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五帝正传>五帝正传第十四章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五帝正传第十四章

小说:五帝正传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3/9/22 23:36:04

五帝正传 第十四章

黄帝大军这一次的退却是蚩尤没有想到的,因为大军一直退到涿鹿近郊,回到了冀州,哪里几乎是黄帝的大本营了。只是黄帝自己没有回到王宫,而是选择了野外扎营,让城里的宫殿空置着,他则住进了茅草房,当然黄帝用这种行为告诉部下,当年那个吃苦耐劳,生活简单,身穿布衣,能够和士兵同甘苦,共患难的黄帝回来了。别小看了黄帝这个举动,它比任何漂亮的宣传更具有广告效应。

在简易的茅草宫殿里,黄帝召开了当上大王后的第一次检讨会,后来帝王时期把皇帝这样的举动叫做发布罪己诏。参加会议的人很多,当然,主要是黄帝的高级管理层和将军们,连炎帝和他手下的大将祝融都被召集到了涿鹿。已经满头白发的炎帝感觉意外,因为他已经主动地退出了黄帝主要大臣的权利圈子。祝融更是意外,因为他连黄帝手下的主要臣僚都不是,主要大将也不是,一般来说,这样高级别的会议他是没有资格参加的。这个破格其实是在传递信号:黄帝要修正过去的错误,或许是夸父,刑天,雨师的背叛给他的刺激太大了,尤其是当他事后知道蚩尤这一次能够打败他,主要是听信了雨师的谋略,而雨师曾经是自己的手下,就因为他对炎帝的猜疑,对他们都没有重用,至于给予权利就更谈不上了,这可能是导致他们背叛自己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黄帝反思自己的时候,当然想到了用人上的失误,权利平衡上的硬伤,导致了自己的人成为敌人的臂助,这个教训是深刻的,让他明白了治理国家最大的学问是如何用人,如果弄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是真正地懂得帝王术,屁股下的龙椅随时可能换人,因此他用这个办法对所有人昭示自己改正错误的决心。

“众位大臣将军们,无须讳言,大家已经知道了,在和蚩尤部落的战斗中,我们除了取得一次小胜之外,全部遭到了失败,部队损失惨重,这个失败的主要责任在我,是我的轻敌,工作疏忽,这一阶段过于享受宫廷生活造成的,所以我必须检查自己的错误,给大家一个能够说的过去的交代。”

黄帝看见大臣和将军们在蒲团上坐下后,开门见山地说,态度诚恳,脸色严肃,不回避问题。几句检讨不多,但是都说到了要点上,足够让大家震惊的。因为国家建立后,黄帝的权利变得至高无上,没有人有权利对他说三道四,如果他自己不承认错误,错误只能延续下去,因为他是大王,大王是不能接受臣子指责的。

炎帝则惊讶地看着黄帝,脸上不由自主地浮上了欣慰的表情。他从进入国家之后,就已经心甘情愿地让自己居于臣子的位置,当然希望国家治理好。后来虽然看见了黄帝的某些问题,但是因为自己的地位处于尴尬的位置,某些想说的话只能咽到肚子里,默默地做着补救工作,因为他相信黄帝会醒悟过来,相信国家这个机构的强大驱动力,所以夸父也好,刑天也罢,在反叛之前,无一例外地都找过他,希望他挑头造反,后来见炎帝不肯造反,就动员他一起投靠蚩尤,他都严词拒绝了,反而苦口婆心地给他们做工作留下。炎帝的眼光毕竟不是他们可以比的,炎帝告诉他们,抛弃黄帝和蚩尤孰优孰劣,看黄帝创建的国家足以说明,最后结果是蚩尤必败,因为国家这个机构的管理远远强于部落的机构管理,行政效率更不是部落可以相比的。蚩尤的部落人数众多,看起来强大,但是炎帝料定,他们不是黄帝的对手。现在的事实已经证明国家是个非常牢固的集体,如果是部落,经过这样多的失败,早就做鸟兽散了,道理很简单,各个部落的首领都不会去承担失败后的风险,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共富贵可以,同患难则难。只是刑天,夸父,雨师的思想境界照比炎帝差的太远,没有听从炎帝的规劝是必然的。

