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黄永平作品赏析小说:家在渌水边 作者:湘人李陵 更新时间:2016/4/22 15:07:56 大雅春风闲品茶 ——黄永平釉下绿彩山水茶具赏析 在普通人看来,喝个茶,就是解渴,一杯水灌进肚子,问题就解决了,根本没那么多讲究。可这在艺术家眼里,喝茶,就不仅仅是喝茶了,喝茶都得有个艺术氛围,边喝茶边欣赏艺术,那才不枉如今这个太平盛世。 于是,就有了本文旁边这个精美的喝茶的艺术品。 对于喜欢喝茶的人来说,我不说,大家也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那就是喝功夫茶的茶海。 在QQ群里聊着,黄先生说他昨天随手画了个东西,想向大家请教。 东西刚一贴上来,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哇!”太漂亮了,简直就像是用玉做的一样,晶莹润泽,清新雅丽,色彩调和温润。当时,我还没反应过来,这是个喝茶的用具吗,你看看,这真的那像个喝茶的用具啊。 但它就真的是个喝功夫茶的用具,但也真的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熟悉醴陵釉下绿彩的人都知道,民国时期的釉下绿彩,以其特有的、绿玉般的温润享誉中外。而时过几十年,醴陵的釉下绿彩几乎失传,大家的关注度,都给了釉下五彩了。而现有的绿彩颜料,烧制后呈现的是草青色,根本没有民国时期绿彩的温润,只能当作五彩的一种颜料来使用。极少有人知道的是,民国时期的釉下绿彩颜料,都是从日本买来的德国产品。黄先生经过几年的研究,以及数百次的试烧,终于让民国绿彩重见了天日。而这种研究,也不是简单的复制,他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但这属于技术机密,这里就不罗嗦了。 另外,这件作品的意境之美,也基本上继承了民国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和绘画技巧。当然,也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表达出了一种深厚的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 茶海四周,山水相连,有小桥、垂柳、渔船、洲渚、岸边有人家,远处有白帆点点。茶海正面,水天空阔,近山远水,一派喜茫茫空阔无边的气势。更有诗曰;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而这里面,又蕴涵了多少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忘怀世间烦恼,忘却名利,淡泊心情,寻得一身轻松的理想追求。 如能邀二三志趣相投之好友,闲品香茗,轻敲诗句,漫话眼前山水,该是一种很好的消闲境界。 正是;大雅春风闲品茶,山水一声了无沙。从来德性赋君子,茶海深处有灵鸦。 湖光山色催人归 ——黄永平釉下绿彩作品山水笔筒赏析 我不太懂釉下五彩,对釉下绿彩也是一窍不通,而在QQ群里一看到黄永平先生的这个釉下绿彩山水笔筒,竟然就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在即兴作了一首诗之后,觉得似乎还不太尽兴,遂以为此小文,以示特别敬重,只是不知这篇小文,能否表达得清楚我的欣喜之情。 虽然不太懂釉下,但从这只笔筒的构图和内涵上,我似乎找到了赏析的起点。所以,在大师们面前,也就不揣浅陋,那怕是会怡笑大方也罢。 本件作品,采用传统的釉下绿彩装饰工艺,加上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法,山占二分,水占一分,天空也只占一分。 辽阔的天空虽只占一分,也不着一色,但却并不失其辽阔。水也只占一分,亦不着一色,同样不失其波光磷磷之态, 而占了二分的山,则远之高峻,近之逶迤,衬托着茅舍人家,平添了几分亲近。一幅静谧的山区水乡风光,旖旎得让人心醉,并令人神往之。 用中国山水画法,饰以釉下绿彩,来表现山水风光的器型,在民国时期,就有人进行了尝试,至今仍有作品传世,并得到收藏界的青睐,足见其珍贵。 进入新中国后,瓷人们的兴趣,则完全转移到了五彩瓷,这一品种,似乎慢慢地让人淡忘了。 今天,黄永平说,他愿意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这才有了现在这个作品的问世。 画面中,有渔人在湖中捕鱼,一叶小舟,一顶蓑笠,既能看到劳动的辛劳,也有一种怡然的神态。而站在水边引颈张望的老妇,则看出了一种期盼和焦虑,似乎是天色已晚,她在盼望家人的归来。然而,老妇的焦虑,却并不影响整个画面的**和恬淡,反而增添了一丝亲情。也许这老妇在盼望的,就是湖中捕鱼的渔翁吧。 远山近水,农舍岸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宁静和空阔,仿佛来到了一处世外桃源,远离了世俗纷争,让处在物欲横流中的你我,心驰神往。 现代人类不可能再回到过去,这一方世外桃源也无处寻觅。面对这幅作品,我们只能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艺术家为我们营造出的这份宁静,以获得心灵深处片刻的安宁。置此笔筒于案头,观而时赏之,累而时歇之,闲而时玩之,应当是收藏这件作品最大的好处之一了。