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五帝正传>五帝正传第四章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五帝正传第四章

小说:五帝正传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3/9/12 15:54:19

五帝正传第四章

原始社会早期的战争是由争夺食品和狩猎开始的,当然各个部落组成的军队更像是打群架,没有章法可寻,力量强大的成为部落头人,就是打架集群的群主,因为部落不是国家,所有的“法律”都会因为头人的更换而随意地更改,因此严格地说,在国家没有形成之前,没有真正地军队,而国家之所以形成,是因为更多的人需要某种被大家共同遵守的条例得到约束而自然产生的,当然,最终牵线的,一定是这个杂乱群体中的精英。

黄帝就是应运而生的大英雄。他的雄心壮志,巨大的抱负使他不可能像一般的部落头领那样因循守旧地思考问题。随着他领导的部落在不断吞并弱小部落的过程中变得强大,一种必须的约束就变得十分需要了,黄帝最先意识到了这一点,最先在国家名称没有出现之前,在自己统辖的部落建起就一部分规矩,也就是后来的法律,毫无疑问,这对人类走向高级,成熟变的文明起到了决定性地作用,因此他的部落渐渐地就有了凝聚力,因为强调榜样的作用,黄帝手下的高级管理人员开始自觉地遵守着这些条例,给下面的普通民众做出了示范效果,这个效果出现在军队里,就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让散兵游勇变成了真正地军队,这就是黄帝部落的军队之所以所向披靡的主要原因。一支有纪律的部队战斗力惊人是一定的。

炎帝对比黄帝最大的差距就是缺少“国家”的概念,这当然是他缺少野心造成的,所以他就没有把建设真正军队放在首位,就是因为缺少理念,他当然不可能成为华夏民族第一主人,很显然,这个位置只能是黄帝的。因为除了黄帝,任何部族的首领都没有这样去想过。一念之差距离是巨大的。

因此当常先大败亏输回到部落,他尽管是黄帝手下几个主要首领之一,也不能不接受惩处。在黄帝帅帐的外面,笔直的伫立着拳头粗的木杆,是用来捆绑违犯军纪军人用的,在木杆的下面,有一张两米长的木床,打了败仗的常先被五花大绑地捆在木床上,上半身和腿肚子被牢牢地固定在木床上,臀部部位则袒露出来。两边站立着赤背的行刑刽子手。当常先被责打的时候,所有的部族首领都必须观看,因为这是杀鸡儆猴的示范作用的需要。

在黄帝的帐下,新近收编了不少部落,较大的有以熊貔虎豹等做图腾的部落,他们还处在原始社会的中期,并没有归于王化,因此让他们熟知王法是必须的。黄帝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们,即使自己最亲近的部下触犯了规则也要受到惩处,因为黄帝明白,人类最可怕的弱点是不知道敬畏,不知道敬畏就不会遵守章程,没有章程约束的部落就是一盘散沙,过分的人文就是对于规则的践踏,没有规则的部落永远只能是部落,而无法形成国家。在被部落观念包围的思维里,谁最先跳出部落思维谁就是胜利者,因此技术,业务大于政治的炎帝不能成为华夏国家第一任领导人就是必然的。

那么受到黄帝责打的常先是不是心中充满怨气?非也!黄帝身边几位大将,重要幕僚,之所以能够成为黄帝的亲信,不是由于感情的因素,是因为有共同的信仰,他们理解黄帝的雄心壮志,也需要黄帝的雄心壮志为自己打造锦绣前程,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做创业者的臣子,而不是为“君,”位置摆的正,服从黄帝制定的规则就是必须的,因此不会有怨气。

