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五帝正传第一百零三章小说:五帝正传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3/12/22 12:53:20 五帝正传第一百零三章舜的指令下达后,最后三个违反道德禁令的官员被处理了,只是让舜大跌眼镜的是,后两个官员被处理得到的是民众的欢呼,而流氓官员被鞭打后却引起了本民族的骚乱,舜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 原来,后两个官员被处理之所以得到民众的拥护,是因为他们曾经占有,毁坏了民众们的财产,在他们看来舜既然处理了恶霸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利益,而第一个官员被鞭打,部族认为朝廷在剥夺部族的尊严,因为在族民们看来,所谓流氓是不存在的,男女之间的事情本来就是你请我愿,何况这些被占有的女人并没有失去什么,甚至每一次她们和这个官员上床之后,还有一点点物资补偿,这些被勾引的妇女,包括她们的丈夫,并不觉得有什么损失,也不明白舜为什么把这种事情当众揭穿,让她们失去面子。而官员作为宗族的当家人,其实就是家长,当众鞭打家长是让她们丢脸的,所以聚众抗议就是必然的。至于舜所强调的道德在很多人看来和**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舜知道这个原因后尽管愤怒,却也十分惆怅,心理清楚,真正要让民众理解,认同他所规定的道德约束,路还十分地漫长。虽然后来舜派伯夷去把闹乱平息了,这个阴影却长久地留在了心里,让他很长时间闷闷不乐。就在这时,更大的噩耗传来,丹朱在三苗之地竖起了反旗,舜听到这样的消息,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目瞪口呆。在他的思想里,不应该有这种事情发生。 尧治理天下的时候,尽管经历了连年的旱灾,洪涝,民众遭受了巨大损失,有人不满,埋怨朝廷无能,治理不了水灾,但是并没有人造反,怎么到了他当家,就有人造反了,而且这个造反的人还是尧的儿子,要知道,舜所管理的江山是丹朱父亲留下的,他居然会造反,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所以舜百思不得其解。不过不解也没有办法,既然出了大事,做为朝廷的当家人必须拿出办法,因此舜只能把朝廷重臣召集到一块,集体商议怎么处理这件事。 只是让舜没有想到的是,他刚刚说出丹朱扯旗造反的事,后稷就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武力**,他的意见是招抚。至于理由当然不少,其实真正的理由是和丹朱有香火情,毕竟丹朱是尧唯一的嫡系儿子,是他的亲侄,如果朝廷出兵,肯定是屠杀,丹朱的生命可能保不住。作为大伯,他不能亲眼看见侄子死在自己面前。他说完后,契也表示赞同,原因和后稷相同,不想看见丹朱遭遇横祸。对舜等人说,丹朱是不可能造反的,一定是有人挑唆,只要把挑唆的人抓来,一切就会烟消云散了。 舜冷眼旁观地看着他们两兄弟的表演,心理感觉很冷,因为他上任以来,一直对他们信任有加。当朝廷遇到灾难的时候,他们却不能摆脱亲情观念,不是首先为朝廷着想,而是在和稀泥念旧情,这种做法是误国误民,舜明白因为迟疑不决,出兵的越晚,对方准备的就越充分,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最后朝廷平难付出的代价就越大。因为两个弃是真正的王族,老资格的重臣,在朝堂的话语权非常重,因此他们说完之后,朝堂一片静默,舜知道,此刻即使有人反对他们的提议,也不会首先开口,因此就用目光巡视群臣,在此危难时刻,舜想知道,谁是国家真正地栋梁。 最后,舜的目光定格在皋陶脸上不动了,他希望皋陶能够给他一个响亮地回答。 