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二十一章 京畿愁云小说:明末封疆 作者:杰木 更新时间:2016/6/6 9:30:33 十二月初八 大明帝都北京城 北京的外城,城墙上灯光稠密,人头攒动。到处是提着灯笼紧张巡视的京城守军,城外则是多处火光冲天,天空仿佛被映成了一片紫红色。 此时的清军已经在通州附近集结完毕,京城内到处可以听到远处隆隆的炮声,甚是清晰。整个北京城笼罩在一片不安与恐慌的气氛之中。 紫禁城文华殿内一个脸色苍白身形瘦弱的年轻人,显得心事重重,他疲惫的端坐在铺着黄垫子的雕龙座椅上,此人正是崇祯皇帝。 他面前正匍匐跪着一名身材魁梧、没有胡须的中年人,这人则是都督天下勤王兵马的总监军——太监高起潜。 过了半晌,崇祯懒懒的问道: “杨嗣昌现场何处?” “回皇爷,杨阁老正在殿外候着呢。” 崇祯皇帝顿了顿,从宫女的手里接过了一只雕龙的青色玉杯。闻了闻淡淡的沁人心脾的茶香。而后他轻轻的品了一口,当皇帝的视线离开茶杯的时候,宫女急忙用双手捧着金色雕花的盘子将茶杯接了过去。 而后整个大殿的太监和宫女们仿佛有组织的一般,在很短的时间内蹑手蹑脚的离开了大殿。所谓伴君如伴虎,对于经常服侍崇祯皇帝的太监和宫女们来说,根本就不需要皇帝陛下的命令,只消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他们就能领会到这位天子的意图。 当文华殿内只剩下崇祯皇帝与高起潜两人的时候,崇祯站了起来。高起潜急忙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跪姿以更好的回答圣上的提问。 “建州此次兵锋甚急,朕不想将士们有无谓的牺牲。身为天下兵马的总监军,朕希望你用心做事。” 崇祯故意在用心这个字眼上加重了语气。 听到这话,高起潜急忙边磕头边回答道: “皇爷真是尧舜之君,仁德之主啊!奴婢定会见机行事,不敢浪战!” 作为一名自尊心极强的帝王,能将话说到这个地步对于崇祯来说已经是很难得的了。看着高起潜领会了自己的意思,他稍稍松了口气继续说道: “对于建州,我天朝要能抚则抚。广施恩泽,以期教化。” 听到这,高起潜已经知道此次皇帝召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作为崇祯的心腹。他自然知道主子的真实意图,但战和之事事关重大,这个口他是一定不能开的。 高起潜早就知道崇祯有与建州和谈的想法,可如果由他提出,若惹得满朝非议,到时候他就成了这位少年天子的替罪羊了,话还是从皇帝陛下口中讲出来比较好。听完了崇祯的指示,高起潜用慷慨的声调回答着: “奴婢定会赴汤蹈火,替皇爷分忧。绝不辜负皇爷多年的豢养之恩!” 崇祯点了点头 “下去吧,叫杨嗣昌进来。” 高起潜再次深深的扣了一头,轻轻起身退出了殿去。 此时文华殿西值房内,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正在耐心的等待着皇帝的召见。 虽然已年近半百,但他的胡须和双鬓依然没有一丝斑白的痕迹。乌黑的头发和炯炯有神的双目给人一种很是精明强干的感觉,这人正是东阁大学士杨嗣昌。 当小太监传旨召他觐见的时候,杨嗣昌习惯性的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朝服。在走出西值房的时候他和高起潜打了个照面,杨嗣昌虽然是中等身材。但在身材魁梧的高起潜面前却一点也不落气势。高起潜朝着杨嗣昌拱了拱手,小声的对他耳语道: “圣上招抚的决心已下,杨阁老讲话需谨慎些。” “谢过高公。” 说罢杨嗣昌朝高起潜点了点头,跟着前面领路的小太监去了文华殿。 看着杨嗣昌离去的背影,高起潜长长的舒了口气。如果说崇祯希望对女真进行和谈是受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左右的话,那高起潜希望对女真进行和谈则完全是为了自保。 因为他见识过八旗兵嗜血的战斗能力,那些对于杀戮有着无限渴望的一流骑兵们是每一个大明子民的噩梦。高起潜是发自心底的恐惧和他们进行战斗,不止他高起潜,很多的明朝高级将领们都对建州八旗的机动性与战斗力充满了畏惧。 杨嗣昌却不同,相对于满清。他更认为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才是大明王朝真正的敌人,他不会忘记自己的父亲杨鹤就是因为剿灭民变不力而被处斩的。 国恨家仇都决定了杨嗣昌对于农民军的仇恨要远远的高于建州女真。他必须集结和保留一切大明朝的有生武装力量来对付流寇,而皇太极之流既然能用银子来摆平又何乐而不为呢。 他知道袁崇焕被杀时的罪名之一就是和款误国,他也知道自己如今深受皇恩已经招致了满朝的非议,他更知道当朝圣上刚愎自用、性情多疑。 他的父亲就是死于这位帝王之手,可能自己将来也会走上父亲的老路。