现在好了,黄帝醒悟了,炎帝知道蚩尤的末日可能到了,炎帝知道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最后产生的动力差距是巨大的,新生的一定可以战胜落后的,这就是当初炎帝之所以心甘情愿臣服黄帝的道理,现在他更加坚信这一点了。所以第一个站起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不重复过去的错误,战胜蚩尤是可能的。”

炎帝的话让黄帝感到惭愧,因为自己的见识不明,把炎帝发配到南方的不毛之地,炎帝没有一句怨言,部下造反的时候,还苦口婆心地规劝他们。而自己犯下大错,他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当着大家的面表示出对国家前途的信心,黄帝感觉这比增加十万大军还有用。看来炎帝的心胸不是自己能比的,必须好好地像他学习,把他放在身边就是一块醒示录,可以随时警示自己的过失。

“你们大家听见了炎帝的话,现在他就是我们的老师,是镜子。过去让他离开朝廷中枢是我犯过的最大错误,如果他一直在我身边,我就不可能犯下这样多的错误。炎帝让我想到了,国家的官员中,有一种官员不应该缺少,这种官员就是能够提醒大王做错事的官员。”

因为黄帝的及时醒悟,从此官员队伍中多了一种官员:谏议大夫。黄帝的这个决定影响了后来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谏官也成为中国官场最独特的官职,而且是最被朝廷看重的官职,为朝廷的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除了用人上的失误,黄帝还对军事上的失误做了检讨。

“本王开始的战略是明确的,就是对蚩尤部落进行逐次抵抗,拖延蚩尤部族进军的时间,由此会造成蚩尤部族的粮食供给不足,那时候再进行决战。但是因为情报工作不细致,造成常先的部队败在前面,大鸿的军队败在后面,这两次失败都不是战之罪,是对蚩尤部族的战力估计不足的结果,最后造成了没有起到拖延进攻的目的。后来本王不得不领兵出击,当打败了绿威虎图,就得意忘形忘记了当初制定的策略,让我们的部队在守和攻的战略上出现了混乱,在不够合适的时间,不够合适的地点,进行了一场不够合适的大战。作为三军统帅,在大政方针既定之后随意变更,造成了兵家大忌,这是本王在军事上最大的败笔。尤其是损失了许多车骑兵,实在让本王痛心。”

黄帝的检讨出于真心,因此脸色及其沉重,这种表情对于部下的感染是强烈的,因此每一个负有军事责任的将军都在想:黄帝应该负责,自己是不是更应该负责?毕竟自己是前线指挥官。因此常先,大鸿,力牧,风后都随后站起来表态,感觉辜负了黄帝的信任,没有把应该做的工作做好,请求黄帝给予处置。黄帝当然不会处置他们,因为黄帝抛砖引玉承认错误,不是想搞内部斗争,只是在告诉这些将军,我们的对手非常强大,任何不该有的疏忽都可能会造成致命的损伤,这种错误犯一次可以,不能重犯。

看见整个会场气氛压抑,黄帝感觉这样不行,检讨错误的目的不是给大家造成心理负担,因为大仗还在后面,打仗还要依靠他们,士气受挫已经要命,如果没有了士气,未来的仗该如何去打?因此他把目光对准了炎帝。

“先生,我们这一次交战车骑兵损失较大,我想知道能不能够有新的战马补充进去,有没有新的士兵能够充当车骑兵。”

其实答案黄帝已经知道,因为他相信炎帝的工作能力,之所以这样问,是为了转移话题,给大家提升信心。

“大王,在我们饲养的马圈里,还有几千匹熟马共大王挑选。”炎帝说完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他并不缺少做帝王的智慧,只是不具有做帝王的雄心壮志和魄力。

