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五帝正传第六十七章小说:五帝正传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3/11/16 17:08:45 五帝正传第六十七章 旧贵族这次出手,表面上看来是要置里屋于死地,其实是把目标对准帝喾的,在他们看来,里屋的罪案一旦爆发,帝喾如何处理都是丢人的事情。 在黄帝建立国家之后,贵族和贫民官员就成了截然对立的两个阶层。在贵族阶层看来,他们理所当然是朝廷的支柱,是国家的主人,贫民阶层就是他们的打工仔,只配做些下等的工作,因此两个阶层的人很少来往,当然不会通婚。就能力来说,贵族阶层的官员的确高于贫民阶层的官员,但是贵族阶层也有自己的问题,一旦他们掌握权力之后就不思进取,贪图安逸了。如果他们遇到的帝王是小富即安的,当然可以安享富贵和权利。可是不幸的是新老贵族遇到的几任帝王,都不是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 颛顼执政之后,因为老贵族暗中擎肘,不思进取,就极力提拔贫民官员,例如里屋,定水和长仓,湖鱼除外,他们都是一般市民出身,这样一来,贫民官员在朝廷就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虽然最大的权利掌握在湖鱼手里,但是湖鱼忠心爱国,不屑于内斗,因此贵族集团的势力在朝廷中并不占有明显优势。在整个朝廷,老贵族势力远远大于贫民集团,被民间的认可度,拥有的财富也不是贫民势力可以相提并论的。以至于贫民集团的主要人物,首先在思想上妥协了,为了靠近贵族集团,想方设法的和老贵族集团联姻, 其实就是变相投靠老贵族集团,一旦被老贵族集团接纳后,这些人很快就变成了新贵族,这种循环在整个华夏历史上多次上演,即使像李世民这种倾向于贫民的英明帝王,朱元璋,刘邦这种草根出身的帝王也没有办法改变。因此到了颛顼一朝的后期,执掌朝廷权柄的,左右朝廷走势的,就是新老贵族,因此即使拥有极大的雄心壮志的颛顼,面对这种情况,在后期也只能无所作为,随波逐流了。 到了帝喾接替颛顼的位置,这种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帝喾当然想改变一些,因此首先从民间找来折箩做自己的左右手。随后又在小吏中提拔了类似里屋这样的寒门世子。其实帝喾做的事情,是每一位统治者都会做的事情:就是不允许一股势力一家独大,那就容易形成尾大不掉,喧宾夺主的局面。只有两股势力去争斗,去竞争,帝王作为裁判,才能够占有最有利的位置,充分掌握朝廷话语权。这既是官场哲学,也是帝王的驭人平衡术的需要。只是他没有想到,所选非人,第一个重要角色里屋就把角色演砸了,被对方抓住了脉门,下面的剧目其实在告诉帝喾:你的想法不对,这些贫民官员根基太差,见钱眼开,经不起任何诱惑,只能成为官员队伍里面的害群之马,官场就不应该有贫民的位置,他们只配做苦力和小吏。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官场走向的博弈,里屋虽然是咎由自取,但是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主动权落入到保守派的手里,如果他们操控了朝廷,帝喾的未来就可能是傀儡。按说帝喾出身在王权世家,应该和保守派是一个阵营的,但是因为理想的诧异,多年在基层执政的观摩,心理已经形成部分贫民情结。就是说,他的执政目标是大家都要生活好,不是贫富严重分化,这其实是帝喾执政的本质问题,因为贫富分化是迄今为止所有政治集团执政的基础,朝廷的支柱一定是贵族集团,这已经成了自然惯性,打破形成已久的执政格局,阻力一定很大。帝喾是明白这一点的,但是他就是要做前人没有做到的事情,这或许就是英明帝王拥有的潜质,他们绝对不会按部就班的去走前人走过的老路。 如何扭转目前的被动,是考验帝喾能不能掌控朝廷的关键。眼下能够帮助帝喾扭转战局,真心和他生死与共的,只有折箩一个人,因此在里屋被卫士送进刑部大牢之后,帝喾把折箩留了下来。 “折爱卿,你看出这出戏里的内核没有?”帝喾问折箩。 “大王,臣一直在想,天朝的官员不可能各个都是清官,贪官应该没有绝户,但是为什么过去没有人去关注这件事?