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五帝正传>五帝正传第二十三章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五帝正传第二十三章

小说:五帝正传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3/10/1 18:36:44

五帝正传第二十三章

随后颛顼就问湖鱼,黄帝的离去造**心混乱,有人就借用这个机会在兴风作浪,而找到黄帝其实很难,时间也会很长,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大王,小民有一个问题要问大王,为什么黄帝已经辞职了,他的失踪仍旧引起朝野震动,甚至有人造谣说是你害死了黄帝,这样明显的恶意攻讦为什么还是有人信?道理很简单,黄帝在民众眼里不仅仅是个大王,已经成了神氏符号,精神依托,因此他老人家在不在台上,仍旧是大家心目中的大王,黄帝这个位置是长久以来根植在人们心里的,和职务没有关系,所以大家发现黄帝离去,很多人就不会生活了,不知道国家遇到事情谁是他们的主宰,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黄帝在大家心目中是神,那么这个世界是凡人的世界,神是要回归上天的。只要让民众相信黄帝已经归位了,所有的谣言就会不攻自破。不知道大王是怎么想的?”

颛顼听到这,就把定水提出的在南郊建祭坛,祭祀黄帝升天的事情对湖鱼说了。湖鱼听后连连说好,还对定水伸出了大拇指,因为他明白,定水能够出这样的主意,说明他已经看破民众的迷信心里,因而要利用这种心里,这样的人当然是能人,颛顼身边既然有这样的能人,怎么可能做不好事情。

“定大夫的办法非常好,不过要抓紧去做。”湖鱼说。

“大王,微臣已经老朽了,出不出山无关紧要,如果大王觉得犬子还有点用处,就着力培养他,让他为国家出力,老朽就是归西了,心里也踏实。”半天没有说话的风后,看见颛顼对湖鱼的提议感兴趣,就趁机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因为他也觉得,湖鱼是个理政的人才,放在田野里就荒废了,就来个举贤不避亲了。

“多谢老相国,你们父子都是朝廷需要的人才。老相国明天就官复原职,帮助晚辈打理朝廷的事情。至于大公子就暂时留在孤王身边,孤王随时有事情求教。”颛顼见风后举荐自己的儿子,知道老人家一心为公,所以才不避嫌疑,很是感动,就说出了自己来这里的目的。

风后当然知道颛顼这样做是为了安抚民心,就对颛顼说:“大王看重老臣是老臣的荣幸,只是大王如果觉得黄帝座下的老臣还有些用处,就不要只是启用老臣一个,这样反倒不美,等于把老臣放在了火山口上,老臣也难以开展工作。”

颛顼听见风后这样说,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因为只是启用风后,等于孤立了风后,别人一定会有想法,说明自己在政事上不够成熟,就一脸歉意地对风后说:“老相国指教的没有错,是孤王虑事不周。请问老相国,您看谁还可以出山?帮助孤家?”

看见颛顼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虚心地像自己求教,风后感到欣慰,认为黄帝的确有眼力,没有让昌邑接大位,而是任命了他的儿子,这个颛顼虽然年轻,知错就改说明人品高贵,这样的人为君,国家一定会兴旺。心里这样想,嘴上就不客气了,接连推举了大鸿,祝融和仓颉几位老臣,而且建议颛顼把祭祀黄帝升天的活动交给仓颉负责,因为他在黄帝手下一直负责礼仪,祭祀方面的事情,可以驾轻就熟。颛顼当时就采纳了,感觉这一次来风后的封地没有白来。

随后的一切就按部就班地行动起来,几天后南郊的祭祀高台就搭好了,仓颉把祭祀时间选在了下午四点,此刻正是夕阳晚照的辉煌时刻,祭台上早已经点起了一蓬蓬香火,袅袅的炊烟在祭台上面形成了云霞,在台下参与祭祀的百姓是人山人海,京城的百姓倾巢出动了,大家听说祭祀黄帝升天,谁肯放过这样的机会?在他们心里黄帝当然不会死,升天是必然的,如果在祭祀的档口,黄帝显灵被错过,岂不是终身的遗憾。

