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58章 出师大捷小说:良吏传 作者:遨游红尘 更新时间:2024/10/21 17:58:41 仅仅三天时间,即公元756年四月九日,郭子仪就跟李光弼在常山郡会师了。如今,这两支唐军戡乱主力部队,是唐明皇所倚重坚强基石与主心骨,郭李两位大将军也是朝廷平叛的中流砥柱。 二人见面后,惺惺相惜。郭子仪看到李光弼很是激动,李光弼情动之处便是热泪夺眶而出,两个人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此时,李光弼感动不已,嘴唇抽搐道:“郭公,你终于赶来了,末将很是想念!”郭子仪温言笑道:“李公太客气了,郭某可不敢当,现在你也是地方长官,统领上万兵马,怎么能自称末将呢,你在我心里同舟共济相濡以沫,不分彼此。” 李光弼听完郭子仪肺腑之言,连忙说道:“好好好,你说得真对,李某也是这么认为的。”接着,继言道:“可不管怎么说,你始终对我有提携,这让我感恩不尽,没齿不忘。” 郭子仪动容道:“李公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与郭某如出一辙,时下,有句俗话,叫胳膊离不开大腿。这正是郭离不开李,李离不开郭呀!” 随后,二人对饮浊酒起来,酒至微酣,两个人不禁唉声叹气地伤感起来。郭子仪说道:“唉---哎!现在的李唐再也不如以前的李家大唐了,严重的藩镇割据,贪官污吏比比皆是,致使叛乱频频发生,尤以安史之乱为最,山河破碎,宫宇不保,真是让人喟然长叹!” 李光弼哀叹道:“明皇以前的政绩清明,招贤纳士,广开言路,以至于国内形式一派大好,出现了国富民强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安居乐业,夜不闭户。然而,此盛世却让我们的皇上产生了骄傲自满,为所欲为,对自己不再约束,把朝廷政事推给宰相掌管,自己好大喜功,沉湎于女色和歌舞升平。好好的李唐家国,被杨国忠这样的奸佞小人掌舵,致使朝廷上下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国家社稷不出乱子才怪呢?” 郭子仪端起酒杯,一扬脖把酒“哏”的一声喝进了肚里,酒劲泛上来时,他一连咳嗽了好几声,脸红脖子粗。他顿了下,按捺不住道:“目前,国家局势很不乐观,叛贼兵多将广,身体彪悍,尤擅骑射。我们取得的几场胜利,还远远不够。必须加强重视起来,不能对敌人掉以轻心。直到现在,明皇才醒过味来,据说对贵妃杨玉环都耐搭不理了。然而大厦已经侧歪,还需要肱股之臣匡扶正业才是。” 李光弼听罢,用鼻子“哼”了一下,说道:“这个祸国殃民的妖姬,不搭理就对了,其实,杀了她也不过分。省的让皇上三迷五道,荒废朝政。” 郭子仪与李光弼看问题态度不一样,郭子仪解决问题刚柔并济,审时度势,知道什么该清楚,什么时候装糊涂,顺势而为。而李光弼则不同,他刚盛柔不济,眼里容不下沙子,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手下都是死命令,违令者斩,对敌人聚而歼之毫不留情。仅凭这一点,他就没有郭子仪胸襟开阔,斩三军者只取上将首级。如此看来,打仗需要李光弼,治军则需要郭子仪。二人合作,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郭子仪听完李光弼一番说辞,不敢苟同道:“李公,郭某并不认为造成当今一锅粥局势,完全是由一个弱女子所为。” 李光弼喝下满满一杯酒,说道:“愿闻其详。” 郭子仪坦率地沉吟道:“郭某认为,藩镇割据应是罪魁祸首,边将拥兵自重,每时每刻都在给朝廷制造威胁氛围,这是其一;宫廷里面管理混乱,宦官受宠、皇子争位、贤臣良吏受诬陷、百姓生活困苦,所有这些现象都是祸端,这是其二;我们作为廊庙宰,也要与国家社稷息息相关,共命运。目前我们这些手握兵权的大臣,很受明皇的器重,但是自己也要见机行事,多做一些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们的事情,对于权位,要懂得随机应变,见好就收,切不可贪恋。这样一来,或许更能长久些,你知道了吗?” 李光弼深为挚友情切所打动,便连忙颔首,道:“嗯嗯,我知道了。好了,我们不说这些了。就说现在的军事对垒情况,你觉得我们有取胜的机会吗?” 郭子仪胸有成竹,道:“虽然叛军气焰嚣张,可我们占有两大优势:一曰人和,二曰地利,所谓人和,就是现在我们合兵数量多于叛军,据说,拥护大唐的义军占大多数,一定要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其威力;至于地利,那就是全国的重要府邸、军事要塞都掌握在我们手里。