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五帝正传第一百零一章小说:五帝正传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3/12/20 14:59:13 五帝正传第一百零一章,当初舜和皋陶契等人商定未来国策的时候,把德政选做治国纲领,并不是心血来潮,原始社会末期,因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世界上的多数民众已经从刀耕火种的状态下走了出来,尤其是农耕民族的大面积普及,游牧民族的野蛮,杀戮越来越没有了市场,越来越不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更多的民众选择了农耕作为生活的主要方式。农耕生活最大的优点不仅仅是让人们安稳地定居下来,有富裕心思去革新创造,追求除了活命之外的精神生活,还让生产资料出现了剩余,使更多的人可以吃饱肚子,这在晚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为人类走向富裕文明做了奠基礼。因此创造农耕民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等先人,必然被华夏民族一直敬仰。 就当时整个东方世界来说,黄帝创造的天朝帝国,经过颛顼,帝喾,尧等几位先贤的耕耘,物资满足上,已经走在了所有部族的前面。就因为物资的相对富裕,多数人不再会被饿死,英杰们就有了另外追求:希望精神上获得富足。此刻,首先是道家出现了,他们把自然和人文糅合在一起,指导人们去追求干干净净的人生,这个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许由和善卷,他们离我们大概有六七千年的历史。随后“儒家”的先贤出现了,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尧和舜,这和当时的天朝经济发展,物资相对富足有关系,没有物资做基础,一切都是空谈。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东方大地上,那么多的民族中,只有华夏民族早早孕育了尧舜这样的贤人,早早从单一的物资追求中跳出来,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快乐。 舜之所以敢于有这样的想法,和尧缔造的雄厚基础是分不开的,他只是在尧创造的思想中更进了一步。道理么,是追求人类社会的美好,而在尧舜皋陶这样的人物心理,人类更美好的生活首先是道德的美好,他们早早地跳开了物欲的樊笼,的确是太超前了。在他们之后的十九世纪末叶,马克思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为人类设计了一个在精神上高度觉悟的社会,照比尧舜要迟到五六千年,因此可以想想,舜,皋陶,契等人的思想境界是跨越时空的,在当时怎么可能被普通大众接受?双方的等距相差是惊人的。 当龙告诉舜,所有的地方官员都反对德政,舜才明白自己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了,他自然地认为德政是个好东西,希望所有的子民都去享受,却忘记这样做,是在剥夺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如果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官员只是子民的公仆,那么利益集团几代人聚集起来的财富荣誉特权就不复存在了,等于在挖贵族们的祖坟,遭到抵抗是一定的,而就当时民众的觉悟,指望他们站起来和朝廷一道,打碎利益集团的钢盔,无异于痴人说梦。大脑的懒惰造成了多数人不习惯思考,观念的铸就使他们习惯于依附主人生活,对于主人的剥夺大骂甚至**都认为天经地义,没有人能够在短时间里开化他们的大脑,因此注定了改革,必须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不是由多数民众参与的变革。 