仓颉做这种事情是行家里手,祭台选择的高度,祭祀选择的时间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他还命令宫廷画家绘制了几幅黄帝的肖像,这些肖像用木板固定好,到了祭祀的时间才拿出来,在氤氲的烟气中,台下的百姓抬头看去,就像黄帝活过来一般,因此肖像刚刚出现,台下的百姓就跪了一地,在祭祀将要结束的时候,宫廷乐师奏起了音乐,随着乐声响起,颛顼亲自把黄帝画像点燃了,然后抛向了空中,在烟气缭绕的气氛中,黄帝飘飘荡荡地飞向了空中,在残霞的辉映下,就像有人在升临仙界一般。

“万岁,万岁,万万岁!”正在磕头的百姓不约而同的高呼起来,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看见了黄帝的降临。事后为了弄假成真,颛顼命令在祭台不远处建了一栋庙宇,里面专门供奉黄帝的雕像,自己每逢初一,十五都来祭祀。一场天大的信任危机,就这样被颛顼化解于无形了,当然,这得意于他手下有高超人才。

由于安定了人心,又请出了风后等老臣出山,内部的骚乱算是安定下来,不过颛顼刚刚喘了口气,北部的边界警报接连传来。原来在黄帝建成国家后靠近幽燕地区的居民不时地会受到流民的骚扰,只是因为黄帝国家的军力强大,他们只能占点便宜就走,不敢深入内地,不敢过分扰乱。但是在黄帝卸任的前期,这种情景已经有所改变,因为幽燕地区的丛辽祖族出现了个勇武彪悍的酋长公孙大衣,他用武力镇服了燕山脚下的大大小小的不少部落,大家就奉他为混世魔王,以他的号令为准则。他自然不再满足已经拥有的地盘,又知道黄帝治理的国家富庶,土地肥沃,就把目光瞄准了冀州一带。只是在黄帝活着的时候,忌惮黄帝的威名,没有敢于大动干戈。到颛顼继位之后,知道颛顼是个二十岁不到的青年,从心里瞧不起颛顼,因此不再顾忌,开始了大肆掳掠,主要的目标是抢粮食和布匹,冀州一带的边防军虽然多次出兵据敌,但是胜少负多,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往京城方向逃难。如此一来,边防军没有了当地百姓支持,更加不是公孙大衣的对手,不久冀州靠北一带的很多城池都被公孙大衣占领了。

颛顼虽然早就接到过报警,只是因为内部混乱,没有办法出兵。现在虽然也不是出兵打仗的时机,但是对手已经欺负到家门口了,继续无动于衷,百姓会怨气冲天,会认为新任大王软弱,对朝廷会深深失望。颛顼本人的个性也决定了,不会被别人欺负的,因此他感觉再不能无视边界的骚乱了,就在朝堂上召集群臣商讨如何处理边界的事情。

风后第一个站起来发言,他是资格最老的丞相,又是两朝老臣,还是颛顼亲自请回来的,算得上是位高权重,因此他不说话,别人是没有资格抢先发言的。

“边界被骚动的问题,由来已久,黄帝在的时候就时有发生,道理很简单,对比华夏国家,周边的部落是全方位落后,在他们看来,华夏国家就是土豪,就是肥羊,看着就眼红。妒忌,贪馋会驱动他们伸手,可是他们又不愿意接受国家的制度管理,不愿意接受先进的种植技术,因此就很难追赶黄帝的国家。如此一来就剩下了一个办法:掠夺,因为这种方法简单,容易。有人可能会说,以黄帝的勇猛彪悍,怎么会忍受这种欺辱?当年和蚩尤大战的时候,黄帝在军事实力上是居于劣势的,黄帝都没有退却,而是屡败屡战,最后在涿鹿,一战消灭了蚩尤兵团,对边界的芥廯之痒怎么就拿不出办法?这个道理很简单,不是黄帝拿不出办法,是因为在政治上,经济上考虑出兵不划算。如果在边界常年驻守大军,费用是很高的,而且黄帝国家因为占居中原地区,是华夏民族的中心地带,四面受敌,国家也没有那么多的军队可用。或许有人会说,士兵不够可以招兵啊!不错,国家有这个人口基数,问题是,国家养的军队越多,在经济上消耗就越大,最后会因为部队过多,把国家的经济拖垮的,所以一个国家能够养多少士兵,是和这个国家的经济能力分不开的。打仗不仅仅是打军事,还要打经济。那么派出大军去追击总可以了?不错,这是个办法,黄帝尝试过,但是效果不好。因为我们大军到达边界之后,他们早就望风而逃了,不和黄帝军队正面交锋,可是等黄帝军队走了,他们又回来了,照旧是烧杀抢掠,常常弄得黄帝国家人困马乏,靡费不少钱财,最后一无所获。”