为什么偏偏是里屋被抓?”折箩说到这,没有继续往下说,似乎要留下给帝喾的思考时间,因为他只是在怀疑里面有名堂,并不能确定。再说了,里屋毕竟混蛋,非但**受贿,还做起买官卖官的勾当,这是国法绝对不会允许的,他个人是死有余辜,但是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帝喾就狼狈了,因为里屋是帝喾一手提拔的,这是要给帝喾的眼罩看看。 “这个孤家明白,他们是借钟馗打鬼,真正的目标是对着孤家来的。”帝喾一脸苦笑地说,保守派玩的指桑骂槐游戏,从一开始就看出来了。“孤家做了两件让他们不高兴的事情,第一个就是迁都,因为迁都之后,他们在旧京都的地方势力被连根拔起,政治上损失巨大。财产上损失不小,他们的土地房产商铺都在旧京都,这一迁都,原来的财产就会大大缩水。第二个让他们不高兴的事情就是:孤王正在提拔贫民出身的官员,如此下去,他们就不可能在朝廷上一家独大了,这会改变现在官场格局,他们感觉恐惧和愤恨。折爱卿,你觉得孤家分析的如何?” “大王说的一语中的。问题是,我们现在就是看清了他们的阴谋,也很难破解,难道大王能够开脱里屋的罪责?”折箩皱着眉头问,因为这是问题的实质,毕竟里屋犯法是实情。 “不,对贪官污吏孤家绝对不会手软,这是个原则问题。”帝喾摇摇头说,口气非常坚决。 “大王英明,有些人希望大王这样做。如果大王可以在原则问题上做交易,朝廷的法纪就没有用了。一旦朝廷的法纪不成为法纪,有人做出更大的违法之事,大王处理他们就没有了根据,这样国家就容易陷入混乱,百姓就可能怨声载道。某些心怀不轨的人就有了机会。”折箩说着看了看帝喾,见帝喾信服自己的分析,没有反对,就知道,自己和帝喾的想法合拍了。那么后面该说的话就不用遮遮掩掩了,索性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把故事的真面目打开。“大王,既然有些人喜欢**败,我们何不顺势而行,就在全国范围内搞一次**败大行动,为天朝的朗朗天空做一次雾霾清理。” 帝喾一怔,开始没有理解折箩要干什么,反而感觉折箩是在抱薪救火,出的是馊主意。转而一想,突然明白了折箩要干什么,感觉折箩这个主意不差。既然对方要借反贪官给自己难堪,对症下药,用对方的矛刺对方的盾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因为帝喾突然想明白了,天朝各个地方重要的官员,多数都掌握在保守派手里,如果大规模地抓贪官,被抓的贪官一定是他们的人多,自己执政以来,并没有在官场上搞过大动作,因此原有的官场格局没有多大变化,折箩是想借反贪官的劲风,对官场进行一次大洗牌,什么叫贪官?**受贿多少是贪官?这个标准制订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可以套用一句老话:说你是,你就是贪官,不是也是。说你不是贪官,你就不是,是也不是。只要能够达到替换部分现有官员的目的,新上任的官员当然会按照自己设定的思维走,有了众多新官员的帮衬,建设一个普通百姓都叫好的国家就不再是梦。这个折箩,简直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这个主意不错,孤王感觉可以做起来。但是这一次反贪官的行动,不能交给刑部那些人。” 这话帝喾就是不说,折箩也会提醒帝喾的,所以立刻点头说:“大王,臣认为可以让祝融牵头组阁。” 折箩提到的这个祝融,是天朝“五正”之一的火正,祖上就叫祝融,当初是在炎帝麾下主掌火种,后来跟随炎帝归顺黄帝,黄帝仍旧让祝融掌管火种。在原始社会前后期,掌管火种的官员虽然职衔不是很大,但是位置非常重要,因为让火种不熄灭是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够干得了的。祝融的家族之所以世世代代从事这个职业,当然有不传之密。老一代祝融归顺黄帝后,对黄帝忠心耿耿,因此虽然属于炎帝一族,却受到了黄帝的格外看中。这里有一个原因,也能突出祝融家族的忠心。炎帝归顺黄帝之后,因为钦佩黄帝的才能,心甘情愿地辅佐黄帝来治理国家,他手下的夸父族,刑天族,雨师族,和后来的共工族接连反叛,给黄帝和颛顼带来了不少麻烦。