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五帝正传>五帝正传第十七章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五帝正传第十七章

小说:五帝正传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3/9/25 14:39:15

五帝正传第十七章

关于黄帝的死,来自民间的传说都是说他升天为神,其实这种说法很好理解,因为他为华夏民族做了太多的好事,又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因此人们不希望他像平常人那样的死去,就给他选择了另外一种死法——升天为神。这个故事其实在告诉所有的人,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为民族做了巨大的好事,民族是不会抛弃你的,一定会世世代代祭祀你,奉你为神。

那么当黄帝健全了国家机器,当华夏民族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家,” 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创始人,使命已经完成。剩下的日子里,他更多的可以享受安宁和快乐。黄帝本身喜欢音乐,晚年的时候,几乎在闲暇的时候,整天陪伴他的就是乐曲,但是并不是说他不做事情。因为他必须考虑百年之后,谁来主宰这个国家。如果按照后世的的世袭制做法就简单了,黄帝有二十多个子女,随便拽出一个做继承人就是了,但是黄帝是伟大的君王,思维不会这样狭隘,不会只想到家庭的利益,他更多的是要想国家的前途,国民的未来,如果说当时有公而忘私的人,黄帝就是当之无愧的首选。

不错,黄帝的子女的确不少,只是他的正妻嫘祖只给他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昌邑,一个叫玄嚣。问题是在黄帝眼里这两个儿子都不具备管理国家的本事,昌邑喜欢享受,感兴趣的是吃喝玩乐,黄帝当然不敢把国家交给这样的人去管理。玄嚣到是没有昌邑那么混球,但是大脑反应迟钝,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资质平常。如果一个资质平常的人去管理偌大的国家,国家非出现混乱不可,如此一来,黄帝和大臣辛辛苦苦创立的国家,就可能会葬送在他的手里,因为在中原的周围,还有很多没有归于王化的部族,他们的眼睛在大睁着,觊觎黄帝国家的富庶,准备取而代之。遇到昏君或者庸君,他们当然不会放弃机会,战火就会重新燃起,黎民百姓又会饱受战乱之苦,这是黄帝绝对不想看见的。因此选择什么人做国家的治理者,是黄帝后期要做的主要功课。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黄帝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黄帝正在皇宫写书,是关于农业和医药方面的书籍。自从炎帝去世之后,黄帝就像被砍掉了臂膀,因为炎帝在的时候,农业和医学是由炎帝在主管,在新的王国中,农业是顶顶重要的大事,但是有了炎帝这个出色的专家,黄帝当然省去了很多心思。现在炎帝没有了,他只能亲自去管理,因为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王国的生存。所以想到百年之后,没有恰当的人去管理,是会留下巨大的祸害,因此黄帝决定写书,把炎帝留下的许多耕种方法,还有自己的发现形成了文字,留给后世应用。突然王宫门外传来了大声喧哗,甚至有兵器的碰撞声。黄帝急忙站立起来,拿起宝剑走了出去,结果看见了一脸怒气,状如风虎的刑天,台阶下倒下了两名侍卫,很显然,他们是被刑天杀死的。

那么刑天为什么一个人独闯皇宫?来找黄帝拼命?难道他疯了?不错,刑天是疯了,是被气疯的。原来蚩尤被杀死之后,蚩尤组建的部落联盟就土崩瓦解了,多数部落在力牧,常先大军的追击下,要么溃不成军,要么高举白旗。刑天则带着部落子弟逃回了原来的驻地,只是同样损失惨重,部民剩下的人口不到原来的一半,而且大家都口出怨言,不再信服刑天,无论刑天怎么做工作,还是不断有人逃走加入别的部落,甚至有部分人干脆投靠了黄帝的国家,这让刑天非常沮丧,无奈,转而就变成了愤恨,刑天觉得之所以形成今天糟糕局面,都是拜黄帝所赐。这种情绪天天在积累,弄的他除了练武,别的事情都不愿意去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部落一天比一天衰退,人口一天比一天在减少。