皋陶本来就想反驳后稷和契的提议,只是没有想好怎么去说,此刻看见舜的目光,明白了舜的用意,站了起来说:“两位大夫的话,下官不敢苟同,因为从黄帝立国开始,朝廷就有明文规定,对于反贼只有一种刑律:消灭。我们不能因为丹朱是尧的儿子造反,就可以废掉法律,如果丹朱造反朝廷不出兵剿灭,那么再有人造反,朝廷怎么办?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能触犯法律,丹朱也不能例外。” “皋陶大夫此言差矣,我反对出兵并不是要包庇丹朱,任何人触犯法律都应该受到惩罚。但是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朝廷的根本利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我之所以主张招抚,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做朝廷损失最小。”后稷冰冷着脸说,显然对于皋陶的反驳是恼火的,当年尧做当家人的时候,如果公开批评他,他也不会接受,会和尧对着辩论,何况是皋陶? “不战而屈人之兵,想法很好,但是不可能做到。丹朱不是孩子,既然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举兵造反,怎么可能凭别人的几句话就罢兵休战?如果他不肯罢兵,等于羞辱了朝廷,给民众传递了朝廷软弱好欺的信号,反而助长了反贼气焰。”皋陶既然已经说话了,就不怕得罪后稷了,毕竟国家的事情为大。 “我赞成皋陶大夫的主张,朝廷不能对反贼示弱。”伯夷随后说,作为执掌国家礼仪的大臣,对于丹朱这种无父无君的举动是没有办法接受的,因此皋陶的话音落地就站出来表示支持。在他的礼仪操典上,忠孝节义是头等大事,绝对不能马马虎虎和稀泥的。 “这是谋略,不是示弱。”后稷冷笑地说,然后又道:“你们谁能告诉我,出兵一定会赢?要知道,朝廷的军队多年没有打仗了,早不是黄帝和颛顼大王在的时候的军队了,一旦战场失利,就不单单是丢脸那么简单了。” 后稷说到这打住了,后面的话虽然没有说出,任何人都知道他在说什么。后稷在告诉舜,如果围剿失败,失去的可能是龙椅,因此对待兵凶战危要慎重。 “后稷大夫的话有道理,朝廷因为多年没有打仗,军队已经没有了战斗力。百姓安定生活了多年,早已经不习惯于战争了。一旦战火燃起,民心会乱。到时候市面就可能不稳,而我们因为没有准备打仗,后勤补给可能跟不上,打这样的仗,胜算有多少?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的粮草在哪里?” 契接过后稷的话说,虽然明显是在帮助后稷,但是却说中了朝廷的软肋。话糙理不糙,很多人感觉他说的有道理,因此一时之间并没有人插话,朝堂上静了下来。 舜听见契的话后,感觉自然不同,就像当众被人抽了耳光似的,脸上火辣辣地发热,知道是自己严重失职,犯下了忘战必危的古训。登基之后,只去过军营一次,而且是礼节性地拜访,因为他一直感觉,太平世界,军队除了白白地消耗粮食,没有多大用处,因此对于将军们提出的某些动议,抱着能拖就拖的想法。哪里想到有一天会用到军队,这是典型的战略短见。契的话,虽然没有故意责备他,但是他自己不能原谅自己。可是就因为这,不对丹朱讨伐?舜认为这样的想法肯定不对,如果偃旗息鼓地处理叛乱,能不能够成功先不说,给大臣和侯爷们留下了很不好的榜样,很难说以后就不会有人不做同样的事情,这是原则问题。 想到这舜明白,自己犯下了一个错误,绝对不能再犯同一个错误。 “两位爱卿的话看似有道理,但是忘记了朝廷的根本是什么?”舜说着,目光森严地看着后稷他们,看见他们没有反应就接着说:“朝廷的根本除了法纪还有尊严,孤家可以不要尊严,但是朝廷必须要有尊严,因为朝廷的尊严是我们所有人的脸面。如果因为我们面对眼前的困难,饶恕叛乱者分裂国家的行为,朝廷的尊严就没有了,这是不能允许的,因此就算困难再多,朝廷可以把所有的事情暂时放下,但是对叛军的讨伐不能耽误,一分钟都不能停止。” 