这些人反叛的时候,当然也是劝说祝融族跟着反叛的,但是老祝融不为所动,和炎帝一样地忠于国家,成为了黄帝手下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从黄帝开始,就没有把祝融当做异族对待,甚至他的后代主动和祝融家族通婚,这样一来,祝融家族就成为了黄帝家族的一支,现在的祝融虽然是老祝融的曾孙辈的,但是对帝喾仍旧是忠心耿耿,从来不参与某些贵族集团对国家的控制,这一点帝喾知道,因此折箩提到让祝融组阁,领导一个组织,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败,抓贪官,立刻表示同意,既然两个人意见一致,这件天大的事情就定下来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帝喾采纳了折箩的建议,顺势而为是多么明智,使用的人是多么恰当。祝融家族情商很高,历代掌门人都奉行一个原则:只和大王一条心,心甘情愿地忠于大王。因此当帝喾命令他组阁**败的时候,当然知道帝喾要做什么。在没有行动之前的半年,祝融派出手下的官员,衙役去全国各地的州县暗访,先拿到第一手贪官资料,然后在证据确凿面前,对他们出手,这些贪官当然无处逃遁。而一切都像折箩预料的那样,被抓的贪官大部分都是贵族的家人,因为在没有科举的年代,想当官必须有人举荐,要看出身。如此一来,多数贫民自然没有机会去做官,他们接触贵族的机会都少而又少,谁来举荐他们?没有人举荐,当官就无从说起。 拿下了一批贵族举荐的贪官,不仅仅是打击了贵族的嚣张气焰,也给帝喾腾出了很多官员位置。后补的官员不管什么出身,首先思维要和帝喾一致。这样一来,帝喾就真正掌握了国家的权利,为他执政目标的实施提供了动力,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官员的辅佐,帝喾才能够在整个执政后期内,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治理国家。 六 **败的成功,替换官员的实施,使帝喾的执政思想可以毫无阻碍地实施下去,帝喾也就敢于放开手脚进行全民富裕的建设。根植在帝喾大脑里的治国方略是以德服人,博爱于人,让民获利。在道德治理上帝喾强调诚信、仁德,因此在华夏历史上,帝喾在民众中以诚信而著称。作为一代帝王,他不仅能养性自律,大公无私,而且倡导诚信,明察善恶,就道德而然,成为历代帝王的榜样是自然的,这一点胜于他的祖上黄帝和颛顼。因此帝喾虽然没有开疆扩土的丰功伟绩,成为人们祭祀不断的帝王之一也属正常。 但是帝喾的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晚年喜欢乖巧性格的,会说奉承话的人。他的众多儿女中,老大帝挚这个方面的功夫最擅长,尤其是当帝喾身体不行,不再外出寻访民情的时候,帝挚就经常陪伴在帝喾身边,让宫廷乐师给帝喾演奏歌功颂德的乐曲,让宫廷歌女翩翩起舞为帝喾解闷,帝喾本身音乐感就强,只是在身强力壮的时候,他不肯把时间都浪费在歌舞升平之中,因此到了晚年似乎在寻找补偿,帝挚所献的殷勤正是他需要的,所以帝挚自然而然就成为他心目中帝王继承人的不二人选了。 当然,帝喾晚年的昏聩和身边没有了折箩这样的“良师益友”有关系,折箩的早早离世,等于给帝挚腾出了驾驭帝喾的空间,这或许就是命运了。因此尽管帝喾有一堆优秀儿女,却选择了最不成器的帝挚继承王位,多多少少有些黑色幽默,或许是上天不愿意帝喾的人生过于完美,故意给他弄些污垢在身上吧! 帝挚能够上位,固然和他做人乖巧有关系,和他母亲常仪全力操作是分不开的。常仪在帝喾的妻妾中属于原配这个硬性指标是别人不能攀比的,况且她还有懂天文历法的绝技加上她是王后,而大王妃姜原待人宽厚,与世无争,这种性格等于主动让出了太子之位。 中国古代的帝王中,绝大多数敬天信巫神,就是后世人们说的,不信苍生信鬼神,后世帝王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秦皇汉武。这两个帝王论开疆扩土,统治苍生,是大神级别的,可以说是人类顶级聪明的代表。