综合而言,戡乱结束指日可待。” 李光弼疑惑不解,道:“可是,叛军把东都洛阳都占领了,天下臣民为此都挺丧气,然而叛军却更加肆无忌惮。”郭子仪释疑道:“你说的没有错,洛阳确实落入叛军阿史那承庆之手,可是,我们早晚也得要收复,这一点你不用担心。”李光弼说道:“阿史那承庆为人急躁,勇不可当,他老是心急火燎并发誓一定要拿下京师长安,只是北上之路被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拦腰切断,因此不能如他愿攻打长安。可是,洛阳军需充足,我料想阿史那承庆早晚有一天会攻打长安,到了那时,我们后悔都来不及了。” 郭子仪沉吟道:“好了,先说到这里,下一步看看咱们如何击败史思明部,切断叛军南北交通线。” 李光弼连忙点了点头,接着说出了叛军撤退到九门蒿城的情况。 郭子仪站在常山城城墙上,向东南叛军据点方向瞭望,隐约可见敌营帐篷铺天盖地,旌旗猎猎。两天后,当郭李联军出现在九门古郡时,燕军主帅史思明、大将蔡希得率部严阵以待,剑拔弩张。 双方对垒在九门城南一条又长宽的壕沟里,据说这条沟俗称“狐子沟”。 战斗打响后,郭子仪、李光弼仗着优势兵力,下令发起总攻击。燕军主帅史思明手提流星锤一马当先,与唐军一持戈将军交战起来,只几个回合,这名唐军战将便被史思明击落马下,当场毙命。李光弼见状,便立即吩咐手下猛将郝廷玉跟随自己一道出击,消灭燕军。燕军大将李立节手中舞动丈八蛇矛枪,对主帅史思明说道:“大帅,待某家上阵杀他个片甲不留。” 郝廷玉跑到李光弼前面,挺枪迎战李立节,双方大战数十个回合,不分胜负。 狐子沟两边的士兵,搭弓射箭,此箭彼矢,你来我往,在空中穿行犹如蝗虫比翼,连阳光都掩盖了。中箭者哀嚎声一片,也分不出到底是哪一方。双方征战犹酣,厮杀在一起,就如同油锅里烹炸的麻花,双方纠缠在一起。 鼓角争鸣,炮声隆隆,喊杀声宛如海水翻卷的浪涛,响成一片。 唐军仗着人多势众,越战越勇,马嘶声,呐喊声,惊心动魄。此时,蒿城义军首领倪泉兴率领手下几百名义士,也急匆匆加入到这场红尘滚滚的大决战中,他们在燕军背后大开杀戒,奋勇当先。不仅如此,其他地方的义军队伍,也汇聚于此,也与唐军一道跟燕军作战。 单说郝廷玉跟李立节打斗了多半天,一听到唐军助威的擂鼓声,盖过了燕军,便觉得胜利在望。随即,郝廷玉虚晃一招,直击李立节软肋而去。果不其然,偷袭成功,燕军大将李立节被郝廷玉斩落马下。 史思明一看爱将毙命,心疼得不得了,又看到唐军节节逼近,自己的部队被打的一败涂地,便立即鸣锣收兵,率领残部落荒而逃。 燕军主帅史思明部被唐军郭子仪李光弼联军打得乱了阵脚,丢盔卸甲,落荒而逃。史思明马上意识到,向燕帝国大本营范阳撤退,那里基层组织扎实,还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转念一想,目前燕军主力大都在河南的洛阳地区,自己能迅速集结精锐之师进行反扑。 就这样,他率领残部向赵郡(今河北赵县)撤退,可途中来了个大迂回,又折身向常山郡东北方向进发。其目的就是兵分两路,掩护副帅蔡希德率部南下与北上援兵会合。此后,燕军蔡希德部逃往邯郸地区。 史思明所部有同逻族与曳落河族人组成,这两个少数民族不受儒家思想武装,再加上自身条件优越,身体彪悍,善于骑射,且能征惯战,因此,这支部队可谓是燕帝国王牌中的王牌。即便如此,这次却被大唐郭李联军吊打,不可谓不是一次严重受挫。为此,史思明思前想后,自从燕军造反以来,这支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步步为营,把唐军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队形,就说常山之战,要不是郭子仪增援,史思明不用出兵,就能把李光弼所部困死。他这支部队素有“铁军”之称,一路之上,凯歌高奏,横扫敌军如卷席。至于这次作战失利,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他咽不下这口气,也不服输。他越想越生气,越想越上火,越想越不肯善罢甘休。于是,他进行了一次战略大转移,虚晃一招,率部来到了博陵(今河北安平)。这里与范阳不算远,是燕帝国的根据地,军需供应与补充兵源不成问题,这项工作有一个叫张献成的来负责,张献成是前范阳节度使张守珪的儿子,也是安禄山的老上级。后来因各种原因,张守珪被皇上李隆基处斩,这让其子孙对皇上十分不满,且怀恨在心。因此,他对安禄山造反举双手赞成且义不容辞。