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夏朝传说:第一章>夏朝传说第十七章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夏朝传说第十七章

小说:夏朝传说:第一章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4/1/18 17:49:19

夏朝传说第十七章,相比于舜,禹是个更喜欢独立思考的读书的人,因此对于黄帝以来的历史精通,这为他进行社会变革提供了文化动力。从禹开始,后代的帝王们,无不有专门的老师为他们讲述先贤历史,因此以史为鉴很早在中国的帝王历史上成为必修的功课。即使后来的大王在早期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这个方面有所欠缺,登基之后也必须请老师专门的进行补课,如刘邦请张良做老师,朱元璋请大儒宋濂做老师都是为了补课。连草寇李自成都请秀才牛金星做历史老师,可见精通历史对于想成为帝王将相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禹继位后经过细心梳理,对于黄帝以来的天朝历史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黄帝到颛顼到帝喾,为什么可以乾纲独断,因为有家族势力做靠山,还因为自身性格刚强,所以在他们统治时期,能够大权独揽,没有任何大臣可以和他们分庭抗礼。因此他们是真正的大王,地位稳固,国家平安,重大事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出手。

到了尧时期,大王在朝中的地位就远不如前面那几位了,这和他不是法定王位继承人有很大关系。因为帝挚的胡闹,江山垂危,尧在“五岳”等部落首领的帮助下,夺取了王位。因此上位之后,“五岳”等重臣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尧在处理重大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争得他们的同意才可以进行。舜继位之后和尧的处境差不多,皋陶,后稷,契等重臣都有氏族做靠山,舜的权利被他们分去了很多,包括后来自己上位,也分去了舜的不少权利。因此禹感觉,禅让制不应该延续下去,为了国家的安定,大王的权利要增强而不是削弱,因此如何加强王权是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尽管处理这样的问题很是棘手但是他不能把困难留给后人,禹明白,王权过大,就会剥夺重臣的权利,招致他们不满,所以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是他能不能在大王位置上站稳脚跟的关键。但是禹主政的时候,因为前期做了很多工作,基础已经打下,比舜继位的时候,各个方面的条件好了很多,这一点禹是清楚的。禹清楚王权的加强和大臣的具体分工和权利多少有决定性的关系。尽管相比于尧,舜上位后,已经比较明确了手下重臣的主要责任,但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很多时候还是职责不清,有些大臣权利过大。例如皋陶,他本来的职责主管刑律,但是后来的权利却无限地放大了,包括大禹治水的事情他都是主要的参与者。这种情况在大禹看来必须改变,不能够让大臣的权利过大。

禹之所以敢于这样思维,是由于治水有功之后,个人的威望在民间有了雄厚的政治基础,治水本身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本部族势力得到了增强,整个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地提高,社会精英阶层的思维产生了巨大变化,对财富的追求,导致一部分精英拥有了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加速财富原始积累的能力,这就为奴隶和封建世袭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因为巧妙地和部族领导人建立了信任关系,让他们见识了自己卓越的领导能力,这也在另外一个方面促进了各部落族人之间的团结,他们中的某些部落自然从心理上认可禹。

从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泛滥的黄河,成为当时的统治者最大的社会难题,这个难题远远大于外敌部族叛乱,和内地部族造反。由于洪灾的长期性,严重地影响着华夏民族的生产生活,而大禹做领导工作的时候,充分地动员华夏各族,集中使用了他们的人力物力,治水工作不仅空前地团结了华夏百姓,也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声望。洪灾得到根治后随着生活生产环境的改善,统一王权的基础实际上得以奠定。

作为具体工作的领导人,禹对这一切的变化有着清醒的认识,明白真正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即使在自己的任上完不成这个任务,也可以为后世打下坚实地基础、因为思想目标明确,禹明白必须梳理清楚需要做的事情,因此就把心腹伯益和联通找来商量,毕竟改朝换代的事情太大,禹担心自己的想法在走偏差。

益作为禹任命的法定继承人,加上多年和禹接触,在治水过程中同甘苦,共患难,被禹的思想深深地熏染,加上看见了社会经济基础的巨大变化,思想已经转变了不少,同样对于王权有了不同过去的认识,因此当禹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伯益是打心理是支持的,因此就对禹说:“臣认为,改变社会治理结构,首要的是加强王权,大王的权力必须集中,朝廷讨论事情的时候,大王应该有一锤定音的权利。”

