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11 炮兵,是战争之神(2)小说:杀敌有我,重返抗战 作者:静静的延河 更新时间:2024/11/11 11:21:44 “《北非地理和战略价值》是隆美尔在三十年代中后期写成的一本小册子,很可惜,这本小册子印刷数量很少,除了我手里的这本之外,大概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留存了。” ——贝克尔 回忆录 《我们失去的胜利》 “刘,这里,刘,在这里” 正在刘胜都在拿着杯香槟酒踱步的时候,忽然有个熟悉的声音在背后叫他。 刘胜回头,来人不是别人,正是玄武湖公园里一起合影野餐的贝克尔。 “刘,你是不是也加入这个计划了?” 贝克尔喝着杯子里的香槟酒,笑着说。 “是的,不过是刚刚加入没多久,基本搞不清楚状况” “哈哈,我也刚加入进来,还是做翻译,他们很需要熟悉专业术语的翻译” “刘,过来,我给你介绍一些新朋友,都是这个计划里的,他们今天上午才从上海乘坐京沪线特快到南京。” 说着,贝克尔领着刘胜,走到宴会厅一侧的落地窗边,那里已经集聚了好几个外国人,虽然都身穿西装便服,但很容易看出他们都是行伍出身的职业军人。 “这位是孔策尔上尉,这位是马丁上尉,这位是韦泽尔军士长” 贝克尔为刘胜一一介绍,双方既然语言没有问题,就很自然地开始交流起来。 等一番交谈下来,刘胜才发觉这帮人的专业都和炮兵相关联,全部是炮兵行家。 刘胜边交谈,边在记忆里搜索,这帮人里面,只有那个子矮壮的马丁上尉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记忆。 马丁上尉1935年首次来华,后返回国内,1937年初再次签署商业合同来南京。 此后马丁一直留在中国,特别是在亲眼目睹了倭寇侵华的惨烈战争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之后,这位矮壮的德意志军人发誓要帮助中国人民战斗到底。 1938年6月,马丁甚至不理会强迫回国的最后通牒,一直坚持留在中国,直到1949年才最终回到家乡。 “刘,如果风雷计划顺利完成,你们军队的炮兵能力会得到极大增强。” 这些德国专家喝了点香槟酒,又因为是以德语直接交谈,所以也再隐瞒。通过这番交流,刘胜差不多搞清楚了这个神秘的风雷计划到底是个什么项目。 简单而言,风雷计划就是四个字 “声,光,测,通,引信和弹道射表” 声音就是侧声,也就是通过声音测量方位,精确定位敌方炮兵阵地坐标。后世,这个技术也应用在反狙击手战斗中,只要敌人狙击手开枪,声音测量装置可以立即锁定对方坐标方位。 光,就是视觉测量,通过火炮射击的炮火火焰发现敌人位置。 测,既测量,也可以称之为测地。炮兵是个技术军种,而其中测地又是技术里的技术。只有战斗之前通过测量才能划分精确战地区坐标,打仗的时候,这边前沿观测哨所或者步兵阵地只要报出坐标方格,炮兵就知道自己的火力要输出的方向,测量尺在地图上一推,等高线一拉,立马知道敌方阵地距离,方位,高度等关键参数。 而所谓“通”,乃是通信。阵地和阵地,阵地和观测所,步兵阵线和炮兵阵地,联络的关键就是通信技术。这里面又涉及到了有线电话和无线电台,涉及到炮兵指挥所和炮兵连队阵地之间的线路交换,如果通信不可靠,火力指示和打击命令就一切无从谈起。 如果说,射测观通技术是炮兵的内家功夫,引信和弹道射表则是火炮能不能打,消灭敌人效率高低与否的外门功夫。 在20世纪30年代,榴弹用的炸药普遍已经使用了梯恩梯。所以,炮弹愈重,破坏力与侵彻力愈大。口径在75毫米左右的新式野战榴弹炮,弹重大约是6公斤左右。 弹重大同小异,作战效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引信上。当时的引信主要分成空爆引信,瞬发引信,触发引信(又称着发引信)与延时引信。