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夏朝传说第十一章小说:夏朝传说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4/2/13 15:34:03 夏朝传说第四十一章,华夏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的更迭之后,朝野内外的思想博弈都是激烈的,其实这符合人性,因为当你习惯了一套规则之后,有人要打碎它,另起炉灶,让你一切从零做起,反感是自然的,由反感带来的对抗就不可避免了,何况是一种社会制度的颠覆,变更?启作为政治家,当然懂得这个道理,因此联通在关键时刻对他的支持就显得弥足珍贵,否则凭他孤家寡人一个,就是拥有李元霸的神功,只怕最后也是功亏一篑。 既然已经意识到了他和有扈氏之争,不仅仅是王权和地方权利之争,而是不同的意识形态之争,启就明白,这种争斗只能是你死我活,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 不错,石英是被侠士杀死的,但是这些侠士没有人召唤,为什么会跑到荥阳去杀人?他们又为什么敢杀朝廷命官?这一切说明侠士在骨子里和甘地那伙人是一个鼻孔出气的,都反对新政。因为侠士之所以敢于自命拥有除暴安良的权利,就是认为自己是侠义之士,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行使法律,而把朝廷的王法踩在脚下,哪怕支持叛乱也无所顾忌,这是启绝对不能允许的。从他坐上王位那一刻起在他心理夏朝只有一部法律,就是朝廷颁布的新法律。因此在和联通谈话的第二天,启就对全国所有的州县下达了命令:通缉杀害石英的凶犯,凡是保护窝藏凶犯的,一旦被捕获,和凶犯同罪。 启是第一位对于侠义之士下手的大王,因为这些侠义之士一直占据着道义制高点,他们是民间公认的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因此从来不遵守不符合自己道德标准的法律。不过这些人在尧舜时期是受到朝廷保护的,因为他们劫富济贫的主张,把遵守道义作为做人的标准和朝廷的德政不发生冲突,所以他们生活得快乐,也有相当的政治地位,如此一来,这些人在社会上就形成了一股特殊的政治势力。但是启讲究的是国家法制,就是说,只有国家才拥有执法的权利,而且启也不认可侠义之士的道德标准,何况他们公开杀害了朝廷官员,自然不会让他们逍遥法外。 侠士们虽然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武功和勇力,但是和朝廷的统治力量比起来还是过于单薄了,因此当各个州县奉命抓捕他们的时候,他们是没有能力和朝廷的警力抗衡的,亡命天涯成为了唯一的选择。最好的寄身之所当然是朝廷势力暂时失控的荥阳一带。 甘地对他们是欢迎的,首先双方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比较接近,其次是这些人都有些功夫,是被朝廷追捕的对象,而他们也是和朝廷作对的。再就是有扈氏正好需要敢于抗衡朝廷的义士,只愁人少,不怕人多,因此他们就在有扈氏的领地找到了避风港。 当这些消息传到启的耳朵里,启就更想讨伐有扈氏了,如果消灭了有扈氏,正好把这些侠士一锅端了,给国家未来的治安消除隐患,因此启决定出兵攻打有扈氏,把太子康,于彤和郜林找到王宫,和他们商量出兵攻打有扈氏的事情。现在的启是大王,一般的战争当然不用他亲自出马,让自己信任的将军带兵就可以了。于彤得到启的信任和重用,和他守住雎阳有关系,而在和伯益军队较量的时候,郜林是自己的副手,双方配合的不错,因此回到朝廷坐上王位之后,启就把归属于朝廷指挥的王家军队分成左右大营,两个大营各设一名主帅,平时各不相属,不过都归太子康统领。