风后虽然没有说出自己对出兵持什么态度,但是这段话的中心意思非常明了,就是从经济上考虑不划算,这样的仗不能打,打的结果就是劳民伤财。

“老相国的话固然有道理,但是我想问的是,边界的子民也是大王治下的民众,难道我们就看着他们受欺负不管?长久下去朝廷在他们心里可就没有了位置,如果对朝廷失望,他们背叛朝廷都是可能的。”长仓是坚决主张出兵的主战派,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大王的称职不称职,首先要看百姓有了困难的时候你是什么态度。如果袖手旁观,甚至无动于衷,百姓凭什么信任你?做你的子民?应该说,长仓的想法代表了很多少壮派的青年大臣的想法,他们绝不会让自己的国家忍受别人欺负的。

“处理国家大事不能凭着情绪去做,必须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打仗不是小事,牵一发而动全身,老相国的分析足可以让我们看出,出兵一定要慎重。这两年我们的农业收成并不好,仓库里的粮食减少了很多,国库的收入在严重下降,这个时候出动大军,朝廷是否能够消耗得起,必须要慎重考虑。”

这一次说话的是大鸿,他当年是黄帝手下能征惯战的大将,可以说是在战场上多次地出生入死。连这样一个百战将帅都反对出兵,会场的气氛不一样了,因为长仓等人毕竟没有经历过大型战争,可以说是年轻气盛,嘴上没毛,办事不牢,颛顼就前后左右看看,看见一时间真的没有人说话了。就把目光落在了定水身上,希望他能够据理力争,支持出兵,因为颛顼非常想出兵,他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荣誉,百姓的信任,敌人对自己的蔑视。作为一国之君,当子民生灵涂炭的时候无动于衷,他感觉不配做君主了。

其实颛顼不知道,黄帝当政的时候,边界也时常有**,但是规模很小,像这样大规模的入侵是没有过的,现在他们之所以敢于这样做,还不是看颛顼年轻,没有经历过战争。颛顼明白这个道理,心里是委屈的,感觉公孙大衣看错了人。他颛顼没有经历过大仗不假,但是不代表他就不敢打仗。他是黄帝的嫡派子孙,黄帝的后代怎么可能怕打仗?但是他也明白,打仗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如果大臣都不支持自己,自己就是想打,这个仗也没有办法打,因此他才希望亲信大臣出来说话,为自己站台。

定水当然明白颛顼看他的眼神是要他说话,就是颛顼不看他,他也是准备说话的,只是他一直在想,用什么样的语言可以打动这些老臣,因为这些人都有资历,也有主见,一般的话不容易让他们宾服,只有从战略高度去说服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这是一场不能不打的战争,他们才可能放弃自己的主张,因此他一直在找点。这会儿被颛顼的眼睛一刺激,灵感真就涌上了脑海,于是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

