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七章 老道(1)小说:山里来的 作者:situhan 更新时间:2023/6/19 14:41:16 国言知道师父说的功课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要打坐静思,要把道家的至圣经典默诵一遍,在默诵中去体会天人合一无我忘我的境界。 道家的修炼与佛家不同,佛家每日诵经是必修的功课,可道家却不强求,道家是让修行者在思考中感悟,在静修中去体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国言的老道师父是谁?五户村没有人知道,只有卢老蔫偶尔会叫一声“黄道长”,可老道到底叫什么?没有几个人知道。 七六年发生了许多事情,**已经在酝酿之中。县里在两年前有了管理宗教的办事员,只不过像房陵这样的偏远县一时半会还不可能有完整的宗教管理机构,也没有那种需求,在县府办里有一个干部分管登记宗教人员就足够了。 说,那个时候不就有户籍登记了吗?没错,从建国第二年开始,就在各地推行了户籍登记制度,但是,刚刚从旧社会战乱中平复下来的社会,户籍登记的完全落实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其中还是有很多盲点的。 实际上,真正搞清全国的户籍家底是在三十年后,而动乱时期之所以出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就是因为许多人的户籍根本就不是真实的,要不然,许多特务、土匪也不会在共和国建立十几年后才被一一发现。 老道是五九年底流浪到五户村的,那时,卢老蔫还是个20多岁的青年,当时村里的几位老人现在都已经作古,而黄老道当时操着一口徽州乡音,卢老蔫也询问过,穿着破烂衣服的老人说是九华山上的道人,游历到此迷路了。 当时,老道发着高烧,被村里人抬到村里的公屋,是卢老蔫去打了一只野鸡,炖汤给老道喝,老道也不含糊,喝了汤,睡了一天一夜后,烧退了,可人也不想走了,他与村里人商量,想在村子对面的龙溪河半山坡上结芦静修。 光说是不行的,老道最后从鞋底子里拿出了二张十元钱给村里,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啊。 老道自己能动后,就到附近的山里找了点草药,让卢老蔫帮自己煮药,一个礼拜后,老道就已经完全恢复。而他的要求在村里几个老人协商后也得到同意。 于是,老道就在五户村对面的山坡上开始了静修。村里人到刚成立的公社里打个招呼,这老道就成了五户村里的人了。 登记名字?老道告诉卢老蔫,俗姓黄,叫啥随便。 于是,卢老蔫把老道中间的老字去掉,叫黄道,可登记的人理解不了,想了半天,拿出当时的字典查,最后找了个“帱”字,认为这个字最符合老人的身份。 村里人一开始都以为老道是个上了年级的修行人,到这里来不过是想找个归宿。可后来他们才发现老道是个不得了的高人。 就拿搭棚子来说吧,从山里找来的木料,老道居然可以一点点的把一个相当正规的道观架子搭起来,然后,在附近河里淘泥烧砖,二年后,一个方正的道观就基本上成型了。 在山里如何烧砖啊?其实很简单,在河边用黄泥围出一个土窑,然后到山上多检点劈柴,加大火力烧上几天也就成了。在最后的时候,还可以顺手把河水淋上去,这小小的青砖也就成了。只要批量不大,烧砖不是难事。 村里看到老道会烧砖,于是也加入进来,谁能想到,这偏远的五户村,在三年灾害时期居然住上了砖房?只不过,五户村太偏僻,没啥干部进去过,就是到了八十年代,公社也不知道那里的实情。 五户村其实在当时也是一个特例,整个村子的人口不到30人,壮劳力都是护林员,每月可以从公社拿到补贴,只要不找公社求助,谁还会去在乎那里? 五户村为什么不找公社求助?他们那些人吃什么? 前面说了,五户村是特殊的,他们不是纯粹的农民,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税上缴。不交税,可吃的粮食哪里来?老道来之前,这村里的确还是每年要到公社要粮食,因为,给他们划定的那点山地长出来的粮食不够吃。 可老道来了后,帮助村里规划原来的山地,建议村里放弃小麦种植,在这山里,小麦的产量实在太低了,全村不过30亩地,种小麦的总产量不过3000多斤,磨成面粉后,人均还不到一百斤,能吃几天? 他让村民种玉米和高粱,在田边地角种大豆和蚕豆,收完玉米后还可以种一茬红薯,这样的轮作下来,解决村里吃饭问题就不难了。 当时村里的老把式摇头,说那些东西产量是大,可不好吃啊。 “不好吃可以不吃,拿出去换稻谷嘛!”老道笑着点拨道。 “拿出去找谁换啊?还不说我们是资本主义尾巴?”卢老蔫说。 “只要是集体的,那就不是资本主义,你这里无法搞大规模养殖,可山外的生产队可是有任务的,养猪养鸡都要用玉米做饲料,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老道的话让村里人听着新奇,大家觉得老道说的也许没错。 “还有那些高粱,县城可是有个小酒坊,给他们,他们还不乐死?不要他们的钱,要他们的酒糟,把酒糟拉回来再给那些养殖户,这样大家就都活了。” 老道的点拨在当时可是起到了巨大作用,不过老道还是要求卢老蔫出去换东西的时候千万不要张扬,要悄悄的进行,毕竟还是踩着线走的。 老道是闹灾害的第一年年底来的,当时浑身破破烂烂的,加上七旬的年级,要不,五户村的人也不会那么可怜他,帮助他。 