舜这番话说的斩钉截铁,丝毫没有留下缝隙,因为他明白,不能给大臣留下任何错觉,他们的大王是个软弱的君王,这样做的可怕后果就是“客大欺店,”留下的后患无穷。在此危难的时候,作为朝廷的主心骨,必须让大臣们看见他拥有钢铁一般的决心和意志,这样心态动摇的大臣才会心安。舜相信,只要朝臣团结一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天朝。 “大王说的好,一个没有尊严的朝廷,何以立足在世界上?不错,眼下朝廷的确有困难,但是叛军也会有困难,以天朝的财力物力人力,不可能打不过叛军。” 皋陶等舜的话音落地接过话去,他明白自己在这样的特殊时候,必须百分之百地支持舜,才可能消弭这场战祸。这次平叛不仅仅关乎舜的个人安危,也关乎朝廷的兴衰,如果朝廷就此走下坡路,他们这些朝廷重臣,哪里有脸面面对尧等先贤? 别的大臣虽然有不同看法,但是看见舜下定决心去平乱,就把嘴巴关闭了,在官场上混的,谁不知道规矩,在这个时候触霉头,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就是后稷和契也没有再说话,因为他们感觉到了舜的决绝,当然不想和舜唱对台戏。丹朱虽然是侄子,能够帮忙就帮,但是不可以拿国家前途做投资,何况这个侄子干的是反叛的事情。看见没有人再表示反对,舜就提议具体商量如何平叛的事情,因为兵者是大事,打仗也不是说打就能够打的。舜之所以下定决心,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当然是为了传递一种讯号。这种讯号主要还是为了稳定军心,提高内部的凝聚力。但是如何调动军队,调动多少军队,哪位将军做主帅,朝廷重臣,包括舜本人,是不是参与平叛,这些事情都需要大臣说话,出主意,因为舜没有指挥过军队,对于军队中的将军能力也不是很熟,需要大臣帮助提供人选。还有,国库里的军粮够不够,都是头等大事,没有饭吃,或者吃不饱饭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除了粮草,还有运输工具,服装兵器等等,事情多如牛毛,一件事不能落实,安排不好,都可能影响战争的胜败,因此舜需要挨个问题去询问有关的大臣,然后确定谁在战争中担任什么角色,这些都是必须尽快弄清楚的事情。 四 舜没有打过仗,但是不代表他就不明白打仗需要做什么,不懂的事情可以慢慢去想,去问,聪明人只要能够虚心学习,很快就可以比专业人士更强。舜第一个找来商量的人自然是皋陶,因为舜最信任他,认为皋陶对于朝廷内各种各样的业务,无不精通,但是皋陶没有打过仗,突然被舜问愣住了,但是皋陶是聪明人,只是略略想了一下,就对舜说:“大王,打仗臣是不明白的,但是臣可以推荐一个明白人给大王使用,不知道大王是不是需要。” 听皋陶说他身边有懂得打仗的人才,舜当然高兴,立刻就说:“当然要用,这个人是军营里的将军?” 皋陶摇摇头苦笑地说:“这个人是我的内侄,名字叫战神,非但不是将军,也从来没有当过兵。” 舜奇怪地看着皋陶,虽然知道皋陶不会做荒唐事,但是就要打仗了,皋陶给自己推荐了一个没有进入过军营的“将军,”这件事就匪夷所思了,只是因为相信皋陶的为人,舜并没有拒绝,而是用眼睛看着皋陶,希望他讲出道理来。 “大王,我这个内侄脾气古怪,行为特殊,他既不做工,也不种地,一年到头四处游走,就是喜欢研究军事。他的父母因此讨厌他,认为他是不学无术的浪荡公子,是个好吃懒做的败家子,如果不是我拦着,早就被父母赶出门了。为了有个地方吃饭,看见他喜欢军旅,我就劝他去当兵,好歹那里也有饭吃,不至于被父母认为吃白食的。哪里知道他告诉我,进入军队可以,做大头兵不行,要做就做将军。大王,你知道军旅是有规定的,将军是靠战场上厮杀挣来的,没有军功如何可以做将军,虽然臣是朝廷重臣,但是也不敢假公济私啊!因此被臣拒绝了,哪里知道就因为不能做将军,他就不肯去当兵,到现在一直没有正当职业。