可笑的就是他们,被方士——今天摆地摊算命的,不务正业的道士,哄骗的滴溜溜地乱转,按照人类的正常思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不但相信,还执迷不悟,为此都差一点搭上性命,这个例子说明,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被骗子哄骗。 帝喾到不大信巫神,但是相信天意,这当然和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知识了解少有关系。如此一来常仪的话分量就重了,就不奇怪了。帝挚在帝喾的儿子中是最早出世的一个,常仪又是个工于心机的女人,早早捕捉到了信息,开始给帝喾号脉。看见帝喾和黄帝,颛顼一样,非常敬天,当然要借天说话了,何况她对天文历法的确有独到见解,因此在帝挚满月的生日宴会前,就对帝喾说,帝挚是天上的帝王星下凡,还神秘兮兮地指着天上的一颗星说:就是那颗分外明亮的星。帝喾听见这样的话,本身就愿意相信,因为帝挚是他的儿子,既然自己的儿子是天上的星宿下凡,那就是吉祥,他就有了王位继承人。只是他哪里会想到,以后还会生养那么多的儿子?王位继承人不一定就是第一个儿子。 常仪巧妙地把这种概念植入帝喾的脑海中,后来又时不时地借助天神之说,让帝喾相信,天意是不可能更改的,因为常仪明白,自己的儿子不一定智商最高,做人最好。后来当姜原,简狄庆都帝仪分别生出儿子之后,事实果然如她的预料,这三个妃子生的儿子一个比一个出色,如果当初不是自己借助上天的意思,让帝喾感觉帝挚就是当然继承人,说不定帝喾早就变卦了。当然了,如果另外几个女人有常仪的心思,为自己的儿子去挣继承人,大王的位置也不一定就是帝挚的,只能说一切是天意了。 帝挚这个人要当大王可没有一点为民谋福利的意思,完全是为了自己享福,在做人的人品上,他和帝喾之间的距离是天地之差。帝喾临死的时候告诉他,团结几个弟弟,依靠他们,因为他们都非常能干,可以成为他的左右手。他当时是满口答应,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他知道几个弟弟都很能干。但是他没有想到,上位后的第一次朝堂会议,他刚刚说出要扩建王宫,就遭到后稷和契的极力反对。后稷先站起来说:“父王在世的时候一再叮嘱我们,生活不要奢侈,享乐要有度。大王住的宫殿已经好过平常百姓几十倍,不应该继续扩建,这是劳民伤财的事情。何况父王尸骨未寒就违背父王生前的意愿,是不孝的。” 后稷的话没有错,可是过于直率,又是当着满朝大臣的面,帝挚的第一感觉是下不来台,第二感觉是自尊受到了威胁,因此满脸恼怒地对着后稷,眼里喷射着不满的凶光。 只是让帝挚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暴戾脸色非但没有吓阻后稷,反倒激怒了另外一个弟弟:契。契和后稷不同之处是更有政治头脑和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他本人饱读诗书,尤其对于政治历法有独到的研究。平时对于帝挚的行为就看不惯,结果这个在他眼里不学无术的哥哥,却被父亲任命为储君,心理是不服气的。这到不是他自己有当储君的野心,而是他根据历史的变换,清醒地意识到,天朝国家要想保持永久的强大,必须有个合格的国君,而这个合格的国君即使做不到黄帝,颛顼大王那样开疆扩土,也应该像父亲帝喾那样勤政爱民。可是这个帝挚,浑身上下没有一点上述帝王的影子,从里到外却都是纨绔子弟的架势,这样的人主掌国家的命运,天朝很可能走向衰落,这对他来说是不能够允许的。因为他知道,天朝能够走到今天,是三代帝王辛苦创业的结果,作为后代,他们即使不能把先辈的事业做大做强,也不应该毁掉天朝的根基。 帝挚刚刚上任,不去想如何抚恤民众,建设国家,却满脑子挥霍思想,要享受,要扩建王宫,这是典型的败家行为,因此契看见帝挚对后稷的良言相劝无动于衷,如何还能够忍耐,随后就站了起来。 “大王,哥哥的话虽然说的重了些,但是良药苦口啊!现在很多贫苦的百姓全家四五口人,挤在一间遮风挡雨都困难的草房里,朝廷并没有能力去大面积救助,而大王居住的王宫足够一百多个百姓家庭居住的,还不知足,还要扩建,毫无疑问,这样做会引起民众的愤怒,希望大王罢此提议,休养生息,把朝廷的钱财用在老百姓的救助上,用在国家的基础建设上。” 