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三国之我是反贼>十三、东汉兵制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十三、东汉兵制

小说:三国之我是反贼 作者:又枫青 更新时间:2023/1/18 12:29:36

西汉后期,兵制渐乱,整个东汉时期属于过渡期。旧的兵制虽已破坏,而新的兵制并未形成,其临时补充的制度,与西汉时期只有量的差异,并无质的不同。

承西汉兵制败坏之余,大刀阔斧加以改革的,是东汉的光武帝刘秀。

本来刘秀手下的士兵来源相当复杂,有的来自征发,有的来自招募,有的来自收编,有的来自诸将的宗族宾客,其中有汉人,也有胡人。

针对这种情况,光武帝在军事行动告一段落之后,即着手加以整顿。作了几次重大改革,几乎全部废止了正卒和戍卒,不论中—央兵制或地方兵制,都与西汉大异其趣。

兵制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的破产。王莽变法,挽救社会危机,其目的不过是竭力维持小农摇摇欲坠的地位,使之充当新朝政治经济的支柱。

刘秀对于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并未提出任何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因此他也不可能挽回伴随小农破产而日益破坏的旧兵制。他的一系列措施是集中力量破坏旧兵制,给小农以**的机会。

整个东汉时期的兵制,充满了过渡时期的色彩。

一、东汉的中—央兵制

东汉的中—央兵制,形式上沿袭西汉,但在内容上已发生不少变化。

1、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东汉时郎中令已改为光禄勋,所辖部队有三:虎贲、羽林郎、羽林左右骑。

虎贲:共一千五百人。

羽林郎:一百二十八人,无常员。光武时以征伐之士劳苦者为之,后以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补之。

羽林左右骑:羽林左监八百人,羽林右监九百人。羽林左右骑,一般从五校尉队伍中选拔,其待遇仅次于羽林虎贲。

这些士兵一律父死子继,他们已不用于扈从游猎,而是专门从事宫廷内外宿卫,并备威仪以及出从车驾等。

2、中尉改为执金吾

西汉的中尉掌北军,负责京畿警备,东汉转变为执金吾,以担当洛阳城内的警卫,备水火非常之事为主。其部队由缇骑(骑兵)与持戟(步卒)组成。

缇骑大约出身于富裕的家庭,“舆服导从,光辉满道”“仕宦当为执金吾”,是人们欣羡的对象。反之,持戟(步卒)则出身寒家,与缇骑形成鲜明的对比。

缇骑共有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他们都不是由征发而来的,而是招募的。

东汉的执金吾同西汉的中尉,但职权范围和士兵数量大大缩小,士兵的来源也大不相同。

3、东汉的北军五校

在执金吾(中尉)权力缩小的同时,五校尉取得北军的称呼,这也是东汉中—央兵制的一个特点。

五校尉是:屯骑、越骑、长水、射声和步兵校尉,简称北军五校。校尉均为比二千石官,彼此之间无隶属关系,另有监督官北军中候,秩六百石。

五校尉主禁兵武备,所以宿卫两宫,“大驾卤簿,五营校尉在前”,所以他们的任务以担当京城守备及扈从车驾为主。他们除驻守洛阳外,有时也奉命出征。

卫尉警卫宫城城门以内,五校尉则警备宫城之外。五校所以称为北军,其情况与西汉的北军恰好相同。

东汉的五校尉沿袭西汉七校尉的名称,但其驻守地区、兵士来源已有很大不同。

屯骑、越骑、步兵、射声等四校尉的营士各为七百人,唯长水校尉的士兵,或以为七百三十六人,或以为千三百六十七人。但无论如何,五校尉的兵力亦不过如此而已。

五营士最初盖由刘秀的元从士兵改编而成,其后遂形成父死子继的惯例。长水校尉的士兵由乌桓骑兵组成,最初也许就是刘秀手下的渔阳突骑。

安帝时以国用不足,群臣奏令:“吏人入钱谷,得为关内侯、虎贲、羽林郎、五大夫、官府吏、缇骑、营士各有差。”

营士谓五校营也,从此以后,五营士卒多属商贾惰游子弟。

但是,无论元从士兵的子孙也好,商贾惰游子弟也好,他们实质上都是洛阳人,所谓“五营士生长京师,服畏中人。”

东汉也有城门校尉,所辖士兵人数很少,秩二千石,出从缇骑百二十人。

4、东汉的卫尉

卫尉之职以驻守宫城诸门、巡逻宫城、出从车驾等为主,其职守范围与西汉的卫尉(掌南军)大致相同。至于卫士的数目及其出身,则颇有不同。

东汉时,卫士总数共二千五六百人,较之西汉的二万人、一万人,悬殊甚大。

减少的原因,一是由于刘秀的节约政策,万事从俭;一是东汉时虎贲、羽林、羽林左右骑、五校尉等都参与了京城的警备,因而也就不需要过多的卫士了。

西汉时,卫士服役期满还乡,天子亲临赐宴,问其疾苦,东汉亦沿其制。

这些卫士,似乎仍由征发而来。

云:“旧时虎贲、羽林、五营兵及卫士,并合虽且万人。或商贾惰游子弟,或农野谨钝之人,虽有乘制之处,不讲戎阵。”商贾惰游子弟,指的是五营兵;农野谨钝之人,指的是卫士。