或许,这就是艺术家想要通过这件作品传达给欣赏者的内涵所在吧。 有诗曰:山水自神韵,空濛了无云。把盏邀君至,潇潇御风行。 梅花欢喜漫天雪 2009年4月底,醴陵市政府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了一场名为“历史的釉光——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黄永平先生的作品《梅花欢喜漫天雪》,也在展出之列。不过,就算你再珍贵,我们这些醴陵的平头百姓,也不会跑到北京去看这种展览的。我有幸见到《梅花欢喜漫天雪》,是在两年之后,位于渌江河边的瓷艺堂里。 因为产生了了解醴陵瓷器的念头,在一个瓷友群里,我认识了黄永平先生,不久,就到了瓷艺堂拜访他,在展示厅里,一眼就看到了《梅花欢喜漫天雪》,并被深深地吸引了。 黄先生虽身为陶瓷艺术大师,釉下五彩技艺的传承人,但却平易近人,丝毫不见大师的架子,平静的脸上,洋溢着艺术家特有的艺术涵养,坐下后,娓娓向我道来《梅花欢喜漫天雪》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技巧。 《梅花欢喜漫天雪》采用了醴陵釉下彩技法,结合中国画的用笔技巧,勾绘出一枝造型奇特、枝繁花茂的雪梅。梅树的枝干用线条表现,花及蓝色背景,用传统“分水”法表现,树脚下雪景用喷刷上色技法,主客体之间起到互相衬托的作用。通体采用传统青花蓝色为主调,略彩绿色和菊黄,以表现雪梅的古拙与幽香。而在构图形式上,则采用了一些夸张与变形等手法,造就了一树傲雪凌寒,枝虬干劲,万花竞开的千年古梅在雪夜里独自怒放的奇特视觉效果。 古今多少诗人、画家和艺术家,往往把雪、梅并写并画并做。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 而黄永平先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用满瓶的梅花和漫天的飞雪,以及淡蓝的夜空,来表现梅花的坚毅及其中蕴含的春天的信息,让人顿生梅香扑鼻之感,并有雪舞梅摇,动态可人的艺术享受。 你看那深遂的星空下,寂静的雪原上,一树梅花怒放无主。梅花的香和雪花的白,让人不禁联想到宋朝诗人卢梅坡的《雪梅》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种悠远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被人欣赏的时候,总是要让人愉悦的,感受到美的,这也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艺术真谛。但要通过怎样的表现形式来达到这种效果,却是颇费思量。 《梅花欢喜漫天雪》,就是通过一树梅、漫天雪以及一片深遂的蓝色星空,让人感受到了梅花的“欢喜”,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这正是;梅开星汉夜,人间长春节。神韵着妙笔,花蕊戏飞雪。 松竹梅上品高洁 ——黄永平釉下五彩六方瓶《岁寒三友》赏析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因遭权臣诬陷,被从京城(开封)贬到湖北黄州。他居茅屋,并号为“雪堂”,自种蔬菜以解饥困,又在院中植松、竹、梅自赏。知州来访,讥其住所清冷,苏氏一指窗外花木,爽朗地笑答:“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在逆境下,苏东坡“捡尽寒枝不肯栖”仍然保持凌霜傲雪的高尚情操,被后人景仰。 此后,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寄物抒情,借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时。那坚毅不拨的松,挺拔多姿的竹,傲雪报春的梅,就因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而被誉为“岁寒三友”。而岁寒三友图案,也就成了中国历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并且逐渐演变成为雅俗共赏的吉祥图案,流传至今。 自明清以来,《岁寒三友》就已经成为中国瓷器上的装饰图案了,并且长用不缀,作为陶瓷艺术家的黄永平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没有放过这一题材。他将岁寒三友置于一处,但却别出心裁地没有用满松、整竹、全梅的形式,反而只是截取三友中的一“斑”,通过对这一“斑”精到、细致的描绘,意欲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并用篆、行、楷书,录古人赞松、咏梅、歌竹诗赋于其上,有(元)王冕的题梅诗;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为清气满乾坤。(南唐)韩溉的;啼猿想带苍山雨,归鹤应和紫府云。莫向东园竞桃李,**还是不容君。(宋)王安石的;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篙蔾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观竹、赏松、品梅,一股注满乾坤的高雅之气,顿时便会缭绕在你身边,不由你不神清气爽。