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夏朝传说:第一章>夏朝传说第二十三章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夏朝传说第二十三章

小说:夏朝传说:第一章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4/1/24 10:28:44

夏朝传说第二十三章祭族联盟的头人叫祭神,是祭族的第一勇士,在祭族的族群里,最崇拜的就是勇士,因此他成为带头人当之无愧。启率领的军队到达蕲州的时候他就得到了消息,但是一点也没有放在心上,当然也没有想到这支部队是冲着祭族联盟来的。道理只有一个:对方的兵马太少。照旧和联盟内部的头人在喝酒吃肉,大块朵颐。直到探子来报,启的军队顺着大路像祭城镇进发,才知道启要玩真的,不仅哈哈大笑起来。

“看来我们要发利市了,天朝派来个毛头小子带兵,只有三千人马,送礼来了,我们当然不用客气,照单全收。”

参与酒宴的部落首领听后大笑起来,纷纷说:“当家的,下命令吧!听说天朝的士兵各个富的流油,天朝的姑娘各个美的像天仙,活该我们发财了。”

“说的不错,各位头人,带领本部出城,我们就在城外迎接他们。”祭神说完把酒碗摔在地上,算是发出了第一道命令。随后各个部落的当家人纷纷走出大帐,回到自己部落去调兵遣将,然后在城外摆开了阵势。

中午过后,启指挥的兵马出现在祭城镇外面的空地上,走在前面的是两千步兵,一个个名盔亮甲,人数虽然不多,但是部伍整齐,面对城外黑压压的人群,并没有畏惧之色。在他们后面是一千战车兵,这些人是启部队的精锐,由启亲自指挥。看见祭神的人马都来到了城外,启粗粗计算了一下,大概有几万人,当然,清一色是青壮男人。站在队伍前面的,就是祭神和联盟部落的当家人,他们身后是手持各种武器的士兵,这些士兵中,有数量不少的士兵手持木棍,因为荒服地区青铜和锡不能自产,因此武器极端缺乏,当然也没有战车兵,连祭神都没有骑马,这足以说明他们的落后。

但是祭神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打仗就是打仗,摆开整齐的队形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是花架子,因此大笑着对身边的头人说:“天朝的军队蛮虚荣的,马上要打仗了,摆出这个阵势给谁看?”

就在这时,启派人来下战书了,约定祭神派人来破阵。祭神哪里还会迟疑,立刻批准进行决战。顿时空旷的原野上响起震天的锣鼓,当然锣鼓是启的部队敲响的,因为祭族没有这样的大鼓。鼓声就是命令,刚才还站立整齐的天朝军队,眨眼间摆出了浑天擒龙阵,原来启之所以敢于直捣祭神的大本营,是因为他有阵法做依靠,要用大阵擒杀祭神的联盟,如果祭神不接招,启就没有咒可念了,非败不可。但是启料定祭神一定会接招,因为他的部族人数多于启的部队几十倍。果然,祭神接招了,还命令两个部落头人分别带领本部人马杀进启的浑天擒龙阵之中。

阵型之所以可以以少胜多,是里面的变幻莫测,当士兵疯狂地运动起来,你根本就不知道对方有多少兵马,总的感觉就是到处是敌人。如果你不识阵型,当然不可能知道生门和死门,稀里糊涂往里面闯,就是泥牛入海,盲人摸象。明明看见到处都是敌人,手中的武器却不知道像谁招呼,所以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军队是没有能力去破阵的,启之所以敢于有以少胜多的勇气去面对对手,就是判定祭神不能认识阵型,因此当他看见祭族的两支兵马糊里糊涂的冲进阵来,立刻大喜过望,令旗一挥,鼓声大振,进入大阵的士兵就像小船掉进了大海,踪影全无了,在外面的人只能听见里面的喊杀声不断,却没有能力判断谁输谁赢。