这个场景对于新加入的部族头人却是恐怖的,既然黄帝对自己最亲近的部下可以下狠手,他们就明白了在黄帝手下做事,遵守规则不是摆摆样子,遵纪守法是不许讲条件的。

人类的文明进化首先归功于法律的确有道理,你可以对多数人进行教化,只是教化效果要出现,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十几代人,但是在法律的约束下,几年功夫就可以了,因为多数普通人不需要明白为什么必须遵纪守法,只要他们敬畏法律就够了。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为什么屡屡失败,商鞅入秦就大获成功的道理。从这一点来说,最早的法家应该是黄帝,但是后来的人们给黄帝的定位是道家的始祖。“黄老之术”硬扯上黄帝其实是张冠李戴,是对黄帝的污蔑,应该是老子之术才对。

关于建立国家的想法最早出现在黄帝的脑海里,当时包括风后等重臣都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次谈话。记得大鸿先问:“头人,你说的国家我们不懂,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二?”

黄帝想了想就说:“要在一个框架里制定出相应的条律,大家都要受到这个条律的约束,当然,条律不仅仅是约束大家,也是在保护大家。”黄帝说到这,看见大家并没有懂,就举例说:“当两个人为了某一件事发生争执,由谁来做裁判才能够公平?因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何况还有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所以没有尺子去衡量,就不可能做到公平,如果这个时候有条例就好办多了,按照条例去衡量就是了。当然,制定这样条例的时候,必须获得大家的认可,这样国家就起到了公平的作用,是不是就等于在保护每个人的利益?”大家听到这纷纷点头因为黄帝提到的问题正是一直困惑大家的问题

何况黄帝的解释直白,大家一听,稍稍想一想就明白了,当然感觉有个国家好。很快黄帝又说:“这个国家的作用其实多多。比如,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多余的物资,这些物资由谁来保管,它的作用是什么?给张三保管李四不放心,给李四保管王五不放心,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归国家保管,任何个人都没有权利动用它。当国家的部民遇到天灾,没有饭吃的时候,可以从国库里把东西取出来,平均分配,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都不会饿死的待遇。这样一来救了全体部民其实就等于救了国家。”

黄帝这样一说,多数人都瞪大了眼睛,因为这是关系到大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当时因为生产力的低下,民众抵抗天灾的能力弱。比如出现大旱,洪水,地震,火山爆发就会造成食物的严重短缺,这个时候能够活下来的,基本都是身强力壮,能够抢夺的青壮劳动力,老弱妇孺存活的概率非常低。此刻已经是父系社会,谁家没有三亲六故?谁愿意看着亲人被饿死?如果有了国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等于去掉了后顾之忧。

看见大家听懂了自己的话,黄帝就做了进一步阐述:“目前我们生存最大的灾难莫过于战争,但是战争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有很多部族还在靠狩猎,打鱼,采集为生,遇到能够抢劫的机会当然不会放过。既然要不停地打仗,就应该有专门打仗的人,我们姑且叫这样的人为军队。但是靠一个部落的力量是养不起专业打仗的军队的。如果是国家豢养就不同了,因为国家必须要由很多部落联合在一起,组成强大的团体,大家共同维护这个团体,共同遵守团体的规则,就可以养活军队了。有了专业的军队保护,不但不再怕被别人欺辱,抢劫,反而可以去抢劫别人,扩大国家的地盘,因此建立国家越快越好。”

“难怪离开姬水之后,头人带领我们不停地打仗,不断地扩大我们的部落,原来是为了建立未来的国家。”力牧听到这首先发出由衷地赞叹,他原来是个放羊的,把羊驯养的膘肥体壮,因为身体强壮,力大无比被黄帝发现,招致麾下,成了黄帝手下一顶一的大将。

“你说的没有错,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终极使命,在我们有生之年,一定要把国家建立起来,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个繁衍的乐园。但是以我们现在的力量,离建成国家的距离还很远,因此我们不但要吃下炎帝部落,还要吞并整个东夷,这样我们的力量就可以达到东海之滨,组建国家的条件够用了。那时候就会少有部落敢来侵犯我们,如果需要,我们有了专业的部队,可以四处出征了,你们说,为了这样的使命,我们是不是值得奋斗?”

