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唐哼囔传奇>第二回 看戏文从小立志 油灯下聆听教诲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二回 看戏文从小立志 油灯下聆听教诲

小说:唐哼囔传奇 作者:易室居者 更新时间:2021/5/28 13:35:43

第二回 看戏文从小立志 油灯下聆听教诲

且说这大孔寨地处渭北偏僻一隅,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但民风淳朴,村民除整日瞅着老天爷的脸色吃饭穿衣艰难度日以外,并无多少喜好,唯独对秦人唱了多少朝代的秦腔,有着百看不烦、百听不厌的嗜好,甚至到了难以割舍的如痴如醉的地步。

许多在田间劳作的人们,一边劳作一边也能吼上几板秦腔戏。

清晨乡民们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的时候,会唱:“清早间奔大街前去卖画……”,车把式坐在车辕上,扬起鞭子,会唱:“有为王打坐在长安地面……”,犁地的时候,一边吆喝牲口、边扶着犁,喊一声“得起”,叫一声“万岁”,然后唱起:“狂风儿吹动了长江浪……”,连拉犁的牛听到吼声,也会竖起耳朵,甩开尾巴,加快了步伐。干完活回家的路上,你能听到“日出东方落在西,早晚勤劳不停息……”。

晚上,远处会传来“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的吼声。妇女在家做饭、做针线时,也会口不离曲子,大段大段的哼唱《三娘教子》《探窑》《女起解》。

有一年,县里的戏班子,名角儿到大孔寨演戏,附近十里八村的人们听到消息以后,都来看戏,三姑姑四姨姨,穿红的、戴绿的、骑驴的、跨马的、坐轿的,成群结队地走在看戏的路上,有的边说边笑,有的急急忙忙赶往戏院里,想抢占到一个最佳的位置。

这大孔寨的戏楼,与别处的戏楼不一样,建在东北、西南走向的斜斜街道的中间,坐南面北,挡住了北去南往的去路,是大孔寨一景。这座戏楼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设计者把戏台子下面设计成空的,因此人们把这一特殊景观称作空空戏楼,平时人们赶着车辆牲口在下面正常行走,因而也叫穿心戏楼。唱大戏的时候,把台面用木板搭起来,进行演出,这在陕西乃至西北都是独一无二的。

靠近戏楼路边生长着一株皂角树,已经有几百年了,树干有两三人合抱之粗,树身上有个大疙瘩,每逢演戏,小儿们经常坐在树上观看。树冠茂盛硕大,夏季人们常在下面乘凉。

看戏的时候,村里家家掩门,户户上锁,戏楼下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未开戏前,台子下谈论的是年时、牲口、庄稼、收成,“铛!铛!咚!咚!”锣鼓家伙一响,戏就开始了。

台子下立即静下来。

戏场北高南低,戏台又高达五六尺。

男人们站在下面,有的双手下垂,有的双手拢着,有的双手叉腰,也有双手背着,人人挺直着腰板,个个高仰着头往台上瞅,侧着双耳仔细听,女人们端个凳子,悠闲地坐在后面,看拿着针线,纳着鞋底鞋帮,一边做一边看。

烧醪糟的,炸油糕的,铲甑糕的,卖瓜子、琼锅糖的,卖花生核桃的,啥吃的都有,依次分布在场子外围,看戏,做生意两不误。已经朦朦胧胧懂事的唐哼囔,搬个凳子,随母亲来到戏园子,坐在偏后一点的地方寻个位置观看。

小孩们看戏是看热闹,浪哩转哩玩哩逛哩,看的是化妆、服装、动作。什么妖婆脸上有蝎子,家法是个木棍子,周瑜身上背旗子,穆桂英头上有翎子,平贵是个叫花子。好人坏人脸上分,文臣武将衣有别,官员百姓看头顶,穷汉公子鞋不同。

一天看的是《镇台念书》与《三娘教子》,唐陈氏边看戏边指教儿子,要好好念书,要听大人的话,将来要为唐家争气。

哼囔最爱看的戏是皮影戏,“灯下敷衍千古事,影钟情舞鼓乐声”, 皮影戏《捉改名》,这出戏他看了多次。他虽然识字不多,的记性却好,悟性很高。把王改名教训恶衙役,惩治狗尾巴,怒除肉铺霸,巧断赎地案,智审白羊皮的惩强扶弱的事迹述说的一清二楚。