刑天这个人是非常自负的,投靠炎帝的时候,是炎帝最倚重的大将。结果炎帝投靠黄帝之后,因为黄帝开始时候处理部族问题方法失当,炎帝手下的重臣没有受到重用,后来连炎帝本人都被发配到了荆楚,刑天自然一肚子不满,多次和夸父一起动员炎帝起兵造反,都被炎帝拒绝了,这是因为炎帝看见了黄帝的雄才大略,黄帝所建的国家,相比他们的部落联盟拥有极大的优势,造反只能是自受其辱,所以劝他们承认现实,安心度日。后来蚩尤造反果然兵败被杀。问题是,他和夸父一样,哪里会安心度日,他不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日子的那种人?因此当蚩尤大军攻打黄帝,黄帝的大军屡战屡败的时候,感觉黄帝的末日要到了,而蚩尤讲究江湖的主人显然比黄帝更符合他的心思。就和夸父,雨师商量后,偷偷地投靠了蚩尤。

果然,蚩尤对他们不错,非但没有歧视他们,反而把他们依为心腹。他们既然得到了在黄帝那里得不到的信任,当然愿意为蚩尤卖命。却没有想到,在涿鹿大战中,黄帝部下出了个应龙,此人异常彪悍,他和夸父双战应龙,还是被应龙的方天画戟戳死了夸父,如果他不是机警,侥幸逃脱,只怕也会死在应龙的手下。命虽然捡回来了,蚩尤却战死了,部族联盟也解体了,他刑天变成了孤魂野鬼,无家可去,成了无国可投的可怜虫,部落的子民对他也失去了信任。这种日子哪里是刑天能够过的?但是他只能忍耐,因为黄帝手下有应龙,力牧这样的大将,他不是对手。

忍受了几年的孤寂,探子回来报告,应龙回到了自己的部落,从新去过无拘无束的野人生活了,力牧也因为劳累过度,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刑天觉得机会到了。两个他最忌惮的人不在黄帝的身边,他自信天下没有对手了,报仇的机会到了。就一手提宣花斧,一手拿着盾牌出发了。结果因为没有人有能力阻挡,就让他杀到了王宫门口,直接叫板黄帝了。

黄帝虽然几年没有上阵杀敌了,但是功夫并没有撂下。因为当初犯过糊涂,剿灭蚩尤之后,黄帝彻底地痛改前非了,不再迷醉享乐,生活也变得简朴了,对于女色敬而远之,全心全意在写书,整个做派就是明君状态,因此得到了百姓和大臣的一致拥戴,国家也变得一日比一日好。这种情况下,刑天来找黄帝拼命是找死,黄帝自然感觉可笑。心说一个人固执到愚蠢的地步,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黄帝决定不再仁慈,让每一个敢于挑战他的蠢货下地狱,给后世留下标杆,让后人知道,这个世界上最该死去的人不是曾经犯过错误的人,是愚蠢的,有错不改执迷不悟的人。

因此黄帝就冷冷地对刑天说:“刑天,你准备好了下地狱的通行证吗?如果准备好了,孤王成全你。”

“黄帝,不要太狂妄,现在应龙和力牧不在了,看谁可以救你。”刑天大声地吼叫说,还故意挥动了一下闪着血光的宣花斧。

“只要我一声召唤,能够要你人头的大将多的是,他们立刻就会前来。但是孤王感觉那样做便宜了你,孤王要亲手砍下你的人头,让后世的人看看,乱臣贼子就是这个下场。”黄帝大笑地说。

“好啊!我就是要看看谁会要谁的人头?今天我就看看是你的三十六路天罡剑厉害,还是我的十八路宣花斧厉害。”刑天狞笑地说,说完不再费口舌,劈面就是一斧,用的是开天辟地的招数。据说这个招数是盘古留下来的,力道十足。

黄帝当然没有客气,闪过刑天劈来的大斧,回手就是一招举火燎天,对准的是刑天的上三路。刑天用巨斧阻挡,两股兵器发出了相撞的声音,黄帝顺势把剑锋向下滑,一招直捣龙庭就奔向了刑天的心口。刑天没有想到黄帝的剑法这样溜滑,速度极快,有些忙乱,勉强用盾牌挡住了黄帝的利剑,但是黄帝的剑招又变了,变成了天罗地网,这一招其实是几招的组合,剑雨纷纷,你看不出哪里是实,哪里是虚,刑天眼里看见的都是剑芒,所以才叫天罗地网。

