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五帝正传>五帝正传第五章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五帝正传第五章

小说:五帝正传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3/9/13 14:57:23

五帝正传第五章

虽然在阪泉城下黄帝的大军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但是黄帝自信,炎帝逃不出他的手掌,因此一方面命令大军围困阪泉城,然后按照风后出的谋略,在北山秘密挖掘坑道,一旦坑道形成,就准备偷袭炎帝的大营。另外一方面进行军屯,解决军队的食品问题。当然在这同时也不断派出部分部队,像散居在阪泉四周的中小部落进行出击,打败后让他们归符自己的部族。

随着部族的不断扩大,收容的不同部落过多,很多新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比如大家的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信仰不同,尤其是后一条是致命的。新加入的部落中,有的部族崇拜猛兽,如熊貔虎豹,有的崇拜鬼神,这就需要某些东西出现为大家共同信奉而遵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帝就把族中最有才华的几个人找到一起开会研究。就是说,黄帝还没有拿下炎帝的部落,就开始着手组建国家需要的文化信仰和法律了,这就是大人物的远见卓识,未雨绸缪。黄帝一开始就想到了建立国家后的立国根基树立在那里,的确是高人一等。因为信仰和文化根基的确立统一,才使华夏民族变成了海绵,拥有了包容并蓄,吸收消化的功能,因此华夏民族开始的时候虽然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后来却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夏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这不能不说是黄帝的功劳。文化和信仰的统一奠定了华夏民族的灵魂根基,这样一来散沙一片的不同民族就被胶水粘合在了一起凝聚力有了,自然就会强大无比如此的远见卓识,在信仰文化统一的世界里,除了黄帝找不出第二个人有这样高超的见识。中华民族幸运地遇到如此优秀的祖先所以后来才变得无比强大

参加会议的人有仓颉,他是黄帝手下文化水平最高的人。很多文字的发明者。风后,足智多谋,有大见识的人,大鸿,肚子里有墨水有思想的人。

“既然大家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国家,这一点确定无疑,谁也不要多话只是国家是个从来没有过的题目,国家的是什么样的,你们并不是很清楚。建立国家首先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必须做而需要提前准备的,民众可以不明白,不清楚,但是我们在座的几个人应该清楚,然后由我们去传导,去解释,去做工作。至少先让一部分人明白国家的概念是什么,随后让更多人明白,大家才会服从这个概念,并为之工作,所以我们这个会议参与的人很少,因为题目太大,在我们没有理清程序的时候,不可以乱说,那样做容易造成部落和部落之间的混乱。下面我们就开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理清,谁先说话?”在黄帝定调子的时候。别人没有插话”

黄帝说到这,把目光落在众人脸上,扫视了一圈之后停在了仓颉的脸上,见仓颉没有表示,又落在了风后和力牧的脸上。

风后已经对建立国家这个问题有所思考,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改变部落称呼的问题,是在执政领域进行彻底地颠覆,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现在的部落称呼虽然也分等级,但是高低贵**较随意,等差不大。而要新建成的国体,地位形成后就很难更改,人和人之间级差也大,随着级差出现的就是利益的巨大差别,因此阻力是免不了的。但是这又是必须的,只有级差大了,分工细了,才会刺激人们向上的愿望,才会产生竞争,而竞争就是部落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现在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差异,说白了,就是头人之间的竞争,多数人在隔岸观火。黄帝族和炎帝族之所以兴旺强大,是这两个头人在发明创造方面多有建树,那么问题来了,一旦他们不在了,新当选的头人没有他们这样的头脑,部落可能就完了,所以建立了国家可以避免部落似的过快地兴衰,可以避免因为一个人成事或者因为一个人败事。在黄帝身边的重臣之中,风后和力牧是最大部族的头人最接近黄帝思维的人。他们没有反对,别人也就说不出有力量的反对话。

“大头人,我感觉建立国家首要的问题是要有一个等级森严地称呼,比如我们现在对所有部落的当家人都称呼头人,这就很乱,新的国家只能有一个当家人,他的称呼别人不能使用,这样就等于在事实上规定,这个国家最高指挥官只能是这个人。”

