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时空旅人口述史>第二章 春蚕:卧龙篇(十四)令人神伤的明天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二章 春蚕:卧龙篇(十四)令人神伤的明天

小说:时空旅人口述史 作者:光武 更新时间:2023/9/26 23:54:21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秋天,正所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可此时,坐在邺城王殿、刚刚被刘备击败,不得已撤出汉中的曹操却是憋了一肚子鸟气,对着一篇刘备送来的奏表破口大骂。

“今(曹)操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

这篇《上汉帝表》,当然不是刘备送给老冤家曹操的,而是上奏给汉献帝要求封自己为大司马(三军总司令)、汉中王的。只是汉献帝不过是曹操的傀儡,除了吃喝拉撒,连娶什么老婆都不由自己做主,自然,这篇奏表就被曹操“代读”了,随着奏表一起寄来的,还有当年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授予刘备的左将军和宜城亭侯的大印。

怎么滴?你曹操不是魏王吗?我刘备今天当了汉中王;你曹操不是自以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吗?我刘备今天正式踏上汉高祖刘邦的道路,以巴蜀、汉中为根据地,他日席卷关中、逐鹿中原。总之,你当年封我的官儿,我原样退回,告诉你,我刘备再也不是当年仰人鼻息、忍辱含垢的末路英雄,而是一飞冲天、志在天下的当代之龙。

看到这里,曹操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

当曹操是骑都尉,早已独自率领一旅之师剿杀黄巾军时,刘备不过是民兵队长,带着一两个连奋战在烽火硝烟的最前线。当曹操攻占兖州,带甲数万,成为一方诸侯时,刘备不过是“白马将军”公孙瓒手下一个扛活的马仔,兵马只有三千,将只关羽、张飞等而已。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时,刘备却被吕布鸠占鹊巢,在小沛苟延残喘。当曹操大破袁绍,统一北方时,刘备更是卷着铺盖卷滚出了中原,在荆州刘表处寄人篱下,在新野过着髀里肉生、朝不保夕的苦逼日子。

用《亮剑》里的一句话:“我背快慢机的时候,他还扛着老套筒,凭啥跟我争?”

可是现在,在自己晚年的数载时间,刘备却不可思议地后来居上,完成了人生的逆袭。怎不让曹操又惊又怒、怒发如狂?!

而这一切,都跟他得到了一个叫诸葛亮的男人有关。

建安二十四年秋,以马超、许靖、庞義、射援等人为首,文臣武将一百二十人联名向汉献帝上表,奏请册封刘备为汉中王。

为什么是马超、许靖等领衔,而不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刘备集团的实权人物呢?因为马超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且身居朝廷都亭侯,论爵位比刘备的宜城亭侯还要略高。许靖是汉末大名士,曾经主持过著名的“汝南月旦评”,其影响早已超越了三国阵营,知交门生遍天下,不单是刘备称王,就是刘备称帝,也要借重许靖的名望。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自封为“汉中王”,而不是“蜀王”呢?因为汉中是从巴蜀进取中原的战略要地,位于关中与四川盆地之间,地势高峻,只有几条谷地可供通行,比如著名的子午道、褒斜道、陈仓道。只要拥有关中,退可守西川,进可图中原。自封为“汉中王”,体现了刘备不甘割据一方,而是要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不仅如此,“汉中王”还体现了刘备称王与曹操在政治上、道义上的本质不同——刘备称王是继承了汉高祖刘邦的衣钵,北伐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当年,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分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国都就在汉中的南郑。刘邦以汉中为前进基地,起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终席卷中原。刘备称汉中王,摆明了要重走老祖宗的路线,把曹操当成不可一世、但终将覆灭的项羽。

至于这封奏表,刘备当然知道——汉献帝根本连灰都看不到。至于能看到的那位仁兄,看到就看到呗(气死了别怪我),反正只是告诉你一声,也无所谓你同不同意。

此外,汉中王只是一个爵位,刘备还向朝廷申请了(无需批准)与之配套的官职——大司马,也就是天下兵马大**,这样,刘备“董督三军,扫除寇难,靖匡王室”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此时的季汉群臣,沉浸在一片胜利的喜悦中,与此同时,刘备还命令关羽率荆州军团北上攻击襄阳,给予曹操一定的军事压力,也为打赢汉中之战而精疲力尽的季汉军民争取一定的**休养之机。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末,刘备于沔阳进位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总督荆襄军事。

我:关羽北伐?!

李:没错,这就是刘备、诸葛亮为什么要留下关羽的方面军镇守荆州的目的之一——对付曹操这样高手中的高手,绝不能寄希望于汉中一役,必须拳拳重击、步步紧逼,压得曹操一点儿**的机会也没有!于是,“关羽北伐”由此开始!可在刘备称王时,诸葛亮却并没有一丝的开心,因为他知道,刘备称王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我:为什么?

李:为啥?很简单,“枪打出头鸟”啊!虽说最近曹操运交华盖、流年不利,但他的实力远非孙、刘其中一家可比。而谁先称王,谁就会成为曹魏“重点打击”的目标。所以,孙权才会和后来的朱元璋那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夺取交州之后,继续低调做人,不断讨伐山越,积累人口、兵马和钱粮。

可是,刘备之所以要称王,诸葛亮之所以不劝阻,是因为:明天,是一件令人神伤的事情。

此时的刘备,已经年近六旬,在古代,这把年纪相当于现在的八九十岁,可以说明天是不是活着都不知道。一向善于“雌伏”“隐忍”的刘备,再也忍不起,也等不起了,他的帝王之心,也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孙权年富力强,正是当打之年,完全可以忍、可以等、可以“缓称王”,可我刘备要是以区区一个“左将军”的身份载入史册,那真是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故而,哪怕顶着曹操的愤怒、孙权的嫉妒,刘备也一定要把王冕高高戴在自己的头上!

这也是为什么,一向低调,喜欢“闷声发大财”的刘备,在晚年却屡屡“高调”,因为再不高调,以后恐怕就没机会高调了。

我们在做事时,知道什么是“对的”其实并不难,一看是不是符合道理,二看实际情况灵活、具体地应对。可是,一个人有太多的局限、太多的无奈,有时候,明明不合适却偏要勉强去做,明明知其不可为却偏要勉力为之。

我想,当刘备戴上沉甸甸的王冠时,除了志得意满、意气风发,也有一丝无奈暗藏其中吧——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

3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