黄帝说到这眼睛里神光闪烁,似乎被自己对未来描绘的愿景震撼了,感动了,眼角上居然有晶莹的东西在滚动。就当时来说,黄帝这样的想法绝对是世纪蓝图,没有人想到后会不陶醉。

那次的谈话,黄帝让手下主要将军明白了他的奋斗目标,思想脉络,因此一出姬水就势如破竹,每个人都奋勇争先。一个集团之所以强大,首先要有明确目标,优秀地领导人,其次是主要参与者步调一致,拧成一股绳。只有做到如上几条,这个集团才无坚不摧。只是没有想到来到阪泉地区之后,黄帝遇到了最大的劲敌——炎帝部落。因为打败对方不是目的,必须征服对方的心,所以黄帝命令要尽可能地少杀人,因为征服炎帝部落后,这些人就成了自己的子民。黄帝知道,不仅仅是炎帝,还有炎帝的部下,很多人都是生产能手,这些人会成为建设国家的主力军。那么少杀人,攻心为上是必须的,所以双方第一次碰面,黄帝就把军队的强盛展示给炎帝和他的部署看,目的当然是在心里上给他们震慑。结果常先这个蠢材,在双方第一次接触中吃了败仗,这无疑会增加对方抵抗的决心,对于后面的讨伐是不利的,所以黄帝才要惩罚常先。当然这种惩罚也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告诉大家别把打仗当儿戏,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永远重视你的对手是必须的。

黄帝本人英勇善战,但是绝对不狂妄自大。他打仗的原则是,用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收获,而不是那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似的战法。常先的失败让黄帝意识到,打败炎帝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到的,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必须让炎帝成为自己的部下,因为炎帝这个人太有才了。

豹子沟失利后,黄帝并没有急于报复,连续召开了几次各个部落头人参加的作战会议,除了总结第一次大战失利的原因,黄帝更多地是阐述自己对于征服炎帝部落的作战理念,就是不准嗜杀,不求速胜,结果就有部落首领提出,如果不能速胜,食品将成为问题,还有大部队在野外风餐露宿的问题。黄帝就告诉部落的首领,阪泉外面的河流山川众多,选择合适的平川地面搭建临时房屋,开垦荒地,因为黄帝部落的农业生产同样发达,已经会种植水稻和麦子等粮食作物,如果哪个部落不会种植,黄帝部落可以派出人进行技术指导,为了新兴的垦殖农业,黄帝命令随军的冶炼专家,就地起高炉,日夜不停地打造农具,摆明了做长久作战的准备。其实就是实行军垦,让随军的军士半工半农,因为黄帝大军人数众多,部落众多,无论是围困炎帝的部落,还是攻打炎帝的部落,都用不了太多的军队,现有的军队轮盘出战就可以了。同时在常先的建议下,部队增加了不少战鼓,这些看起来不能杀敌的武器,到了战场上,往往可以起到刀枪不能起到的作用。

战鼓的发明和使用是从黄帝部落开始,一直延续到冷兵器结束,算是世界军史上的奇迹。后来蒙古骑兵把这种战术带到了欧洲,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西方人学会并加以运用了。

几天后,黄帝感觉准备的差不多了,带着部队来到了第一次交战的战场,但是让黄帝意外地是,炎帝的部队并没有按照约定出现在战场上,广阔的原野上只有黄帝的部队,看起来形单影只。黄帝只好命令部队收兵回营,他则亲自带着一小队骑兵和几个亲信大将沿着松软的草坪,走近炎帝的营寨。站在营寨外面的山岗上,可以看见铁筒一般的城墙了,城墙每隔一段距离,有一个箭楼在修建在城墙上箭楼的高度大约超过城墙的两米,的确可以居高临下地进行射击,而城墙的箭跺下面,堆满了小山一般的石头,当然,有的地方还有滚木和木制水桶,风后猜测那是装热水用的,因为在木制水桶不远处,可以清晰地看见刚刚垒砌好的炉灶,而城墙的下面是新近完成的护城河,里面注满了水,黄帝的眉头皱了起来,这样坚固的防护措施他还是第一次遇到,看来炎帝是摆明了在做老鼠不出洞的准备。

“难怪炎帝的部队不出动,看来他们做好了和我们耗下去的准备。”力牧说完发出一声叹息,在黄帝手下,他的武功最高,也有一些谋略但是面对这铁筒一般地守护工事,只能望洋兴叹,徒唤奈何?

