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五帝正传>五帝正传第十六章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五帝正传第十六章

小说:五帝正传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3/9/24 17:33:13

五帝正传第十六章

蚩尤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生命,表达了他就是选择死亡也不接受屈辱苟活的人生观,的确震撼了在场的人,尤其是黄帝。他在蚩尤的尸体前伫立了好一会,似乎不想接受眼前的事实,或者是心灵受到的震撼太大,随后就命令把蚩尤的尸体按照最高规格的待遇安葬,后来还给蚩尤建了庙宇,春秋祭祀,黄帝这样做是在为国家传递一个消息:轰轰烈烈地死,也比奴颜婢膝地活着更有价值。蚩尤的死启发了黄帝思考道德在一个国家中的作用,由此开始了黄帝由单一的法家思维像道家融合的过程。当然黄帝这个道家思维和后来老子,庄子不是一回事,比他们的思想更接近生活实际,少有“假大空,高大上”的空洞。这是中华民族的幸运,华夏民族三个初期的缔造者黄帝,炎帝和蚩尤各有不同的风范和根骨,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最该拥有的智慧和品德。

蚩尤的死对于部落联盟是灾难性的,正在作战的各路人马立刻像老巢撤退。黄帝决定趁热打铁,派出应龙,力牧,大鸿,常先四路大军分头追击,但是严命他们不准滥杀,无论哪个部族过去做过什么,只要同意归附,一律免死。出击将领的功劳分配不是看你杀了多少人,是看你收复了多少部落,获得了多少人口,占领了多大土地。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很快收到了奇效,在没有大型杀戮的情况下,四路兵马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平定了山东全境,至此,黄帝领导的国家版图增加三分之一,人口增加二分之一,华夏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始形成,华夏民族的根基就此奠定。至少在整个东方,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军事上没有可以和华夏民族匹敌的国家和部落了。

国家大了,人口增加了,就更需要一个适应多民族尽快融合的管理制度,原有的制度,法律显然不够用。这时黄帝做的第一件事是确定炎帝的回归,进入**政府的权利机构,因为蚩尤的造反,让黄帝深刻地认识到,权利仅仅靠王冠戴在头上是靠不住的,除了法制之外,必须占有文化道德的制高点,对子民一概用强权的方法制约是绝对不够的,教化和法制才是最锐利的武器。

蚩尤造反的时候,炎帝手下的几员大将同时背叛,给黄帝的触动非常大,如果不是自己生活走向奢侈,疏于管理国家,开始追求享受,也不会让不满的情绪弥漫原野。如果这个时候炎帝加入反叛阵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炎帝之所以没有加入,和炎帝拥有高尚的道德是分不开的。把这样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发配到蛮夷之地,当然会激起很多人的不满,这才让蚩尤看见了机会,因此黄帝马上纠正自己的错误,防患于未然就刻不容缓了。有了炎帝这样的榜样坐镇朝廷,会平息很多人的怨怼,也给自己树立了丰碑,使之不再犯过去的错误,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再有就是建立古国体制,划分疆界,给手下的功臣,能臣分派土地,人口,让他们都进入管理层,共同负有对国家的管理责任,这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因此黄帝召开了御前会议,把以炎帝为首的很多大臣召集到朝堂,集体讨论给如何去做,并形成法律条文。

这是一次继往开来的会议,对于国家这个形体是什么样的,用具体的方式进行了阐述和分工,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划时代意义。因为国家的建成不仅仅是个名词的改变,是需要伴随一系列新制度,新法律的诞生,让后世的人们有参照物的实体,她的诞生远远好于古埃及的法老统治,也比后来欧洲古希腊的公民大会和古罗马的元老院统治坚实的多,因此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延续了三千多年,而古埃及和欧洲建立的管理制度早早解体了,这些也足以说明问题了。

此刻的黄帝已经回到原来的宫殿去办公,因此在中间座位的两旁,放置了不少凳子,前来开会的大臣已经就坐了,左文右武,文臣以炎帝为代表,武将以力牧排第一,开篇词是黄帝说话。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次庆功会,黄帝要嘉奖立功的臣僚,却没有想到,黄帝扔出的话和庆功一毛钱关系没有。

“诸位爱卿,战争结束了——我是说,大型的战争没有了,下面就是如何建设新的国家的问题了,因为前面没有参照对象,我们只能自己创造,现在有几个重要问题,需要和众位爱卿和孤一块商讨,所以今天谁的建议合理,孤就听谁的。”说到这,黄帝做了下停顿,似乎给目瞪口呆的群僚一点思考的时间,自己也借机喝了口热茶。看见没有人说话,黄帝明白,不是他们不想说话,是不知道说什么。新国家要面对的事情是千头万绪的,哪一件事是最重要的,是急需解决的,或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就是黄帝自己也不是很明白,何况手下这些只会厮杀的将军们呢?