祭神当然也被这种情景弄的云山雾罩,他不明白自己的部队明明多于对方数倍,为什么走进战阵看不见了,而对方的部队明明人数很少,怎么看起来越打越多,这让他感觉迷幻。祭族人开化时间不长,文明程度低,本身就非常迷信,看见自己解不开的问题,不是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去解析,而是用迷信的方式去猜测,结果就是怀疑启的军队有神仙帮助,否则就不会出现眼前的现象。就在这时,阵型打开了一个口子,大批的俘虏被士兵押出,顿时祭神的感觉是眼前一黑,差点昏倒下去,因为他看见了,这些做俘虏的士兵身上没有血迹,脸上没有创伤,就是说,他们并没有经过血战就被对方打败了。而祭神是明白自己部族士兵的,知道他们都是勇敢的战士,如果不是遇到绝望的事情,怎么可能会不战而降?那么是什么情形让他们失去了勇气?

没等祭神想明白,一批又一批俘虏被押了出来,如果祭神不是被吓破了胆,神志出现了问题,如果祭神此刻挥动令旗,命令观战的数万兵马冲向大阵,胜利就会易势,但是祭神没有这样做,准确地说他什么也没有做,因为他不敢继续投入部队,怕部队进里又出不来,最后羞辱似的成为俘虏,因此就这样目瞪口呆地在盲目地等待。

而阵型里面苦苦支撑的部队当然就越来越绝望,因为他们盼望的救援部队迟迟不到,而自己又冲不出去,看不到希望。问题是一个人这样想还无所谓,一群人这样的心态就容易出现羊群效应,结果有的士兵开始放弃抵抗,这种放弃抵抗的现象就如瘟疫一般,传染的速度极快,结果就是一片片士兵放弃抵抗,最后导致所有的部队都放弃抵抗,此刻奇迹发生了,五千多人的入阵部队,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被启的部队俘虏,而外面的部队还在观望。

启看见时候到了,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命令一直待命的三百辆兵车发动冲锋,目标就是外围的观望部队,这些车奇兵的战斗力比步兵凶猛多了,随着一阵惊天动地锣鼓的敲响,仿佛晴天响起霹雳,一阵阵狂飙如飓风一般地刮了过去。车上的士兵开始是弓弩齐射,当他们靠近祭族士兵的时候,居高临下,清一色的长枪刺去,对方根本就不可能有抵抗能力。祭神到了这会,精神已经彻底崩溃,率先逃走,依仗护卫亲兵的死命抵抗,总算保住了一条命。他也算是征战一生,却没有打过这样的窝囊仗,一直到彻底失败,也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败。

启的车奇兵追击十里地,直杀的祭族士兵血流成河,俘获的俘虏不计其数,启的部队大获全胜。

当联通来到战场,被这意外的胜利惊呆了,因为俘获的俘虏太多,只能选择一处山谷关押。事情到了这会联通对启的军事才能佩服的五体投地,连声大笑。“好小子,比你老子厉害多了。”

启听见这样的夸奖,不好意思地笑了。“叔叔,下一步怎么办?是不是乘胜追击?”

“我看用不着了,祭神这一败,荒服地区很快就会传遍,我的感觉是,没有和我们交手的部落已经吓破了胆。如果我们出兵,他们会望风而逃,一旦和我们打起游击战,我们兵力太少,反为不美。不如借这个风势,贴出告示,告诉其余的部落,顺从天朝的不但免死,个人财产,部落人员的安全都会有保障,头人还会有官做。如果继续抵抗,祭神的联盟就是榜样,到时候天朝大军一到杀无赦。”

联通兴致勃勃地说,献了“传檄而定”的招数,启感觉有道理,就命令士兵四处张贴告示,派出专人站在告示旁边宣读。联通的“攻心为上”果然见效,几天过去后,就有部落首领带着部族来投城了,好在祭神大军逃走的时候,镇子里留下了不少粮草,启为了壮声势,没有让先投城的部族走开,而是命令他们就地驻扎,当然了,一切命令听从指挥。派人去蕲州借来了很多军服,给投城的种族士兵换上。如此一来,后来投城的部族首领就分不清启的部队有多少人了。至于俘虏,启给蕲州州牧传出消息,让他们派出人马将俘虏押往蕲州。巨大的俘虏群体一路走去,沿途百姓看的清清楚楚,一眼看不见头,自然要奔走相告。