“炎帝的部落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足够几年用的,城内还有大片耕地可以种菜,养殖牲口,所以炎帝有坚守城池的资本。”大鸿接过话去,虽然他同样足智多谋,但是面对眼前的情景也是一筹莫展。“如果炎帝就是坚守不出,我们只能放弃攻打炎帝部族了。”

“城池的南边就是大河,炎帝他们并不缺少水源,这给炎帝部落的固守增加了资本。”常先说,他也感到眼前这道难题无解。

这些人中,只有风后没有说话,他的目光一直停留在炎帝营寨的北边,那里是葱郁的山丘,山丘不是很高,因此也筑有城墙,城墙外面几十米,树木早就砍光了,看来是怕遮挡视线,或许是害怕被用火攻,但是风后看后眼睛里有了闪光,因为离开城墙几十米外的地方都是树木,如果在山丘的后面做些什么,站在城墙内的守军是看不见的。

“只要有时间,天下就没有攻不破的堡垒。”风后看了一会说。

黄帝听后斜眼看了风后一眼,感觉风后的话里有话,但是并没有说什么,因为他在想一个问题:要不要试一试攻破炎帝固若金汤的防守,或许在进攻中可以发现对方的漏洞。

第二天,黄帝亲率大军逼近了炎帝的大寨,战争大幕又一次开启了,虽然这一次进攻的目的只是试探性的,黄帝还是出动了五千兵马,对东面和南面进行了围攻,数十面大鼓同一时间擂响,数百面战旗迎风飘扬,气势上压过了炎帝大军。东面防守主将是夸父,他已经和黄帝的部队交过手,单枪匹马就冲了出来,因为他觉得黄帝部队群体攻击威力强大,但是一对一的单打独斗并不惧怕对方,因此为了在士气上不输于对方,就命令手下士兵放下吊桥,一个人杀出了城门,要单挑常先,因为常先是他手下败将,他的大军差一点在豹子沟全军覆灭。

但是夸父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出马的并不是常先,黄帝指派了力牧出马,力牧身强力壮,使用一对短棒鎏金锤,有万夫不当之勇,为黄帝手下第一勇将。身后背着拉力有三百斤的铁胎弓,力牧善于射箭,而且箭法通神。看两个人的兵器就知道,双方都属于力量型的,因此一开始的碰撞就是火星撞地球。夸父首先开斧,也不说话,扬起紫金钺就是一招力劈华山,力牧的鎏金锤随后就迎了上去,夸父的紫金钺就砍在了鎏金锤上,顿时火星四溅,足见双方都使出了全力,而且都是力气惊人。

黄帝看见这一招,对身边的风后说:“夸父果然是个猛将,但是力牧的力量足以克制他。”

果然,第二招力牧就进行了反攻,他的鎏金锤双双举起,采用的战法是倒推五牛,齐头并进,夸父就横过钺杆,虽然拦住了力牧的双锤,只是震的两臂酸麻,肩膀疼痛。夸父这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只是自己力气大,力牧的力气同样不小。当然,力牧也感受到了夸父的力量不同寻常,因此分外小心地把锤撤了回来。