后稷和契之所以这样说,是他们身上贫民情结不少,这当然和榜样帝喾有关系,因为帝喾的生活从来就不奢侈,他把很多精力都用在关注百姓的死活上,和他们说话的时候,总是谈到民众生活的贫苦,艰辛,创业的不容易,这对他们人格的形成,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们希望帝挚拿帝喾做尺子,按照帝喾的生活标准要求自己。 其实这些看起来的道理,因为立场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帝喾属于贫民帝王,因此做事情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平凡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例如闹洪水,百姓田地被淹,收成歉收,他会焦虑,会拿出国库钱财救济受灾百姓,甚至会亲自率领文武大臣去和普通百姓一块去救灾。天上不下雨,大地干旱,又会亲自去向上天求雨,甚至沐浴戒斋,一个月不吃荤食,和百姓同甘共苦。对于帝喾来说,他是天朝的帝王,爱护他的子民是必须的,帮助百姓是他的责任所在,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或许就是因为爱民,因此在帝喾掌握天朝权柄的时候,无论是遇到洪灾,旱灾,虫灾,国家都没有出现重大混乱,更少有百姓流离失所,逃荒要饭的,因此他死去的时候,怀念他的百姓很多。 帝挚并不是没有看见帝喾做的一切,但是从一开始他就不以为然,因为在他的心理,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帝王之家的人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就高人一等,所以他认为帝喾没有必要那样做,是在自讨苦吃。既然出身高贵,接受高级享受就理所当然。贱民创造,贵族享福是上天安排的。帝喾既然把大王的位子留给了自己,自己就应该去享受别人无法享受到的奢侈生活。国库里放着堆积如山的粮草,放着数不过来的金子银子,不拿来消费是暴殄天物,因为那些东西本来就是帝喾留给自己的。 帝挚的想法和后稷、契的想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南辕北辙,他怎么可能听进去后稷和契的劝说,反而认为他们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过不去的原因是他们自持有才,但是父王把大王的位子留给了自己,他们心里不服,所以遇到机会就要给自己难堪。 帝挚越是这样想,心里的怒火就越大,但是他也不敢在朝堂上和他们哥俩对簿公堂,因为帝挚明白,这两个人在朝堂上人气很大,在民间也非常有威望,真要打起嘴仗,自己占不了便宜不说,还会被大臣嘲笑,降低威信。他希望有人出头来驳斥他们,这样自己也容易下台阶,因此就用眼睛扫视群臣,最后目光落在了豨兜身上。 豨兜当初是伺候帝喾的奴仆,帝喾看见他对自己忠贞,勤勉,就把他送给了帝挚,让他照看帝挚。开始的时候帝挚不喜欢他,因为他跟随帝喾时间长了,养成了很多吃苦耐劳的习惯,而帝挚最讨厌的就是吃苦,他喜欢的是享福,享福最典型的举动就是吃喝玩乐,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看书学习。发现了帝挚和帝喾不一样之后,豨兜强迫自己改变,时间不长,他就发现了吃喝玩乐太容易学了,而且上瘾很快,因此时间不长,他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玩乐的花样不断地推陈出新,帝挚开始喜欢他了,后来就不仅仅是喜欢,简直就是依靠他了,因为豨兜这个人情商很高,不久就知道做什么事情能够让帝挚高兴,他就专检帝挚高兴的事情去做,简直成了帝挚肚子里的蛔虫。帝挚肚子里想什么,动作还没有表现出来,他就已经说出来了,因此帝挚感觉豨兜是难得的人才,就一次次地对帝喾推荐,豨兜就由一个家奴,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官场,乌鸡变凤凰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