刑天大骇,这才知道黄帝的天罡剑法果然名下无虚,变化繁复,剑气森森,能够把宝剑使的轻重自如,只能是一流高手。退一步的刑天暂时采取了守势,这样一来被动减轻了不少,因为刑天的利斧加盾牌,一攻一守是最好的工具,如果刑天只守而不攻,几乎没有破绽。

但是黄帝明白,刑天做防守状固然没有破绽,但是不可持久,因为刑天的两样兵器分量都重,时间长了,就算刑天力大如牛,也有力气耗尽的时候,那时候空隙还是会出现的。黄帝一生厮杀无数,战场经验无人可比,什么样的情景,采取什么样的战术,一点都不会错乱。因此片刻之后黄帝的剑法又发生了变化,看起来东一剑,西一剑的,杂乱无章,其实虚招后面都是实招,只要刑天疏忽,就可能着了道。当然刑天也是战场上的大行家,虽然看不出黄帝的剑招要打哪里,但是守护好自己的营地是必须的,因此刑天并不围绕黄帝的剑招转,而是用兵器守护主要部位,如果抓住剑招漏洞,就用斧子和盾牌硬磕,他的兵器重量超过黄帝的剑,硬磕自然不吃亏。

黄帝本身是习惯用脑子说话的人,当然不会和刑天斗力气,尽管斗力气也不会输,因此黄帝就有目的去耗费刑天的力气,把三十六路天罡剑使的出神入化,虚实并用,让刑天无法判断哪一招是实,哪一招是虚。如果刑天的智商够用,已经缠斗了这样久,应该对自己的基本能力有个正确判断,感觉不敌,就应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刑天却没有这样做,一味的和黄帝斗法,结果就是力气越来越小,到他发觉力气不够用,准备进行最后反击,拼死一战的时候,体力上没有这种可能了,因为黄帝看出刑天的后劲不济,就加紧了攻击招数,连续使出天罡剑中最凌厉的招数:鹰击长空。刑天满头大汗的去抵挡,结果是忙中出错,力气用尽,被黄帝一招击飞了宣花斧。刑天大骇,就手举盾牌去砸黄帝,黄帝一个错步闪开盾牌,利剑对准刑天脖子横扫过去,就见一道血箭喷出,刑天硕大的头颅硬生生地被剑锋切割下来,眼见是不能活了。

关于刑天的死,在神话传说中有很多版本,大家都把他树立为失败的英雄,这是被古代儒家博士误导所致,历史的真实就应该写就,失败就是狗熊,就像后来的项羽一样,被历史树立为悲情英雄,这当然是很多人被司马迁所误。

当然,这件事黄帝自己很快记不住了,现在他最大的麻烦是九黎族。蚩尤虽然死了,但是蚩尤的阴影还在笼罩着九黎族,因为蚩尤活着的时候,以宽厚的方法对待臣民,很多臣民仍在怀念他,不肯接受黄帝设立的国家大法,违法乱纪的情况不时发生,黄帝当然要用法律对他们进行惩处,情况虽然有所改变,只是隐患仍旧很大。九黎族是个大族,部众绝大多数是愚民,黄帝明白对于愚民讲道理是对牛弹琴,但是又不能杀人过多,那样会激怒他们,不利于黄帝要做的,天下**的治国方针。接连派了几任官员前去管理,结果收效甚微。黄帝就做出个大胆的决定,派颛顼去做九黎族的首领,只是这个建议刚刚提出,首先遭到了风后反对,他感觉九黎族是个螃蟹窝,谁进去都可能拔不出脚来,最后只能是灰头土脸的退出来。而在黄帝的儿孙之中,最有头脑的就是颛顼了,看黄帝的意思,他的王位继承人不准备给两个儿子玄嚣和昌邑,颛顼的可能性很大,如果颛顼到九黎族栽了,就留下了巨大污点,让他继承王位容易遭到非议。