禹当然知道伯益说的没有错,但是他需要的是具体的办法,因为各个朝廷重臣,在平阳都城都深耕多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而这个势力范围都是以氏族作为依托的,就是说,这些重臣都是本氏族的代表,他们提拔的地方官员也都是本族的精英,包括本族里面的富户,都是得到照顾的,这些人绝对不希望自己的权利被削弱。如果禹来个霸王硬上弓,很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加上他们家族的力量,朝廷就可能不会安定,这是禹最害怕的。屁股没有在椅子上坐稳,最忌讳的就是朝廷上层的动荡。尤其重臣中有后稷,契这样的前朝元老,他们本身的出身、资历就足够大,加上强大的氏族势力,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反对禹,禹的位置是不可能坐稳的。因为考虑到这些不利因素,禹没有说话,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联通,禹知道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联通往往可以拿出出人意料的高召。

“让我看,朝廷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迁都。”联通果然出手不凡,立刻扔出了巨型炸弹。

禹听后眼睛里闪烁出火花,明白了联通话里面的意思,但是他不想捅破,把目光对准了伯益,想知道伯益是不是明白联通这个提议后面的文章。

益果然没有明白联通提议迁都的用意,眉头皱了皱。“迁都?为什么?”

“一颗大树想做到根深叶茂,高大挺拔,当然需要充足的养料和长时间的培育。大王进驻京都时间不长,虽然主杆挺直高大,根系并不密实,也不够坚固。别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有几十年时间的培育,早就根深叶茂了,想让大树倒塌,最好的办法是釜底抽薪。”联通侃侃而谈地说,脸上充满了自信。

联通这样的比喻,虽然没有明白无误地去说,伯益也听懂了,知道联通提议迁都的目的,是要拔去朝廷重臣的根基,但是想了片刻,又皱起了眉头,因为他知道,后稷,契等重臣都是久历官场的政治家,哪里看不出这里面的奥妙,如果没有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他们是不会同意的,如果他们不跟随禹搬迁,禹就可能成了孤家寡人。如此一来,风险还是巨大的。

“这个办法虽然不错,但是迁都能不能够拿出充足的理由是关键。”

“理由就摆在桌面上。”联通不屑一顾地说。“这里京都的选定是在尧时期,尧原来的封地在河北唐地,后来为了躲避帝挚的迫害,不得已而率领部族北迁,看见平阳一带有平坦的地势,当地风调雨顺停了下来,尧当时不是大王,带领部族来到这里就是寻找歇脚的地方,没有把平阳当做京都的想法。后来推翻帝挚之后,因为‘五岳’等重臣和自己的部落在这里安家落户,不愿意搬迁,尧不肯拂逆他们的意思,把这里当做京城了。舜继位之后延续了这个传统,没有进行改变。但是懂一点地理的人都明白,这里不适合做京都。”

“为什么?”伯益听到这打断了联通的话,感觉联通的讲述难以服众,禹也皱起了眉头,觉得联通的话不能说服伯益,也就很难说服别的大臣。

“道理很简单。平阳在山西这个地方不是中心,论地势的重要,不如晋阳,而山西山多,平原地带少,远离中原中心地带。作为国家的京都,有几个条件是不可缺少的。第一,京都要出自华夏民族的中心地带,因为京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周围地区有辐射提升作用,在平原地带这个作用会传播的很快。第二,地理上占有咽喉要道,利于防守和进攻。周边有事情可及时地得到支援。第三,民众文化启蒙上要占先,这样国家发展快速,经济能力提升快。这几条平阳都不占,就没有成为都城的必要。第四,黄河被治理之后不过几年时间,河南河北,安徽山东和陕西的经济同样在快速地发展,很多市县都比京都富裕和兴旺,尤其是河南,原本是闹洪水的重灾区,但是现在是经济发展最热闹的地区,就是因为底蕴厚实,占据华夏民族的**地区,那里随便一个地区建都的优势,都超过了山西,这些理由够不够?”

联通这一番长篇大论,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文化各个方面的阐述,都是有的放矢,有说服力。伯益听后连连点头,禹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心说这个混蛋肚子里的确有货,不知道他是事先想好的,还是灵机一动临场发挥的。

“你的话固然有道理,但是大臣们很可能就是听不懂,你怎么办?”

联通听禹这样说,差一点脱口而出“不可能,”但是又硬生生地把话咽了回去,因为他突然想到了很有可能,因为多数重臣的利益就在京城,他们在这里下了数十年的功夫才培植起的政治力量,经济实力,的确不会轻易放弃。别看他们嘴里说的以朝廷的利益为第一利益,一旦朝廷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发生碰撞,可能就是另外一副嘴脸,所谓的道德修养,忠君爱国是骗人的,不过稍稍想了片刻,联通就有了办法,眼珠一转有了主意,但是他并不准备立刻拿出来,因为来的时候没有吃早餐,肚子在唱空城计了,因此大声地说:“肚子饿了,先解决肚子问题。”