可以说,史思明到来,恰似鱼归沧海,鹰搏长空。 俗话说:老百姓就是墙头上的毛毛草,哪里有风就往哪里倒。斯时,当地已经归顺李唐王朝,可博陵城守军不多,便很快被燕军攻陷。史思明进城以后,他认为唐军抵抗武装扔下武器,脱下军装,混入到老百姓中了。为了一洗心头上的怨气,为了报仇,他召集手下对全城老百姓进行大**。这次**,当地官员也无一幸免。 这一闹剧,充分说明了史思明缺乏理智,其暴行激起了附近人们的恐慌。俗话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因此,各地义军纷纷与燕军进行偷袭战,麻雀战,地道战,奇袭战等各种与敌斗争花样百出,目的只有一个,打击叛军,恢复大唐秩序。 由此看来,敌后武工队在冷兵器时期就出现了,斗争策略也是应运而生。可以说,这种与敌斗争方式只不过为后人所传承,并加以发扬光大而已。 然而,与史思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刚愎暴虐比起来,郭子仪就不一样,他刚柔并济,提纲挈领,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解决的是主要矛盾。 唐军在九门击败燕军之后,便乘胜追击,不久收复了赵郡。这次战役,唐军俘虏燕军四千多人,郭子仪下令只把燕帝国委任的太守处斩,剩下的一律当场释放。有愿意跟官军戡乱,欢迎!否则,各自逃命才是。没有盘缠的给盘缠,没有吃的给吃的。这样一来,一些被俘人员心里不免产生出一种异样的感觉。 郭李二人,也有不同之处。郭子仪待人宽厚,颇有城府;而李光弼严于律己,对别人也是眼里揉不下沙子。当时,有手下进城后肆意抢掠老百姓财物,李光弼获悉后,大为光火,便亲自坐在城门口把关,并对手下一挨子(一个挨一个)脱衣服进行检查,要是查到就把其财物全部没收,然后返还给老百姓。这一系列举措,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对这支心里装着老百姓的队伍,表现出了普遍爱戴。唐军所到之处,各地老百姓夹道欢迎,这个给鸡蛋,那个给干粮,送水的,送饭的,应接不暇。 不久以后,郭李联军率兵北上,攻打博陵。当地老百姓听说后,踊跃加入到了支前队伍中来,推小车的,抬担架的,送鞋的,递袜子的,等等,不一而足。各地义军在郭李二人指挥下,攻打燕军侧翼。 一时间,博陵地区充满着浓烈的火药味。史思明龟缩在城里不敢露头,顽强死守。致使唐军连攻十好几天也始终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时间一长,将士们连续作战,精神萎靡,身体疲惫,不能再硬撑下去,再加上军需跟短缺,郭子仪遂下令撤军到常山休整。 史思明也不含糊,他在战场上是一位骁帅,在作战室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战略家。当他看到唐军撤退,便立即出城掩杀过来。 郭子仪不愧是老谋深算,他料定会有这一招。于是,他派出精锐骑兵轮番在部队尾部断后。 史思明发现后,不禁大骂道:“老匹夫,我与你势不两立。”他跟踪一段距离后,觉得捞不到半点便宜,就率部回归驻地。刚撤退的时候,他一再提醒部下,要提高警惕,防止唐军反扑。走着走着,后面头目看不到有追兵,于是,就放松了警惕。 就在燕军麻痹大意之际,却发现郭子仪部率军犹如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后面。燕军猝不及防,被追来的唐军打得落花流水,作鸟兽散。史思明兵力损失大半,狼狈地逃回了博陵城。 俗话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种赔本的买卖,史思明可不愿意接受,内心焦灼不安,在作战室一个劲地踱来踱去,坐卧不宁。他暗暗发誓:定要一雪耻辱。如今,士兵们元气大伤,需要休整养息,也为了等待援军的到来。 果不其然,燕军驰援部队赶来,领兵挂帅的依然是老战友蔡希德。原来,蔡希德败逃九门之后,率领残部一路向南来到了大燕帝国的都城洛阳。皇上安禄山听完爱将蔡希德一番陈述,知道这次是在河北受挫,甚为震惊。“奶奶的,河北可是朕的管辖地,怎么能在家门口受辱呢?”安禄山大怒道。当即给爱将蔡希德拨付两万步骑,让他火速驰援史思明部。同时,又给留守范阳的牛廷玠下令,让他调出一万多兵马,立即前往增援。 就这样,燕军南北两支援军抵达后,史思明部已达五万多兵马,实力大增,这里面就有不少士兵出自曳落河的精锐之师。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