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五帝正传第六章小说:五帝正传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3/9/14 22:38:26 这天夜晚炎帝是在睡梦里被捕的。当力牧带着人从挖通的地道里钻出来的时候,正是黎明时分,这是每个人最困倦的时候,也是警惕性最差的时候,当然这也是力牧故意选择的偷袭时间,为了有把握活捉炎帝,他和手下经过了精心地计算,花费了大量时间,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抓到炎帝那一刻,力牧明白,炎帝族完了。 但是炎帝并不知道,直到进入黄帝的大帐,清醒过来才明白不是做梦,自己真的成为了黄帝的俘虏,眼睛就闭上了,准备等死,按照当时部落交战的习惯,被俘的部落领导人没有生还的机会,所以他这样想是必然的。两行清泪从他那凹陷的眼窝里滚了出来,明白自己彻底失败了,一年来的所有努力化成了飞雾。他流泪不是怕死,不是痛惜,因为从一开始他就不想和黄帝交战,就知道自己部落不是黄帝部落的对手。他流泪是因为自己还有许多发明没有去实践,他的子民还需要做些发明来解决痛苦,但是他已经没有机会了。 只是炎帝没有想到黄帝并没有准备杀他,因此黄帝在他醒来之后,给他预备了加了蜂蜜的白开水,还有一盘点心,因为黄帝知道炎帝很饿,同时命令给炎帝松开了绳索。 “炎帝,你一定饿了,请吃些简单的饭食,我已经命令厨房准备美食,欢迎炎帝兄弟的加盟。” “给我准备美食?”炎帝有些懵了,在他的记忆中,部落和部落之间似乎没有优待俘虏这一条。“难道你不想杀我?”炎帝问,感觉看不懂黄帝了。 “我从来就没有准备要你的命。”黄帝回答说“我们部族不需要死人,我需要的是活着的炎帝跟我共建大业。” “共建大业?”炎帝重复了一下黄帝的话,只是眼里充满了困惑,因为他并不知道黄帝嘴里的大业是什么,为什么要他这个俘虏参与?炎帝想黄帝不知道,他有很多忠心的部下,黄帝留下他就意味着有反叛的可能,因为只要他活着,夸父等人就不会愿意臣服的,这就是部落战争为什么抓住对方的头人几乎都杀掉的根本原因。 “对,共建大业。”黄帝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随后把他准备组建国家的想法对炎帝说了,因为黄帝相信,炎帝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最大的优点是有理想,有抱负,能够听懂有利益的道理,黄帝相信自己的宏伟蓝图对炎帝会有吸引力,因为炎帝本来就不是平庸的凡夫俗子,不可能愿意一生碌碌无为。 果然,炎帝被黄帝描绘的宏伟蓝图震惊了,虽然他从来没有想过建立国家这种超越前人的事情,但是明显地感觉到,如果真的能够建立一个黄帝说的那个国家,这是前无古人的,百姓会受益的,那样的一种制度,会比现在的部落优越很多,百姓的生活水平自然会有新的提升。 “你的想法不错,只是我不知道,我能够做些什么?” “凭你的才干能够做的事情太多了,例如你的发明创造和对农业百工的管理就是国家最需要的,我们现在的生活中缺少很多东西,困难很多,但是我并没有能力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我需要很多有本事的部志同道合的同僚,率领大家去创造,去发明,去解决前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别人当然包括我自己,而你是最合适的领头人。”黄帝说的实在,似乎炎帝不是他的俘虏,早就成了他的部下。 “你不担心给我权利,我会反叛你?”炎帝感觉黄帝的想法奇怪,不合乎常理,因此忍不住了问。 “一点也不,因为你明白自己在军事上,政治上不是我的对手,不想自取其辱。你的长处是做业务,处理生活上的具体事情,是发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然后用自己的办法去解决它。你厌倦部落之间的战争,不喜欢在权利争夺中的蝇营狗苟的活着,喜欢的是静下心来去做业务。” 这番话是炎帝有生以来听见过的最贴心的话,最知己的话,炎帝真的被感动了,他的确不喜欢战场上的打打杀杀,人和人之间的你争我夺,他之所以需要权利,不是为了自己去享受,是为了能够做事情,让部落的子民生活的舒服一些,富裕一些。