苦闷中的舜,在长春因子的点拨之下,终于明白了好的东西不一定会得到多数人认可的道理,知道推销道德美好是个艰苦的过程,而且是漫长的。但是舜本身的优点决定了,他看好的事情就一定要做下去。当舜不再拘泥于条条框框之后,其实掌握了成功的钥匙,因此为了推行道德在官员中的实施,他并没有采用道德中的精髓——教化的手段,而是采用了法治办法,和皋陶协商之后,决定首先把道德败坏的典型蟹粥推上祭台,用鲜血警告官员,不遵守道德是要付出血的代价,这或许是他开始的时候,从来也没有想过的招数。 其实作为政治家,任何人都不会仁慈到愚蠢的地步,孔子在鲁国做司徒的时候,同样把他思想上的政敌少正卯送上了祭台。 因为是舜第一次主持大祭祀,所以南郊的祭台搭建的宏伟高大,而且祭台外面还搭建了很多小台子,供京城民众使用,对于京城民众来说,这一天是盛大节日,除了虔诚地祭天,祭先祖之外,这一天还是他们参与娱乐的快乐日子,因为有王家乐队参与演奏,很多氏族会自动加入舞蹈群体,载歌载舞。广场上还有众多卖零食和玩具的小摊小贩,其规模不亚于一般的集市,很多孩子,青少年也会利用这个机会来解馋,或者寻找伴侣。因此,尽管祭祀的时间安排在下午,早晨太阳升起后不久,络绎不绝的人们就开始聚集了,单调枯燥的生活使多数人喜欢热闹。 下午太阳过中线后,安放在四面对角的震天的锣鼓敲响了,锣鼓声的出现宣告了祭祀就要开始,散乱聚集在南郊的人们,像一条条小溪似的,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祭台前面,黑压压的人群根本就看不到头,看来城里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出动了。随着担任礼宾司的伯夷宣告祭祀开始,锣鼓又一次惊天动地地响了起来,随后是大号的牛角号吹奏,然后是古琴放歌,人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目光齐齐地注视着台上,在寻找他们的大王——舜。 但是最先亮相的是伯夷,他是今天的礼宾司,第一主角。穿戴整齐,一脸肃穆的伯夷一亮相,引来了台下的注目,按照仪式,他应该首先拜天地,但是伯夷没有,而是面对观众发表了长篇演讲。 “乡亲们,来宾们,今天是舜大王登基后的第一次拜祭上天和二圣的日子。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好好地活着来到世界上,享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首先必须感谢上天,是上天的仁慈,让我们获得了生活上必须拥有的一切,所以我们对上天要敬畏,要遵从上天给我们的训令。仁慈的上天怕我们没有生活目标,不懂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就给我们派来了他的儿子舜——就是我们今天的大王。舜秉承上天的意思要我们敬天,学会做标准的人。那么什么是标准的人?舜大王告诉我们:父义,母慈,兄弟友爱,邻里**,这些是最基本的做人法则,我们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上天才不会降罪给我们,不会给我们降灾。现在的灾难为什么频发,就是我们按照上天的要求差的太远,因此惹怒了上天。所以今天的大祭,我们要像上天告罪,请求上天原谅我们,并且像上天保证,我们会遵从上天的要求,做一代有道德,守纪律的子民。” 在伯夷讲话的时候,台下的人群虽然众多,但是鸦雀无声,这首先是人们对上天的敬畏,其次是伯夷提出了上天降罪的原因,他们怕因为对上天不够恭敬而受到惩罚,因为黄河接连闹水已经让民众非常恐惧了,所以在伯夷强调闹水的原因是众人的道德不够,得罪了上天,因此每个人都惴惴不安,深怕铁面无私的上天,把雷霆一击落在自己头上,因此谁敢随便出声? “上天是仁慈的,公正的,他给我们天朝降下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这样的圣明大帝,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天朝才在历经劫难之后屹立不倒,有了今天的安定,幸福。