“风后,你的话有道理,只是这个国家的当家人用什么称呼为好,这需要大家来出谋献策。”显然,黄帝对于风后的建议感兴趣,他在心里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还是把绣球抛给了大家。此刻的黄帝并不专断,某些地方还很**,因此**的管理是整个世界最早的形式和制度,只是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制度有一个不可克服的弊病,扯皮和低效率,因此才渐渐地被君主制度所取代。

大家就围绕黄帝的提议展开了议论,因为这不仅仅是换一个称呼的问题,而是对现有制度是否定还是延续的大问题。大家都明白,一种新制度取代原来的制度,等于是让很多人换脑子,因此难度就是爆炸性的。幸运的是,当时的世界还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够发展,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很重要,因此人们的私心和欲望不太大。被生存制约着这就是为什么当社会发展了,每一次制度的更换都必须伴随着流血和武装斗争。

大家争执了好一会,在分不出胜负的时候,黄帝说话了。“我看这个新称呼就叫大王好了?”

黄帝的话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因为没有人明白黄帝为什么不用“帝”而用“王”的称呼,黄帝进一步做了解释。“你们看,在动物世界里有大王,大王就是最厉害的动物,人类也是由动物脱胎出来的,当然也可以叫大王。至于说为什么不可以称帝,因为上帝在我们头上,我们来自于凡间,怎么可以和天上的上帝平起平坐?”

风后首先明白了“王”字的内涵,明确表示同意,感觉黄帝给部落首领的定义恰如其分。

“在以后的国家里,大王拥有特等的权威,拥有最高权力,剩下的将军们,部落的管理者,统统叫臣子,当然,臣子也必须分出等级来,过去的平均主义要打碎,先分出三公六卿,只有分出等级,人们才有竞争的意识,才不会愿意过平庸生活,混日子。这样对英才才算公平,否则行事不行事的都一个等级,混日子的人就会多,人才就容易变成庸才。”

黄帝说完等级制度就建立了,英雄骏杰形成了竞争,竞争则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发展,黄帝的这个提议,对于人类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是开始的等级制是粗矿型的,没有细化。到了周朝成王的时候,周旦当家,制定了“周礼,”等级制度才算真正完善了,因此周朝前几百年,朝政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但是没有黄帝对国家的开创,就很难有后来的“周礼”。

“大头人,分等级制度固然好,那么分成几个级别呢?”大鸿问,因为这关系到切身利益,他关注细节是必然的。

“这个我还没有想好,你们可以发表意见。” 黄帝说,这是心理话,因为黄帝不是神,是人,既然是人就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把一切事情都想的井井有条。如果一个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其实是社会的悲哀,是对众多英才的不公平,那样一来别人就失业了,就没有展示才干的舞台了。就像三国里的诸葛亮,他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事必躬亲,造成的结果是人才凋零。曹**他聪明多了,因此曹操手下一批英才都可以大展拳脚。

“我建议分成四等。”半天没有说话的仓颉插话了,他的性格属于成熟型的,不想好的事情不开口,因此他开口容易引起别人的观注。

“好,说说你的四等。”黄帝表态了。

“公侯子伯。”仓颉的话仍旧短暂,没有多余的废话。

“公侯子伯?”黄帝重复了一遍仓颉的提议,想想感觉有道理,就把目光投向风后和大鸿。“你们觉得怎么样?”

他们没有更好地名称人选,自然就同意了,于是这件影响华夏几千年历史的大事就这样决定了,有了国家的名称,有了大王和主要臣下的称呼,新体制框架的雏形就出现了,这是决定性的会议,这个会议的成功,宣告了行使几万年的旧有制度的瓦解,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帝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还有一件大事必须早一点着手。”看见官员的名称敲定了,黄帝又说。“既然要建立国家,管理机构就会增多,需要管理的事物也自然会多,很多事情就需要做记录,或者事先筹备好,那么我们现在用符号做标记的做法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应该建立相应的文字来表述,有了文字做记录,一切才会变得井然有序,因此我建议,从现在开始,要组织一批人创立文字,这件事由仓颉牵头。”

仓颉听后点头答应说:“这件事的确早就应该做了,没有文字不仅仅是做事不方便,还很难让部民对国家真正认可。”