蕲州州牧看见这个情景也吓的不轻,因为他绝对不会想到,启只是凭三千人马就打败了祭神的数万大军,还俘获了几万俘虏,这简直就像神话一般,由此他才知道,禹的这个儿子比老子还厉害,知道了,天朝的御林军战斗力惊人,远不是他们这些地方军可以比拟的。就把情况告诉了附近的州县,附近的州县就开始口口相传,如此一来,启当然被传神了,启率领的军队也被传成了天兵天将,因此启的报告还没有进京,从民间传颂的消息就已经抵达京师,禹自然听见了消息。

不过禹开始并不相信,在他看来,打胜仗或许有,但是不可能大胜,如果有这样的战绩,就算启忘了报告朝廷,联通也应该提醒启。因此就派专人来到蕲州,蕲州牧当然不敢怠慢钦差大臣,派人通知了启。启这才想起自己做了一件糊涂透顶的事情,最希望听见捷报的禹结果还没有普通老百姓知道的早,如果不是父王派来钦差大臣核实消息,自己恐怕还不会想起这件事。就和联通慌慌忙忙地来到益州,见到了钦差大臣,随后具体介绍了战事经过,然后告诉钦差大臣,因为荒服地区的部落首领还没有全部归降,暂时不能回京。等到彻底平服了荒服地区,大军才可能凯旋。

钦差大臣的主要任务是核实民间传闻的真假,至于启的部队什么时间凯旋,不是他要过问的。因此对于启和联通一番抚慰之后,立刻返回了京城,像禹汇报去了。禹听完大臣的汇报,明白老百姓所传是真,心理那个痛快就是三伏天吃冰块,直接去黄帝庙上了三炷香,感谢祖先保佑鲧的家族后继有人。心理明白,最大的一块心病没有了,按照现在的情况,启彻底平服荒服也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可以让官员去剩余的州,走马上任了,有了启的赫赫战功,想必没有哪个不识相的土豪敢于反对朝廷的决策,这块心病彻底解决了,禹准备大肆封赏官员,明确诸侯们的管辖地域和职责,召开天下诸侯大会,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治国纲领和他们对朝廷应尽的义务。

这个一直下不了决心进行的后续工作,想不到因为启的胜利就迎刃而解了,这真是苍天赐予的。禹心理这样说,开始召集朝臣开会,布置下一步工作,大禹王朝新的一页就此翻开,想到这一点,禹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振奋。

禹和舜的最大不同是,舜属于守城帝王,禹则有开拓心胸,因此在舜执政时期,因为把道德例为行事标准,当然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了,后来他的理政思想大部分被孔子继承,形成了中国文化“礼”的根基,就这一点来说,他在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是缺憾也是明显的,在舜当朝的数十年间,鲜有开疆扩土的举动,华夏民族的总体规模还局限于尧的时代。在那个国家必须做大才可以强盛的时代,从民族生存的角度来说,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当整个社会生产力还处于低潮,周边杀戮不断,虎狼环视的时候,过于强化灵魂的净化,无异于自废武功,容易成为列强的盘中美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壮大。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屡次受到外族骚扰而不倒,和国家体量庞大有决定性的关系,如果中国的体量像某些周边小国,不知道被灭国多少次了。

再者禹已经意识到天朝的治理名义上是一统天下,其实质还是散沙一片的,如果**集权没有真正体现,这样的国家联盟是不可能长久的,因此建立强大的**集权是必须的。但是要把各个地区公开的,隐蔽的氏族彻底同化,必须在领导机构方面进行变革,各个地方的官员不能再是氏族头人兼任,这样当这些头人失去本民族支持的时候,就成为无根之水,很难兴风作浪。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氏族叛乱。尧舜时期之所以没有做这件事,并不是没有看见这个情景,是投鼠忌器,但是禹决心冒风险也要完成国家的真正一统,而且他要主动出击。