作为回报,我们应该恭敬先贤,做到相亲相爱,和睦友好,知廉耻,懂礼仪,讲道德,夫妻恩爱,儿女孝顺,兄弟团结,邻里互相帮扶。而不是互相杀戮,无情掠夺,欺辱弱小,强取豪夺。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不但有后面说的不孝子孙,横行霸道,禽兽不如,巧取豪夺的官员,还有披着人皮,狼心狗肺的父母兄弟,就是他们卑鄙的行为触怒了上天,才让上天一连九年降下大水,很多无辜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大家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杀了他们。” “把他们剁碎了喂狗。” 愤怒的人群发出了山呼海啸般的怒吼,情绪被煽动起来的民众,一旦找到了洪水祸乱的根源,怒火就像火山般地喷发了,因为连年的洪水,每个人都受到了伤害,既然是这些人惹怒了上天和二圣,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必须让他们从地球上消失。 “大家说的对,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个道德败坏,惹怒上天的官员,他就是蟹粥。下面就由司寇大夫皋陶宣布他的罪行,并且给他处以极刑。” 伯夷说完让出了位子,皋陶走上前来,眼前发生的一切,民众情绪如此之快就被调动起来,是皋陶绝对没有想到的,不由得佩服舜的高见。今天把蟹粥杀死在祭台上,不但为天朝除掉了恶棍,还为民众找到了泄愤的窗口,更主要的是,堂而皇之对民众宣传了上天对天朝实行道德治国的肯定,这种效果是他没有想到的,现在知道了自己没有这样的智慧,因此皋陶再一次对民众述说了天朝要求民众做到的道德标准,并且强调,不遵守道德不但会触怒上天,也是天朝法律不允许的。今天朝廷就要对破坏道德的代表人物蟹粥处以极刑。 皋陶的话音刚刚落地,几个彪形大汉就把五花大绑的蟹粥推到了公众面前,皋陶随后宣布了蟹粥在道德上,败坏到什么程度,尤其提到他非但淫人妻女,甚至连自己的儿媳妇都不放过的罪行,台下的民众顿时爆发出海潮一般的喊声:“杀了淫棍。” “行刑开始。”皋陶当然不肯冷了民众之心,在民众呐喊声中下达了行刑的命令。 脸色惨白的蟹粥被刽子手把脑袋摁在木墩上,随着一道血箭喷射,蟹粥硕大的人头滚落地上。待在一旁观看的地方官员,各个面色如纸,他们因为没有心理准备。没有想到来参加的祭祀变成了公判大会,没有想到民众对于道德败坏之徒会如此愤恨,更没有想到蟹粥因为道德败坏会丢了脑袋,面对这血淋淋的人头哪一个不战战兢兢。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是舜在杀鸡儆猴,因为他们不同意舜的德政。现在明白了,如果再硬抗德政,蟹粥就是前车之鉴。 最紧张的人其实是舜,尽管舜一直没有露面,但是他知道如果失败了是什么后果。现在看见举动得到了民众的全力支持,一颗高悬的心可以落下去了,明白该露面了,因此舜走上了前面,面对欢呼的人群大声宣布:祭祀开始。 八 舜在推行德政过程中,首先遇到地方官员的普遍反对,是长春因子点醒了他人性中的劣根性,因此舜才采用了杀鸡儆猴的暴力手段,没有想到效果大好。 这首先缘于舜的德政得到了多数百姓的拥护,其次不少官员害怕了,因为蟹粥血淋淋的人头成为了警示标杆,一想到抵抗德政,不遵守道德可能人头落地,谁还有勇气为了私欲和朝廷对抗。而且舜在杀死蟹粥的同时,把蟹粥的家人发配了,财产没收了,这等于从根子上去掉了蟹族,蟹族从此就一蹶不振了。这还不算,舜指派龙组建了督查小组,这些人就像老鼠一般四处乱串,不声不响地收集官员破坏道德的罪证,结果又有两个地方官员因为道德败坏被舜收回了圭,看那架势这只是第一步,如果他们不能够洗心革面,说不定会走蟹粥的老路,这才是致命的。 地方官员看出来,舜的德政是要玩真的。这个看起来面目慈祥的大王,杀起官员来不手软。为了生命,为了乌纱帽,某些官员们开始真正地实行德政了,也开始以身作则了。