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夏朝传说>夏朝传说第二十八章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夏朝传说第二十八章

小说:夏朝传说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4/1/30 9:35:56

夏朝传说第二十八章,第二天下午,总攻正式开始,俊哲准备了五百弓弩手呈一字型排开,对准城墙上的守军,负责冲锋的朝廷军队换成了涂山氏族的子弟兵,他们穿着和朝廷正规军队一样的服装,在远处分不出来。

就战术和武艺而然,涂山氏的子弟兵和朝廷的正规军不是一个级别的,和启的部族子弟兵在伯仲之间,但是在装备上远胜于启的部队,因为俊哲是负责朝廷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利支配国库的一切军械,当然就给涂山氏子弟兵配备了清一色的青铜短剑和盾牌,虽然启的士兵也有青铜做成的兵器,但是双方武器的性子却不可同日而语。首先是材质,朝廷军队选择的兵器,青铜材质是一流的。其次是做工技术,朝廷有自己的专业兵器制造局,制造的青铜剑是铜多锡少,火候恰到好处,尤其后一点是必须的,而 掌握这样的技艺是靠多年的寒暑之功,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一流的材质,一流的做工,打出的兵器当然是一流的。

朝廷制作的盾牌是由青铜和藤条两部分组成,攻城时使用的盾牌是用藤牌做成的。藤条当然也是特选的,经过长时间的浸泡,然后晾干,既轻盈,又坚韧,一般的箭镞根本就无法穿透,刀剑砍上去就像砍在棉花堆里,上阵的时候遮挡上半身绰绰有余,这样的装备启的部族士兵是没有的。这也是启的失误,因为他也曾主管过朝廷事务,有能力盗用国库的设备给自己的部族,但是因为没有料到会和伯益的部族发生军事冲突,根本就没有做准备。

负责冲击手持原木冲撞城墙的士兵,各个身穿盔甲,也能够抵挡远处射来的箭簇。只要前锋部队掩护他们来到城墙下,这座临时筑起的城墙肯定经不住冲击。

在他们身后,是全副武装的车骑兵,只要步兵摧毁了城墙,车骑兵就会像狂飙一样的刮过去,那时候启的士兵只能是等待屠宰的羔羊,绝对没有反抗能力。在车骑兵的后面,则是朝廷军队的步兵,其实这个时候的步兵冲锋,更大的意义是壮大声势,清扫少量的流寇,因为对方大部队已经被车骑兵冲垮或者摧毁了,最后一队士兵是涂山氏氏族的子弟兵,他们的任务是清扫残敌,打扫战场。这一次的部署是严密的,俊哲要毕其功于一役,不给启以**之机。

启站在城墙内高处,在俊哲没有发起进攻的时候,已经对于俊哲的排兵布阵看的比较清楚了,心知这一场大战下来。双方都会死伤累累,只是不知道自己的部队能不能够坚守到天黑,如果能够坚守到天黑,部队就可以撤下来,准备实力去打以后的战争。因此启的脸色是阴郁的。作为参加过战争的人,启明白,战争胜负的关键首先在于硬实力,而他们的硬实力和对方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时间到了之后,随着俊哲令旗的挥动,攻击开始了。五百名弓弩手开始射箭,飞蝗一般的箭雨顿时覆盖了整个城墙,启的士兵根本就没有能力还击,也不敢把头露出来,因为他们持有盾牌的士兵很少,就是有盾牌的士兵手持的盾牌也是软藤做的,在强弓硬弩的攻击之下,根本就无法抵挡,因此只能眼看着伯益的军队在一步步靠近。当他们进入了射程之后,靠近城墙只有十几米的时候,朝廷的弓弩手怕射伤了自己的士兵停止了射击,启的士兵才有机会对攻击部队射箭。但是让启没有想到的是,这部分攻击部队中夹杂的原木攻击兵虽然在启的部队射击之下死伤累累,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是对方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表现出的完全是不怕死的精神。随后就冲到了城墙下几米的地方,在别人的掩护下开始撞击城墙,只听一声声闷响传来,城墙开始不断地倒塌,涂山氏的士兵就从倒塌的地方冲了进来。