当时闹灾害的重灾区就是徽省和黄河附近的几个地区,主要是旱灾,所以,老道说他是从徽州来的修行人,公社那边是一点都没有怀疑。 五户村地处大巴山区,特殊的地理使这里不会有大旱大涝的问题,这里主要是崇山峻岭原始森林,这里的可耕地连半分都不到,这里人的困苦是田地少,粮食生产水平低,加上虫害、兽害多。 啥是兽害啊?就是那些肆无忌惮的野猪啊,一来一大群,就算是山民全体出动也很难对付那些横行无忌的贪吃家伙,稍微不小心,那点庄稼就白种了。所以,虽然当时已经是保护区了,可是对猎杀业主野鸡野兔这些还是允许的,公社里甚至鼓励村民去猎杀。 有了老道,村民给那几块庄稼地扎上了篱笆,是那种用粗粗的实木扎的,而且,每天都派人巡逻。在山地附近老道还让村民做出了好多假人,专门用来吓唬那些野兽,就这样,五户村的日子过的还算是过得去,也正是这些条件,让五户村的后生都能找着媳妇,许多光棍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脱单的。 特殊的环境让五户村几乎就是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反倒是山外的公社和县里,因为没有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多少都承担了一些支援灾区的任务。 丁未年,大规模运动如火如荼开始了,老道去了一趟省城,悄悄的去,悄悄的回,可回来的时候却背着一个襁褓,襁褓里包着的就是国言。 国言是谁的孩子?老道为什么要去省城?我们暂且不表。 十年后,一切都结束了,有了新气象,许多行业和管理逐步走上正轨,二年前,五户村所在公社开始酝酿包产到户,可五户村本身就是一个大包干啊,几乎牵涉不到他们。 也是这一年,卢老蔫去县城给老道办了正式宗教人士手续。 当然,老道手上那份签发于民国二十五年的道士证也起了作用,而那证件上写的名字还真就是“黄帱”。所以说,老道现在是正儿八经的道士。 带回国言的时候,老道也没有忘记在省城一个乱的不行的派出所开了一张证明,说国言是他在医院旁边的垃圾箱那儿捡的,那年月,出这样的故事一点都不稀奇,许多人都很无奈。 派出所的老民警听了老道的描述,二话不说,拿着就要作废的公章给老道盖了,因为,再过几天,这公章就变了,得加上某某委会的字样。 老道不在乎,赶回山里叫卢老蔫去公社那边报备,反正那边也乱的邪乎,老道让卢老蔫举着贫下中农战斗队的旗子去,捎带手就把国言的户籍给上了,落在五户村道观黄老道名下,有了那张证明,国言就是老道收养的孤儿了。 有了一个小孩子,老道的精气神都变了,也是在养育教育国言的过程中,老道的修行境界升华了,五户村的日子也比其它地方好多了。 五户村民很早就都住上了砖瓦房,家家都能吃上饭,可就是一些孩子在读书上不行,山里人认为读书没用,祖祖辈辈都不识字,不都过的很好吗? 直到国言考上了县高中,卢老蔫到县城见识了新式学堂,这回来就受不了啦,至少,自己的那个小儿子就必须要去跟老道读书, 现在的老道与其说是修道,还不如说他是在山里办私塾。 老道到底是谁呢?老道不姓黄,复姓皇甫,单名一个淳,他的祖籍的确是徽省,而且他还是前清最后一届科考的举子,在最后一届会试中落榜,后来到京城求学,学习新文化,早年也与革命先驱等人往来密切,算是早期革命者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与组织失去联系,后来在北平与日伪斗智斗力,直到解放他也与组织没联系上,想确认历史上的关系,可哪里是那么容易,物是人非,很难。 皇甫淳曾经拜在著名铁路工程师詹眷诚门下,所以,他精通英语,精通各种机械,师父詹眷诚去世后,为赡养照顾师母,在北平做文房和字画古董生意,利用这个身份,多次为组织输送活动经费。 皇甫淳现在为什么是老道呢?这与他幼时被一个道人传授内功心法有关,后来到北平混事由,又找到了道门的师叔,是师叔传授他诸多文玩古董的鉴别知识、造假的技能手段,是师叔传授他诸多道门心法和习练法门。 抗战期间,皇甫淳的女儿牺牲在冀中战场上,儿子参加八路军后也失联了。 解放前夕,伴随皇甫淳半生的发妻没有看到新中国的成立,病逝在家中。 本来,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的皇甫淳可以在家里颐养天年,可他实在耐不住在家里的孤单,组织上答应帮他寻找失联的儿子,可哪里是那么容易? 以皇甫淳的学识,被安排进了文史馆当馆员,他主要负责清理抗战日伪时期的一些档案资料。可惜好景不长,己亥年,他面临着被批判和斗争。 表面上,皇甫淳在解放前经营一间规模不小的文房古玩店,与当时的齐潢、徐悲鸿、老舍等人都是熟识的,所以说他绝对算不上工农阶级。 可他又不属于文艺界,他是商人,是经商的,是唯利是图的,尽管他积极响应公私合营,很早就把店铺交了出去,可他的阶级成分是改不了的。 皇甫淳在鉴定字画古玩等项目上颇有名气,可这在那个时代还真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本事,那时候有几个人玩收藏和古董啊?除了鉴定革命历史文物,哪里会有人鉴定古董文玩啊?就是偶尔有,那也是博物院的事情。 那年月搞运动,在许多单位里是有指标的,皇甫淳这个无根无底的人,完全满足指标上的要求,个性坚韧的他知道自己得走了,得离开那个是非之地。 他“跳”了永定河,把自己平时穿的衣服扔在了岸边,然后步行南下,爬上了货车,在武胜关火车爬坡的时候又跳了下来,最后步行走到了鄂西山区……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