而踞于竹枝之鸦,梅上之雀,更是将本无生命之梅竹,点缀起一片鲜活之色,让画面动静皆宜,互为衬托,相得益彰。 整体上此瓶型的设计,新颖,典雅、别致。手绘之松、竹、梅画面,更是古朴、苍劲、明快。相同布局的书法作品,字字遒劲有力,文化韵味十足。 在黄先生笔下的这件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松在风中不见其乱,竹于寒处不觉其慌,梅立雪下仍闻其香。其实,为什么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都喜欢松竹梅,那是因为,在文人雅士们看来,松竹梅如人,可以无欲则静,也可以有静则刚。黄先生能将松竹梅从心中拿出来绘于釉下,并见其三友神韵,与先生身上的儒雅之气,兰质之行,文化之言,并不是没有关系。如若满身铜臭,见钱眼开,浮躁于行,是断难描绘出如此高雅之器的。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而搞艺术的,同样是“品如其人”。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崇尚“德艺双謦”的原因吧。 釉下本高洁,质润还静雅。松竹梅三友,更赋锦上花。相信无欲则刚的黄先生,奉献给我们的这件作品,并不仅仅是想通过精心绘制的“松竹梅三友”,给我们讲述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此中真意,非细细品味能得。 寻常小景入心来 ——黄永平釉下五彩果子瓶《田园小景》赏析 在地球上,有千千万万的艺术家,都在通过自己的眼睛、大脑、双手,创造着千姿百态的艺术品,为人类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增添着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但是,这么多的艺术家,不可能都去创作重大题材的艺术品,况且,世界上也没那么多的重大题材让艺术家们去创作。于是,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任何场景,都纷至沓来,涌入艺术家们的大脑,簇拥到艺术家的眼前,奔腾而上艺术家的双手。 在某年的某个春天和夏天,陶瓷艺术家黄永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幅寻常的乡间小景,就摄入他的眼帘。一幅叫:鲜美芳草春燕舞。一幅叫;荷叶深处蛙鼓鸣。 回到瓷艺堂,他创新设计了一个形似杏果,呈扁圆体状的器型,再用简练而饱满的几条曲线构成两扇半球面,又运用传统装饰技法和现代构成设计原理,把两幅表现春夏田园小景的画面,烧制在了精美的釉下五彩瓷里。然后再看那双翩翩起舞的燕子,和那对活蹦乱跳的青蛙,以及嫩绿的青草和映日的荷花,就那样鲜活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看到了田园秀色、百花争艳的色彩,感受到了生机勃勃、妙趣横生的乡间小景。 但是,如果你不去深思和构想,仅仅停留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上,那这个果子瓶,就只是你家里的一个摆设。艺术家想要通过这幅场景传达的心魂渴求,就被你忽略掉了,那你也仅仅只是一个会看热闹的外行罢了。 燕子为什么能够翩翩起舞,青蛙为什么会活蹦乱跳,青草地为什么会鲜美,荷花为什么开得这样鲜艳?这种场景,不正是我们现代都市人类所渴求的吗? 艺术家通过这两幅画面,想要表现的内涵,应该还不仅仅如此,因为,想要获得这两幅画面,必须得保持一个“静”字,这包括了我们行为的静和心灵的静,二者缺一不可。 但对现代人而言,致命的诱惑太多了,大家都难得静下心来修身养性。如果懂得欣赏,这两幅画面摆上你的案头,或许,可以潜移默化地给你带来一丝慰藉。 这也正是;小景上心头,浮躁暂时休。罢却人生恼,佳境任翱游。 一派葱笼闹中静 ——黄永平先生艺术之路初探 当今天下,从艺者多矣。艺术只有五花八门,但从者何止万千。25岁那年,黄永平也一脚踏上了这条从艺之路。走过了二十八年之后,回过头来看看,他一脸的憨厚,笑了笑。在他的笑声中,我应其约,为他的作品集《五彩流韵》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他说;探艺也好,写人也罢。 其实,我俩来往的时间不长。之所以相识,则是源于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他是做釉下五彩艺术的,恰好,我正准备接触、并写釉下五彩瓷。就这样,我们相识,相交了。 但是,在网上聊天,那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而从聊天的语气和用词上,我感觉到,他应该是位比较宽厚的兄长。没有其他艺术家的那股牛气和浮躁,第一次聊过之后,他就很爽快地留下了联系的电话。 而隐隐约约地看到一条路在黄永平脚下延伸,是在跨入瓷艺堂不久。虽然很偶然,但却是偶然中的必然。 如果不是他的宽厚,我不会进入瓷艺堂,就因为他的宽厚,我进入瓷艺堂就是必然的了,而只要进入了瓷艺堂,看到他脚下的路,就不会是偶然。 习文近三十年,阅人无数,我相信自己的眼光。更何况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沟通并无阻碍。 那天,我注意到了黄先生一件很大气的作品,画面上是漫天的飞雪,淡蓝的星空下,一树怒放的梅花,盛开在雪原上,作品名取自毛**的一首诗句;“梅花欢喜漫天雪”,只见花蕊笑迎飞雪,傲然屹立。