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都市>情舟已过万重山>第9章 拥有情怀成就未来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9章 拥有情怀成就未来

小说:情舟已过万重山 作者:海唐花 更新时间:2024/3/6 12:04:40

上回说到,我国著名城市经济学专家陈鸿运教授提出了“城市情怀”理念,在这个理念的主导下,这些年来,海山市围绕如何培育“城市情怀”,出台了一系列“接地气”的人才政策,充分体现出了对各类人才的渴望与厚待。

由于海山市整个城市都涌动着吸引人心的“城市情怀”气息,使得来海山市创业打拼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把海山市当作自己的“新家”,全身心投入到各行各业中去。

也可以说,贾超和林慧等一大批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正是得益于海山市对各类人才的渴望和信任,通过用浓郁的“城市情怀”理念来感染和温暖他们,才促使他们谱写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乐章。

君不见,近十多年来,海山市就像一块巨型的“磁铁”一般,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来自海外的众多的有志青年来海山市创业打拼。他们意气风发,满腔热忱,满怀信心,在海山市这片土地上,实干立人,展示风采,书写青春。

海山市受到海内外众多青年学子的青睐不是偶然的,是城市开放、包容、亲和、给力的“城市情怀”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城市的发展理念具有亲近感和接地气,令众多年轻人感到这座城市不陌生、不拘束、不受到排斥,所以才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才会让众多的年轻人蜂拥而至,甘当一名新时代的海山人。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一百多年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曾经是令众多有志青年热血沸腾、向往和投奔的地方。而一百年后,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海山市这座现代化城市,依然是令众多有为青年心潮澎湃、无限向往和奋斗的地方。

对海山市“城市情怀”内涵的深度理解,莫过于已经工作生活五年的贾超。在他看来,海山市的“城市情怀”主要体现在包容度与**度上。在这座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城市里,如今早已经没有了“外来人口”这一说,“打工仔”、“打工妹”等称呼也基本上都成为了历史,代之的则是一句备暖人心的“海山建设者”。

因为现在在海山市最流行的说法是,只要是在海山市工作生活的人,就都是“海山人”。在这里,人们来去自由,不受地域、户籍、身份、学历、年龄的限制,享受着海山市共有的人文环境和公共福利待遇。而这,恰恰是一座城市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价值所在。

如今,在日夜繁忙的工厂车间里,在摩肩接踵的地铁车厢里,在夜幕下的美食一条街上,在科研院所灯火通明的办公楼里,随处可听见说着自己家乡话的“外地人”,令人感受到海山城里“南腔北调”之玄妙。也实可谓,这些有志青年,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说服力。陈鸿运教授提出的“城市情怀”观点,在海山市的各行各业都得到了积极地响应,也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与践行,它就像一滴提高免疫力的疫苗,早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广大市民的血脉中。

其实,一个好的理念,要想推行下去,必须还要有好的制度来保障。市人社局陈力新局长对陈鸿运教授提出的“城市情怀”这一观点就非常的推崇。

作为全市人力资源统筹管理的职能部门,陈立新局长早就将“城市情怀”的观念纳入到了人才招聘的章程里。他曾形象地打了个比方,说“城市情怀”就像一块“吸铁石”一般,能够把那些具有钢铁般意志和品质的人,牢牢地吸引过来。所以,他认为,推崇“城市情怀”在吸引人才的工作上将体现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陈力新局长在宣传和推广“城市情怀”理念上,可谓亲历亲为,大张旗鼓。

在一次全市人才工作座谈会上,陈力新局长分析了海山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他指出,海山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除了得到经济政策的大力支持之外,主要得益于这些年来,在“城市情怀”的引导下,各行各业源源不断的吸纳各类人才的加盟,是庞大的新型人才力量,为海山市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陈力新局长还列举了相关数字来阐述引进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他表示,在这些人才当中,既有海归人才和全国名牌大学毕业的各种高学历人才,又有普通院校毕业的技能型人才,还有大量满足城市运转和需求的各类服务行业的实干者。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许多重大的科研创新成果、技术革新成果,80%以上都是引进的人才所创造的。