这是启接受了以往的教训,怕军队的权利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会形成专权,最后弄成尾大不掉。原来禹在的时候朝廷军队就分成南北大营,北营的将军归南营调动,实际上南营的将军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孤王找你们来的意思是不是已经明白了?在有扈氏的驻地,朝廷派出的州牧被当地人杀死了,你们知道这件事吧!” 三个人听见启说的是这件事,当然,谁也不敢装聋作哑,就一齐点头说知道了,事实上他们也是知道的,只不过在他们心里那是暴民闹乱,没太往心里去。按照以往的习惯,暴民闹乱,只要组织乱区附近州县的衙役去**就可以了,没有军队什么份。因此听见启在问这件事,心里多多少少感觉奇怪,心说暴民闹乱大王应该召集负责刑律的官员才对,为什么把他们找来问计? “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看见没有人接话,启只好继续问。 “父王是不是说,如何处理荥阳的事情?”太子康问,他对朝廷政治上的事情,知道的比两位将军多,因此想到了,暴民闹乱敢于杀死石英,不是一般的事情,后面肯定有主谋,说不定主谋就是有扈氏的当家人,如果是他事情就大了,他知道启特别讨厌有扈氏的当家人甘地。 “是的。”启点点头说。 “孩儿认为,这件事不是一般的暴民闹乱,应该有幕后主使,至少有扈氏的当家人甘地脱不了干系,应该把他捉来问罪。”太子康说。 “你们两个怎么看?”启没有回答太子康的话,却把目标对准了于彤和郜林。 “听说石英大夫是死于侠士之手,是不是侠士正好路过,赶上了这件事,不知道事情轻重就出手了?”于彤接过话去,他是不主张对有扈氏动手的。一来有扈氏这个氏族有势力,二来甘地在江湖上名声太好,人望很足,如果去抓甘地,容易引起战争,有扈氏的民众不可能允许他们当家人被抓的。 “你也这样看?”启没有回答于彤的话,反而把目标对准了郜林。 郜林比于彤有政治头脑,开始启把他们找去,提到石英被杀的事情,他就感觉不大对劲,如果是为了抓捕杀死石英的侠士,根本就不需要和他们研究,因为捕获盗匪是警察衙役的事情。但是启并没有招来负责刑律的官员,而是找他和于彤来商量,这件事就不简单了,因此在启问自己的时候,顺着太子康的话就说:“末将同意太子殿下的判断。” 听见郜林这样说,启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你和太子的判断是准确的,这件事的幕后主使就是甘地?” “甘地?他不是有扈氏的当家人么?这样干,摆明了和朝廷作对,难道甘地会认为,他们有扈氏会有能力对抗朝廷?”于彤怀疑地问,他当然不会相信,一个氏族族的领袖,敢于对抗朝廷,那不是不要命了? “别的氏族领袖当然不敢,但是他甘地是有这个自信的。”启说到这,嘲弄地笑了笑。“甘地这个人一贯标榜道德高人一等,在江湖上以主持正义著称,虚名早就有了,心理就膨胀了。加上有扈氏是个大氏族,有一定实力,腰杆子硬。孤王上位后,各方氏族当家人都来朝贺,他就敢不来。孤王继位后任命他的官职他也不接,这说明他早就不把孤王放在眼里了。连孤王都敢藐视,杀死个朝廷命官算的了什么?” “大王既然这样说,朝廷对他就不要不客气了。末将请求亲自带兵把甘地捉来,交给大王问罪。”于彤脸色涨红地说,雎阳大战之后,他对启是崇拜的。因为当时启领导的政治,军事力量,远远不如伯益所指挥的政治军事力量,结果一战下来,伯益的军队大败的大败,倒戈的倒戈。当启率领获胜的大军兵临城下,伯益指挥的守卫京城的军队不战而降,这一切说明启不但有勇气,还深通谋略,这样的大王统帅,他没有理由不佩服。如今听说甘地敢于轻视启,那就跟打自己耳光没有什么区别,当然是忍无可忍了。 