从表面上看上去,作品的内容一派喜气洋洋,很容易让人感觉到,这是在表现“梅雪迎春”的主题。 或许,黄先生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梅雪迎春”的主题下面,还隐含着另外一个主题,那就是“闹中取静”。 从这件作品上,我慢慢认识黄先生,并力图去读懂他。努力地想要去读懂一个艺术家在他的作品当中所要表现的内在的心灵渴求。而艺术家要呈现给观众的,并不仅仅是艺术品表面的东西。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就是能运用自己的一双手,通过艺术品和观众进行心灵的沟通,巧妙地把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传达给观众,最终和观众产生共鸣。 黄先生另外一件作品《竹翠春浓》,也表现出了同样隐含的主题。一派浓密而春意盎然的翠竹之中,几只小鸟,在自由而优雅地飞翔着,隐隐能听到婉转而清丽的鸣唱声。通过这一幅画面,传达给观众的,是“面朝翠竹,春暖花开”的主题,用来诠释“春天真好”。而春天又是个“蓬勃”的季节,万物灵动,喧嚣而飞扬。 但仔细地去观察和构想,这件作品,仍然是采用了“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一个闹中的静字,创造出了一个“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可以很值得人去细细品味。 还有一件作品,也充分表现了黄先生采用“以动显静”手法的高明。那件作品叫《田园小景》,是个果子瓶。黄先生在杏果器型的两面,表现了两幅春夏田园小景,一幅为鲜美芳草春燕舞,一幅为荷叶深处蛙鼓鸣,分别用来寓意田园秀色、百花争艳、生机勃勃、妙趣横生的场景。在这两幅场景的背后,也隐含着一个“幽静”的主题。想想,如果有人打扰,春燕会舞吗?不是在荷叶的深处,会有蛙鼓鸣么?这种场景,又是现代人类多么渴望得到的啊。在这里,艺术家要告诉观众的东西,不就很巧妙地隐藏在画面背后了么? 当然,这些艺术构想,都是建立在黄先生能炉火纯青地运用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基础上的,但这不是本文的主题了。 竹林深处听寂静 ——黄永平釉下五彩瓷作品《竹翠春浓》明珠瓶赏析 这件作品,我是在瓷艺堂的企业网站里发现的,制作于N年前的2004年,2005年获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金奖,2006年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银奖,2007年被香港特首收藏。 一出手,就连续三年获殊荣,可见这件作品的价值。当然,这里说的价值,并不仅是体现在金钱上的价值,而是其艺术价值。 作品采用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和小写意国画技法,在端庄雅致的瓷瓶上分别描绘出青翠浓密的秀竹和欢快飞跃的小鸟,构成一副静美的画卷。又用传统的醴陵釉下彩勾线分水法和皴毛分水法等多种手法和技巧,色彩清新典雅,润泽晶莹,给人以温馨明快、赏心悦目的美感。 画面即生动、流畅,又集国画的气、韵、神和醴陵釉下五彩瓷精美的制作工艺于一体,并采用中国画的构图技法,虚实相生,疏密有间,动静结合。 翠竹葱葱,春意盎然,喻意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社会象春天般的灿烂光明。作者用翠竹表现太平盛世生机盎然的春天;而腾跃的小鸟则象征着大自然中生命对春天的欢呼和向往。 按照时间推算,黄先生此时应当是正当四十多岁的壮年期,也处在国家**的盛世之年,他以巨大的创作激情和独特灵感,把自己对生命和社会的理解,发之于笔端,绘之于釉下,酣畅淋漓地表达着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 但是,在这幅看似热闹的画面里,黄先生却在用他深厚的国学功底,向世人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一个渴望。 南**时期梁朝诗人王籍,在他的《入若耶溪》诗中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成为了千古以来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之神出妙语。 那么,黄先生是不是也有此意呢?一群在林中自由飞翔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一片浓密而青翠的竹林,静静地长在原野或山岭之上,似乎还能看到有一丝微风拂过。竹枝轻摇,竹林里杳无人迹,只有自由自在的鸟和下自成蹊的竹林。这与王籍诗中描绘的意境,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只不过王籍创造的是一个语境,而黄先生创造的,则是一个“鸟鸣山更幽”的画境罢了。 艺术家的心灵,在挥发创作激情的同时,无不在寻找一片寂静的乐土,可以让他们挥发出更大的创作激情,创作出更多魅力永存的艺术作品。 对此作品,有诗曰;竹林听寂静,鸟儿伴风行。艺术天地间,挥洒自如心。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