局势是万分危急,眼看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是启的大脑并没有混乱,他明白,冲进城墙的涂山氏部队虽然凶悍,但是威胁并不是最大,如果他们后面的车骑兵冲过来,他们才可能会死无葬身之地,因此启立刻做出决定,和涂山氏部队进行肉搏,只有双方部队搅合在一起,车骑兵才不敢放马冲锋。因此启手持利剑,一马当先地冲上前去,手起剑落斩杀了冲在前面的一个头目。启的士兵看见主帅奋不顾身冲进敌人阵地,一个个地加入了战团,混战开始了。

城墙倒塌本来对于启是极端不利的架势,但是因为涂山氏的前锋部队人数偏少,启的部队人数多于对方几倍,反而占据了优势,这个情景是俊哲没有想到的,明白自己的排兵布阵出现了漏洞。他原来的打算是原木兵撞到城墙之后,迅速后撤,或闪在两厢,把正面阵地让出来,这样车骑兵就可以冲锋了,却没有想到启是知兵的行家,没有给他留下空档,而是率领本族士兵和他的士兵进行近身肉搏,这样一来双方形成了混战,在混战当众,车骑兵是不能冲锋的,因为弓箭不长眼睛,发射箭雨的时候,在射杀对方士兵的同时,自己的士兵也会遭受池鱼之殃。因此只能命令后队的步兵进行增援,问题是朝廷的步兵布阵的时候是在车骑兵的后面,等到他们绕过车骑兵增援前面的时候是需要时间的。

此刻的启虽然在拼力杀敌,但是大脑仍是清醒的,明白己方的优势是短暂的,一旦俊哲的增援部队到达,自己的部队不是对方对手。还有,一旦自己的部队消灭了俊哲的前锋部队,就不得不面对俊哲的车骑兵了,那个时候阵地是没有办法守住的,现在明智的选择是放弃,见好就收,迅速撤离战场,这样自己的生力军才能够保全,因此启在部队全面占据优势的时候,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虽然 部族的士兵对于启的命令不理解,但是还是执行了启的命令。

当启的士兵开始撤退的时候,俊哲的步兵也超过了车骑兵队伍,追了过来,这时步兵对步兵,都是用脚说话,俊哲的士兵在走路上并没有优势,因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启的部队像远处的旷野逃走,而俊哲精心准备的车骑兵并没有用上,这又是俊哲没有料到的。当他踏过残破城墙的时候,已经看不见启的部队了。在他想来启和他的士兵一定是撤回到了县城,然后凭借县城的城墙进行抵抗,于是就命令部队改变攻击队形,派车骑兵打头阵像县城冲去。俊哲的想法是车骑兵的速度快于步兵,可以追上启撤退的步兵。如果事情是这样,就可以在旷野里展开追击战,将启的士兵围歼在广袤的原野里。只是他没有想到,启的部队根本就没有进城,而是逃向了城外的沙河镇,哪里背靠大山,地形复杂,如果俊哲的军队追来,车骑兵的优势就没有了,其次启的部队可以进行游击战,不和对方的主力部队进行面对面的对抗,这样又会消除俊哲部队一部分优势。这个策略是在战争没有开始的时候就设计好的。启在沙河镇和联通汇合后,可以商议下一步行动计划,可以暂时地休养生息,歇兵养马。

俊哲当然不知道启的打算,亲自乘坐在马车上指挥追击,结果不久就看到了县城,启的士兵却没有看见一个。此刻俊哲断定,启的部队进城了,就约束车奇兵停止前进,等待后面的步兵上来,因为攻城不是车奇兵的强项,战马也不会爬城,最后还是要靠步兵。这一等就是两个时辰,等后面的步兵赶上来的时候,夕阳已经开始燃烧,俊哲的部队也开始启动,靠近县城只有几百米,县城城墙可以看的清清楚楚了,不过俊哲又吃了一惊,因为他没有看见守城的士兵。俊哲没有命令攻城,怕启在给他摆空城计,部队匆忙攻城容易中埋伏,因为到目前为止,他并不清楚启有多少部队,就派出部分哨探前去侦查。