“你们看看,炎帝给我们准备了什么,几千匹熟马,足够组建十个方阵的车骑兵。”黄帝故意用夸张的语气说话,目的是告诉将军们,眼下的损失国家可以承担得起,新的车骑兵就可以奔向战场。因为炎帝所说的熟马是当时区别耕马的一种称呼,这样的马经过特殊训练,可以立刻上阵所以才叫熟马,炎帝在管理训练家畜上有自己的独特方法,尤其经过他挑选的良种战马培育出的马匹,不但身体强壮,还非常有大脑,算是马匹中的上品。因为被发配到荆襄一带之后,他很快发现那一带生产一种高大的,带有野性的马匹。这些马匹上山下水如履平地,是难得的战马材料,就命令部署加大力气采购,驯服,因为他知道车骑兵在战场上的威力,而马匹的优劣就决定了车奇兵的战斗力。当他把这件事报告给黄帝之后,黄帝当然是大力支持,拨给了大批金钱和物资,并授予炎帝全权去做,这就有了今天的成果。作为君臣,两个人之间的默契配合是顶级的,黄帝的国家之所以历经风雨而不倒,后来还变得无比强大,炎帝在臣子当中自然是首功,后世把炎帝和黄帝联系在一起供奉为华夏大地的始祖非常有道理。

“大王,荆襄一带的人彪悍有力,许多人很早就进入了文明,他们可以加入车骑兵作战。”炎帝又说。

这是黄帝没有想到的,当初把炎帝等部落发配到南方,就是认为那里是不毛之地,人们愚昧,不具有造反的条件,哪里知道实际情况不是那样,原来哪里也早早进入了史前文化时期,虽然不如中原先进,但是也不是黄帝和他的臣子想象的那般落后和愚昧。很多农业都早早地开展起来,很多动物也被驯化成家禽,这些方面并不输给中原多少。今天听炎帝告知,黄帝几乎吓出一身冷汗。如果不是炎帝忠于新建的王朝,有反叛之心,当蚩尤反叛之后他的国家就可能腹背受敌,那才真叫危险了,因此在炎帝说完这番话之后,黄帝更加感觉到了炎帝心胸的博大和人品的高贵。

“好的,只要爱卿认为可以,就让他们加入车骑兵战阵,如此一来我们国家又会得到生力军了,这是天大的好事,朝廷和国家都应该感谢先生。”黄帝说着走下座位,当着众位大臣的面,给炎帝深深地鞠了一躬。炎帝则还了一礼,只是脸上还是那么平和,既没有居功自傲的矜持,也没有受宠若惊的奴婢之像,似乎一切就应该这样。

风后等将军知道炎帝这份“大礼”的分量,纷纷站起来给炎帝鞠躬行礼,因为炎帝给他们送来了胜利。

黄帝知道,他抛砖引玉说了那么多,大臣和将军们最关心的还是如何能够打败蚩尤,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但是此刻能不能讲,讲到什么程度,黄帝心里没有底,因为他还在等候准确的情报到达,在不能确定蚩尤大军进入涿州的时间和总兵力的情况下,黄帝明白,应对的战术很难制定,因此他只能给将领们一个模糊的指令:涿州就是这次和蚩尤决斗的主战场,我们一定会在这里战胜蚩尤的大军。这样的允诺其实是空洞的,但是黄帝没有办法,因为他是人,不是神。

那么蚩尤在做什么,开会。对,他也在召集部署开会,只是会议内容和黄帝截然不同,因为接连打败黄帝,尤其黄帝本人亲自领兵也被击败之后,说是信心爆棚一点不夸张,因为这个世界上,黄帝被蚩尤列为唯一的对手,现在这个唯一的对手也原形毕露,差一点被他的部下活捉,看来强大的黄帝不过如此,那么就没有犹豫的必要,趁热打铁,直接进攻,消灭黄帝的军队国家就是他的了。因此会议一开始,蚩尤就宣布了决定。

当然蚩尤的决定受到了与会头人的一致欢迎,这些头人之所以率领部族归顺蚩尤,道理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本部族的利益。因为每个部族首领都明白黄帝现在领导的国家是多么富有,占据的土地是多么肥沃,胜利了分一杯羹是必须的,因此立刻就有头人提出来,应该研究一下消灭黄帝的国家之后,财产土地,人口如何分配,这件事必须在战争开始之前明确下来,在他们看来,黄帝已经是死老虎了,黄帝的国家在大战之后不存在了,这样重要的问题不明确下来,白白出力的事情没有人会做,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免费地午餐。

听见这样的提问,蚩尤有些膨胀的大脑顿时冷静下来,他明白,虽然提出这个问题的只有一个头人,其实这是大家都关注的中心问题,这个问题不处理好,指望所有部族去无私奉献是天方夜谭,因此他只是略略想了想说:“土地,财产,人口按照部族的大小来分配。”