这个时候的王位传承还没有一定的规矩,不像后来必须传位给亲生儿子,而且必须是正妻生的,哪怕这个亲生儿子是个傻瓜,也不能传位给别人。到了周旦制定完周礼之后就更严格了,不但必须传位给嫡出的儿子,还必须传位给大的,哪怕小儿子的智商德育高于大的十倍也不行,这叫传长不传幼。因此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阿斗刘禅和傻子司马衷当皇帝的笑话。皇帝看见两个亲儿子才干平平,昌邑做人还不怎么样,当然不会把王位交给他们,而昌邑的儿子颛顼很小就显示出了聪明才干。玄嚣做东夷族首领的时候,因为欣赏颛顼的才干,十几岁的颛顼就被玄嚣借去治理政事,而颛顼果然不孚众望,帮助玄嚣把东夷族的事情治理的井井有条,信息传回朝廷,震动了朝野,当然也震动了黄帝。一直在为继承人烦恼的黄帝,仿佛在暗夜里看见明灯一般,没有想到自己要找的人就在自己身边。虽然颛顼展示了自己的才干,黄帝还是决定给予更严格的考验,如果考验合格,颛顼才可能是王位继承人。在黄帝的脑海里,执掌国家权柄的人必须是最优秀的,选贤继任是必须的。

那么九黎族为什么被黄帝视为颛顼能否胜任君王的分水岭?在那个部落素质普遍偏低的时代,九黎族的人表现更差?事实的确如此。首先九黎族人普遍没有文化知识,过于愚昧,我们都明白,愚昧的人不是听不进道理,当然也分不出什么是道理,还非常固执,对于过去认识的事物有着花岗岩一般的固定,他们中的多数人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面对黄帝新建国家所体现的全方位优越性视而不见,要知道蚩尤的失败并不是部落联盟人数不够多联盟不够强大,是新旧两种制度的博弈,新制度打败了旧体制,所以蚩尤领导的联盟在胜利的情况下可以一往无前,但是面对失败的免疫功能就十分脆弱,只是一次性失败就土崩瓦解了,如果九黎族的人稍稍有知识,有文化,不用别人指教,自己就可以总结出原因,但是他们没有这个本事,面对铁一般的事实,各个固执地认为,不是黄帝的国家打败了蚩尤,是他们对鬼神敬拜不够,关键的时候没有得到鬼神的帮助,因此说蚩尤败在黄帝手里,不如说是败在鬼神的手里。这种认识导致了族民看不见进步社会在变革中的巨大优势,反而认为黄帝是用不光明的手段战胜蚩尤的,由此得出结论,蚩尤没有死,只是变成了大魔,由此祭拜蚩尤,崇敬鬼神成了他们生活的指南。

当一个落后的种族被畸形的信仰捆绑,改变他们当然是吃力的,而对于黄帝来说,这是必须的,因为九黎族是个大种族,让他们尽快融入现有的种族中,和黄帝领导的种族融为一体,成为华夏民族的统一民族,接受华夏民族的正宗文化,信仰,最终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份子,是考验颛顼是否具备做君王的试金石。风后之所以反对,当然是怕颛顼考砸了,因为他知道这个难度有多大,有时候并不是人力能够做到的。如果因为这个原因而没有选择颛顼做继承人,对于颛顼本人是不公平的,对于国家来说是不幸的。因为在风后看来,颛顼已经足够优秀,至少他没有发现比他更优秀的继承人,所以为此他和黄帝进行了几次大的争论。让风后感到绝望的是,黄帝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少有的固执,这让他只能是困惑和无奈。因此他在背后找到颛顼,对颛顼坦率地述说了去九黎族工作的难度,并且告诉颛顼,如果感觉没有把握就竭力推迟,哪怕暂时因此得罪黄帝,也比事后失败的效果要好。结果让风后又是一个没有想到,颛顼并没有退出的意思,反而对风后说,不试试怎么知道能不能成功?

风后听见颛顼这样说是因为颛顼年轻,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艰难,就反反复复对九黎族部民愚昧的程度进行了剖析,颛顼却对风后说:这些情况他了解,作为一个未来的君王,他没有权利抛弃任何一个子民,现在的九黎族不是蚩尤的九黎族了,他们同样是黄帝国家的一份子,改造他们,让他们融入华夏民族是他必须承担的责任,因为他必须爱护每一个治下的子民。

风后无语了,他没有想到这样一番话会出自还是孩子的颛顼嘴里,由此进一步看明白了颛顼的志向和抱负,感觉国家幸运,黄帝幸运,有这样优秀的青年才俊做继承人,就不再劝阻了,只是不住地提醒颛顼。如果想改变九黎族的风俗,首要的是改变他们的信仰。如果他们的信仰和黄帝治下的民族是一样的,后面的事情就好做多了。颛顼感觉风后的提醒的对,因为在隐隐约约中,他也看见了问题的棘手,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选择。