一个时辰之后,派出的哨探回来了,告诉俊哲县城里没有人,是空城,俊哲自然不相信,在他看来,启不会放弃县城,这里是他的大本营,放弃县城启的部队连休息的地方都没有,给养也没有办法补充。难道启会在城外和他的部队决战?这个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因为启不是傻瓜,在城外的旷野里和官军的部队作战等于自杀。最大的可能就是启准备让他的部队进城之后,对他们进行反包围,因为车骑兵进入城内就等于鹰折断了翅膀。就因为有这些想法,俊哲重新派出哨探,在方圆几里地之内进行侦查,最后直到太阳落山,哨探回来报告说,没有发现启的部队,俊哲才真正相信,启是真的放弃了县城,至于启为什么这样做,他猜不出来,只好命令部队进城,此刻天已经黑了下来。

县城真的成为了空城,连老弱妇孺都走光了。俊哲的部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吃饭睡觉,因为部队打了一下午仗,肚子饥饿,身体疲劳。但是城里所有的粮仓都被清空,最奇怪的是,连烧饭用的柴草也没有剩下,显然柴草是不可能被搬迁的,那就是被烧毁了。更可气的是,连做饭用的炊具也没有剩下,幸亏俊哲的部队带有粮食和炊具,俊哲就命令点起灯笼火把四处寻找,结果就是所有的仓库都空空如也,这说明启的准备很充分,从一开始就没有准备固守县城,因此才把事情做的这样决绝。

其实俊哲错怪了启,想出坚壁清野方式的是联通,联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不想在伯益大军占领县城之后让他们在这里停留,因为联通想到了出城逃难的老百姓,尤其是老弱妇孺,在野外居住时间长了身体是受不了的。但是俊哲的部队占领了县城住多长时间不是他能够说的算的。万一俊哲的部队以县城为中心,把县城当做后方据点,那就糟了,十几万崇族百姓长期无法回到家里吃饭睡觉怎么可能忍受得住,那就只有一个办法:破坏在县城居住的条件,因此联通命令逃走的百姓,除带上生活必须的粮食外,还要把烧饭用的柴草集中烧掉,自家的锅灶也必须带走。在联通看来,他们把县城清的越空,生活条件越是恶劣,俊哲的部队离开的速度就会越快。

当军官报告俊哲烧饭没有柴草,俊哲才知道事情闹大了,吃饭是活下去的第一需要,就命令部队拆掉百姓的房子做柴草,幸亏多数百姓的房子是草屋,这个问题暂时算是解决了,但是俊哲明白,这样恶劣的条件,部队是无法生存的,必须尽快想办法找到启的主力部队。

启的部队来到沙河镇之后,就在这里扎营了,算是有了稳定住所,就算俊哲的部队事后知道他们住在这里,县城像这里进发至少也需要一天的时间,一路上启安排了流动哨,他们不可能得不到消息。安全既然有了保障,就可以休养生息了。沙河镇属于崇族居民居住的区域,自己的部队来了,甭管打胜打败,百姓还是贴心的,竭尽全力的关照部队,和俊哲部队进驻空无一人,被坚壁清野的县城比较起来,就是天堂了。

启的指挥部被安排在一家富户的青砖瓦房里,房主把女儿出嫁准备用的铺盖拿了出来让启享用,算是服务到家了,但是启吃过饭后并没有睡觉,虽然身体困乏,可是睡不着,脑子里不停地在萦绕明天做什么,以后的路怎么走,俊哲的部队会不会打上门来?只是需要想的事情太多,一切都乱糟糟地。看见自己实在睡不着,就命令卫兵把联通找来。

不过联通已经躺下了,他是个随遇而安的人,越是条件不利的时候,越是能够拿得起,放得下,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不该想事情的时候会命令大脑休息,这或许和他年青时期,长时间无所事事,穷困潦倒有关系,因此六十多岁的人了,看起来还是四十不到,如果只是看性格就更年轻了。现在应该说是他跟禹出山之后遇到的最大挫折,换个人早就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了,但是在他的身上,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痕迹。有人说他心太大,他一笑了之,有人说他没心没肺,他还是一笑了之。不急不恼,安之若素,做起事情来仍是那么井井有条,逻辑清楚。