“大王,我认为偌大的国家首先要有众多官员参与管理才行,那么官员要做事,就要有名称和品级,什么级别的官员管什么事都应该说清楚,否则就容易出现混乱,职责不清,权利不清,官员也没有办法做事,也做不好事。”看见没有人说话,炎帝开口了,毕竟他一直做部族的头人,明白在一个群体中,不可能靠一个人去工作。过去的部落之所以管理混乱,效率不高,就是临时指派的官员难以服众,加上他自己不熟悉业务,所以总是把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坏,或者弄得一团糟。虽然黄帝建立国家后,这个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但是炎帝感觉,做管理工作的官员太少是不行的,要想让他们做好事情,还必须有一批中下层的专业官员,这些官员必须是固定的,熟悉业务的,不能是临时指派的,所以就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看见第一个说话的人是炎帝,黄帝从一开始就松了口气,这样的会议最怕的是哑场,最后让他唱独角戏,那是非常尴尬的。现在有了炎帝**,而炎帝提出的问题又是那么关键,这让黄帝频频点头,因此看见炎帝打住了话题立刻就说:“炎帝的话切中了要害,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大,靠孤和几个重臣管理,累死了也管不过来,的确需要很多人来分担管理。但是参与管理的官员连个名称,等级都没有,第一难以服众,第二他自己缺少热情,这的确是个大问题。诸位爱卿,大家议一议,分多少个等级合适,不同等级的官员都叫什么名称。”

炎帝引路,黄帝加以说明,懵懂的大众脑盖打开了。

因为炎帝提出的问题虽然对于建设国家是重要的课题,但是它也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自然是人人奋勇,各个都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说法杂乱,莫衷一是,黄帝听的直皱眉头。他当然看出了这些人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的意见,却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因为黄帝明白,人性生来自私的本性不可能更改,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必然展示是正常的,他虽然是大王,也没有权利去批驳人的本性,况且他也拿不出更有说服力的词句。但是他希望有个人能够从全局观念出发,提出具体的方式方法,这样才不会造成大臣之间的分裂和矛盾。这个时候仓颉站了起来,刚才在大家纷纷发表意见的时候,仓颉没有没有说话,一直在默默地思考,现在感觉大家说的差不多,轮到自己说话了,因此站了出来。

“大王,臣有个具体的想法。”

“好,爱卿请讲。”黄帝看见说话的是仓颉,顿时感到高兴,因为他知道在文臣中,仓颉的学问是最大的,做人的人品也比一般人高尚,因此对他的发言感兴趣。

“臣认为,可以这样的排列官职,名称臣也一并说了。”仓颉看见黄帝的脸上露出笑容,明白黄帝希望自己拿出更有说服力的意见,就不再客气了。

“爱卿不必客气,你就具体说说。”黄帝回答说。

“臣以为可以设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置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仓颉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完后关闭了嘴巴看着众位官员和黄帝,因为他也没有把握确定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能够赢得大家的赞同,能够得到黄帝的首肯。因为仓颉明白,他的提议是前无古人的,没有任何参照,那么想让大家认同,非常困难,因为在座的这些官员将军,很多人只是带兵打仗,即使有人做过管理工作,如,大鸿,常先等人,也只是具体的做某一项工作,在他们下面做具体工作的官员都是临时指派的,因此并不明白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有多难,有多少具体工作要做,所以国家这个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具体,甚至可以说是抽象的。如此一来让他们赞同你的观点,其实等于缘木求鱼。

果然,仓颉的话刚刚落地,立刻就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按照仓大夫的说法,国家的官员是不是太多了?鸡多不下蛋,龙多天大旱,都是说明这个道理。”

“就是的,官员多了扯皮的事就多了。每个人都想要权利,为了争权夺利肯定有人会不择手段,势必会造成朝堂上乌烟瘴气。我看官多不好。”随后又有人说。

说这样话的人之所以反对官员增多,其实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才提出的反对意见,因为他明白,官员越少,权利就会越集中,需要做事情的时候,自己可以利用权利任意指派手下人去做,那么手下人得到的权利都是临时的,而且是从自己手里得到的,因此他们为了得到权利,就不能不依靠自己,实际上自己就是某一个管理部门的大王,而今天参加会议的人,都会获得这个权利,因此为什么要分一杯羹给别人呢?

