农户每年要缴纳的主要费用。 另外还有义务工,也是每年必须要出的,用于修路、农田基本建设等等。 好在暂时不交公粮了。前些年国家把漠西县所在的区域跟其他一些区域划定为贫困地区,在脱贫之前免交公粮,减轻了巨大的负担。 上半年的提留已经收了,这次收下半年的。也有个别农户上半年也没交,这次一并都收上来。 人均缴纳不到十块钱。家里人口多的缴纳大几十块,人口少的只缴纳十几块。 然而,就这几十甚至十几块钱,很多家里都拿不出来。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