如果真有这样一个国家,每个人都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那就是自己的愿望,自己也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还没有被别人发现的东西,去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困难。打仗和管理部族的事情由黄帝去处理,部族就会安定下来,他也不用操心敌人来进犯。黄帝做黄帝愿意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这种合作算得上是两全其美,各取所需。 “如果是这样,我愿意率领部族归顺你们,和你一道去完成你所说的大业。” “太好了,我就知道你会同意我的主张,那么我们就同心协力,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让我们的子民都能够安居乐业,享受甜美安静的生活。”黄帝看见炎帝同意了自己的主张,感觉异常地兴奋,因为他明白,组建一个新的国家,只有强大的军队,会打仗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生产经营才是第一需要的。这个方面,自己的手下大臣中没有一个人拥有炎帝的本事。有了炎帝的辅佐,国家治理上的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是双赢的选择。“炎帝,我们的国家有了你这样的贤人加入,一定会兴隆昌盛。” 黄帝大声地说兴奋的神情迅速地感染了炎帝,让他快速地忘记了自己是俘虏,似乎自己早就是黄帝族的一份子,黄帝要建的国家就是自己的心愿,只是过去处于懵懂之中,现在黄帝揭开了盖子,等于打开了天窗,眼前开阔了。这种千秋大业,救民于水火,不正是自己心里一直祈求的?因此就对黄帝说:“我的部下一定在为我失踪焦虑万分,我要告知他们,我决定加入黄帝部族了,免得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最后刀兵相见。” 黄帝感觉炎帝这话说的很对,就决定陪同炎帝来到阪泉城下,劝说炎帝的部下投诚。 炎帝的判断没有错,夸父刑天早晨起床后接到探报:炎帝失踪,立刻慌了神,就亲自来到炎帝的住处,结果发现了洞穴,顺着洞穴探寻,最后发现了出口在北山,清楚炎帝是被黄帝的精兵俘获了,顿时六神无主了,就派人喊来祝融和雨师,几个人经过紧急商量,最后得出一致意见:必须救出炎帝。因为他们明白,炎帝是部落的灵魂,没有了炎帝,部落就是散沙一片,说不定没有等敌人攻击,内部为了争夺大头人的主导权就先干了起来。虽然他们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很有能力,但是又都知道,别人不会这样去想,因此部族没有炎帝是绝对不行的。决定合兵一处,集中部族全部的精锐,冲击黄帝的大营,救出炎帝。大家正在集结人马,突然有士兵前来报告,炎帝在黄帝的陪同下,出现在城外,立刻撇下了部众来到了土墙上,果然看见了和黄帝并排站立的炎帝。 “夸父,刑天,祝融,雨师,你们听好了,我已经决定归顺黄帝,做他部族的首领,你们打开城门,迎接黄帝大军入城。”炎帝说。 “炎帝大头人,你是在黄帝的胁迫下说这番话的,这不是你的真心,是不是?”夸父大声地说。 “夸父,不是,我是真心的,因为黄帝的一番话打动了我。他要求我帮助他去建设一个强大的部落,这个部落有个新的名称叫国家,进入国家后,所有的部落名称都取消了,大家都用同一个名字——华夏中国。听听,多么响亮的名字,就是**之国的意思。”炎帝又说。 “炎帝,不要信黄帝的话,那样一来,我们的部落就要寄人篱下,成了后娘养的。大头人你放心,我这就率领军队冲出去,把你救出来。” 炎帝知道夸父的性格,知道他说的出来做的出来,就拉下脸说:“如果你那样做,我就死在你面前。”说完这番话,炎帝不再理夸父,而是把目光对准了祝融说:“祝融,难道你也希望我立刻死在你的面前?” “不!炎帝,我马上打开城门。”祝融说完不管夸父同意不同意,飞一般地跑下了城墙,亲自拉起了城门外的吊桥,打开了城门。夸父和刑天看见后,明白大势已去,不选择归顺就是死路一条,就要背叛炎帝了,因此只能归顺了。 