“你是说组建文字对部民对国家的认可有关系?”黄帝问,他还没有想到这件事对于维系人心如此重要,因此问仓颉。

仓颉点点头说:“非常重要。我们的部族变成国家后,会容纳更多的部族加入,如果每一个部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就会形成很多小团体,会出现大的国家之中会有很多小的国家,因此虽然部落的名称变了,国家实质并没有改变。如果我们有相同的文字,就会有相同的文化,信念,就等于有了一条无形的绳子,把各个不同的文化,信仰串起来,最后变成一根绳子,一种语言,一个信仰,没有自己文字的部落加入我们的国家就必须用我们的文字,因为做事使用方便,所以国家自然而然就有了凝聚力。就是有一天国家不再了,被强大的敌人攻陷了,只要文化在,大家还用同一种语言说话,使用同一种文字,国家就永远不会灭亡。”

仓颉的这番提示,解释是在座的,包括黄帝自己都没有想到的,黄帝只是明白名称的重要,却不知道名称是外在形式,国家的存在是需要内核的,而统一的文化语言就是内核。仓颉的话是醍醐灌顶,让黄帝猛醒。他本来是个聪明人,仓颉的解释又清楚明白,自然就理解文字和文化的重要。

“好创建文字需要什么人你只管去选,任何人都要无条件的服从你的调配,只是速度要快。”

这就是黄帝,一旦他意识到某件事的重要,就会全力以赴去做。文字的启蒙来源于黄帝时期,这才是华夏民族的根基。正是因为有了统一的文字,文化,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换了很多个个朝代,始终屹立不倒。千年来欧洲之所以战乱不止,就是因为语言文化不统一,因为那块土地上没有诞生黄帝这样的伟大人物。

黄帝在为千秋大业做着铺垫,炎帝却不能不为能不能挡住黄帝部落的攻击大伤脑筋。至此炎帝有些醒悟了,知道只关注生产和百姓生活并不是个好当家人。因为当你没有能力保护你的子民,他们手中的财富再多也不一定属于自己,所谓主人不过是给别人当免费的保管员罢了。当然,现在只能做亡羊补牢的事情了,至于说来得及来不及,炎帝不管了,因为他管不了。

为了打仗保住土地财富要做的事情是千头万绪,但是必须和战争有关。眼下黄帝的军队虽然没有大举进攻,但是骚扰性的攻击从来没有停止,这是风后给黄帝献的计策:叫疲敌之计,就是我吃不下你,但是我恶心你,让你天天不得安宁。黄帝手下算上后来投诚的部落,一共七大部落,正好每一个部落攻击一天,然后循环,这样黄帝的部队连带练兵了,部队还不过于疲劳,炎帝的部队就惨了,整天要打仗。最要命的是,双方的战斗因为不能近距离接触,都是以弓箭射击作为主要的攻击武器。但是炎帝很快发现,他们虽然也使用弓箭,箭杆箭镞是用竹子做的,虽然取材容易,可是射程近,杀伤力不够,和对方对射吃亏不小。黄帝部族的弓箭,从箭杆到箭簇,都是用青铜做的,还有一部分用特殊合金铜做的。射程远,准确率高,双方对射己方一定吃亏。因此改进弓箭材料就是必须的。因为竹制弓箭是炎帝发明的,改进当然也只有他来做。解决这个难题在炎帝来说不是问题,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寨子外围已经被封锁,寨子里储存的铜矿石,锡矿石数量有限,不从外面运进矿石,靠现有的储存肯定不够用,雨师建议做木筏,走水路偷运。他是这方面行家,炎帝就让雨师牵头去偷运矿石,总算解决了一个难题。