听见于彤这样说,启满意地笑了。“将军的勇气可嘉,但是将军是不是知道,甘地是不会束手就擒的。你去荥阳可能要面临一场大战。” 听见启这样说,于彤笑了。“大王,如果甘地抵抗官军,那是他自找死路,我天朝大军一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败一个有扈氏当然不在话下。” “将军过于轻敌了。”启口气淡淡地说,启打仗的做法一向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真要打仗的时候,绝对不小看任何对手,不做足准备绝不开战。 “大王,末将率领的是久经战阵的虎贲之师,甘地率领的,不过是拿着武器的百姓,双方不是一个等级的,末将没有理由打不过有扈氏的军队。”于彤涨红脸说,感觉启在小瞧自己,心说别忘了,自己可是真正打过大仗的将军。 “战争的胜负是多方面的,军队的武力只是一个方面。孤王问你,你要带多少军队前行?”看见于彤这样轻视有扈氏人的战斗力,启就担心了,因此才有了下面的问话。 “一千人足够了。”于彤想了想说,本来想说五百人的,后来感觉没有把握,就增加了五百人。 “有扈氏有多少军队?”启又问。 “不知道,但是末将知道有扈氏总人口不到十万,男女对半分开就剩下了五万,五万男人去掉老人和孩子,最多还有两万成年男人,这两万成年男人适合当兵作战的,按照最高配额七层计算,组成军队也不过有一万三四,可是他们是没有上过战场的百姓,不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而我的士兵都是经过挑选的青壮汉子,每个人不但都经过严格训练,而且都在战场历练过,说是以一当十不过分吧!我们军队使用的兵器是一等一的好家伙,还有辅助装备,打一万多百姓组成的部队还不是摧枯拉朽?”于彤振振有词地说,话中的道理看来是可以服人的,从逻辑上来说是符合道理的。 启听后笑了,感觉于彤是有头脑的,这样短的时间里,就对有扈氏的军事实力做出了判断,应该不是无能之辈。 “好,算你说的有道理,孤王就批准你带兵攻打有扈氏,不过孤王要给你增加五百人马。” “谢大王。”看见启不但同意了自己的请求,还给自己增加了五百步兵,于彤感觉非常开心。 二 乙地出的招数,召唤来的江湖豪客杀死了石英,算是给有扈氏除去了大害,而死去的人,并不是有扈氏杀的,在他看来,启事后知道也只能无可奈何,因为凶手是江湖侠士,启应该不会对有扈氏大开杀戒,按照过去的习惯,乙地这个推理是成立的。只是他并不了解启这个新大王和过去几任大王是不同的,不知道启要做**性质的大王,这样的大王是不大观注道义的,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甘地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启要出兵的消息,有点感觉意外,他也搞不懂启为什么敢冒天下大不违,公然派兵攻打荥阳,如果是为了捕获杀害石英的凶手,用不着大动干戈,派出大批军队,这个架势当然不是把目标对准凶手的,一时间感觉气愤,觉得启这个大王太不讲道义。 不过生气归生气,也不能伸着脖子等待屠宰,因此甘地就把乙地和麦加找到屋子里研究对策。首先对于启的蛮横不讲理,三个人一致进行了口诛笔伐,随后明白这样骂下去,嘴巴是痛快了,但是启不会被骂死,启的士兵也不会被骂退,必须想办法退兵才是正道理。摆在他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是避其锋芒,让有扈氏的人躲开朝廷军队的攻击,等到他们弹尽粮绝自己退兵了事。一个是摆开战场和启的军队大打一场,豁出来鱼死网破。 “你们说说该怎么办?”甘地先结束了没有意义的责骂,开始了言归正传,说完,目光对准了二当家麦加。 “我还是过去的主张,不能和朝廷的部队硬碰硬,何况这一次他们来的士兵并不少。”麦加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就是不想打。 “你是说,我们避战?怎么避战?我们的部族有近十万人,躲到哪里?这些人要吃要喝要睡觉。”甘地皱着眉头问,感觉麦加的提议不可取,因为就他的性格也不是那种不战而降的,如果启的部队刚刚出动,有扈氏就认输,丢人不说,说明当初反对启的统治是错了,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我觉得不能示弱,启的部队不过只有一千五百士兵,如果这一次躲避了,就等于告诉天下人,启通过霸道夺取的王位是合理合法的。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放着有扈氏和天下这样多反对启的力量,抵抗未必会输。”乙地当然不同意麦加的主张,如果有扈氏不能抗击启,他来到这里就毫无意义。“我们已经对天下发出了反对启的檄文,更多的江湖侠士也把荥阳当做反击启的大本营,纷纷来到荥阳聚集,这个时候我们自己报屁,不是冷了大家的心?”乙地接过甘地的话说。 “战争不是闹着玩的,不能凭义气说话做事。凭我们有扈氏一族的力量,根本就不能和朝廷对抗,这是关系到有扈氏族能不能生存的大问题,必须慎重考虑。战争一旦开始了,开弓就没有回头箭,到那时想收手晚了。就算有江湖人士帮助我们,这些人单打独斗或许还有些本事,说到大兵团作战,哪里是官军对手。” 麦加虽然不敢和甘地公然对抗,对于乙地还是不留面子的。他觉得信仰,道德固然重要,但是和生存比较起来,分量轻多了,明摆着这样做是拿鸡蛋碰石头,这样做事就是不智。 “二当家的过于高看启的军队了,只要我们用心布置,细心准备,我敢说,启的这些军队只能是有来无回。”乙地撇撇嘴说,他本身出身江湖,一向认为江湖侠士功夫了得,对付一般的士兵,完全可以做到以一当十。现在聚集在荥阳的侠士已经超过百人,还有不断来到的侠士,这些人都是江湖高手,是完全可以和启的部队进行肉搏的,而且不会吃亏。 听见乙地这样说,甘地眼睛突然一亮,忍不住问:“侠士已经有了对付启大军的战略战术?” “办法是有的,但是我想知道,大当家的是不是下定决心和启决战到底?”乙地没有回答甘地的话,反而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因为他知道,两军决战,主帅的信心至关重要。 “这个没有问题。”甘地口气坚决地回答。朝廷的大军已经出动,他也没有了选择,因为他不可能立刻投降。 “好,有扈氏可以作战的士兵有多少人?”乙地这段话的意思是,经过短暂训练的,可以拿起兵器的男人有多少。 “五千人左右吧!不会超出这个数。”甘地说。 “不错了,可以一战。”乙地表示满意,因为这样短的时间里,有扈氏可以聚集起五千个士兵,速度的确不算慢,说明有扈氏的人,集体意识是不错的。 “如何作战?侠士请说。”甘地急切地问。 “第一个办法是进行斩首行动。”乙地回答说。 “何为斩首行动?”甘地不解地问。 “命令来到荥阳的侠士秘密出动,等到于彤率领的军队来到城外扎营的时候,夜里偷袭大军统帅的营帐,只要杀死了大军统帅,官军就会群龙无首,不战自乱,最后很可能退兵,这就是斩首行动。” 听说动用侠士去暗杀对方统帅,甘地感觉不容易成功,但是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反正失败了,损失的不是有扈氏的人。甘地就点点头说:“办法可行,大侠可以安排。” “如果暗杀不成功,就只能刀对刀,枪对枪的列阵了。但是双方摆开阵势厮杀,我们的人数虽然多于对方,不一定能够打赢,因为于彤带来的军队,都是久历戎武的士兵,这些士兵的作战能力非常强劲,我的办法是:选择一处可以利用的地势,把官军引进口袋里,我们事先埋伏好人马,这一招叫做引蛇出洞。” “这里的山山水水我们都熟悉,找到这样的地方不是问题,就怕对方不会上当。”