既然是启让他过去,那就只能过去,因此他匆匆忙忙穿好衣服走了过去,进屋后看见启沏好了茶水,明白启要深谈了,也就解除了大脑的睡眠,拿起茶碗喝了起来。

“叔叔,你看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启先问,并不拿出自己的办法。

“这个清楚啊!我们原定的计划也不是在崇地和益的部队较量。”联通慢悠悠地说,原来他们商量如何和益打擂台的时候已经设计过,未来的战场应该在京城附近的中原地区。只是大家没有想到,益会先发制人,派出主力部队偷袭崇地。事情尽管出现了变化,在联通看来,不用改变原来的计划。

“叔叔,俊哲的大军已经抄了我们的老巢。”启回答说。

“那是一座空城,他们愿意住多久就让他们住好了。”联通嘲笑地筋筋鼻子,随后又说:“只怕他们也没有兴趣在那里常驻。通过这一仗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软肋,双方军力对比悬殊,我们虽然占据地利,人和,要想战胜俊哲也非一日之功。”

“叔叔说的没有错,就目前来说我们不是俊哲大军的对手,事实证明,靠我们本族打败伯益的部队是不可能的。”启信服地说,他也想过和俊哲的部队在本地区进行拉锯战,利用地利和人和优势拖垮对方,只是后来一想,这样做最后就算能够拖垮俊哲的部队,自己的部族也会弄的筋疲力尽。而且俊哲有朝廷支持,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增援,他们未必能够战胜对方,因为就算有地方势力支持自己,崇地离京城太远,恐怕别人不会愿意过来帮助自己,从大趋势来看,长期战争对自己不利,对于伯益有利。时间长了,他可以巩固自己在朝廷的位置,当人们习惯了伯益的领导,把伯益看成了大王,自己再有军事举动就成叛军了,政治上对自己不利,因此战争时间不能拖长。

联通也明白这一点,就对启说:“战火之所以必须在京城附近烧起,首先给朝中大臣和臣民传递一个信号:伯益并不是他们的大王,大王是启,因为启是禹的儿子。有了这个信号,支持我们的力量就会主动靠过来帮助我们,我们就可能由弱变强,我们才会找到机会和伯益进行决战。如果等伯益脚跟站稳,大王成为既成事实,那时候就是想帮助我们的人也不敢帮助了。”

“叔叔说的没有错,我们的战场不能在这里。如果这一点我们之间没有异议,就必须做出战略调整,尽快拿出新的方案。”启说,看见联通和自己一样,把未来敌我双方的优劣看的明白,心理舒服了,因为只要他们两个意见统一,就不怕崇族那几个头人反对了,启已经想到,因为故土难离的原因,他们可能不愿意部族进行迁徙,转到京城附近作战。

“这个是必须的,没有好的战略,战术再对头都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今天晚上就定下来将来和伯益交战的区域,然后明天召开部族领导人会议,通过之后立刻实施。”联通说着感觉身体发热,就把外套脱了下来,随后给自己的茶碗续上了热水。

“好的,我同意叔叔的意见,只是部族往什么地方迁徙一定要想好,这上万人的队伍需要吃喝居住,需要武器装备,需要钱粮,离开崇地,这一切都必须独立解决,这是不小的困难。”启之所以感觉迟疑,就是考虑到有上述的困难,而这些困难在崇地是不存在的,当地百姓会把最后一粒粮食支援他们的,包括富户都会全力以赴地支持他们,因为他们是在为保卫崇族利益而战,保卫根据地而战,故乡情是有凝聚力的。远离了故乡这种凝聚力自然淡薄,也有实际困难。

“如果我们离开崇地,寻找新的根据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联通深思了片刻对启说,说到这种事关氏族生死攸关的大事,联通那玩世不恭的表情不见了,脸上出现少有的严肃。