本来禹还没有下定决心,但是启远征荒服的胜利给了禹极大启示,让禹明白了,天朝的军事力量,部队的战斗力是惊人的,没有任何氏族可以抗衡,手中既然握有利剑,还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启的军事胜利,传到朝中,大大地增加了禹在政治上的分量,提升了禹要加强**集权的信心,因此当启率领远征军回朝的时候,禹不再避讳,直接让启退出了军队,回到朝廷**,担任中枢大臣的重要职务,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因为这一次禹要亲自率领军队出击了,禹的第一个打击目标是三苗。三苗被舜打败之后,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了元气,又开始和朝廷唱起反调来。丹朱的后人仍旧是三苗的领袖,他们和丹朱一脉相承,骨子里不承认**的统治,因为他们一直认为,天朝的江山应该是尧的,虽然尧早已经作古,丹朱也早就魂归天国,但是尧的血统不应该改变,这就给了禹征讨三苗的借口,只是这一次,三苗没有那么幸运了。

当年舜打败三苗之后,因为舜的仁慈,没有过度杀戮,也没有拆散三苗氏族体,因此他们才可以死灰复燃,禹没有舜的糊涂仁慈之心,决心不再给三苗任何机会,要把三苗氏族彻底收复然后同化。禹这样的选择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杀鸡儆猴,另外一个就是不给三苗反把倒算的机会。

这次,禹是在春季出兵的,因为是大王禹亲自做统帅,于飞只能跟随前往做了前锋,部队到达三苗地区之后,禹率领的部队人数众多,兵员充足,就采用了于飞的计策,大范围,远距离的包围三苗。而丹朱的后人没有想到禹说出兵就出兵,准备不足,连逃跑都没有机会,只好集中力量坚守县城,这个失败的战术安排,注定了三苗悲惨的命运,双方兵力,战斗力对比悬殊,这是一场三苗没有办法打赢的战争,因此县城被围之后,尽管三苗部族士兵表现出了少有的勇敢,但是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只能是一场屠杀。

禹的部队只用三天就撬开了城门,然后大军潮水一般地蜂拥而入,守城的部队顿时瓦解了,幸亏禹学会了启的做法,把成年劳动力俘虏后做了奴隶,士兵没有大开杀戒。但是三苗的成年人几乎被肢解了,没有结婚的俘虏按照单个的数量,分配给了军官和士兵做奴隶,成为国家的官奴,被俘虏的人口按照家庭人计算,连带老婆孩子甚至父母都成为了俘虏,家庭就此变成了奴隶,最后被禹奖赏给了有功的士兵和军官,因为人口买卖已经解禁,这些俘虏就成为了活动财产。如此一来,不愿意打仗的士兵也变成了好战分子了,因为人的天性就是贪婪,既然打仗能够发财,谁不愿意打仗呢?就人性而然,自己的生命才叫生命,别人的生命当然不能算是生命了。

剿灭了三苗,禹并没有收兵,而是率领获胜的大军,又扑向了另外一个死灰复燃的氏族——共工一族。共工族应该是最顽强的氏族,从颛顼开始就对这个氏族进行战争,虽然他们每一次都是战败,但是若干年之后,这个氏族还会崛起,结果就是迎来又一次的杀戮,但是他们绝不从心理臣服,只要氏族强大一些,又会不服从天朝的管理,因此这一次禹决心把他们像对待三苗一样,打败之后彻底肢解,让他们不再有机会强大起来。

在这里,战争的过程就不详细叙述了,因为同样是不对等的战争,结果就是共工一族被彻底肢解了,族民的下场和三苗一样。大禹这两记重拳打出去之后,天朝周边多数氏族都战栗了,因为他们明白了一个事实,禹不是尧舜,不玩德政,没有足够的仁慈之心,不管是什么氏族,只要不是真心归化天朝,出现分裂国家迹象,结果就是杀无赦,被灭族,而他们根本就没有对抗天朝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因为禹要建立的政权是由朝廷**说的算的政权,地方自治成为了历史,大中华是天朝的唯一体制。