但是夸父属于遇强越强,越战越勇的那种战将,虽然知道力牧不是寻常之辈,还是想把力牧斩于钺下,就使开了泼风钺法,一招紧似一招,招招见血,力牧自然是全力抵挡,一招不让,双方的硬碰硬的打法真是惊天动地,把观战的人都看呆了。中华武功虽然出自远古,但是真正达到高峰是在隋唐之后,因为后人的不断增进,添补,后来的武功不但讲究力量,更重视技巧,而上古时候的武功远没有成熟,因此多数时候是拼的力气,变化不是很多,像夸父力牧这样的顶级高手也只是拼力气,力大就赢,耐力久就容易取胜,因此他们两个的拼杀不仅仅是看力量,还要看谁的耐力更久。

在城墙观战的炎帝看见夸父的力气开始不输于对方,但是时间一长,破绽露了出来,生怕夸父不敌,坠了威风是小事,影响士气是大事,就命令吹响牛角号,招呼夸父回营,夸父听见了牛角号,虚晃一招,打马撤了回来。虽然双方没有输赢,但是观看的士兵还是感觉过瘾,因为这样的强者对话,平时是很少能够看见的。

黄帝看见夸父回营,就命令擂响进军鼓,顿时山崩地裂的鼓声在军营里爆响了,挺着长枪短戟的士兵冲了上去,冲在前面的当然是手持盾牌的士兵。一面大旗随着队伍的向前在不停地飘动,旗帜上斗大的“黄”字分外醒目。因为训练有素,士兵的冲锋队形不乱。但是炎帝分明准备好了,看见黄帝的士兵重来,随着牛角号的吹响,弓箭就如下雨一般地射来,尽管前面有盾牌兵遮挡,还是不断有士兵受伤,因为夸父的士兵射箭的能力很强,就这样,冲锋的士兵还没有靠近护城的水渠,就不得不退了下来。

看见这个情景,黄帝只好命令撤回了步兵,改成重骑兵冲锋,步兵跟在后面,很像二战时候,装甲车,坦克在前面冲锋,步兵跟在后面,作用都是前面的做掩护,为了减少步兵的伤亡。因为重骑兵以马车为主,拉车的马除了眼睛,全身都有装甲护身,弓箭不可能射伤马匹,而车上的士兵也有厚厚地盾牌,身穿盔甲,足以抵挡射来的箭雨,因此他们同样是安全的。

面对这个新式战法,庞然大物,炎帝的确发蒙,他手下的战将也发蒙,因为谁也不知道当箭矢奈何不了对方的时候,有什么办法能够阻止黄帝部队前进的脚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马车靠近水渠。但是黄帝的问题也来了,部队是靠近了水渠,可是两米宽的水渠没有人可以跨过去,于是士兵就开始尝试下水后再上沟的方法,这里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不会水的士兵不能下水,黄帝的士兵多数是从黄土高原长大的旱鸭子,不但不会洑水,对水还有天生的恐惧感,因此能够下水的士兵十个里没有一个,再说了,当他们脱离了重装战车的掩护,炎帝士兵的弓箭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因此下水的士兵真正能够来到城墙下的没有几个,既然数量这样少,攻城就只能是笑话了,因此这一次攻城不能不以失败告终。

眼前的一幕都是在黄帝眼皮子低下出现的,不是他的士兵不够勇敢,不是战略战术出现了问题,是对方的守护太严密,无懈可击,这样的攻城,除了白白地牺牲生命,一切都是徒劳的,因此黄帝决定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不再攻城,采取围困的办法让炎帝屈服。在回去的路上,风后建议贴近北面山丘的后面,偷偷地挖掘地下坑道,虽然工程浩大,时间漫长,但是安全性足够,也不容易被对方发现,因为山丘上有足够的树木遮挡,炎帝也绝对不会想到他们会有这一手。如果挖掘坑道放在平原,进度是快了,第一容易被发现,第二土质疏松,很难防止塌方,如果每一段掘进都用木柴做支架,工程浩大,所费人力物力更多。黄帝感觉风后的话有道理,最后决定采用风后的办法,暗地派人挖掘坑道。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