如果不是臣帮衬,只怕吃饭都是问题。但是臣知道,内侄对于军旅之事还是知道一些的,所以推荐给大王,如果大王认为这样古怪狂傲的人不可用,臣再帮大王去找别人。” 以舜的谦逊性格,平时的作为,的确是不太能看好狂傲之人的,也不喜欢不懂得文明礼仪的人。但是舜也知道天才就是天才,舜在皋陶对战神的介绍中,隐隐约约闻到了特殊的味道,那是一种他说不好,但是感觉有用的味道,以他对皋陶的了解,如果对方是个白痴,别说是内侄,就是亲儿子也未必会像自己推荐,因此就笑笑地对皋陶说:“见见何妨?他又不是老虎,就算是老虎,也未必敢吃下孤王吧!” 听见舜这样说,皋陶乐了,感觉舜的确不一般。一个看重道德礼仪的君王,在真正用人的时候,却不拘泥于道德礼仪,就事论事,这就是大格局,心理清楚舜真是拥有大聪明的人。因此就不再迟疑,迅速地命令人把战神带来见舜了。 舜看见战神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脚上是一双踢踏的鞋,故意奇怪地问:“战神先生,你的大伯皋陶就那么吝啬,不肯给你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来见孤王?” “大王错了,不是大伯吝啬,是草民拒绝了。”战神撇撇嘴说,一副自以为是的神态,似乎坐在龙椅上的不是大王,是个平常之人,没有一点恭敬,胆怯的形态,果然够狂妄的。 “为什么?”舜的确有了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来,耐着性子问战神。 “如果大王觉得草民有一点用处,留下草民,大王会替草民换衣服的。如果大王觉得草民是个没有用的狂妄之徒,会把草民赶走,草民只能继续做流浪汉,流浪汉是不需要干净衣服的。” 舜见战神说话时候的态度虽然不大恭敬,但是这番话说的却是无懈可击,觉得事实就是如此,一个流浪汉是不可能有这样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心理上有些认可战神了。只重衣帽不重人,那是小市民的素质,像舜这样的大人物,看人当然不会只看外表,而识人用人是大人物的标配,那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是小市民永远学不来的。 “好,先生,说的有道理,请坐下说话。”舜说着,指指旁边的蒲团对战神说。“不知道先生何以教我?” 战神在得到舜的允许之后,大刺刺地坐了下来,并没有因为对面坐的人是大王而有丝毫惶恐。“大王对于军事知道多少?” “不知。”对于战神的无理询问,舜并没有表现出不满来,却是老老实实地做了回答。 “就一般人的认识里,打仗是军队的事情,只要是兵精将勇就可以所向无敌了,其实这种认识存在着极大的谬误,因为打仗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不知道大王是不是同意草民的论断。”战神说到这目光直视着舜的眼睛,看起来非常放肆。 舜当然知道打仗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就点点头,表示同意战神的说法,没有指责他说话的口气过于不礼貌。但是也想小小地惩戒一下战神,随后就微笑地说:“你平时和任何人说话,都是用这种口气?” “是啊!有什么不对么?”战神回答。 舜愕然了,这才知道,战神是习惯了,并不是故意藐视他妄自尊大,这是教养的问题,也是性格使然。“没有什么,你继续说好了。” “有了一流的军队,一流的武将不一定就可以打胜仗,因为制约战争胜负的原因很多。将军的勇固然容易取得胜利,但是一个出色的将军除了勇之外,还要有智谋,料敌先机是需要智慧的,是能不能打胜仗的基础。精兵是训练出来的,有相当的技艺,但是他们不能是机器,否则就是技艺再好,身体再壮实,也不能发挥出真实的战斗力,因为最可怕的士兵是不怕死的士兵,而不怕死的士兵不是训练出来的,是教化出来的,他们知道为什么打仗,为谁作战,所以才可能做到不怕死。” 