当然,禹之所以敢于快速推行**集权制,建立实质性的由国家政权统一领导的国家,和朝廷重臣思想转变是分不开的,随着奴隶制的渐渐推广,社会财富急剧增加,喜欢享受,占有财富,扩大生产,由民间进入到**中枢,很多大臣发现,这个新的体制远远优于舜所主导的体制,他们可以利用新体制带来的优越去聚敛钱财,去享受出门能够坐高车驷马的阔气生活,不用再担心这样做会受到道德制约和民间谴责,人类本来就拥有的享受贪欲,变的合法化,空洞的道德一点点地变成了僵尸,谁放着高物质享受不要,喜欢过清苦生活?舜的这种提倡本身就不符合人性本来的追求,因此当禹打开潘多拉匣子,让人们回归人类的本原,他们怎么可能不支持禹的主张。而且每个人都看见了,随着奴隶的大量涌现,社会上的劳动力匮乏得到了解决,生产力和人的创造财富能力成倍地增长,国库变的充盈,国家变得强大,于公于私都没有不支持禹的道理,因为多数大臣的支持,禹做起事情来,受到的擎肘少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但是禹明白自己的身体因为治水的时候过度透资,生命不会长久了,更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理想,因此在京都迁徙到许昌附近的阳城之后,禹决定更改朝代名号,把现在的朝代改为夏朝,阳城定位新的京都,为了完成最后的**集权体制,禹决定在阳城附近的涂山召开大会,像所有的诸侯氏族宣布,打碎原来的体制,整个天朝管辖的区域从法定角度划分为九州,九州所有的主要官员由朝廷统一任免,各个氏族的当家人不再拥有法定官员的头衔。

严格来说,在禹召开涂山大会之前的历朝历代,天朝不能叫做国家,最恰当的称呼应该是拥有统一意志的部落联盟,因为后来归附黄帝一族的很多部落,其实还多少保有自己的信仰习俗,甚至文化,这也是禹不能容忍的,所以他才要砸碎它,去建立一个从信仰到习俗到文化都高度一致的体制,这样的体制才是真正地国家。因此华夏民族直到大禹成为大王,建立了夏朝,**才算真正完成,从这一刻起,大中华就成为华夏民族的代名词了。大禹就这个贡献而然,远比治水来得重要,这是中华民族的幸运,在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我们的土地上又诞生了一个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巨人。

夏朝的建立,宣告了舜朝的结束,那么是内容上的结束,还是形式上的结束?禹并没有真正地准备好,当然他开始准备了,因为联通的突然造访,拧开了禹思想的开关,这也是联通回到朝廷之后,两个人之间的正式谈话。因为处于变革时期的朝廷政务太多,禹恨不能把一天当做三天来用,所以没有时间和联通闲谈是正常的。但是这一次联通主动上门谈事情,禹就是再忙也不会拒绝,因为联通这个街头浪子很少正儿八经地找他谈事情。

“你要说启的事情?”因为猜到了联通来的目的,禹开门见山地说。

“算是和他有关系吧!”联通皱着眉头说,嬉皮笑脸的表情变得严肃了,虽然他的严肃表情多多少少有些滑稽。“大王准备在涂山大会宣布夏朝建立,看起来是准备改朝换代了?”

“你能不能直接说事情?阴阳怪气的。难道我不能改朝换代?”禹的心情有些浮躁,是过于劳累造成的。

“我当然希望大王是真的改朝换代,而不是挂羊头卖狗肉。”联通并不惧怕禹的威严,当然不会管禹生气不生气。“每一个新大王上任,都会修改名号,老生常谈了,不足为奇,我只是希望大王做个真正的改朝换代之人。”

大禹听的莫名其妙,不知道联通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他的改朝换代是老生常谈。“你到底想说什么?”

“大王,如果你真的想改朝换代,首先动手的应该是制度改变,在朝廷所有的制度中,王位的传承制度是第一个要改的。否则就是换汤不换药。”联通只好实话实说了。

“我明白你的意思,不就是想让我把位置传给启,但是我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不行,至少现在不行。”禹没有回避,但是直接堵死了联通往下要说的话。

“大王没有告诉我拒绝的理由,但是我可以分析出来。我只是想告诉大王,这个禅让制制度不改变,其余的制度改变都没有用。因为这个是根本。大王可以想一下,如果舜把位子让给了商均,大王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么?”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