空爆引信会在半空引爆(适合引爆的高度在距离地面8米至20米之间),以高爆炸药炸开的榴弹钢壳破片杀伤威力远比传统铅丸榴霰弹要大的多,能更有效地杀伤敌方的暴露人马(传统榴霰弹也因此被淘汰);瞬发引信则是在接触到任何物体时便立即爆炸的,威力范围可以达到130米(直径),对人员马匹等软性目标杀伤力最为惊人,也是榴弹中最常用的引信;但若要破坏工事,就得改用着地后才爆炸的触发引信;然而,触发引信只能打像散兵坑,交通壕,暴露阵地或铁丝网等一类的暴露目标,如果要是打掩蔽阵地的话,那还得靠炮弹侵彻到工事中再爆炸的延时引信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引信技术的发展是炮兵技术的另一颗科技树。 中国从1933年开始接触当时先进的博福斯75毫米野战炮,1935年大规模引进装备,但一开始购买的引信这是最基本的老式信号,技术水平只能是一次世界大战标准。要对付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种步兵战术和野战工事,以及坚固筑堡技术的新发展,更加高效压制日军,则需要更换德国最新研究的万能引信弹药。这就类似21世纪给老高炮换装阿海德可编程引信,成倍的提高高射炮作战效能。 至于弹道射表,那就是用机械数字计算机等技术,指导炮兵在各种战术条件下,如何更换炮弹,设置引信,消灭当面的日军目标集团。 炮兵之间的较量,火力输出强度固然重要,但首要因素却是如何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中日之间的炮兵力量对比是严重失衡的。作为一个农业国家,1937年的中华无法延炼现代化钢材,没有钢材供应,自然谈不上生产各类火炮。 虽然30年代以来从德国进口了从山炮到榴弹炮,再到150毫米莱茵重炮,但一来外购数量有限,再说炮弹也是进口的,无法从火力密度上压制日军。 因此,高效消灭日军炮兵,就成了中国当时的唯一选择。 中国炮兵的致胜之策,是优先击毁日军的炮兵。只要能消灭日军的炮兵,中国炮兵毫无忌惮地消灭任何想打的日军目标。所以,炮战的致胜之道,就是建立炮兵杀手,在炮战的第一时间优先消灭日军炮兵,这就是中国炮兵能主宰战场的决胜武器! 如何在数量劣势的情况下压制倭寇炮兵?答案就是“声,光,测,通”四字真言,再加先进引信和数字弹道射表技术。 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的炮兵侦测和通讯营。 炮兵侦测营包括三个基本连队:测量连、声测连与光测连。测量连的任务是进行基础测地,把侦测功夫的基础扎稳。而声测连与光测连,就是侦测营在扎稳基础之后,向日军炮兵挥出的拳头,这个即准又狠且强劲的拳头叫作“声光测”(Flash Spotting and Sound Ranging)。 光测连观察敌方炮兵的火光或烟雾,锁定敌炮兵方位。 声测连按照火炮射击与炮弹落地的时间推断方向与距离。所以,声光测是炮兵中专职的炮兵杀手。 有了侦查营,再有通讯连配合,一旦未来和日军开战。只要日军炮兵开火,立刻通过火光和声音测得日军炮兵阵地方位,借有效通讯网络传递情报到炮兵指挥部,再根据地图坐标方格合理分配火力。 于是,炮兵指挥员一声令下,射击命令,射击诸元通过交换台传送到最优方位的炮兵连阵地。 根据射击战斗决心,选择最合适的引信设置参数,依靠射表计算火力输出参数,然后装弹激发! “轰隆,轰隆,轰隆”我军炮兵以此开火,日军阵地顷刻灰飞烟灭! 这就是现代炮兵侦测,通信体系和弹药弹道技术的巨大威力,也是风雷计划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彻底,干脆地压制日军炮兵力量!失去炮兵火力支持的日军步兵,会陷入我军从民二十四重机枪,到捷克ZB-26轻机枪,再到毛瑟24步枪,以至于毛瑟驳壳枪构成的火力网中。 