蚩尤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在所有的部族中,他亲自统帅的九黎族最大,首先不让自己部族吃亏是必然的,否则自己部族里的人是不会干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存在大公无私的精神,所有的分配都是按照丛林法则实行的,这也是大家公认的道理。正是这个弱肉强食的道理,让社会的进步提前了很多,因为想当强者的人越多,就越会产生强大的竞争力,会开动大脑去想战胜对手的办法,如此一来文化科技,军事法律,工农业生产就被不断地更新,私欲在客观上推动了竞争,也就推动了社会进步。如果那些后来被吹成大贤大圣的孔子老子,庄子等人生活在这个时代,肯定是孤家寡人,是最先被淘汰的一批人。

但是蚩尤没有想到,他自以为合理的分配方案,遭到了某些小部落首领的反对,他们质问蚩尤:如果大部落在这次行动中没有斩获,难道也要获得大量的土地和物资。他们的反对实际上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是按照资格分配,还是按照贡献分配,其实就是后来所说的多劳多得的问题。

蚩尤一听愣住了,因为他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他的潜意识里,部族大的出力一定大,因此才会提出按照部落的大小来分配战利品,其实这是一种谬误,因为功劳大小和部族大小没有必然联系,就像一个身高体壮的人,劳动能力并不一定大于身材矮小的人一样,因为还有个人劳动态度和技能的问题,蚩尤只好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最后经过激烈争论,终于得出一致意见:按劳分配。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战术安排了。谁做先锋。因为分配制度已经确立,大家都认为,这场战争一定会赢,当然每个部落头领都想争当前锋,因为先迎敌就可能先破敌,立功就可能大于别人,战后分配物资的时候就会多得,所以都想抢蛋糕,可是先锋只能有一个,有人就提出比武较量,但是立刻有人反对,因为还没有和黄帝的军队决战,自己人先打起来,对于破敌不利。蚩尤也觉得这个方法不好,会让自己人之间伤了和气。和黄帝作战,是两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较量,如果他们不能团结协作,任何一个部族单独迎战,都不可能是黄帝大军的对手。

在争执不休的情况下,蚩尤不能轻易下决断,最后只能同意了一个方的意见,因为这些部族相互之间是平等关系,谁也不隶属于谁。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部族和国家的体制之间的优劣了。因为蚩尤的部落联盟出现的问题,在黄帝那里并不会出现。如果出现争执,只要黄帝下命令,没有人会多想,因为黄帝本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蚩尤只好把目光抛给风伯和烛九阴,因为他们两个是他的智囊。

烛九阴却侧过脸去,假装没有看见,和黄帝作战,他一直认为应该慎重,但是事实非常打脸,蚩尤的部落联盟接连取得了胜利,黄帝的军队连战连败,这让他无话可说。只是在内心里,他并不认为黄帝的部队不行,也不认为他们就一定会彻底赢,所以对于胜利并不那么乐观。他本人非常看好国家这种体制的。只是有些不明白一个优秀的体制为什么屡屡败在蚩尤联盟手里,心里感觉有问题,因此就不轻易开口了。本来他想说,分配兵力,指挥作战本来就是蚩尤的权利,何必顾虑那么多,让大家乱呛呛?但是又觉得这个建议不妥,很可能会被蚩尤驳回,至于更好的意见当然没有,所以逃避就成为唯一的选择了。

风伯看见蚩尤目光盯住自己,明白不说话是不行的,想了想说:“大头人,既然大家都想做先锋,进入涿州的道路很多,黄帝管辖的地域大,黄帝的城邦在阪泉。我们可以兵分五路同时进军,目标是阪泉,最先进入阪泉的就是头功。当然,抓住黄帝的是最大的功劳。”

风伯这个稀释先锋的做法看起来比刚才的选择方法公平很多,但是同样有漏洞,那就是,道路情况不一样,距离远近不一样,如果黄帝也派出五路大军迎接,部队多少,强弱也不一样。果然,风伯的话音刚落,有的头人就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蚩尤一看,心理明白真的想做到一碗水端平,没有这个可能,因为你平衡了这个方面的问题,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又出来了,最后你就是用天平去称,也保证不了绝对公平。就把脸色拉下来,对那些仍旧在吵嚷的头人们说:“如果你们认为风伯提出的方法不够公平,就拿出绝对公平的意见来,我会按照你们的意见去分配。”