当然了,拥有他的同样想法的人占有多数,因此他的话音刚落地,就获得了一片支持的声音,仓颉虽然反对这种声音,但是明白自己人微言轻,如果公然迎战,就是为自己树敌,他又没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功夫,只能是默不作声了。

中外历史的发展都在证明,任何一个新制度的诞生,包括任何一项制度的变革,受到强大旧有势力,利益集团的阻击都是必然的。因为人类自私的天性决定了,在他们占有权利和金钱的时候,根本就不想把已有的利益进行重新分配,所以很多次社会变革都伴随着血腥。这里除了人们的习惯思维外,更大的原因是利益集团会进行破坏。

黄帝虽然对这种反对不满,但是他不能说话,因为他是大王,如果他说话就是强制命令了,会造成很多官员心里的怨怼,因此他就用目光看着大家,希望有人出来替自己说话。

真的有人站出来了,这个站出来的人是风后。作为宰相,他平日的工作量大的惊人,因为制度的不健全,官员的职责不是很清楚,他这个宰相其实成了万能管家婆,每个人遇到麻烦事都会找他,每个部门发生事情他都必须去处理,这就不仅仅是体力吃不消,精力耗损更大,风后后来明白,他不可能熟悉所有部门的业务,到不熟悉的业务部门处理事情,他还得靠那个部门的管理人员,问题是每一个部门都没有专业的官员进行工作,因此很多时候,处理极其简单的事情,也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自己的权力虽然大,只是这种巨大权力所需要的体力和精力他并不具备,因此他并不需要权利过大。后来当秦始皇建立帝国的时候,他手下的宰相李斯就轻松多了,具体工作有六部去做,而且这个六部里都有很多官员,宰相的主要工作是统筹六部的工作安排。后来的宰相就更轻松了。到了两汉的时候,宰相根本就不做具体事情,他的主要职责是为君王选择人才,举荐贤才。但是在黄帝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因为宰相是个全新的职位,没有参照,只能是走到哪算到哪,如此一来,宰相当然就累了。因此当仓颉提出组建官员系统的新方法,他从心里是赞成的,只是他没有想到,仓颉的提议会遭到那么多人的反对,担心自己提出支持会开罪太多的官员就没有说话。只是当他看见黄帝脸上露出不悦之色,知道不说话是不行了,因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帮助黄帝排忧解难,所以就站了起来。

“我觉得仓颉的提议很好,官员分配的细化,可以让每个做事的官员明白自己的职责是什么,某些具体的事情,下面的官员就可以处理了,不必任何事情都闹到**来,因为执掌**权力的大臣有很多必须做的事情,能够把这些事情做好已经不简单了,何必让他们分心呢?各负其责也利于大王对官员的管理。”

风后这一番解答虽然并不让多数官员满意,但是他们说不出更有力度的语言进行反驳,一时间大堂安静下来,然后炎帝又态度鲜明地支持了风后的发言,就更没有人说话了。黄帝看见这个情景,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这是他需要的结果,就宣布事情就这样定了,下面进行第二个题目的讨论:官员和臣民如何分配土地的问题,这是个更重要的问题。既要考虑官员的个人利益,也要考虑一般百姓的利益,因为只给予官员的利益,社会就不可能安定,而百姓利益过大,又会打击官员的积极性,你不能指望每个官员都大公无私地为国家利益着想。当然最后还有国家利益。

在整个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中,由于工商业处于低级阶段,最大的生产资料莫过于农业,而农业生产必须拥有土地,因此地主这一特殊的利益集团在几千年的华夏历史文明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王莽的改革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触动了地主官僚的利益。同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也是触动了地主官僚阶层的利益。那么在原始社会后期,多数部落已经进入农耕民族,土地的分量自然是非同小可。就是说,你给官员多大官,多高的等级,必须和给予土地的管理权相配套,他们才会产生真正获利的感觉。作为全国最大的地主:黄帝,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如何分配土地就成了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国家的安定。

这一次最先发言的是仓颉,在制定官员等级制度被通过之后,他就明白自己的想法符合黄帝的需要,也符合主要大臣的思想,那么后面的想法就不必要藏着掖着,该亮相的时候必须亮相了,因此他对黄帝说:“大王,关于土地疆界如何分配的问题,我有一个思考了很久的办法,是不是可以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爱卿不必客气,只管说出来就是。”这一次黄帝的回答更痛快,因为仓颉帮他解决了官员职责职称的问题,他就知道,仓颉非常有才干,治理国家必须倚重这样的大臣,所以在说话的态度上就给予了格外的优惠。

“我是这样想的,大王击败蚩尤之后,我们国家的领土已经十分广阔,疆域也非常庞大,为了便于管理,我把土地管辖权利分成八个等级,官阶不同的官员管理不同等级的土地,不知道大王能否认可?”仓颉并没有说出具体措施,像似在试水一样的往外面吐露干货。这除了地位的原因,更主要是性格使然。