陈力新局长深情地说道:“在我们海山市,正是因为受到了‘城市情怀’的感染和熏陶,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各类高级人才的领军前行与智慧创造,才使得海山市的经济始终充满了张力与活力,而庞大的人力资源市场,也正在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并且成为推动海山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按照陈力新局长的说法,如今,海山市的几大人才梯队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包括城市高端的战略智囊型人才,科研领域里的专家型人才,网络信息化中的IT人才,金融及高科技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才,各类制造业里的工匠型人才,以及服务行业里的各类岗位能手等等。各类人才的汇聚和分工协作,既增强了产业活力和城市活力,又支撑起了海山市经济的纵深和可持续发展。

陈力新局长一说起全市的人才建设,就异常地兴奋。因为他深知,一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高端的设计者和决策者,也需要有遍布各行各业的实干者,二者缺一不可。有了完美的构想和设计,却没有把图纸变成现实的实干者,就是一种“空中楼阁”。

而本故事中的男女主角贾超和林慧,还有马心然等人,他们都是大学毕业后来海山市创业打拼的九零后。他们在海山市的创业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就是众多年轻人在海山市打拼奋斗的一个生动写照。从他们身上,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海山市那充满想象力和智慧力的“城市情怀”的丰富内涵。

解读了这么多的“城市情怀”内涵,回过头来再来看看前面说过的贾超又是如何亲身感受和体味“城市情怀”的。

贾超作为市人才服务中心的一名年轻的科长,当年就是因为受到了海山市各种优惠政策的影响和吸引,他才抱着“试一试”、“闯一闯”的念头,从北方大城市的一所名校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在大都市甚至是出国留学的机会,只身南下来到了他心目中十分向往,但又深感陌生的海山市。

贾超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从一名外卖员做起,到后来抓住了人才服务中心招聘职员的契机,再到以优异成绩考入人才服务中心,参与到全市人才的引进、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来,这期间,他经历了很多,也在“城市情怀”的感染和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贾超可以说既见证了海山市对各类人才的呵护与厚待,又亲身经历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各类人才在其中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当然,他自己经过努力也收获了职场上的初步成功。

让贾超最有切身体会的是,来到海山市后,他并未感到自己是个“外来人”,他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城市的包容、大度和温馨,深深感染了他、温暖了他,让他一下子爱上了这座城市。

说起来,当初初来乍到,贾超那可是“两眼抹黑”,不分“东西南北”。他像其他来海山市打拼的年轻人一样,走出火车站,走在大街上,望着熙熙攘攘的车流和人群,都曾有过一丝的不安和担心,害怕在这里找不到工作,害怕租不起房子,害怕这座城市“排外”,让自己呆不下去。

但是,没过多久,贾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受,就让他打消了所有的顾虑,在海山市踏踏实实地安顿了下来,并且成为了一名新海山人。

在贾超看来,令他对海山市产生情谊、爱意的主要原因是这座城市善待每一位来这里求职打工的人,不会让他们“无依无靠”,不会让他们受到“排挤”和“冷落”,城市的热情和温暖让那些求职者一下子就踏实了下来。

在来海山市之前,贾超还是做了一些功课的。他从网上了解到海山市人才服务中心有一个专门接待外来求职者的“窗口”,这个“窗口”也可以说是每一位外来求职者求助的“指路明灯”和“保障平台”。

贾超亲身经历过这个“窗口”的服务,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一天,他按照手机导航找到市人才服务中心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了进去,想咨询一下在海山市找工作的情况。

贾超当时就看到有不少的外地打工者在“窗口”前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会热情接待每一位咨询者,也会耐心地解释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除此之外,中心工作人员还会根据求职者的需求,提供一些基础性的岗位信息供求职者选择。

如果求职者暂时对推介的工作岗位不太满意,中心工作人员就会让求职者留下联系方式和岗位需求意向,积极去帮助求职者找到心仪的工作。

贾超在一旁观察了许久,内心早已经产生了一些冲动,觉得自己找工作肯定“有戏”。此时,他还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对于个别生活特别困难的求职者,人才服务中心还会协调有关部门对他们实施基本的救助……

54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