可是在双方的对射当中,部族中不少士兵受了伤,需要大批治疗红伤的草药,原来准备的草药数量不够,效果不理想。急的炎帝吃不下饭,因为治伤是他分内的事情,多数草药都是他发现的。但是发明创造是急不来的,可是伤员的伤口又不等人,他们整天的**,痛苦的嚎叫是影响军心的。这件事把炎帝急坏了,寨子里的高山平地被他走遍了,尝了很多野草也没有找到疗效快的药物。结果在他走投无路,信步闲游的时候,走到了圈养动物的公园里,结果无意中看见了被夸父抓捕的灰狼,正在用伤腿在泥坑里不停地戳动,原来红肿裸露的踝骨的居然愈合了,拔出腿后走动的姿势可以站立了。炎帝清楚地记得,夸父捉住这只狼的时候,把它的腿骨打折了,是他不忍心灰狼就这样残废后死去,帮助灰狼扶正了踝骨,用麻布进行了包裹,后来就没有来看过。眼前灰狼腿上的包裹没有了,因此踝骨受伤部分露了出来,看来伤口是痊愈了,这让炎帝感觉新奇,就命令跟在身边的卫士把狼赶开,他则走了过去,拔下泥坑里的几样杂草,拿回了自己居住的屋子,清洗干净研究起来,这几样野草就有后来治疗红伤一直少不了的三七和红花。

因为意外地发现了三七和红花,炎帝根据自己对药物的理解,又加了另外几种野草,捣碎后做成浆糊状的膏药给受伤的士兵用,果然,用过药的士兵很快疼痛减轻,两天后浮肿消失,这让炎帝松了一口气,明白三七和红花是治疗红伤的圣药。这件事其实在说明,炎帝的一生之所以发现了许多中草药,和他细心观察,勇于实践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件事只是个小小插曲,和能否守住营寨意义不大,关键还是看能够坚守多久,军队战斗力能不能提高。

能够坚守多久粮食当然是首要问题,土地的种植经过土壤的选择看改善已经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多余的粮食如何储存。没有被围困的时候,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当年的粮食产量足够部族人食用,适当地存些粮食就可以了,现在不行了,因为部族人没有办法走出寨子,去外面利用更广阔的土地进行播种,那么粮食储存就成为头等问题。后来炎帝发现,只是用葫芦储存粮食,第一是器具过小,储存不了多少粮食,第二是储存粮食在葫芦里容易发霉变质,因为潮气可以入侵葫芦里面,看来必须要有新的储藏器具来代替,这种新的器具第一容量要大,第二不惧潮气的入侵。结果这个难题并没有难住炎帝,因为在一次野外烧烤羊肉之后,炎帝突然发现,有些被烧烤过的泥土坚硬异常,经历过多次雨水的袭击,这些泥土并没有散碎和进水,这让炎帝感觉新奇。就组织了一些人,开始把泥土做成圆形的土瓮,然后砌了一个个烧土的大窖,结果烘烤之后,土瓮出现了,非常地坚硬,这就是后来陶瓷工艺的前身,有了这样的土瓮,储存粮食的问题就解决了,因此当黄帝大军在寨子外面围困的时候,寨子里面整日的在制作土瓮,炎帝不仅让土瓮储存粮食,还有更多需要储存的食品都可以装在了土瓮里面,就此我们的陶瓷工艺出现了,这件事的成功意义深远,不仅为后世解决了盛装物品的工具,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行业,使中国成为陶瓷工业大国。到了明清两代陶瓷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为国家换回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当然因为大量的硬通货进入华夏,英伦岛国不干了,从而发动了鸦片战争

战争当然是坏事,有时候也是好事,它能够让工农业生产在实际需要的情况下,产生巨大的飞跃,因此很多重大发明创造都来源于战争期间就不奇怪了。每次战争结束后,科学技术都会出现高度发展,这本身已经说明了问题。