蚩尤这一说真让这些人闭嘴了,他们之所以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从本族利益出发的,当然不可能提出绝对公平的建议。如此一来,吵嚷了大半天的前锋问题算是得到了解决。至于这五路前锋谁走大路,谁走小路,蚩尤在风伯的建议之下,通过抓阄的方式来解决。抓到哪里就必须走哪里,这个方法大家没有话说,因为那是天意。

经过竞争,最后蚩尤确定了五路大军的统帅。中路蚩尤率领主力军团,大将夸父,刑天,雨师随行,前部前锋绿威虎图,副将银灵子。因为银灵子最厉害的功夫是善于跑路,就像《水浒传》里面的神行太保,他统领的部族也各个能跑,那时候跑路是一种很厉害的技能。

东路,帝江,副将蓐收,两个人的部族都很有野性,善于打斗,属于归化较晚的那种人类。但是帝江照比蓐收聪明,进入蚩尤部族联盟较早。南路,强良,副将,奢比尸。北路,天吴,副将龠兹西路:玄冥,副将后土。这些能够担任一路主攻的部落,是早先投靠蚩尤的大部落,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获得了一路主帅的资格。自于那些小部落,只能从属于配属地位。弱肉强食,这就是当时的法则,或者叫做道理,没有人会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当然了,如果这些从属于大部落的小部落,在战争中展现的实力高于大部落,也可以挑战大部落的权威,重新获得分配权,即使他们那样做了,也没有人会觉得不妥,靠实力说话是规则。这种做法和当今世界的道理一样,力强者有话语权,力弱者丧失话语权。这就是当今世界为什么不赞同孔子学说的真正原因,也是孔子学说很难在西方占有一席之地的根本原因。

最大的利益分配问题解决了,五路大军的路线也确定了,下面的问题就是选择出兵的日期,今天的某些人做事喜欢选择吉日,或者叫做黄道吉日,其实在黄帝统治时期,并没有这一说,尽管那个时候伏羲八卦已经诞生,但是并没有得到包括黄帝在内的大贤认可,因此何时出兵打仗,或者做大事情,就是靠最高统帅的感觉,羁绊少,这就是为什么母系社会经历了那么长时间而发展缓慢,而到了父系社会发展神速的根本原因。父系社会的人们虽然仍旧普遍敬神,畏神,那不过说的是普通人,而那些大贤,大圣无一例外都敢藐视神,就是说,当他感觉需要做某种事情的时候,尽管有法定的巫师给他们卜卦,但是如果卜卦不合乎自己的心意,这种卜卦就会作废,没有哪个大圣认为他必须遵守。所以有人认为,迷信崇拜其实就是古人给后来愚民预备的枷锁,当然只要你愿意尊奉它。结果自然就是请君入瓮,这个结论的确有道理。

黄帝不信伏羲八卦,蚩尤也不信,他们只相信一样东西:实力。因此当雨师对蚩尤说,他观天象的结果是最近半个月,冀州地区没有雨雾,天象显像主凶,不利于出兵。蚩尤就发出了冷笑,他告诉雨师:让你的天象显像见鬼去吧!大军已经分配完毕,你却用天象显像来阻止大军行动,难道你没有听说“兵贵神速”这个道理?至于说进入冀州地区不会出现雨雾,那有什么要紧?黄帝的车骑兵不是被打垮了,至于步兵行动,有没有雨雾对双方的影响是相等的。如果推迟出兵,内部出现变故怎么办?如果黄帝得到了后援怎么办?

雨师回答不了蚩尤的那么多如果,只能是失望地走开了,毕竟他不是蚩尤老班底臣僚,对方不听劝阻也不可能硬性阻止,那就只能看天意了,因为他是神氏崇拜者,既然神已经有示警,自己部族就必须做好准备,所以他决心带着部族留在大部队后面,就对蚩尤说:“大头人,大部队行动,最重要的是粮草不能中断,臣愿意带着本部族人去做护送粮草的工作。”在蚩尤答应后雨师果然带着自己的部族撤出了前锋大军行例。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