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五回:平壤东市小说:丘八之风吹残烛 作者:无戈散人 更新时间:2022/1/29 17:43:20 吃罢午饭,众人收拾完毕,便向城里走去。沿着江边走了一盏茶的功夫,上了个坡就到了平壤城的玄武门,石砌的城墙不高,只有三四米,一座墩台加上顶部的阙亭就构成玄武门的城楼,一群**役夫和清军士兵在城墙上忙碌着。 守门的卫兵见是杨头来了,便忙打招呼:“杨管代,您这是要进城啊?” “是啊,进城办点事。敢问这位弟兄,城墙上的胸墙怎么又修了?” 卫兵答道:“哎,这是叶提督的命令,说是先前的胸墙太薄。在牙山时,倭兵一枪就打穿了,说是要再加厚两倍,这不兄弟们正带着**役夫在赶工呢。您快过去吧,留神城墙上面掉东西。” 一行人小心翼翼地进了城。 看到城门上的匾额,大葱纳闷道:“三木,你看那匾上写的啥?” 三木答:“我不咋识字,应是玄武门,但这字怎么写得七扭八歪的,跟个长虫爬似的。翻译,城门上写的是玄武门吗?” “对,但可不是什么长虫爬,那是篆体!”翻译得意地说:“是咱老祖宗教给他们的。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玄武。这平壤城的北门就称玄武门。” “行了,行了,你就别贫了,军中多是大老粗,能识文断字的不足十之有二,能写下自己名字的就算是识字的了。”杨头边说边带众人沿着江岸往南走去,“咱们此行去往大同门,其因位处东门,又毗邻大同江而得名,那里的东市是平壤最热闹的地方。” 一行人走过玄武门,往南不远处就是乙密台,它相比玄武门更为简单,就是临江城墙上的一座路亭,穿过这里,沿着城墙上的道路再走上片刻就进了平壤内城。在乙密台向南望去,一座高大的城楼映入眼帘,临江而立,高高的墩台上面朱红的立柱挺着重檐歇山顶,彰显了平壤在**的地位,那里就是大同门了。 走着走着就到东市了,市场繁华而又热闹。街道两旁店铺琳琅满目,店家们不停地叫卖着各自的货品;小贩们则是挤在店铺之间,吆喝着面前堆放着自家的蔬菜、水果、泡菜、酱料和渔货。街上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如同往年一样,百姓们脸上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若不是街上走着一些身着清军服装的军士,想必都会遗忘这场战争。 一家糕点铺门前,只见两个**汉子高高举起硕大的木槌,轮番锤击石臼里热腾腾的糯米饭,不一会儿糯米就被舂成了一团。这时又见一位女子端来了一盆清水放在石臼旁,俯下身来,灵巧的双手沾满清水,如闪电般在木槌的敲击间不断地翻起米团。两旁的汉子丝毫不顾锤下纤纤玉手,奋力地击打石臼中的米团,女子口中的号子与木槌的舂击声恰如明快的曲子,登时引来围观人们不禁赞叹、叫好。片刻间,米粒消失无影,饭团化成了一团光滑细腻、白如羊脂的米糕。 女子拿起米糕,一下子摔在面案之上,手中的尖刀在米糕上面飞舞,米糕瞬间被切成小块,再撒上早已备好的黄豆面,翻滚几下,米糕裹着黄豆面如同金子般引来了人们的垂涎。无需另添蜜糖,豆面与糯米自带的香甜,早就给人们带来味蕾上的满足。 店里的伙计又从铺子里面端来一大盘如同贝壳的点心,“贝壳”玲珑剔透,透过晶莹的面皮能看到其中的芝麻馅料。等到围观的杨头一行人回过神来,门前早已排起长龙,可是谁知那嘴馋的翻译早已抢在了队首,跟那女子叽里咕噜说着什么,不一会儿手里多了一个纸包回来了。 “来,来,来!走了半天,大伙都饿了,快来尝尝**的点心!”翻译说着说着,展开手中的纸包,把其中的“金子”与“贝壳”分予众人。 “那么一大锅鱼就属你吃得多,怎么才走了这几里路,就消化没了?”大葱打趣地问道。 “不饿你就别呲,反正我哈不够呲呢。”翻译一边嚼着口中点心,一边要夺大葱手里的。 没等翻译动手,大葱就一股脑地将手里的点心放入嘴里大嚼起来。从嘴里挤出了一句:“嗯,真香!” “四哥,这点心真好吃!”一旁的小武说:“这都叫什么啊?” “黄的叫打糕,白的叫松饼。”翻译强咽下口中点心说道:“那打糕就是没馅的驴打滚,而那松饼就像贝壳状的艾窝窝。这不再有几日就是中秋了,**人也过节,只不过咱们过节吃的是月饼,而他们这里过节吃的是这种松饼。那店家说,今天是节前的大集,各家各户采买过节货物,这才这么多人。” “别乱走了,街上人太多,被冲散了就不好找了!”杨头说道:“咱们要去的地方就在前面不远处。” 一行人穿过往来的人群,来到一栋两层的小楼面前,大门的匾额上书“平壤影楼”四个大字。 “就是这了,前些天陪左将军就是到的这里,不知将军照片洗好了没有。”杨头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若是咱们能来张照片,再配上家书,家里人一定会更放心些。”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