王改名,清道光年间有名的刀客,蒲城县原任彦王村人,幼时其母被恶人霸占,长大以后,获悉此情,手刃仇人,报了父仇,自此亡命天涯,奔走四方,成为县南刀客的首领。他长期带领一批拜把子兄弟,驻扎在卤泊滩南井家堡,经常为百姓解决纠纷,邻里闹事他出面调解,三言两语让争议双方心服口服,评判公允,所以当地百姓称为“南县里”,而把县城的官府称为“北县里”,有事宁去南县里,而不去北县里。

官府也组织了多次对王改名的围剿行动,因为有百姓的支持,他多次都提前得到了讯息,躲过劫难。最后官府收买了他的一个部属,终被**出卖,他与部分部属陷入官府的重围之中,为了减少部属的无辜牺牲,王改名挺身而出,胳膊下面夹了两尊土炮,向指挥捉拿他的县令扔去,一炮过去就把县令的座轿顶子轰塌了,然后他扔掉另一个土炮,哈哈一笑,爽朗地对县令道:“一切罪过,我一人担当,放过他们。”然后束手就擒,在审讯大堂,他大义凛然,历数官府罪行。后被官府以扰乱社会秩序,抢劫民财而处死。

蒲城民间至今仍有“王改名炮轰县令”的故事流传。乡人为了纪念他,还专门编写了皮影戏《捉改名》。王改名的侠客壮举,在唐哼囔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埋下了行侠仗义的种子。他决心仿效王改名,做一个刀客游侠,行侠仗义,为百姓抱打不平、伸张正义,做一番除暴安良,抑恶扬善的事业。

唐陈氏母子俩相依为命,白天在地里劳作,时常带上哼囔。晚上,唐陈氏经常纺线,缠线,拐线。嗡嗡嘤嘤的声响便随着她手摇的快慢飘向静静的院落。她嘴里哼着莫名的曲儿,有腔没调的。那年代,穿的、盖的,都靠自家地里种的棉花来做的。

唐陈氏把所摘的棉花,拿到集市上轧去棉籽,然后弹下,带回家里,她把弹好的棉花,用手撕下一块,放在一块小木板上,用手铺开,然后一只手捏着高粱芯子,放在铺平的棉花上,一只手往回一按,来回一搓,一根花捻子就搓成了,大约搓下二三十根,取一根把其花捻子绑成一把。几把棉花捻子放在一个布包里。

然后抽空进行纺线。只见她一只手捏着花捻子,一只手摇着纺车,随着纺车的转动,棉线从左手指头缝里慢慢地抽出,拉扯长,达到三四尺左右的时候,右手将车把向左一回转,左手的线条就缠在纺车的锭子上,约莫一个钟头,一个棉花穗子就纺成了。纺的线有的捻成线,合成绳子做鞋用。有的准备织布,她把织布的线用拐子拐成线团,把线团放在热水锅里用面糊一桨,晾晒干了,然后把线团放在线轮上用纺车带动筒架架,打成缠线的筒,然后再经线(布),搭上织布机子织成土布。又用颜色把土布染成需要的颜色布。经过多道工序,最后才缝成衣服,做成被子,褥子。这些工序,她都能熟练地做下来。

她家里炕头放个纺车,哼囔睡觉时她在纺线,若是纺起线来,车子常常连夜转。很少歇息。纺车的手把,由于长时间的摇动,被磨下半指深的痕迹。用手一摸,很光滑。平常,她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线板、活笸篮,放在随手能拿到的地方,一有空闲时间就拿起做针线活。

大孔寨西面不远处有座大山,--武当山,顶上有座无量殿,供奉了一尊神,百姓称为“无量爷”。三月的一天,哼囔与几个少年好友去西边山上,游览无量殿,原来无量殿是一座巍峨的明代建筑,雄居于岳王山巅。他们站在殿前眺望四野,真的是一览无余,气象万千,数十里内的村庄,田陌,道路历历在目。

他们又看了岳王洞,这是一条天然洞窟,由于洞太深,有些阴森,他们没有进去。

从无量殿回来,走到西埝村东头,他们看到路边一座高大的碑子,一个穿着长袍短褂的年轻人在碑子前,肃穆站立,眼看碑文。他们好奇地走到那人跟前,一看原来是邻村长期在外的唐先生,这次专门回来祭祖的,人们称他大识字家。

春郎问唐先生:“唐先生,这是谁家的?修得这么气派。”

唐先生说:“这是唐家的,叫贞节碑,是纪念一位唐氏兴家先祖田氏的。”

哼囔说:“先生能给我们说一下这个先祖的事情吗?”