禹听到这看看伯益,两个人都笑了,他们知道只要说正事联通不出洋相是不可能的。

这个世界上总有性格另类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性格怪异,这些人和大众的思维,做派格格不入,大众认为这些人是精神病,他们则认为大众是凡夫俗子,“肉眼凡胎,”只能做追波逐流的平庸俗物,所以这两种人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上天显然偏爱他们,给这类人一个不同凡俗的大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拥有常人不具备的智慧,因此最后容易被慧眼识英的大英雄看破,收归己用。而他们的能力因为得到了释放舞台,就会死心塌地地为这样的大英雄所用,最后去建功立业,因此相比于普通民众的平庸一生,他们中的多数人是幸运的,一生注定不会是死水一潭。

姜子牙八十岁不安天命,敢于渭水钓文王。陈胜吃不饱饭敢于高呼: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项羽在逃亡途中看见秦始皇的车架,敢于说出“取而代之。”曹操在儒家文化统治两汉四百年的情况下,连普通老百姓都尊儒的时代,敢于杀掉名满天下的大儒:孔融。诸葛亮虽然是个村夫,敢于把架子摆足,让刘皇叔三次来请。一句话,华夏历史上另类人太多,故事自然也多。无一例外的,这些人最后都名留青史了。

联通属于这类人中的一个,因此当他肚子饿的时候,国家大事当然没有填饱肚子重要,对于他来说,忠君爱国不是必须的,必须的是身体不遭罪,精神上开放自如。禹当然知道联通是个惹不起的人,对他的叛逆要求只能是听之任之。禹虽然是大王,但是对于一个满腹经纶,无欲无求的怪杰也是没有办法的,这就是古人说的无欲则刚。

“吃完了?”看见联通放下筷子,用脏兮兮地衣袖擦嘴,禹皱着眉头问。桌子上放着雪白的绢帕,他就是视而不见,宁愿把袖子擦的油腻,恶心自己也就罢了,问题是他在恶心别人。“该把肚子里的牛黄狗宝掏出来了?”

“我的办法很简单,河南陕西,山东安徽的多数城镇是黄河治理后的最大受益者,哪里的地方官员对大王最钦佩,就让他们出头给朝廷上书搬迁京都,他们不会拒绝,这个方法就是自下而上的运动。如果天朝半数以上的地方官员上书了,朝廷大臣就算不满意也只能认命,他们总不敢拂逆多数官员的意见吧?然后大王就可以趁热打铁,同意地方官员的提议,搬迁难题也就解决了。”联通说完还得意地晃晃脑袋,仿佛在赞赏自己的聪明。

禹感觉这个意见有可取之处,但是不敢说就绝对管用,因此把目光投向了伯益。伯益是做过多年朝廷重臣的人,知道联通这个办法是釜底抽薪,管用,因为尧舜时期,地方官员一多半是氏族头人,在本地区是土皇上,手握实权的地方派代表,他们唯一惧怕的人是大王本人,如果大王和他们的观点一致,头上就没有了枷锁,多数大臣是不敢得罪他们的。为了国家的安宁稳定,尧舜当政时候对于这部分力量主要是采取安抚的办法,这一点大臣都明白,因此就对大禹说:“联通的办法可行。”

看见伯益同意联通的办法,禹松了一口气之后,心情又沉重起来,因为他在突然间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这些地方官能量如此之大,今天可以帮他,明天同样可以害他,这就像一把宝剑,在刺杀敌人的同时,也可能伤害自己。不能让多数地方政权相对独立的现象继续延续。想虽然这样想但是禹明白,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这些重大的变故不能一块儿拿出来,那会容易顾此失彼,引起动乱。因此禹在会议结束之后进行了分工,让伯益去河南寻找可以建新都的城区,让联通去联络地方豪强给朝廷上书,益和联通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联通只是要求带启一块去做这件事,不过当时就被禹拒绝了。

“启不能跟你去,孤家准备派启进入部队锻炼,启不能没有打仗的本事?”禹严肃地对联通说。

“大王准备让启做将军?”联通不理解了,在他看来,既然禹做了大王,凭启的聪明,启就应该是王位继承人。

“做将军没有什么不好。”禹没有像联通露出底牌,故意这样说,当然是在考验联通,看看他能不能看出他的真实用意。

“当然不好,启的未来是做大王的。”联通当然不知道禹的肚子里在打什么算盘,而是根据自己对启的喜好就信口乱说了。

“联通,你这话就犯忌讳了,大王不是家传的。我的王位也是先王舜禅让的,到了我不能做大王的时候,也不能把位子传给启,所以我才传诏,让伯益做接班人,这是在朝堂上公布的,天下人都知道。你的胡言乱语如果传出去会祸乱朝纲的。”禹疾言厉色地说。