“诸位大臣都是老成谋国的国家干才,所说的话不无道理,只是晚辈有一点不同的想法,想对大家说说。就目前的局势来说,看起来不应该打仗,因为大**刚登基,国家内部还没有彻底安定,地下反对势力也没有偃旗息鼓,还可能利用时机捣乱破坏。外部的敌人之所以敢于捋虎须,就是奔这一点来的。问题是,我们的边界不太平并不是一处不太平,只是另外几个方面,没有幽燕方面闹的嚣张。如果我们因为内部不够安定,置边界民众的安危于不顾,就会给另外几处边界的捣乱分子传递新朝廷软弱的信号,这个时候他们也同时起事,朝廷就会四下冒烟,八下起火,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因为丛林法则还是眼下世界奉行的法则,让他们感觉朝廷软弱,他们就会来欺负你。难道那个时候我们还要避战?其实想想,到了那个时候就是想避战也躲避不了,所以有的时候打仗是以战止战,用主动进攻的态势去制止战争,而逃避反而会惹祸上身。大家都知道,猛兽不会因为你不去攻击他他就变得仁慈了,因为猛兽的本性就是贪婪,掠夺是猛兽的天性。至于说打仗要死人,农业生产会受到影响,国库的钱财被靡费,这是实情,但是和国破家亡比起来,损失一些钱财就是小事了。只要我们打退了敌人的骚扰,保证了边界太平,让百姓能够安安稳稳过日子,损失的物资,钱财很快就会得到弥补,所以我认为,不是我们和幽燕族打不打的问题,是如何打的问题。是能不能打赢的问题,因为这是大王继位之后的第一仗。”

“我觉得定水大夫说的有道理,该打的仗一定要打。除了北边的幽燕族,东面的共工族也在蠢蠢欲动,他们自从反叛出国家之后,过去一直很老实,和我们的关系是井水不犯河水。自从大王登基后变了,经常在边界挑衅不说,还把手伸进我们内部,和内部对朝廷不满的势力相互勾结,我看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早晚要对朝廷不利。所以我们就应该先收拾了北边的,给共工以震慑。如果我们不出兵,他们就可能认为当今的朝廷软弱可欺,会勾结在一块,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腹背受敌,仗就更不好打了。如其受制于人,不如主动攻击敌人,把主动权抓在自己的手里。”

这一次说话的是祝融,他本来就是主张出兵的,只是看见风后和大鸿反对出兵,就没有说话,因为他知道这两个人在朝廷中的分量,自己本来就不是圈子里里面的人,但是颛顼当政之后把自己请回来,祝融是很感动的。现在听见定水的一番评论,哪里还忍奈得住,索性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他是负责东部边界安危的主官,对于共工部族的动向洞若观火,也给颛顼提过醒,颛顼只是告诉他继续监视对方的动向,并没有具体的指示。但是他已经看出了共工的用心,清楚这一仗早晚要打,所以才认为不能无视北部边界的骚乱。

看见祝融旗帜鲜明地支持自己出兵,颛顼顿时感觉振奋,毕竟祝融是黄帝在的时候有名的战将之一,他的支持就说明了,黄帝的老臣之中并不都是反对打仗的,如此一来他就多了一分支持力量,因此脸上不知不觉浮上了笑容。但是随后木里的发言又给了颛顼当头一棒,因为木里在颛顼手下主管农业,他告诉颛顼和大臣们,就眼下的季节来说,不适合于打仗,因为打仗势必要宣召大批人力,不用说士兵需要补充,后勤辎重的运输,装卸,同样需要大批的人力,而此时此刻正是农忙的时候,田地里同样需要人手。人误地一时,地就误人一年,木里提议,如果要用兵,应该选择冬季,那个时候大家都闲。

木里的话就像在油锅里洒下了一把盐,引起了新的骚动,因为他的话是有的放矢,实话实说而已,你不可能熟视无睹。颛顼又是明君,明白这里面的分量。国家已经连续两年歉收,国库粮食储蓄严重不足,如果今年再歉收,明年就可能出现部分人饿肚子的大事。作为一个君王,颛顼当然明白让百姓饿肚子会出现什么事,因此他也不能不踟蹰。于是在出兵基本上赢得大势的情况下,双方围绕着什么时候出兵开始了新的争论。

君权制直到启建立奴隶社会制度之前,实际上一直没有真正地建立,朝廷遇到大事情,大王并不能熊瞎子打立正——一手遮天,很多人都有发言权。朝堂虽然由权贵主宰,只是大家都有建议权,大王也很难专权,就是说,朝廷的最高权力机构,其实还带有不少部落性质的**,因此这个时候的大王照比后来的帝王可以一言九鼎来说,办事效率不是很高。何况黄帝建立的国家只是国家的初级形式,和真正的君主制国家还有很远的距离,真正的君主国家是在启继位之后进行了深度的制度完善,只是眼下颛顼刚刚继任大位还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因此朝堂争论还必须存在,颛顼也只有根据大家的提意,选择多数大臣同意的意见才能够实施自己的政策方针,因此每一个在场的大臣都有话语权。