唐先生点了一下头,他指着碑室之内正面镶嵌着“圣旨”二字说:“这是皇帝批的,是皇帝对田氏的褒奖,这是一种特殊的荣誉。”这是皇帝命令提督陕西学院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加三级姓樊的大官为唐彦兴之妻田孺人额赐的节孝碑。伙伴们仰着头听着,接着向小伙伴们说起了贞节碑的来历。

清朝咸丰年间,十来户唐姓住在这里。有一户人家,起了个名字叫彦兴,与妻子田氏守着先人留下的五十亩地,勤俭过日子。婚后几年,连生三子,彦兴常年在田间劳作田亩,他深知“人勤地不懒”的治家道理,向土地要吃的、穿的。冬九农闲时间,赶着一辆单套车,起三更,睡半夜,拉运煤炭,挣些银钱,补贴家用。田氏在家抚育儿女,处理家务,昼夜耕织,辛勤劳作,日子虽不富裕,也勉强能维持生计。

他的西邻居却是个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屋舍豪华,地亩数顷,骡马成群。但是几个子弟及下人却待人傲慢,对人有点横蛮,在人前狐假虎威,背地里常做些不太仁义的事情。

有一年冬天夜里,彦兴赶车回家停车时一时疏忽,车尾后辕越过界墙一尺有余。第二天清晨,牵牲口准备套车,发现车尾被人锯掉了,当时气得三魂生烟,七魄冒火,知道是邻居所为,就闯入邻家里论理,问邻居:“为什么锯掉我的车尾巴。”

邻居说:“我锯的是我家门上的。”言下之意,你车尾越过墙界,我就该锯。你一言,我一语,吵来吵去没有结果。由于人家人多势众,自己势力单薄,打又打不过,骂又不顶用。一来二去,年轻轻的,竟然气愤不过,怄气在心,不几年,带着无法诉说的怨恨过早地离开人世。

听到这儿,哼囔的小手攥成了拳头,脸上显示出不平的表情。唐先生看见了又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啊。”唐先生又继续讲下去。

家里突然没有了顶梁柱子,田氏一个女人家带着几个孩子,日子不好过,一天不如一天。族里有人乘人之危密谋卖掉田氏,撵走小儿,吞掉田产庄子。田氏闻言,欲哭无泪,实在无法可想,想一死了之,但是丢不下几个年幼的孩子,万分无奈,只有走回娘家一条路了。

她拿定主意,卖掉耕牛田地,锁好大门,告别了左邻右舍。可怜天下父母心,娘家父母收留了苦命的女儿。田氏暗下决心,一定要抚子**,振兴家业,以慰亡夫在天之灵。她深知处人篱下的苦衷,时时处处操心劳力,决不让父母为难。做好娘家农活,家里人员穿戴,还抽空为别人家织布纺线洗浆衣服,挣点零钱补贴家用,几个儿子也很争气,**以后,给人扛长工,打短工,一年四季,劳作不停。经过几年打拼,兄弟几个,重操父业,拴了一辆大车,拉运起了货物,搞起了长途贩运,生意越做越大,到同治年间,积蓄了可观的钱财。

讲到这里唐先生又说:“这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做人要有志气,不能被艰难困苦吓倒,面对困难,要有勇气,迎难而上,百折不饶,才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闯出一片天地来。”看着几个少年专心致志的听讲,唐先生又继续说。

田氏母子决定返回老家。光绪年间,三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村民外逃,十室九空,西邻家由于为富不仁,已经家道中落,后继乏人,于是就贱卖家业。田氏母子没有放弃这种机会,将西邻家三百多亩地,五院房产,收买了过来,又在对面购买多处空院子,大兴土木,修建了多处庄园。接着经营多种农副加工生意,挂面坊、豆腐坊、油坊。由于经营有方,童叟不欺,生意越来越兴盛,收入十分可观,人丁更是兴旺,四世同堂。

说到这里,唐先生耐心地开导眼前几个少年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就是这样,打墙的椽板上下翻。田氏历经磨难,面临家破人亡的境地。危难时刻,自强不息,含辛茹苦,养儿**,坚持贞洁,矢志不渝,终于使得家业振兴,人丁兴旺,子孙繁衍。为了纪念这位劳苦功高的先祖,后人修了这座贞节碑以示怀念。”

听完这个故事,哼囔他们告别唐先生回去了。

回到家里,哼囔把听到的田氏兴家的故事向母亲说了。

唐陈氏听了说;“希望你能像故事中几个兄弟那样,争口气,过好日子,以告慰你父在天之灵。”

哼囔听了母亲的话,带着坚定的语气对母亲说:“孩儿记下了,定会勤俭持家,过好日子,重振唐氏家业的。”

母亲听了,点了点头,脸上显现一丝兴奋的微笑。

3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