颛顼的早熟和他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因为幼儿时候就表现出了机灵和聪明,黄帝就非常喜欢这个孙子,一直把他放在身边,这让颛顼早早离开了父亲昌邑,这是他幸运的开始,如果他在父亲家里长大,接受的是父亲昌邑那个环境,那样一种教育,结果就可能是另外一样,因为颛顼父亲昌邑喜欢的是吃喝玩乐,做人,做事浮夸,自以为自己是黄帝的儿子,感觉自己高人一等,事事都要显示自己比别人高贵,因此吃要最好的,穿要最好的,玩要玩别人玩不到的,选择女人只选择漂亮的。就算是个天才,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也只能堕落,懒惰而胸无大志。黄帝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早早就让他离开了京城,这样可以做到眼不见心不烦。而是把颛顼留在身边,亲自教育。早早就命令老师教他识字,给他讲君王的志向,君王的作为,做人做事的艰难,潜移默化中让他按照君王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黄帝明白,他之所以拥有今天,就是因为早早有了远大的志向,十五岁就在部落里担任重要职务,参与部落管理,这才让他明白,自己的潜力有多大,为他后来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当上部族头人根本就没有满足,用更大的渴望鞭策自己,这才驱使自己后来有了建立大部族——国家的愿望,如果不是小时候目标明确,满足一时取得的成绩,他就没有成为东方大国君王的可能。

自身的经历让黄帝明白教育的重要,启迪的重要,所以他经常让颛顼看他如何处理国事,如何对待生活。黄帝当上大王之后曾有一段时间走下坡路,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因此导致了众叛亲离,差一点被蚩尤钻了空子,幸亏及时收手,打败了蚩尤。因此重建国家之后,专门制定了道德法规,就是今天人们熟悉的“六禁重,”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就是要求官员生活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治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命令后土担任狱官,对于犯罪重的判处流放,罪大罪极的判处斩首。

黄帝以身作则,后来的生活非常节俭,不穿绫罗绸缎,不随意出游,很少大宴群臣,唯一奢侈的事情是听音乐,但是舞蹈就免了,因为编练舞蹈过于浪费人力物力。黄帝之所以在颛顼身上下功夫进行教育,是接受了过去的教训。因为过去多年的时间,黄帝的精力都用在了攻城略地,治理国家的事物上,对于儿子们疏于教育,这才导致尽管儿子们拥有一流的物资条件,却因为缺少训导而没有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因此看见聪明的颛顼,黄帝就吸取了过去的教训,把颛顼放在身边,让他耳濡目染,从小就树立远大志向,自身的模范作用,当然比教科书来得实在。

但是第一个发现颛顼有治国才干的却不是黄帝,而是他的大儿子玄嚣。玄嚣其实并不混,也不昏,只是酷爱音乐,性格暴躁,这样的品性落在黄帝眼里,做帝王是不合格的,因为这种酷爱容易玩物丧志,所以黄帝早早就把他撵出京城,到山东曲阜一带去管理东夷族,他的儿子少昊和颛顼的关系很好。当玄嚣意外死去,由少昊管理部族,少昊就把十几岁的颛顼借去帮他管理部族。却没有想到就因为少昊这个匪夷所思的想法,到发现了颛顼的管理才干。他不但把少昊交给他的事情做的井井有条,还为少昊治理部族出了不少好主意,因此年少的少昊居然把自己管理的部族搞的生气勃勃。当少昊回到京城对黄帝述职,黄帝问他如何会把部族治理的有模有样。少昊就不吝赞美地,把颛顼的贡献对黄帝说了,黄帝这才知道,他这个孙子不仅仅是聪明,而且不是一般的聪明。就把颛顼要了回来,放在自己身边去做事。

颛顼果然不孚众望,把黄帝交代的事情总是做的很好,所以黄帝才有意识地给颛顼加码,让他独立去九黎族做统帅,他要看看面对这个巨大的难题,颛顼能不能够做好,如果这件事可以做好,他就可以放心地把王位交给颛顼了。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