东汉宫中所用鸡鸣卫士来自固始、鲴阳、细阳、四县,这些地方都离洛阳不远。

窦宪伐北匈奴动员过北军五校,取得很大胜利。后来邓鸿、何熙讨伐南匈奴,邓骘、马贤、张乔讨伐西羌,都使用过左右羽林五校士,说明这些士兵还具有一定的作战能力。

到了东汉末年,虎贲、羽林、五营兵及卫士,总数不过万人,而且战斗力很弱。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全国响应,汉灵帝颁布紧急措施,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将兵屯都亭,置八关都尉官,从事防守。

八关谓:函谷、广成、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这是加强洛阳周围的措施。

到了中平五年,又设置西园八校尉: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凡八校尉,皆统于蹇硕。

袁绍和鲍鸿两人本是北军五营的将领,所以他们的部队很可能有一部分从原有各部调拨而来,而大部分出于招募。

八校尉的设置,与中—央部队的窳败有关,也与宦官、外戚的矛盾有关。

当时何进为大将军,左右羽林、五营士都归他管辖,但宦官蹇硕不仅直接掌握八校尉的队伍,而且他身为监军,督司隶校尉以下,大将军也算他的属下。

宦官、外戚各控制一部分军权,互不相下。及蹇硕被杀,军权又归大将军控制。何进被杀后,这些部队都被董卓所吞并,汉朝的政权也从此名存实亡了。

二、东汉的地方兵制

刘秀建国以后,对地方兵制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地方兵制的面貌与西汉大不相同。他的改革大体上有以下四项:

1、罢郡国都尉官,并其职于太守或国相,取消地方的专职武员。以后或偶有设置都尉者,如发生叛乱,无事则罢,已非通行之制。

2、罢郡国的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士,令各还民伍。废止定期训练考察的都试制度,把西汉的正卒制度彻底取消。

3、罢边郡亭侯吏卒,也就是把西汉的戍卒制度彻底取消。

4、在废止都尉以后,又相继废止了运漕都尉、关都尉等官,即取消了运漕以及驻守关卡的士兵。以后只有函谷关都尉明令恢复,其他关隘就永远废止了。

实行这种改革之后,节约了庞大的国家的经费开支,大大减轻人民的军赋负担。

但是实行的结果,郡国无常设之兵,关隘无人驻守,而且国境地带也无当番守望的戍卒,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三、东汉的临时措施

为了弥补以上各种缺点,又采取了以下各种措施:

1、在郡国重要地点,设置长期的屯兵,以代替番上的正卒。

这种长期屯兵有黎阳营、度辽营、象林营、长安营、雍营、渔阳营、扶黎营及侯、坞等。

光武时,于黎阳置营,使千人驻守,以谒者领之。

明帝时,为了隔绝南北匈奴,于五原曼柏置度辽营。

和帝时,南蛮叛乱,置象林兵。

安帝时,西羌叛乱,三辅危急,设置了长安、雍二营都尉。

鲜卑骚扰居庸,于是设置渔阳营,又在辽东属国,设置扶黎营。

顺帝时,海上人民叛乱,缘海地区稍稍增兵防守。

又于魏郡、赵国、常山、中山设置六百一十六坞、河内通谷冲要三十三坞,扶风、汉阳、陇道三百坞。

于是屯兵大增,养兵的费用消耗甚大。

2、边疆地带,利用弛刑徒或蛮族兵从事防守,以代替从前的戍卒。

明帝以后,屡次下诏发弛刑徒到边疆地带,凡徙者皆给弓弩衣粮。

有的仅要求刑徒到边疆戍守,或指定到某某军营;有的不仅要求本人到边疆当兵,还要求携带家族同往;也有单纯使刑徒及其家属迁往边境的。

除了上述弛刑徒之外,南匈奴款塞之后,也助汉防守。

南匈奴单于居西河美稷,列置诸部王助为扞戍:使韩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贤王屯朔方,当于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将军屯雁门,栗藉骨都侯屯代郡,皆领部众,为郡县侦罗耳目。

曾几何时,大汉帝国的边疆却由匈奴人来防守了。

3、在对外和对内的战争上,广泛地使用蛮族士兵。

最初是收买鲜卑,对付北匈奴;继而利用南匈奴打击北匈奴;利用南匈奴对付鲜卑或西羌;后来索性用蛮族兵**汉族百姓起义。

最后,东汉一朝虽然废除更役制度,而军籍继续存在,有事仍可征发。大致边疆作战以蛮族兵为主力,对内战争以汉族士兵为主力。

东汉时期征发郡兵的事例还是很多的,另外,募兵的办法也始终不曾废止。

总的说来,东汉的兵制充满着过渡时期的现象。

在士兵的来源上,既有招募,又有征发;在士兵的出身上,既有汉族,又有蛮族;在士兵的身份上,既有一般平民,又有弛刑徒。

在这个时期,兵民合一的旧制逐渐破坏,兵士的社会地位逐渐低落,父死子继的事例已经出现。

东汉的二百年已为三国时期兵民分离的世兵制准备了条件。

5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