到了那时候,日军就不再敢于轻举妄动,如果动,我们的德式步兵师就在师属炮兵火力配合之下,让倭寇有来无回! “三年,三年,只需要三年,你们的第一批示范师就可以在风雷计划下完善火力打击侦测体系。” 大概是多喝点香槟,德国人变得话多了起来。贝克尔改用中文大声对刘胜说。 刘胜能说什么?他无法告诉贝克尔和任何一个人,战争会在今年,会在1937年7月爆发,满打满算四个月。 不过,刘胜随即想起,历史是螺旋推动的。如果没有风雷计划的引入,是否我们在其后的淞沪战役无法坚持那么长时间? 所以说,自己作为一个穿越者,能做的就是埋头做事,不问其他! 这几个德国职业炮兵专家们说得很兴奋,刘胜却注意到,有一个德国人却独自站在角落边,喝着香槟,眼睛看向窗外。 这个人,怎么有点熟悉? 刘胜觉得自己在哪里见过这个孤独无语的德国人。 他和贝克尔等人又寒暄两句,然后换了一杯酒,若无其事地踱向那个显得有些孤独的德国人。 “先生,您似乎对讨论不感兴趣?” 刘胜礼貌地寒暄。 “我?哦,不,我不是炮兵,对炮兵没有了解,所以” 他转过身来,这个人四十岁不到,从身姿到气质,无一不显示出老兵本色。 刘胜仔细看这个德国人,现在他更加肯定自己见过这张脸。 对,是这张脸,在哪里见过呢? 自从回到30年代这个时间线,刘胜见到了不少历史书上的名人。他在上海见过电影首映式上的胡蝶,见过被小报故意中伤,哭得梨花带雨的阮玲玉,也在上海商业银行见过年度庆典上的杜老板。 此刻,刘胜基本肯定自己又见到了一位名人,而且是德国名人,一位在后世电影上被无数次演绎过的著名职业军人。 “是的,先生们只是在讨论炮兵本身,炮兵确实是战争之神,但如果只是单独使用,那未必有很好效果。” 刘胜想和眼前的德国人聊聊,以证明自己是否认错了名人。 “哦,炮兵为步兵打开阵线,消灭坚固要塞,堡垒,制造无人地带,这难道不是效果?” 这个德国人被刘胜有意抛出的话题吸引,他有些感兴趣了,和刘胜攀谈起来。 “确实,威力巨大,但那不是未来的战争” “未来的战争?” “对,立体化作战,快速突破,集中使用火力,飞机直接对地面战术单位进行支 援。这是未来的战争” 德国人转过脸,他很吃惊地盯着眼前这个身材高大,和当时一般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同的年轻军官。 “您认为应该如何高速突破?” “坦克” 刘胜简单地回答了一个德文单词。 “坦克?你也这么认为?” “对,我读过贵国古德里安将军写的《注意,坦克》,这本书很棒” “坦克可以单独使用,不是支援步兵力量的一部分?你也赞成这个观点吗?” “集中使用坦克,左右突破。形成楔形包围,然后步兵再突入其中,巩固包围圈内的战线。” “那,炮兵呢?” “集中使用炮兵,甚至,把火炮装上装甲车辆,跟随行动,用作支援火力输出” 刘胜的话让这个德国人从惊讶,到思考,再到有所领悟。 两个人就这样在宴会厅角落里足足谈论了一个小时,直到贝克尔来找刘胜。 刘胜已经肯定自己遇到了谁。 “对了,先生,我还不知道您是谁?” 那个德国人似乎犹豫了一下,但随即脸上浮现出笑容。 “实际上,我是搭乘顺风船来的,今天这一段饭,也是,嗯,一次战术突袭。” “哈哈,埃尔温不是这批技术小组成员,他只是搭了车,当然,船票是他自己支付的费用,这主要是到亚洲的船票很难购买到的缘故” 贝克尔笑着帮着解释。 “我晚上会坐车去上海,然后从那里去香港,所以,这是一次纯粹的私人旅行” “也就是说,这次您的旅行不记录官方资料” “对了,我名字是约翰尼斯·埃尔温·尤金·隆美尔,您可以叫我埃尔温” 刘胜内心有些激动,自己竟然在穿越后见到了隆美尔本人。 没有任何历史**载了隆美尔这次旅行,历史记载是经常不完整和缺乏细节的。 两人再次握手,隆美尔忽然想起了什么,从衣服内袋里取出一本精致的小册子。 “这本小东西送给您,上面有我写的一些关于战术的感受” “谢谢您” 刘胜从隆美尔手中接过小册子,他看了一眼封面。 《北非地理和战略价值》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