“叔叔请说。”看见这样的表情,启也感觉肃然。

“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支持我们的力量多。”联通回答。

启低头想了想,感觉联通说的不错,只是觉得这样的地方并不好找,没有回话,而是把希冀的目光投在联通的脸上,因为他知道,联通全程跟随大禹治水,对于河南,山西,山西和安徽的部分地区极为熟悉,可以说是了然如胸。

“最好的地区应该是河洛一带,尤其是洛阳,雎阳到开封这一地区最适合,我看就选择雎阳,因为洛阳目标太大,雎阳离洛阳又不远。”联通看见启用目光示意自己说,迅速地在脑子里过地图般地扫描了一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些地区在黄河泛滥的时候是重灾区,因此禹带领的治水大军在这里停留的时间长,和当地的氏族领袖普遍结下了深厚友谊,后来治理了黄河,最先受益的就是这些地区,因为洪水褪去之后,冲积到两岸的淤泥淹没了杂草,形成了数万顷良田,这些无主的土地十分肥沃,当地有势力的富户就抢先占有了它们。当大批流民返回家园,原来的地界已经失去,自然不可能找回自己的家园,为了不至于饿死,很多流民就成为大地主家的奴隶。这样一来,种地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劳动力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先富起来的贵族地主都不是单一的进行农业生产,很多人在城里买房子开作坊,因为有了原始积累,第一代奴隶主本人又非常勤奋,有创业眼光,对待奴隶也不错,因此大家的生活都比较安定,不管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发展的都非常快,远远超过一般的地区。禹当上大王 之后,改变了社会制度,土地人口买卖合法化,等于摘去了新兴奴隶主头上的紧箍咒,给他们扩展事业添加了**,因此他们非常感谢新政权,感谢大禹。

新生的奴隶则因为有了安定的生活,繁琐的生活应酬杂事都不需要自己打理,只要勤勤恳恳地做工,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因此也喜欢新政权,因此河南地区的进步程度,富裕程度远远走在别的地区的前面,大禹治水留下的美名继续在扩大,等于为启积累人脉,因此联通第一个想到这一地区并不奇怪。

雎阳处于交通要道,虽然市镇规模不能和洛阳,开封相比,但是便利的交通,重要的地理位置使这个地区开始了繁荣,如果不是“四战”之地,雎阳的发展不会亚于洛阳和开封。启虽然对于这一带的情况没有联通熟悉,但是走出崇地之后,也和联通到过某些地方,对于这里的经济状况,富裕程度还是有印象的,尤其知道雎阳拥有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地理优势,就觉得联通的眼光果然不错。

“雎阳,好地方。”

“这里的矿业老板很多,采矿业在全国最发达,我们军队机械需要的铜,锡,应有尽有,当地的矿主各个富的流油。大地主比比皆是,如果得到他们支持,军队给养不是问题,兵员也不是问题,因为这一带人口密度快超过京城了。”联通又说,因为对于河南过于熟悉,提到河南的时候,就会如数家珍。“这里的富户好多人我还熟悉,当初打过交道,凭的我这三寸不烂之舌,一定会说动部分人帮助殿下。”

看见联通说的如此有信心,启脸上的困扰一扫而光。“太好了,父亲把你留给我,简直是上苍的恩赐。”

“别忙拍马屁,如何争取富户的支持,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我们要研究个具体方案,殿下应该知道,富户就算会帮助我们,不会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因此我们要研究出提纲来,不做对方能够秋后算账的事情。”联通打断启的话说,他知道很多富户本身就是当地的氏族领袖,或者是朝廷的官员,这样的人可能不会计较钱财,但是容易有政治上的述求,那就要事先想到,什么可以答应他们,什么不可以。不给利益肯定不行,因为对方没有义务无私地帮助你,何况这种帮助是要冒着巨大政治风险的。如果你只顾求得他们的帮助,而不顾他们的索取就更不行了,这是由人性的自私性决定的。”

“好的,那我们就研究一下,想想他们会提出哪些述求,这样是非黑白就一目了然了。”启接过联通的话说。

两个人就此摆开了“龙门阵,”一道道,一件件地研究起来,一直弄到了半夜,两个人都有了困意才停止。但是因为确定了大方向,启的心中坦然了,因此联通离开后,立刻进入了梦乡。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