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59章 决战嘉山小说:良吏传 作者:遨游红尘 更新时间:2024/10/22 19:37:46 自从李光弼率部于二月出井陉关东平常山郡后,燕军主帅史思明率部与其斗智斗勇进行周旋,直到五月底期,三个月来,双方你来我往,相持不下。随着僵局对唐军李光弼部日益凸显,不得不向老战友郭子仪请求增援。郭子仪搁置作战云中计划,马不停蹄地率领数万大军驰援。 这样一来,唐军数量超过了燕军,大有包饺子之势。然而,作为燕军主帅,史思明对战略战术谙熟于心。他根据己方兵力多寡,对方兵势总会找出一条可行的战略战术作战,在燕军总体表现中,战绩卓著。这一次,他确保面对唐军郭李联军作战,这两位是珠联璧合的强强联手,要想打败对手,十分吃力。即便如此,他毫不畏惧决不退缩,多次鼓励战士们虽说狼少,可一决高下的革命意志始终保持本色,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这根弦要时刻绷紧,善打勇斗,是这一民族的特质。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四月,郭子仪、李光弼在九门城南大败史思明后,一直追围史思明于博陵(今河北定州)。史思明集众固守,唐军攻城十日不下。五月,郭子仪、李光弼撤围还常山郡,史思明率数万人马尾随追来。郭子仪选骁骑500人,边走边轮番诱战。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经过3天抵达行唐(今属河北),叛军疲惫,只好后退。郭子仪乘机回军反击,败史思明部于沙河(今河北行唐、新乐之间)。 安禄山得知河北兵败,即命从河北逃回洛阳的大将蔡希德率步骑2万还救史思明。又命范阳守将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余人南下,配合史思明夹击唐军。史思明收集散亡士卒,与援军合兵5万余人,其中同罗、曳落河精骑万人。郭子仪、李光弼进至恒阳(今河北曲阳),史思明又率众接踵而至。郭子仪下令深沟高垒,不与叛军直接交锋,而采取疲劳战术,贼来则守,贼去则追,白天耀兵扬威,夜晚偷袭贼营,使叛军忙于应付,无法休息,人困马乏。 不管史思明如何决断,如何顽强抵抗,郭李联合犹如铜墙铁壁,再加上兵力占优的情形下,主动出击。然而,史思明深知,此次作战不同以往,应该坚守城池,拖垮唐军。攻与守,矛与盾,两者对垒。 郭子仪与李光弼召开军事会议,会后一致通过,速战速决,不给敌人**的机会。唐军派出使者对燕军史思明部讨地要阵,口水战花样百出,一个劲地刺激对方。 作为北方彪形大汉,哪里受过这样的窝囊气,史思明想到这里,热血汹涌起来,当即率部发誓:必须出击,还以颜色。 同年五月二十九日,双方交战焦点最终选择嘉山一带。嘉山,位于常山郡东北、博陵郡以西,在保定府恒阳县(今河北曲阳县)境内,方圆十几里,山高数百米。它是太行山东麓下一座不算高的山。 此时,史思明部、蔡希德部倾巢出动,对占据恒阳的唐军郭李部队发起总攻击。一开始,唐军没有料到燕军会拿鸡蛋碰石头,总觉得探囊取物易如反掌。刚一交战,唐军面对突袭,防备不周,一度处于下风。史思明见状,鼓励士兵们奋勇当先,消灭唐军主力部队。 郭子仪获悉战报,惊愕不已。起初,郭李两将军见叛军气焰嚣张来势汹汹,避其锋芒,没有正面与对手硬碰硬。不仅如此,还深沟高垒,严防死守。几日过后,郭子仪李光弼看见叛军久攻不下,作战精神有所倦怠,便趁机派兵夜袭敌营,连续几次下来,搞得叛军夜不能寐,到了白上,哈欠连天,走路都魂不附体,死浪子薄气。郭李二人见时机成熟,当即派出重兵进行绝地反击。一时间,唐军号炮连天,擂鼓助威声惊心动魄。