夸父带领一些人也在忙,没有白天黑夜地训练马匹,打造战车,但是炎帝发现,仅有这些是不够的。黄帝的军队之所以威武雄壮,不仅仅是训练有素,还有他们使用的兵器都是长枪大戟,又有坚固的盾牌,相比之下,炎帝的部队使用的兵器过于短小,对付战车异常吃力,因此炎帝就设计出了新型的兵器,-——类似于大戟的长枪,士兵使用的刀也普遍增加了长度,至于盾牌,炎帝发现,他们的荒山野地上有很多坚硬的藤子,这些藤子经过水浸泡之后,硬中有软,十分轻便,完全可以抵挡住刀砍枪刺,因此炎帝就命令他的兵器加工厂,大量地生产这些新式武器,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只是炎帝并不知道,最大的危机并不是来自每天的攻城,那只是黄帝的障眼法,后来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黄帝的士兵在北山挖掘坑道,黄帝的目的是掘地成功后,派出精锐部队偷袭,进行斩首行动,活捉炎帝,因为在掘地之前,黄帝通过抓到的俘虏,已经弄清楚炎帝大本营的基本情况,当然知道了炎帝行宫居住的位置。在黄帝看来,只要挖掘坑道的方向不出现错误,他的精锐部队突然出现,抓捕或者打死炎帝是可行的,只要实现了斩首行动,炎帝部落一定大乱,因为炎帝现在的部落,本身就由大大小小很多部落组成,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衡的,没有了炎帝这个统帅,内部就可能会因为争权夺利内斗,就会造成蛇无头不行的局面,这时他们再进行攻击,胜利自然就可能事半功倍,破城就是容易的事情了。因此看起来黄帝部队在城外的攻击没有效果,其实对于掘进坑道做了最好的掩护。炎帝当然不知道黄帝这个擒贼先擒王的打法,还在按部就班地做着抵抗的准备,而他的每一项准备工作都是耗时费力的,不是短时间能够收到成效的。

就以训练车奇兵为例,把耕地运输用的马匹训练成能够上战场使用的军马要花费很长时间。我们都知道,一般的马天生胆小,听见响亮的声音就会乱蹦乱跳,如果听见巨大的声响,就不是乱蹦乱跳了,而是会受惊,受惊的马匹不但不会接受指令,而且没有人可以控制,一匹马就会搅乱一支部队,如果是一群马受惊就会变成群狼,先毁掉的就是自己的部队。马儿要想过这一关,就要不断经受响声的惊吓,最后让它们习以为常,习惯于这种声音,才可能听从命令。

炎帝部队没有使用鼓的习惯,黄帝部队不但有巨大的战鼓,而且数量很多,几十,上百面大鼓同时敲响,声音是惊天动地的。没有经受过专门训练的战马,根本就受不了这种惊吓,因此为了使战马不受惊吓,炎帝只能学习黄帝的做法,临时制作了很多战鼓,用来训练军马时使用,这只是训练军马的困难之一。因为驾车的军马不是一匹马驾驶一辆车,而是三四匹马共同驾驶一辆车,这就需要双方合作,至少要做到号令一致,让马匹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我们都知道孙武子训练女兵的故事,最后孙武子是采用了杀人树威的方法才把女兵训练出来,这个方法用在马身上是不灵的,因为马的智商比人差多了,因此让几匹马通力合作,精妙配合,除了必须拥有的驽手之外,也要经过专业训练,这同样不是一日之功就可以做到的。

当然武器使用上,车奇兵的使用方法和单兵在陆地上的使用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陆地上士兵选择武器的时候,只要合手,没有长短轻重的限制,自己感觉好用就行。但是在战车上会受到诸多的限制。首先是短刀,短戟,狼牙棒,铜锤一类的短兵器一概不能用,因为站在马车上作战,和对方士兵会有一定距离,当你不能碰到对方的身体,就不可能杀死对方,所以必须使用加长武器,比如长戟,长枪,或者加长刀杆的大砍刀,分量还不能过轻,分量过轻的武器杀伤力会严重减弱,也容易被对方斩断。

如此一来问题就出现了,首先要挑选身强力壮的士兵,然后教会他们站在车上打仗的武功,这个又需要时间,因为许多士兵需要重新学习武功,原来的武功基本作废,因为车上狭小的空间限制了他的闪展腾挪,车上士兵不但拼刺功夫要一流,躲避对方杀伤的功夫也要一流。这还不算,你还要学会和另外一个士兵的配合,这个士兵就是弓箭手,在他进行射击的时候,自身是没有防护能力的,你要担当他的卫士,进行掩护,还要和驽手配合,知道驽手指挥的马车是要进攻还是要撤退。

看看,仅仅训练车奇兵一个例子就在告诉我们,炎帝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够组建成一支能够上战场的部队,那么黄帝会给他们充裕时间么?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我们就看见了,在这场极不对等的较量中,黄帝早就未雨绸缪做了准备,胜利的天平从第一天开始就严重地倾斜了,炎帝后来的补救不过是杯水车薪,因此尽管在理论上有亡羊补牢这个说法,实际上多数时候是没有效果的。事实最后证明了这一点。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