但他现在必须要保留大明朝武装的有生力量,只要挺过了这次危机,他就能够亲率虎狼之师,撒下天罗地网十面围剿天下的流寇。 用尽自己的才智,燃尽自己最后的生命。肃清环宇、再造山河;替君王分忧,为父亲正名!只要挺过这次,他杨嗣昌一定能够做到的! 当宫女掀开黄缎门帘后,杨嗣昌一眼就瞥见了那位少年天子正背对着自己若有所思的样子。杨嗣昌的腰弯的更低了,他紧走了几步边跪倒失礼边说道: “臣杨嗣昌见过圣驾!” 行过常礼后杨嗣昌没敢抬起头来,他就那么跪着紧盯着自己眼前那明亮的金砖。等候着皇帝的训话。 “炮声好像又近了?” 崇祯缓缓的问道。 听到这杨嗣昌镇定的回答: “建州女真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通州,不日就会进犯京师。” 听到这个消息崇祯的脸上有了一丝不快,这杨嗣昌身为内阁辅臣,在此等危机的时刻竟然还可以如此镇定。看来是根本没有把国家社稷放在心上啊!朕的手下怎么全是这样的大臣呢? 但杨嗣昌仿佛能读懂崇祯内心的想法一般,他紧接着说道: “臣已经将京城的具体防御计划手书了一份,还请陛下过目。如有不妥之处,还望陛下示下。” 说着杨嗣昌双手呈上了一份京城防御计划书。 崇祯急忙拿过来仔细的看起来,这份计划书详细的布置了京城三大营的具体防御地点和相互驰援的计划。甚至连红衣大炮的安放地点以及火力覆盖范围都清楚的标示了出来。崇祯一边看着一边频频的点头,他对杨嗣昌的工作能力甚是满意。 “先生请起!” 崇祯的语气比之前缓和了不少。 “京城的防御先生安排的很合朕心,不知各地勤王兵马现在如何?” 杨嗣昌先是叩头谢恩,然后才站了起来。他低头垂手的回答着皇帝的问题。 “各地勤王之师已经陆续抵达京师周边,如今已不下十万有余。” 又是一个好消息,崇祯越看杨嗣昌越觉得他是当朝不可多得的人才。 “昌平也是要紧之地。祖宗的陵寝所在,务必不能出差错。” 崇祯缓缓的说道。 “陛下放心,卢象升的宣大、山西勤王之师部分已经进驻昌平了。” 听到卢象升的名字,崇祯更加的安心了一些。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刚刚召见杨嗣昌时的紧张与躁动,崇祯重新回到了龙座上,安稳的坐了下来。 既然京城的安危已经得到了保障,那么如今摆在他面前的只剩与满清议和这一件大事了。崇祯也想借这个机会询问一下杨嗣昌的态度。 “自朕登基以来,建州女真已经多次入关。崇祯九年更是攻陷昌平致使祖宗陵寝震惊,没想到刚过两年,他们再次引兵入关蹂躏京畿。如今内乱不息,外患日急;如何是好啊?” 杨嗣昌一听,谈话的重点来了。自己必须坚定皇上议和的决心! 拿定主意杨嗣昌跪下答道: “微臣内不能荡平流贼,外不能征讨建虏替圣上分忧,实在罪该万死!但为今之计,剿贼与讨虏两者万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当需各个击破方为上策。” “那先生的意思?” “微臣斗胆建议,先行对建州议和。而后倾全力剿贼,待到中原克定,四海升平。我大明将士方可挥军北上,一举攻伐建州女真各部!” 听到杨嗣昌的话,崇祯皇帝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只是人言可谓,不知满朝文武对于议和一事都作何感想呢?稍微停顿了一下,崇祯满是忧虑的问道。 “卢象升可赞成议和?” “微臣尚未见过象升,也不清楚他的立场。但如若他也主张议和,那朝堂之上反对的力量定会小很多。” 崇祯皇帝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我已急召卢象升平台见驾了。” 这句话他并没有说出,毕竟身为天子要在臣工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与神秘感。 见皇帝的神情不错,杨嗣昌趁机汇报了一件利好的消息 “微臣还有一件捷报要上奏圣上。” 听到捷报二字,崇祯的精神为之一振。他微微提高了嗓音说道。 “赐座!” 在大殿外候着的小太监立刻搬进来了一把檀木的低矮座椅,杨嗣昌急忙叩头谢恩。待到坐定后他继续奏报捷报内容 “据洪承畴、孙传庭所奏:闯贼李自成已经在潼关中了官军的埋伏,如今全军覆没。李自成本人更是生死未卜。” 消息当然是好的,但对于崇祯而言还有一丝丝遗憾。 “嗯,有劳先生居中调度了。先生可代朕再拟一旨,着洪承畴务必将闯贼系数荡平,不得让一人漏网。倘若作战不力,朕绝不宽容!” “微臣领旨!” 宫里打更的声音清晰的表明如今已是三更天了,看着皇帝有了一丝倦意。杨嗣昌急忙行礼叩头,退出了文华殿。 坐在辇车上的崇祯显得心事重重 “卢象升若是答应议和,那还好说。若是他坚决主战,如之奈何啊?” 想到这,这位少年天子的脸上又多了几分愁云。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