接着,唐军士兵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燕军阵营。叮叮当当,刀光剑影,马蹄铮铮,呐喊声,哀嚎声,杂乱地交织在一起。 此时,唐朝的义军与大燕帝国的民兵预备役厮杀在一起,不同立场,不同意识形态,在此亮相。双方杀红了眼,浴血奋战,舍我其谁,为各自的理念进行着殊死搏斗。 村里的村民,尤其是胆子小的男人以及女人们紧闭街门,蜷缩家中,浑身发颤。他们有什么想法呢?本能告诉他们,好死不如赖活着。故而,求生是他们的首选,至于站队选择,那就是谁获胜就倾倒哪一方,即哪里有风就往哪里倒。 前两天,燕军在附近村子里抓壮丁,听话的一律好言相慰。村里有一个壮小伙子,家里就他一个壮劳力,燕军一个小头目先是说好听话,说当几天兵,并许诺给足够的钱财。可这个小伙子挺脖酿脸,翻着白眼珠,唾沫腥子四溅,就是对抗不去当兵。小头目别看个子小,心眼可不少,他用手指头指着小伙子说教道:“这样吧,你不去可以,到村公所去一趟,写一下名字,摁一个手印就沾了。” 这个小伙子也挺机灵,就是不去。任凭小兵子怎么推搡,他就是卜愣着身子,搝着屁股反抗者。随着村民越来越多,这个小头目怕有影响,遂对这个小伙子“哼哈”几句,便不了了之。 决战嘉山,终因唐军余勇可贾而把燕军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最后,燕军扔下上万具尸体而四散逃命。作为燕军主帅,史思明在混战中丢盔卸甲,鞋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给弄丢了,光着脚丫子,披头散发,拄着一把折断的枪,一瘸一拐,狼狈地逃回了根据地博陵(今河北定州)。 后来,经过大唐官方统计,唐军大获全胜,斩首叛军4万级,俘获千余人,缴获战马5000匹。 一般后人只读到了李唐王朝的话语权,说史思明有多么邋遢多么狼狈不堪。其实,民间传说比较中性,就像沧海一样,那只轮船航行,它心里都有数,比如波澜不惊、微波荡漾、风起云涌、惊涛拍岸以及创伤深浅度,均是心与心弦切肤之感。因此,并不是偏颇之词。相传,史思明身子高大,虎背熊腰,膂力过人,武功盖世。一般情况下,他打仗只消灭抵抗武装,排除异己。而对于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来说,则表现出**共处其乐融融的氛围。由此而言,真正成大事者,谁也不为难老百姓,毕竟群众是生存之源,生命之母,比如交皇粮、募兵、兴修工程以及各种各样辅助等方面,均离不开。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好了,楔子语就此打住,书归正传。 剩勇宜且追穷寇。唐军乘胜追击,将燕军根据地博陵为了个严严实实。史思明及其残部龟缩在城内,凭借坚固城堡,负隅顽抗。 此次决战,唐军狂扫叛军如卷席,在河北大地上捷报频传。城头变幻大王旗,以前依附于叛军的很多郡县也纷纷宣布归顺大唐。这种见风使舵,活眼皮,在芸芸众生屡见不鲜。还是那句老话:老百姓就是墙头上的毛毛草,哪里有风就往哪里倒。 就这样,在河朔地区,除了大燕帝国的大本营范阳一带以及史思明据点博陵等处外,相继落入到李唐王朝的怀抱。 自从常山郡太守颜杲卿举义以来,燕军由范阳至洛阳的通道再次被切断。河南燕军通往后方大本营范阳的交通线被切断,再一次遭到唐军与义军的封锁。燕军往来联络的人,只能轻装简从,偷偷过境,但多次被唐军俘获。军中凡是家属留在范阳的人,无不惴惴不安黯然神伤。 面对军心涣散意志动摇。安禄山极其恐惧,大骂谋士高尚、严庄,说什么朕不愿意造反,你们非劝起兵,这下好了,弄了个鸡飞蛋打,偷鸡不成蚀把米。随后,他又召集谋臣商议对策,打算放弃洛阳,撤兵回范阳。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