就这样,黄帝的大军拥戴着黄帝和炎帝,走进了炎帝的大寨,顿时两个部落的人马汇聚在一起,寨子里的百姓听说不用打仗了,自然高兴,从四面八方涌了出来,欢迎入城大军。黄帝看见炎帝寨子里的民众丝毫不乱,房屋建筑井井有条,道路四通八达,自然感觉佩服,知道炎帝治众有方,明白自己兵不血刃拿下炎帝大寨这一步走对了,有了炎帝部族的加入,从人数上来说,从经济实力上来说,就有了建立国家的基础,就可以打出“华夏中国”这个国家的旗号了,因此从心里感谢炎帝的通情达理,明白事理。当然他心理不糊涂,看见炎帝手下的几位大将,除了祝融是真心归附,剩下的人是出于无奈,这从他们那桀骜不驯的目光里就可以看出来,看见这些目光,黄帝心里自然就有了戒备之心,清楚制服这些枭雄需要假以时日,至于效果如何当然不能过早下结论,但是防备是必须的。 至于炎帝的思想就简单了,他并没有想这样多,因为他看见子民都高高兴兴涌出来欢迎大军,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清楚这种笑容是发自内心的,百姓没有人愿意打仗,因为他们明白,打仗先死的可能是自己,还因为他们对生活没有太高的述求,喜欢过安静的日子,因此谁为他们免除兵连祸结他们就拥护谁,。现在炎帝为他们免除了刀兵,黄帝把太平送来了,他们当然高兴。百姓高兴,炎帝就开心,他本来就是爱民如子的部族首领,自己并没有多大的野心,他做头人就是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这是他唯一的心愿。宽厚仁德是炎帝性格中的主要标牌 华夏民族从这一刻起,算是真正地诞生了,从此在世界的东方,有了一个最优秀的文明基地,最后这个基地,像海绵吸水一般,容纳了众多的民族,把他们统一在同一种文化的氛围里,为整个东方走出愚昧,野蛮做出巨大的贡献,创造这种文化的奠基人就是黄帝和炎帝,所以后世才用炎黄子弟形容自己。只要出生于中华大地,奉汉语为主要语言,就是当之无愧的华夏后裔。 四 黄帝拿下了炎帝,建国最大的障碍已经清除,都城的选择也就绪,那么剩下两件重要的事,都必须确定下来,一个是治国需要的主要官员既人力安排,一个是法律的公布和实施。 国家的建成,核心是领导集团的人选,这些人是精英是一定的,但是精英不一定能够进入领导层的核心,这里还有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这些精英必须是大首领信得过的,这不仅涉及到权力再分配的问题,还涉及到掌握权力的人,是不是肯听招呼,在这个问题上,黄帝是丝毫不能**的,更谈不上照顾情面了,所以公平分配是免谈的,至少黄帝当时就是这样想的。因此在黄帝确定了国家的主要管理部门之后,就把最重要的职务——宰相,留给了风后。因为黄帝需要一个人来辅佐自己协调百官,处理繁杂的人事纠纷。宰相的主要职责不是做具体业务,是协调好百官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然后让他们各负其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他们有具体事情可以对宰相说,由宰相做出裁决,如果宰相解决不了,自己再出手,这样自己就可以腾出手来,想一些重大的决策,因此看起来宰相的权利很大,其实就是管理核心官员的管家婆。但是这个管家婆要有巨大的公心,语言表达能力要强,自身的素质要高于其余的人,最后一点最重要,就是对自己忠心。如果选错了,和自己唱对台戏,分庭抗礼,那么自己就容易成为傀儡,这是黄帝这种强势性格的人绝对不能忍受的,因此在黄帝反复权衡之后,风后成了不二的人选。 宰相下面就是几大**的人选了,这个也不能小觑,因为国家刚刚建立,黄帝并不知道国家需要多少个**,但是他知道不能多,多了容易争权夺利,形成帮派,容易扯皮不干活,这就是现在的管理机构为什么分工巨细,效率反而低下的原因。中国人有句话叫做龙多不下雨就是这个道理,后来人们简化了这句话就叫做龙多旱,人多看。 几大**中农业自然要排在首位,在那民以食为天的低效率生产力时期,部落子民能够吃饱饭,不挨饿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这自然首推农业,主要管理者会种五谷远远不够,还要懂得土壤学,天文学和水利。