“我没有胡言乱语,你也别吓唬我,在我眼里,启就是未来的大王,他有这个潜质,至于你怎么做是你的事情,但是你管不了我怎么说。”联通来了脾气,当然不管禹是不是大王。“在我见过的年轻人里面,启是最棒的。再说大王换来换去的,总是由外人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好,很好的治国理念不能传承,我就没有看好禅让这个东西。”

“闭嘴。你的胆子越来越大,什么话都敢说,禅让制是从先帝尧就开始实行,得到大臣和百姓认可的,是你随便说说就可以改变的?你实在狂妄的没有头了,当心脑袋搬家。”禹训斥的口气虽然依旧严厉,但是心里是熨帖的,因为他没有想到,联通会这样地看好启。禹心理明白,联通虽然说话没有忌讳,但是看事情,看人的眼光还是独到的,这一点除了自己,在满朝的大臣中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但是他不能告诉联通为什么让启去军营历练,因为禹知道,将来要做大王的人,不懂军事,不会打仗是不可以的。只是这样的心理话只能埋在心低,因为联通的嘴没有把门的,一高兴给你捅出去,那就会惹出天大的篓子。

“世界上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你的道理说不服我。”联通说完甩袖子走了。

看见联通离开王宫,禹非但没有生气,脸上还露出了笑容,联通对他的忠心他心理明白,因此联通想做什么,禹是不管的,包括联通因为不愿意受到朝廷纪律的约束,不肯做官他都是允许的。禹让大臣们知道联通是个无冕之王,私下里联通享受的待遇,俸禄都是顶级的,这就够了,这个大家也都知道,只是没有人捅破,大家反而高兴。因为联通不要乌纱帽,这就等于给别人腾出了位置。现在看见联通对启这样看重,对启忠心,禹心理明白,这对启的将来是有好处的,所以不会真生气。

禹拿起茶杯,等待于飞的到来,在朝廷的军官中,禹非但和于飞熟悉,也知道他是个忠义两全,敢于担当的豪杰,是他必须重用的人,因此他担任大王之后,就把他提拔成为京畿南大营主将的副手,而主将马上就到了退役年龄,其实就是对于外界宣示于飞当主将是很快的事情。至于让启进入军旅锻炼,目的非常明显,作为王室的主要大杀器——军队,启不能陌生,不能对于军事没有历练。天朝的大王,多数都有指挥军事作战的能力,像黄帝和颛顼,非但能够指挥作战,自己还是战场上能够力敌万人的骁将,因此启的未来在哪里,明眼人是能够通过细节看出来的,至于如何培育启,禹自然是有数的,其实任何一个圣明帝王都有这个本事,关键的问题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做。

大禹的第二杯茶水喝完后,于飞走了进来,作为保驾护航禹去治水的将军,仅仅十几年时间,就由一般性的将军,进入到南大营做军事付帅,于飞自己是没有想过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敢想。但是于飞是聪明的人,因此在跟从大禹治水的时候,竭心尽力,服从命令,深得大禹的好感,正因为他的称职,忠诚,才为自己的快速升迁进行了铺垫。如今禹做了大王,他明白,自己的前程肯定光明,自古以来在官场上就有站队之说,跟对了人,当然是事半功倍,所以走进王宫的于飞,精神抖擞,气势不凡。

“于将军请坐,喝茶。”看见雄赳赳,气昂昂走进待客厅的于飞,禹非常高兴,禹虽然对大臣们的穿戴、仪表不是很关注,但是却非常注重军人的仪表和神情。

“谢大王。”于飞回答后坐在禹的身边客位上,只是并没有喝茶。

“于将军知道不知道孤家为什么找将军?”禹随后问。

“未将不知。”于飞回答,他的确猜不出来,因此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老老实实地回答,免得弄巧成拙。

“孤家准备让启拜在将军门下,进行军旅历练,不知道可否。”禹单刀直入地说,和于飞说话当然不需要绕圈子。

于飞一怔,因为没有想到是私事,随后脸上绽开了笑容,因为他明白禹把启交给他的用意和对于他的信任,而且于飞在联通嘴里不止一次听到联通对于启的评价,当然高兴了。

“感谢大王对于末将的信任,末将一定不辱使命,让启成为一等一的军事天才。”

“没有那么严重,成不成为军事天才要看启的造化,于将军不要有负担,孤家只是希望启能够得到军旅的历练就好。”禹虽然满意于飞的表态,但是也怕他背上心理负担,就宽慰地提醒对方说,因为禹自己明白,启在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熟悉将军们,当然,最好和他们之间能够建立感情,关键的时候为自己所用,但是他不能给启太多时间,最多不过两年,启还要回到朝廷**任职,学会处理,管理国家的具体事务。

2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