“八个等级?”黄帝沉吟了一会,开始感觉分层太多,后来就想到了仓颉把官员也分成了八个等级,土地分配应该是配套的,这才恍然大悟,明白这些想法仓颉已经成熟了,只不过自己没有问,他就没有拿出来,那就让他拿出来看看。“好,爱卿只管说就是。最好从低到高去说,这样大家会听的更明白。”

“好的,既然大王同意了,我就不客气了。”随后仓颉就说出了八个等级的土地疆域的分配方式。基础是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一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一州,全国共分九州。九洲的称呼就来源于黄帝时期,后代的沿用就更广阔了。

这种土地和官员等级配套的分配制度在当时来说,是有跨时代意义的,它和部落首领占有土地人口的不同之处就是,官员是**任命的,官位不是世袭的,这一点和秦始皇之后的家天下不同。**可以任命你做官,给你等级,随时也可以夺取你负责管理的土地和等级,真正的权利并不在你手里,说穿了,你是在为**打工,这就堵死了你起兵造反的道路,因为军队属于国家的,地方上只有维持社会秩序的警察。如果你想靠警察造反,那是找死。而当时的人们因为普遍没有文化的原因,还没有浓厚的官本位的思想,只要有点力量的部落首领就可能造反,每一次造反,或者部落之间的战争,对于社会都是一种破坏,都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必要的和平时期就是社会发展最需要的舞台。正是因为有了国家这个建制,有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黄帝领导的国家,相比于那些还处于部落时期的部族,生产力的发展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有了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国家自然安定,富裕,因此在黄帝统治的后期,国家多年来都没有战争,这是因为多数部落都比黄帝的国家弱小落后因此没有谁敢惹黄帝领导的国家。民众生活安定,人口繁殖快,中华民族的强大底盘就这样打下了,这样的功劳是前无古人的。

看见仓颉说完,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黄帝感觉满意,就问仓颉。“官员管理的土地是划定了,还有百姓那一块怎么弄?”

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别人可以不考虑百姓,黄帝自己则必须考虑。虽然那个时候的黄帝不可能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民粹的思维,但是同样知道百姓是不能得罪的,知道一旦百姓起来造反,屁股底下的椅子不能稳固,因此他不能不问这个问题。

“大王,这个问题不易在今天的会议中讨论,因为我们国家的土地新增加了很多,需要重新丈量,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但是臣已经有了初步想法,就是把全部土地按照方块来丈量,最后归为‘井’字田,傍边的部分为私田,允许私人耕种,像国家交税。中间部分为公田,由国家出人管理,雇人耕种,简称这种分配方法为井田制。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人人有田种,国家有公田。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国库里可以拿出粮食进行赈灾。有了兵祸,国库里的粮食就是军粮,不用临时对百姓增派。”

虽然仓颉并没有更具体的提出土地如何分配给百姓,但是大概的轮廓出现了,而且兼顾了国家的利益。因为除了百姓种地上缴的税额之外,国家还有公田,而且公田的数目不会小,公田的作用也基本明确,说明仓颉的确是用心考虑的。黄帝就面带微笑地把目光投向炎帝,因为黄帝觉得,这个问题炎帝更有发言权,在他的国家里,最懂百姓的官员应该是炎帝。

炎帝当然明白黄帝是让他表达看法,就站起来说:“仓大夫的总体思路是对的,只是具体怎么实施还要研究。例如土地有好坏之分,可是税收又没有办法定的过细,有的土地挨着河道,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的土地肥沃,有的土壤情况一般,是不是划分井田的时候把这些都考虑进去。土地优越的地方,井田的规模适当地缩小,土地贫瘠的地方,井田的规模适当地增大,这样就不会造成过大的差异?还有,家里人口有多少之分,有贫弱之分,是不是也能够适当地照顾?”

“这个完全可以做到,只是需要做事的官员工作细致一些了,可以在丈量土地的同时,做一下人口统计,分配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了。”黄帝说,他感觉这些枝节问题等到官员到任后,他们应该能够解决,所以算不上是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也很关键,分给农民的土地属于农民的,还是国家的?如果属于农民个人的,土地就可能出现买卖。”炎帝是最先在本族建立商业市场的,所以懂得商业利益的巨大惯性。

“这个必须明确,土地是给农民耕种的,不是个人的财富,不能买卖。”黄帝的话封死了这条路,因为他知道,一旦土地允许买卖,很多土地就会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就会造成很多农民没有地种,社会秩序容易出现混乱。建立一个安定的社会是他的目标,所以他不会给部分不安定因素留下缺口。黄帝说到这,故意看看大臣们,大臣们并没有反应,因为这些具体问题,他们不是很明白。

折叠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