战神对军队真实战斗力的论述对于舜来说是别开生面,闻所未闻的,但是道理他是能够听懂的,立刻感觉战神的战争理论不同凡响。即使是在纸上谈兵,也很难得了,对于战争有这样的高深认识,本身就不是通过打仗能够得到的。舜有点刮目相看了,虽然还不能判断他说的对与错,但是感觉到有理是真真实实的。 “你的战争理论的确别出心裁,是你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跟什么人学到的?” “大王,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可以教我。”战神摇摇头说。 舜又是一阵愕然,他见过狂妄的,但是没有见过如此狂妄的。看见此刻战神的架势,是一副舍我其谁的气势,舜感觉好笑,故意问:“你打过仗?” “大王是说去战场厮杀?没有,那是屠夫的作为,我是不会亲手杀人的。”战神说到这停住了,脸上是一副鄙夷不屑的神情,似乎在说舜这样的看他,是对他的亵渎。他要做的事情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战场上厮杀是下等军人的作为。 舜没有想到他如此轻视在战场上杀敌的将军,士兵,有些生气了,提高了说话的声音说:“再好的战略战术,没有士兵,将军的流血牺牲都不可能取得胜利。” “大王说的没有错,不过这只是一般的道理。我并没有轻视他们的意思,是我自己更喜欢谋略,不喜欢去战场厮杀。”战神并没有察觉舜在生气,还是自管自地讲述自己的道理。 舜没有想到战神不通情理到如此程度,只能是哭笑不得,心说天底下还有如此痴呆的人。但是看他论述战争理论又非常有独到性,真不知道这个人是天才还是蠢材。 “好吧!你可以坚持你的个性,继续说吧?” “战争的规模越大,决定战争胜利的原因越不在于前方。”战神还是顺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说,根本就不在乎舜在想什么,自然也没有察觉舜的话中有揶揄的成分。 “为什么?”舜问,这是他没有想到的,也是他不大理解的。战争能不能胜利不在前方,这是他第一次听到的理论,因此不理解是正常的,舜本身就不懂战争,又听见这样悖论的话题,感到奇怪是正常的。 “大规模的战争主动权在于后方的有力支援。比如粮草,运输,对敌人的了解,包括敌人的经济供给能力,物资运输能力,天时和地利,敌我双方综合能力的比拼。如果后方能力供不上,物资接济出现问题,军队的信心就会慌乱,士兵的战斗意志就会降低,雄兵猛将就可能成为散兵游勇。小规模的战争,这些问题并不明显,因为人数少的情况下,即使得不到后方补给,可以就地争取,甚至俘获敌人的物资给自己使用,大规模的战争人数众多,敌人不可能给你预备充足的物资等你来抢。例如粮食,柴草。士兵不可能饿着肚子打仗,战马不可能没有草料还在奔跑,箭镞射没有了,不可能就地取材,用其它物资来代替,而野战的战场,箭镞的作用有时候是不可替代的。” 战神滔滔不绝地说着,道理虽然说的不错,但是逻辑并不是很清楚,叙述的顺序也混乱,但是他自己并不觉得。幸亏舜对他的性格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就在战神停止说话的时候,仔细地梳理他讲过的话,慢慢地开始咀嚼,弄明白之后才知道战神在强调什么,感觉他说的虽然混乱,但是某些道理是对的。 “你说的看起来有些道理,只是在叙述话题的时候没有主次。能不能学会理顺思路,条理清楚地一一道来?” 这一次轮到战神愕然了,他并没有发觉自己说话有毛病。其实战神说话,只要不是长篇大论,说还是有条理的。但是说话多了,要表达的内容复杂了,就有点信马由缰了,他自己没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听他说话的人是很难受的。 “哦,是这样,我会改正的。”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