甘地说,看着乙地的目光是焦虑的,他知道第一战是关系到人的信心的重要问题,如果第一仗打败了,拥护他的子民就可能倒戈,在实力不如对方的时候,信心就是胜利保证。 “这个就在于我们下多大的血本,就像钓鱼,鱼饵够大,就不用担心鱼儿不能上钩。”乙地充满信心地说,但是他并没有说出具体的办法,或许是不想泄露天机。却对甘地说:“我想去部队看看,认识一下将领,当家的是不是有时间陪我去一趟?” 甘地看出了他不愿意当着麦加的面说出计谋,没有强求,就答应了乙地的要求。喊来卫士,吩咐他去准备马车。然后命令麦加去召集散住荥阳各地的侠士,告知他们晚上设宴招待宾客,然后命令他们去执行斩首行动的准备。此刻甘地突发奇想地意识到,这里可能有个大机会,如果能够杀死带兵的统帅,趁着官军营里大乱,在外围埋伏的兵马立刻杀进,就可能获得一次意想不到的胜利,应该做好这样的准备。 只是于彤率领的大军行军速度并不快,大军基本上是白天赶路,晚上休息,因为启没有限定他多少时间捕获甘地,抓住杀害石英的凶手,加上他认为这是个并不难完成的任务,所以并不着急。部队走的是大路,没有隐瞒去往荥阳的意图,因此走了三天,路程还没有走到一半。这些士兵,平日里在军营,除了训练就是训练,生活是枯燥无味的。于彤的治军严格,训练抓的紧,士兵难得有放松的机会,因此走出军营去作战,很多士兵是愿意的。启做了大王之后,对于军队的建制和制度进行了变革,尤其是强调了士兵在战场立功受奖不分身份,地位的条例,这一点过去是没有的。在尧舜和禹时期,士兵就是打仗的工具,即使在战场上立功了,最多奖赏些银子,升职是不可能的,因为士兵都是贫民出身的,没有贵族背景。普通人家的子弟,除了偶尔被大人物看中,特别举荐,否则是没有机会当官的,因为当官是要拿朝廷俸禄的。 启的这一条的改革,虽然动作不大,但是对于很多有想法的普通士兵来说,是天大的利好,如果当上军官,哪怕是很小的军官,也可以拿到俸禄,可以娶妻生子,养家糊口了,这个诱惑是巨大的,因此有想法的士兵愿意打仗,因为只有打仗才有机会立功。因此这些人跟随于彤出发之后,士气是不错的。于彤也会带兵,既然不是特别着急的任务,何必把士兵搞的疲劳,所以行军走路就变成了旅游,一路上可以看景,晚上在市镇休息可以浏览市容,甚至可以偷偷地喝点小酒,找女人,于彤当然知道,可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部队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 这天晚上部队驻扎在鸡鸣镇,这里到荥阳只有一天的路程,于彤感觉对部队放松的差不多了,开始约束部队,严令士兵饭后不准出营,安排夜间巡逻,他自己则找来了镇里的大地主苏安太,询问荥阳的具体情况,在他看来,在战斗前夜,这些工作都是必须做的。 虽然这里离荥阳不远,按道理说应该受到荥阳的影响,对于新政有看法,但是实际情况在富人群里恰恰相反,因为新政给了富人聚敛财富的机会,法律上允许他们蓄奴,这些富人的生活照比尧舜时期好了很多,精神上放松了很多,他们从心理是拥护新政的,因此当于彤叫来苏安太,苏安太就欣然地走进了军营。 “将军想知道些什么?”苏安太问。 “荥阳城里有扈氏的一切情况。”于彤回答。 “有扈氏的当家人是甘地,这个人在族里威望很高,据我手下的奴才讲,有扈氏已经准备打仗了,天天在加固城墙,能够打仗的男人多数都去当兵了。而且从城外各地来了不少侠士。” “你是说,甘地招来了不少侠士?”于彤打断了苏安太的话说,眼里有了自然的警觉。 “是这样的,据说这些人都有功夫,里面还有不少死士。”苏安太回答,其实具体情况他不清楚,是家奴告诉他的。 于彤却不能不往心里去了,他知道这些人最擅长的功夫是什么。 1
|