有了官员做表率,百姓自然就跟随了。在华夏历史上,为什么早早就形成了官文化?这是因为官员从一开始就拥有巨大的权利,觉悟比一般人高不少,因此他们的行为就成为百姓模仿的风向标。舜正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才对官员痛下杀手,给后来的帝王树立了榜样:治民先治吏。官员的道德规范了,高尚了,百姓当然不会差到哪里。 华夏民族道德的传播普及不仅仅是因为制定了道德做治国的国策有关系,和尧舜本人身体力行更有关系。尤其是舜,他自己在言行上,严格遵守道德规则,自我约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例如舜出门的时候,如果不是去巡视,从来都是步行,而且看见年长的老人,首先打招呼,看见贫穷的农民缺衣少食,主动去接济。身上从来不穿细布衣服,就是娥皇和女英也只穿粗麻布织成的衣服。一日三餐简单,不到过年过节不吃荤腥。 房前屋后的园子里,没有任何奢侈的花草树木,几乎清一色是果子和蔬菜,而且平时侍弄这些果蔬的事情,都是亲自料理。除了娥皇和女英,舜也没有再娶别的女人,在历届大王中,舜的后宫最干净。除了几个做粗活的佣人,根本没有闲人。因为舜的表率作用,他身边的重臣同样衣着朴素,食品简单,奢侈在舜的生活里,在朝廷上层成为被遗弃的对象。 舜对自己要求严格,并不反对百姓过上富裕生活,为了让老百姓生活舒适,还命令蘷制作的音乐传播到民间,尽管他自己很少欣赏音乐舞蹈。在推行德政,提倡道德的过程中,舜是文武并用,宽严相剂,不仅对官员严格,对老百姓中不道德者的行为也不宽贷,从严治罪。有一户性江的人家,儿女众多,但是却没人赡养老人,老人气愤不已,把他们告上县衙的时候,县官的第一感觉是“清官难度家务事,”推脱不想受理。结果这事被舜知道了,罢免了县官,命令新任县官严肃处理,结果新任县官把这家的儿女送进监狱,财产罚没,全部判给了老人。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一时,因为在舜之前,县衙是不会管这种事的,更不用说大王了。舜给后世树立了榜样,因此在后世的刑法中,几乎都有明确规定,儿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中华民族的孝义开始形成了传统,这个文化传到今天,为国家的稳定,起了巨大的作用。 因为德政全面铺开,市民的心气在直线上升,社会风气逐渐变好,舜心理高兴,就拿起锄头去后花园侍弄果蔬去了,只是他的工作刚刚开始,侍卫就来报告:府门外有老道求见。舜想到了,来人可能是长春因子,命令把人带到后园的凉亭,他则去洗了把手,然后来到凉亭里。 “大王,好大的雅兴。”走近凉亭的果然是长春因子,他穿着打着补丁的道袍,满脸春风,看起来情绪不错。 “道长一向可好?今天怎么有功夫来王府闲话?”舜回答说,两个人虽然是好朋友,长春因子却没有来过王府,用他的话说,出家人不适合来到污浊之地,所以舜的话中多多少少有些调侃。 “贫道是来恭喜大王的,大王的德政四处开花,已经看见果实了,就连贫道的道观都跟着沾光,一声谢总是要说的。”长春因子说话间走进了亭子,就在圆桌旁边的木凳上坐了下来。 舜喊来佣人给长春因子沏茶,他知道长春因子喜欢喝茶。后来看见佣人沏茶了,就在长春因子对面坐了下来。“道长这话是怎么说?” “大王的德政强调的是全民道德,贫道的道教号召大家做个好人,善人,诚实的人,反对说谎,欺骗,偷盗,打劫,和大王提倡的道德有许多一样的地方,因此道德之风扩展之后,我的道观来人多了。”长春因子笑着说。 “道长是告诉我信道的人增加了?还是告诉我道徒多了?”舜说出话后心里却有一种怪怪地感觉,觉得自己提倡的道德修养和道教提倡的道德修养不是一回事,怎么可能助力长春因子增加道徒?长春因子的道教讲究清修,少问世事,甚至是不问世事,一切顺其自然。例如你是穷人就要认命,不要去做徒劳的挣扎,去拼搏,因为上天就是这样规定的,挣扎和拼搏的结果只能是收获痛苦,不如看开去苦中作乐,这样在精神上到是解脱了。精神上不苦,肉体上的痛苦就不算什么了。 舜的道德标准首先要求子民做人要有目标,有上进心,乐于助人,勇于战胜困难,靠劳动获得果实。