同样的土壤种下的粮食产量是不一样的,这里是需要学问的,今天种地的学问就是大量使用化肥,结果是饮鸩止渴,破坏了土地的土壤结构,远古时候没有化肥,但是同样需要肥料。还要能够判断出第二年是水年还是旱年,不同的年代选择不同的耕种,一般农民不懂,必须有高人引领。因此借用自然水和人工引水已经变得重要了,水是五谷丰收必不可少的血液,当然具体来说还有很多详细要求,因此黄帝知道,这个农业部长责任重大,最不好干,因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就是粮食。因此这个职位只能给炎帝了,论对农业管理的熟悉,没有人比得上炎帝,黄帝自己也不行。 下一个职务就是吏部,管理官员的职务,这个职务自古以来都必须是**最信任的官员担任,这个相信没有人会有异议,因为有国家就要有朝廷,有朝廷必须有大大小小的官员,这些官员虽然是给**打工的,能不能够尽职尽责,和**是不是一条心,关系到朝廷的安危。如果吏部选拔的官员都是和黄帝离心离德的,估计这个黄帝的椅子很快就会换人了。如果官员都是酒囊饭袋,**腐化之人,估计老百姓就会起来造反了,因此历朝历代才有了治政先治吏这一说,所以黄帝把这个职务给了大鸿。 吏部固然重要,在远古还有一个职务比吏部也不差,就是礼部。礼部不仅仅是负责教化子民懂规矩,教会大臣对皇帝敬仰,守臣道,更主要的是祭祀天地,祭祀祖庙。尤其是第一条,那是非同小可的职责,那时候科学文化还处在洪荒阶段,上天是万万不能得罪的,比如出现山崩海啸怎么办?不下雨,或者山洪暴发怎么办?找老天啊!怎么找老天?没有梯子上不了天,只能是祭祀,摆上猪羊牛马的头上供,由皇帝领头三拜九叩。古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严肃认真的,所有的秩序不能乱,换句话说,礼部的官员是负责和老天爷打交道的专使,你想,这个职务重要不重要,因此这个人必须有学问,做人还得一流。祭祀祖庙同样是不得了的事情,并不是所有的皇族和先人都能够进入祖庙的,而进入祖庙祭祀连重臣都不可以,如果亵渎了先祖是要受天谴的,这里同样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这个程序开始由巫师说了算,后来是礼部主管祭祀的官员说了算了,因此这个职务是不会交给一般人的,黄帝就让仓颉坐了。 下一个轮到兵部了,这是国家必不可少的部门,因为军队是长城,如果国家或者部落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会成为挨宰的羔羊,即使这个国家或者部落再富有,经济再发达也是为侵略者准备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满清,当时日本的工农业产值只相当于满清的九分之一,结果就是这个九分之一的国家,打的大清帝国满地找牙,让大清王朝签订了《马关条约》因此选一个合格的,称职的兵部尚书是历代皇帝头等大事之一。他所掌握的部队不仅仅是朝廷稳定的基石,还是抵御外辱的铁拳,黄帝就是靠南征北讨起家的,自然明白军队的重要,因此这个职务也不会给自己不信任的人,就给了力牧。 那么主管刑律也很重要,因为黄帝的国家是由多个部族组建在一起的,各个不同的部落都有自己的条例。如果有了国家,大家还是遵守各自部落原来的条例就乱套了,因此唯一的办法是,大家都遵守统一的法律,因此这个执法者必须公正,严格,一丝不苟。如果法律公布了,大家还是各玩各的,法律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如果法律没有用,拿什么来约束来自五湖四海的部落?如果这些部落还像过去那样各行其是,我行我素,黄帝的威力威信就严重打折了,国家也只能是徒有虚名,因此法律就是维护国家正常运转,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杀手锏,掌握这个杀手锏的人十分关键了。对于多数人来说,靠教化让对方做个遵纪守法的人显然是天方夜谭,只有用法律武器去制约大家,民众才可能不会干出太出格的事情,社会生活才可能会安定。因此对于国家来说,法律的重要性不亚于军队,黄帝就把这个职务给了大挠。大挠是个历史学家,是最早跟从黄帝起家的老臣,据说五行之说是他发明的。他做人正派,学问渊博,对黄帝忠心耿耿。 