看见颛顼的眉头又紧皱起来,一直没有说话的土生发言了,他主要是驳斥木里的主张,土生的意见是,劳动力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每个家庭都有数量不等的妇女,她们本身就是劳动力,除了极度危险的作业不能够参与,其余的劳动可以加入。土生之所以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到了原始社会后期,虽然由母系社会转为了父系社会,但是很多母系社会的痕迹并没有消除。在母系社会中,妇女非但可以参与劳动,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主力军。是农业社会的出现,渐渐地让妇女退出了主宰社会的行列,但是并不是说她们就彻底脱离了社会活动,因此土生提议,如果地里耕种的劳动力不足,妇女是可以顶替的。在很多贫民和奴隶家庭里,妇女是全员参与生产劳动的。

土生的话就如拨云见雾,让颛顼刚刚堵塞的心豁然开朗了。而随后让他更开心的事情出现了,一直没有说话的湖鱼也开口了。湖鱼之所以一直没有说话,因为他是第一次参与朝廷重臣的会议,还因为他的父亲风后也在会场,而他的观点显然和风后的意见不同,怕因此引起争执,影响父子之间的感情,更怕同意出兵的意见是少数,而自己人微言轻却站在了少数人一方,给颛顼留下遇事不明的印象。现在的他看出风向已经转向了同意出兵的方向,当然要推波助澜,让这件事可以成行。

“大王,小民认为不但可以出兵,而且借出兵的机会,朝廷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湖大人,你这个更大的作为指的是什么?”颛顼本来心情有了反转,看见一直不肯说话的湖鱼不但开口了,而且旗帜鲜明地同意出兵,心里就开心的很,见他还有另外的见解,就希望他把更好的理由说下去,进一步夯实出兵的可能性。此外颛顼从一开始就认为,湖鱼是个难得的人才,因此当然希望他尽快地展示出才华,所以故意有这一问。

“大王,小民认为可以借这次出兵的由头,顺势拿下幽燕族一带的土地,让他们归化成为我国一族。”

湖鱼的提议虽然符合颛顼的胃口,但是却把风后等人吓坏了,他们连颛顼出兵打仗都不赞成,而湖鱼的意见不仅仅是要打仗,反而是要扩大战争,这不明显在加重国家的负担?

“你胡说什么?扩大战争?增加国家版图?听起来是很美妙的事情,但是你知道这种做法的后遗症有多大?如果可以让他们归属我国,黄帝老大王在的时候就进行了,哪里会等到今天?”

“父亲大人,孩儿并没有胡说,开疆扩土,让更多的民族归入华夏版图,是每一个有为君王都必须考虑的事情。黄帝在的时候之所以没有去做,在我看来是因为国家缺少识文断字的管理官员,担心拿下这些地方没有办法进行管理,所以在先帝主政后期,主要的施政方针是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在当时来说这样做没有错,但是今天的情形已经不同了,经过这些年的培育,非但朝廷的主要管理官员都能够识文断字,就是没有进入朝廷做官的贫民和贵族中,也有很多人开始识文断字了。有了这样的后备力量,就不愁没有专业的管理人才,所以儿子才认为可以借势顺水推舟,把整个河北置于朝廷的管辖之下。这样做不仅仅是扩大了朝廷的版图,也从根本上消除了北部的边患,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湖鱼并没有因为风后的斥责而退缩回去,反而进一步阐明了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

“你说的北部边界哪里是终点?如果没有终点,战争不是要一直打下去?简直是胡说八道。”风后被湖鱼的强势夺理气坏了,感觉他在凭自己的口舌锐利进行狡辩。

“这个孩儿已经研究过了,终点就在句骊河。有了河流做边界线,就等于有了天然屏障,到那个时候,只要有少数人驻守河边就可以保证边界地区的安全了。”湖鱼并没有退让,而是有理有据的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一下轮到风后等人吃惊了,因为湖鱼真不是在胡说,他连边界的终点在哪里都画好了,说明他是认真的。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