当然,双方相同的点的不少。例如孝敬父母,师长,家庭和睦,对待邻里朋友友善等等。 “都增多了。”长春因子回答说,“当更多的人不再无偿占有,贪心抢夺上下功夫,心态平静了,为了寻找更加心静的根源,他们就走进道观了。然后我会告诉他们,与世无争的妙处。告诉他们天道循环的自然规律,让他们把贪欲,懊丧去掉了。有的人就出家做了道士,有的人没有出家,但是也愿意聆听本道的讲解了,在家里做个居士,这里就有大王的功劳了。” “哦,原来是这样。”舜感觉长春因子的话不无道理,笑了。但是心里感觉奇怪,长春因子自己并没有跳出尘世,非但没有,对于红尘世界的尔虞我诈,卿卿我我熟稔至极,因此他每一次遇到重大难题都找他,长春因子总能给出答案,或者给予提示,这样一个深陷红尘之中的人,怎么去告诉别人走出红尘来道家世界清修?“恭喜道长了,孤家祝愿道长宣讲的道法发扬光大,徒子徒孙遍及世界。” “大王这话说的有问题,绝对不是一般的口误。”长春因子打断舜的话,正言厉色地说。 “请道长指正?”舜愕然了,不知道哪里说错了。 “大王你想,如果道士遍及世界,谁来种地,谁来做工?谁来供奉道观,大家岂不要喝西北风去?”长春因子说完这些话,自己忍不住笑了,因为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舜想想果然是这么回事,不禁跟着笑了,感觉长春因子心胸阔达的能够装下大海,没有狭隘的门户之见。“道长果然是个高人,总是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大王这话说的没有错,这次贫道来,除了感谢大王,还要提醒大王一件事。”长春因子说到这打住了,眼睛看着舜。 “什么事?”舜不知道长春因子为什么把话说一半停住了,因此问。 “大王提倡的道德救了很多人,也害了不少人,所以大王要提防被大王害的某些人。”长春因子回答。 “道长是说那些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好逸恶劳的心地邪恶之徒?”舜接过话说,立刻猜到了长春因子说的那些人是谁,因为道德一旦普及,成为大家行动的法则,这些人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他们的利益就会被剥夺,当然要恨舜和朝廷了,因而给他捣乱是必然的。 长春因子点点头说:“大王说的不差。” “道长莫非发现了什么?”舜提高了警惕,猜想长春因子不会无缘无故说出这样的话。 “贫道最近一直在外面转悠,听说共工的族人,欢兜的族人纷纷聚集到了三苗族那里,受到了丹朱热情接待。”长春因子的话说到这又打住了,因为他没有他们不法的证据,不能乱说。但是他知道这几个族的人是反对舜和天朝的,感觉他们聚集在一起没有好事,因此要提醒舜知道。 听见这样的消息,而且是长春因子说的,舜当然要吃一惊,他知道如果是空穴来风,长春因子不会大老远的跑来提醒他。这几个氏族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共工一族始终和天朝为敌,虽然屡次被天朝打败后,不得已归顺了天朝,但是外面世界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兴风作浪,属于骨子里不肯驯服的那种人。共工族最可怕的是,历朝历代都会出现一些脑后有反骨的带头人,这些带头人都不是泛泛之辈,和朝廷为敌,似乎成为他们的传统。欢兜一族之所以加入,是因为欢兜刚刚被舜处死,对于舜的不满是一定的。这些族每一个单独对抗天朝都是以卵击石,联合起来就有一定力量了,尤其幕后还有丹朱。丹朱虽然当上大王不久就下台了,但是因为是尧的嫡系儿子,在民间正统人士哪里还是有市场的。而他管辖的三苗是个彪悍凶狠的地方。这样几股力量联合在一起,到是不能不防。 “崇族没有人加入?”舜问。 “没有听说。”长春因子回答。 听说崇族没有人加入,舜暗暗地抒了一口气,因为鲧被他流放在羽山后,死在路上了,他的族人也有理由加入。崇族实力强大,如果和他们搅合在一起相当麻烦,既然崇族没有加入,事情好办多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