剩下的重要职务就只有工部了,工部之所以在这些职务中地位最轻,是因为当时只有粗糙简单的手工业,规模也刚刚起步,和农业比起来,只是占零头。但是它的发展前景却是广阔的,无限的,黄帝已经发现了它的重要性,因此专门设计了这样一个部门,因为在部族时期的部落里是没有工部位置的。黄帝就把这个位置给了常先,常先这个人发明了战鼓,战车的发明和他也有关系,应该说,常先在机械制造方面还是有头脑的。 如此一来我们就知道了,朝廷的所有重要职务——农业除外,都给了老班底的亲信大将或者幕僚,一块很大很肥的蛋糕就这样分光了,黄帝手下的重臣当然满意,黄帝自己也满意。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大房子,黄帝是中间的顶梁柱,那么四周的梁柱也搭建好了,这个房子就初具规模了,剩下就是增添家具门窗之类的事情了,多一点,少一点无伤大雅,随意性就可以灵活一些。 黄帝是满意了,手下的重臣也满意了,但是有人不满意,而且是非常的不满意,这些人不是一个,是一群,大都是炎帝原来的部下,感觉黄帝做事情不公。开始他们中多数人就不愿意炎帝归顺黄帝,怕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只是炎帝落在黄帝手里,投鼠忌器没有办法,加上炎帝不愿意打仗,苦口婆心地劝说,这才勉强跟着炎帝归顺了,但是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这个时候黄帝能够顾忌到他们的感受,多给一点安抚,或许效果会有不同。问题是黄帝并没有这样做,其实黄帝也是没有办法。力牧等人原来都是部落头人之所以愿意跟随黄帝打江山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如果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利益也会离心离德的,现在到了粉蛋糕的时候最肥的部分当然都想得到黄帝也不敢让他们生气,毕竟国家刚刚建造他离不开这些心腹凝聚力是支撑国家的粘合剂核心内部必须团结。因此把蛋糕分割时只能首先像老班底人倾斜,“肥缺”给了老班底的部将或者幕僚,虽然这样做是火上浇油,引得原来不满就有些不可控制了。夸父领头,秘密找到炎帝,要求炎帝带他们反出国家,回到原来的部落中,大家仍旧奉炎帝为首领。 此刻炎帝的意见就十分关键了,虽然炎帝也觉得黄帝做法的确不公,但是并不想重启战端,因为他见过了黄帝本人之后,感觉论帝王霸气,领导能力,个人武功,他都不如黄帝,黄帝手下的文臣武将的确都是英才,和他个人,领导的部落不能相比,既然没有胜利的可能,重启战端,倒霉的只能是部族子民。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已经感觉到,黄帝要建立的国家,的确比原来的部落先进,更有秩序,前途不可限量。黄帝本人有雄才大略,跟着黄帝做事,容易成就一番事业。自己本来就不是做大王的料,再一次挑战黄帝,很可能是自取其辱。因此炎帝告诉夸父他们,自己年老力衰,已经没有了争雄天下的雄心壮志,本身的性格也不适合做称霸一方的大王,更不喜欢战争,因此不同意他们的反叛,同时告诉夸父等人,眼下的黄帝已经不是部落首领,是一国之君,按照国家最新颁布的法律,造反不但本人会被杀头,还会灭九族的,因此劝他们打消念头,安安静静地做个守本分的臣子,共同创建一个强大富裕的国家不要徒惹祸端。 夸父他们没有想到炎帝会是这样软弱,人人眼里都露出失望的神色,但是却无可奈何,因为炎帝不肯牵头造反,他们之中又没有谁有能力担当造反的领袖,如果单凭一己之力去造反,没有炎帝部族参加,力量太小,只能是恨恨地退了出去。虽然这一次劝说炎帝造反没有成功,内心中对黄帝的不满并没有消失,悄悄地种下了叛逆的种子,只要有合适的机会,这些种子就会长叶开花结果,这是黄帝没有想到的。 当然了,黄帝也不是一点也没有想到他们会不满,这个黄帝已经想到了,但是他也没有办法,毕竟蛋糕就这样大,自己人还不够分,怎么可能让出来给别人?一个新建的国家,主要依靠的对象当然是老班底的自己人,如果自己人先不满意,那么就会后患无穷,后面的事情靠谁来做?黄帝认为为了新生政权能够稳固,只能暂时牺牲别人的利益,先保住自己人的利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